三国时期的谋士贾诩是不是被低估的人,他的存在感不应这么低吧?

贾诩没有被低估,也不是存在感很低。恰恰相反,贾诩做了几件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严重影响了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

因为贾诩的计策造成的后果很严重,因此很多人就说贾诩是三国时期最毒辣的谋士。这样说他,是褒是贬姑且不说,起码证明贾诩的计策很实用,往往能使他的主公绝处逢生反败为胜。我们看,贾诩最为致命的几次献计献策。

第一次:为李傕和郭汜献计,反攻长安,结果使得李、郭的政治生命起死回生,并且一度站到了权力的顶峰。

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联手诛杀后,李傕和郭汜害怕受到朝廷的清算,就上表请求朝廷赦免。而司徒王允也不知道是中了什么邪,就是不肯饶恕李、郭二人。

李、郭二人也是够草包的了,看朝廷对他们似乎有点不依不饶的,就准备解散部队回老家。这个时候,解散部队不就等于是倒持太阿,请人家来宰你吗?

贾诩也是董卓的旧部,当然不想就此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于是,贾诩献计,让李、郭二人组织部队,进攻长安,胜则可能夺取天下,败无非就是解甲归田而已。我之所以说李、郭二人是大草包,因为我就像贾诩这样想的。你倒是试一试啊,失败了再逃跑也不晚吧。手里有那么多的人马,总不能一刀没砍,一箭不射就举手投降了,或者是逃之夭夭了,这算哪一道啊?

贾诩为李、郭二人献计,使得李、郭二人登上了权力的顶峰。李傕担任了大司马,郭汜担任了大将军,都是最高军职。李、郭二人逼死了王允,杀败了吕布,又打退了前来勤王的马腾,威震天下。

李、郭二人毕竟是小人得道,不久以后就在汉献帝和杨彪等人的谋划下反目成仇了。两个人展开大战,搞得整个长安城鸡犬不宁,血流成河,许许多多的百姓流离失所。汉献帝和文武百官也分别被李傕和郭汜劫持。

李、郭二人之祸乱不下于董卓,因此天下人都迁怒于为李、郭二人献计献策的贾诩。贾诩因此获得了“天下第一毒士”的“荣誉”勋章。其实我觉得,这有些冤枉了贾诩。贾诩只不过是筹谋策划而已,军事行动的决定权还是在李、郭二人手中。再者,在京期间,贾诩对李、郭二人也颇有劝阻,其二人也曾有所收敛。

李、郭二人大闹京城,使得风雨飘摇的东汉王朝更如雪上加霜。最后是曹操接受荀彧的建议,实行“奉天子以从众望”。东汉朝廷才得以苟延残喘,并微微有了些生机。

第二次:贾诩为张绣策划,出手不凡,杀死了曹操的第一爱将典韦,并差点杀死了曹操。宛城之战,贾诩建议张绣投降曹操,张绣接受了建议,迎接曹操进城。曹操让张绣亲自为他牵马,洋洋得意地进城了。让张绣为他牵马,张绣忍了。可是曹操还有更过分的举动。曹操竟然霸占了张绣的婶娘邹氏,并恬不知耻地说:

“吾为夫人故,特纳张绣之降;不然,灭族矣。”

这句话见《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吕奉先辕门射戟、曹孟德败师淯水》。

曹操为了得到邹氏,竟然贬低张绣,说张绣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还不如邹氏。张绣一个堂堂的大将,岂能容忍如此的奇耻大辱,于是又反叛曹操。

这一次又是贾诩帮助张绣搞的策划。当天晚上,趁着曹操夜宿邹氏的时候,他们灌醉了典韦,偷走了典韦的双戟,就开始了对曹兵的屠杀。

于是,在曹操的醉眼迷离精神恍惚之际,在邹氏悠扬婉转的小曲声里,典韦由于失去了趁手的兵器而被乱军杀死。典韦拼死挡住了曹操的寨门,曹操得以有时间逃脱。

典韦的死,使曹操损失惨重。从此以后,曹操的两员顶级大将仅剩许褚一人,而许褚却因为要贴身保护曹操经常不能投入战斗,以至于曹操多次被敌方的顶级大将所牵制。

如果有典韦在,曹操白马坡面对颜良、文丑不至于一筹莫展;潼关一战也不至于被杀得割须弃袍……反正典韦的战死,对曹操的损失不可估量,以至于曹操对此事一生都耿耿于怀。三十多年以后,曹操还是对典韦思念不已,思念之意常常情不自禁地宣之于口。

第三次:为张绣献计大败曹操。

曹操又一次攻打宛城。这次张绣坚守不降了。曹操佯装攻打西北,而实际是要攻打东南城墙有破损处。贾诩一看到曹操的动态立即判断出来曹操的意图,就建议张绣在东南角埋伏精兵强将,结果把曹操打得大败。

张绣欲出城追击曹操,贾诩阻止说此时追击曹操必败。张绣不听,结果大败而归。贾诩又建议张绣再去追击曹操,必胜。张绣听从了建议,追击曹操,结果大胜。所以说,贾诩总是料敌先机,其谋略水平实不在司马懿之下。

张绣后来也是在贾诩的策划下又投降了曹操。张绣死于北伐袁绍,张绣死后,贾诩开始直接归曹操领导。

第四:为曹操献“离间计”打败马超。

曹操被马超杀得割须弃袍了。轻易不肯主动的贾诩开口了。贾诩献计曹操,对马超和韩遂使用离间计,使得两人自相残杀。贾诩还对曹操给予了具体的指导,让曹操修书给韩遂,中间有些字再刻意涂抹一番,显得是韩遂怕泄露机密而自行涂改过的。

曹操按照贾诩的建议操作了一番,马超果然中计和韩遂翻脸。韩遂无奈投降了曹操,马超因为势单力孤而被曹操打得全军覆没,只好带马岱和庞德投奔了汉中的张鲁。

可以说,贾诩的这四次献计献策,次次所料必中。而且这四次哪一次都可以说是影响三国走向的大计。李、郭进京;典韦之死;大败曹操;打败马超这四起大事,是不是都是神乎其技影响深远?

贾诩最初跟随董卓,董卓死后又跟着李、郭二人,李、郭之后又跟着张绣等等。由于所遇非人,他没有取得大的功名。后期,终于跟了一代英主曹操,而曹操手下有荀彧、郭嘉、程昱等大军师,因此他也没有锋芒四射。等到荀彧郭嘉死后,曹操遇到大事开始咨询贾诩,贾诩也是谨言慎行,有的时候甚至是三缄其口。正是这样,贾诩在曹丕继位以后,备受赏识,权势也是越来越重。贾诩有两次对曹操守口如瓶。

第一次:曹操要讨伐刘备,咨询贾诩,贾诩说须招夏侯惇、曹仁二人进京商议。

夏侯惇是大将军,曹仁是大司马,重大军事行动理应由他二人来决定。贾诩的退让合情合理。事实证明,曹操讨伐刘备的汉中之战以失败收场。贾诩没有承担任何责任。

第二次:曹操欲废长立幼,想立自己喜欢的曹植为世子,以继承魏王之位。曹操为此咨询贾诩。贾诩以此乃大王家事为由,守口如瓶。

曹操对此非常佩服贾诩。贾诩以最恰当的语言和最恰当的方式否定了曹操的想法,而且赢得了曹操父子的尊重。事后,曹丕对贾诩感激不尽。曹丕上位后封贾诩为太尉排名在华歆、王朗、司马懿等文臣之前。

汉献帝禅让皇位给曹丕,贾诩参与其中,策划筹办受禅台。在汉献帝和曹丕的禅让仪式上,贾诩率领群臣朝拜曹丕,建立大魏朝廷。

纵观贾诩的人生轨迹。贾诩的献计献策虽然大都是为了对自己有利,但是的确也是十分有利于咨询他的主公。

贾诩的献计献策,十分实用和自己的主公往往能够达到双赢;贾诩的闭口不言能够获得主公的认可和尊重。所以说,贾诩的战略构思能力和战术指导水平实不下于同时期的任何一个谋士。

贾诩在曹魏时期,能够位列三公;在晋朝又获得了司马家族几代人的赏识重用;他的后人一度执掌了晋朝的最高权力。这不得不说贾诩是一个厉害无比的谋士。

三国时期的谋士贾诩是不是被低估的人,他的存在感不应这么低吧?

贾诩肯定是没有被低估的,陈寿直接将贾诩与荀攸并列,评价他们“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几乎算无遗策,又善于变通,直接拿贾诩与张良、陈平比较,可见贾诩的能力,怎么可能被低估呢?不能再吹了,再稍微吹一下,就超过张良了。

曹操身边有一大群谋士,贾诩的存在感其实不低。我感觉曹操阵营中,也就荀彧叔侄、郭嘉、许攸的存在感比贾诩强一点,程昱、刘晔等谋士还真不如贾诩。

荀彧叔侄是实打实的为曹操服务了那么多年,曹操的发展壮大,他们出力最多,存在感相对强一点也正常。

郭嘉都已经被吹成三国谋士第一人了,这名头符不符实,很有争议,争议越大,存在感越强,郭嘉的存在感都已经盖过了荀彧叔侄。

许攸主要是在官渡之战最关键的时候为曹操献计出力,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改变了历史,存在感也挺强的。

贾诩在曹操身边也干过不少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平定马超之战,贾诩都提过建议,曹丕为了世子之位,向贾诩问计,贾诩也教过曹丕。曹操关于接班人的事情,也去询问贾诩的建议,贾诩轻描淡写的以袁绍和刘表为例,让曹操自己想。

贾诩的建议,都非常轻描淡写,言简意赅,不像郭嘉的《十胜十败论》,诸葛亮的《隆中对策》那样长篇大论,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给人贾诩存在感低的错觉。明明贾诩干了活,却感觉贾诩在曹操身边只是在混日子,不是那么突出。

而且贾诩归顺曹操比较晚,过去也跟曹操对着干过,曹昂、典韦之死,即使与贾诩没有直接关系,也不可能完全与他无关,所以在辅佐曹操时,贾诩特别的谨慎低调,避免猜忌,只有在曹操主动问他时,或者在关键时刻,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且提意见时,还非常小心,避免引火烧身。

低调的人,存在感本来就容易低。就像明初开国功臣徐达,低调谨慎,在历史武将中,相对存在感也是很低的,即使在大明开国功臣中,存在感也不及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人。不是徐达没实力,因为徐达够低调。

这只是拿曹操身边的谋士来对比,讨论贾诩在曹操身边的存在感。要是论在东汉末年的存在感,我觉得贾诩未必会输这几个人。

贾诩在归顺曹操之前,能力就已经表现出来的,而且还特别会搞事情,搞的还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我觉得贾诩并没有什么信仰,不像刘备那样天天喊着匡扶汉室,这些对贾诩来说都是扯犊子。

生于乱世,贾诩首先求的是自我生存,保住自己。然后在自己发达后,有了能力,再以实际行动维护一下汉室。这是个非常专业的谋士,无论要谋什么,首先要谋己,保存自身。

贾诩最初是董卓的女婿牛辅的部下,李傕、郭汜也都是听命于牛辅。后来董卓被灭,牛辅被杀,王允清算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凉州将士本来心怀不安,准备跑路了。

这时候贾诩出来阻止说:“长安要将凉州人斩尽杀绝,你们抛下部下逃跑,一个亭长便能抓住你们。还不如带兵部队,收拢士兵,向西攻取长安,为董公报仇。成功可尊国家征服天下,如果失败,再跑不迟。”

贾诩的想法不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嘛。

本来王允灭了董卓,或许可以为汉朝延几十年命,结果贾诩这么一个建议,把水彻底给搅混了,天下大难,汉献帝也迎来了人生中最苦逼的日子,在弱体上和精神上都遭受折磨。

李傕把控朝政,因贾诩之功,要封他为侯,贾诩坚决拒绝,说:“我只是为了保命,哪是为了什么功嘛。”

后来李傕、郭汜相攻,贾诩在其中周旋,尽力帮助汉献帝,保护大臣。最后见大势已去,直接开溜跑路了。几经周转,跑去辅佐张绣,张绣也非常看重贾诩,对他言听计从。

张绣与贾诩搭档配合,其实要比吕布与陈宫这个组合要厉害得多,让曹操吃尽了苦头。但是后来袁绍与曹操将要开战,派人招降张绣。

贾诩审时度势,分析利弊,劝张绣投降曹操,从此贾诩便来到曹操帐下。

贾诩效力凉州时,搞乱了天下,辅佐张绣时,干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侍卫典韦。都是非常有影响力,改变历史的事情,存在感怕是不会低吧。

在《三国演义》中,贾诩还干了件事,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曹操晚年病重,梦见三马同槽,便问贾诩:“孤以前梦到三马同槽,以为是马腾父子为祸,如今马腾都已经死了,昨晚我又梦见三马同槽,这是什么预示?”

贾诩说:“禄马,是吉兆啊。禄马归曹氏,大王何必多疑?”曹操因此不再怀疑。

如果感觉贾诩的存在低,估计是拿贾诩与三国所有人物相比较了。相比吕布貂蝉,卧龙凤雏,五虎上将,五子良将,东吴四大都督等人,贾诩的存在感确实相对很低。

三国时期的谋士贾诩是不是被低估的人,他的存在感不应这么低吧?

导语:贾诩在史书上就很被陈寿等史学家所推崇,现在的历史学界把他誉为“三国十大谋士”之一,网络上更是把贾诩称为“三国第一毒士”;这就说明贾诩从来没有被低估过,他的存在感是非常之强的!

三国十大谋士之一的贾诩

贾诩出身于官宦之家,聪颖机敏,少年时期就被人们赞誉为张良、陈平。纵观贾诩的一生,我认为贾诩智谋出众,颇具战略目光,即便是郭嘉、诸葛亮也不比贾诩强到哪里去。

贾诩还有一个特点,是三国时期其他谋士们远远不及的。那就是:贾诩不光是精通谋略,目光独到,而且他最擅于趋吉避凶,擅长自保之术。因此,一些人认为贾诩是一个老谋深算、善于自保的老狐狸。

据说贾诩早年间曾经被叛乱的氐族人抓获,他利用氐族人畏惧东汉太尉段颎的心理,诈称是段颎的外孙;他吓唬氐族人说,如果你们伤害了我,我的外公段颎一定会带兵前来为我报仇的。

氐族人不知真假,只得把贾诩放走了。而那些和贾诩一起被抓的人却都被被氐族人杀死了。

这件事说明贾诩这个人遇事冷静,很快就能找到摆脱危险的计策,确实是一个非常善于自保的人。

贾诩是精于算计、善于自保的人

欺诈氐族人,只不过是一件小事情。贾诩一生当中有很多惊人之举,他那些计谋被采纳之后,改变了东汉末年的政治格局,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简单举几个例子吧:

1.董卓以西凉兵马为支柱,把持东汉朝廷的大权;司徒王允收买了勇将吕布,一举刺死董卓,夺取了朝政大权。因为对董卓的仇恨太深,王允没有招抚西凉军的将士们,反而打算彻底清算他们助纣为虐的罪行。

当时西凉军的领军人物是李傕、郭汜二人。李傕、郭汜都是大老粗儿,没有什么政治斗争的经验;他们一看朝廷要收拾西凉将士,就准备解散军队,各自逃命。

西凉军队的领头羊——李傕、郭汜

贾诩此时正在西凉军中任职。他立刻站出来,劝阻李傕和郭汜。贾诩首先警告他们:如果解散军队、单独逃命的话,那么,就是一个小小的村长就能抓住你们。

接着,贾诩又给李傕、郭汜以美好的前景:我们不妨向西进军,一路上召集我们的同伙,力量就会强大起来;然后,我们一举攻入首都长安,执掌朝廷大权,号令天下。

最后,贾诩还给李傕、郭汜们留了一条后路:万一军事行动失败了,到那时,我们再想办法逃跑也不迟啊。

贾诩这一番话说得李傕、郭汜以及其他西凉将领们茅塞顿开,连连称好。

结果就是:西凉兵马打败了吕布,顺利攻入长安,处死了王允,一帮子粗鲁武夫掌控了东汉朝廷。

贾诩献上计谋,西凉军将领们齐声叫好

贾诩这一次出谋划策,当然是为了解除自己逃亡的风险,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西凉兵马攻占长安,直接加速了东汉王朝的崩溃,引起天下诸侯群雄并起的战乱。如此局面可以说是贾诩一手导演所造成的。

2.贾诩投奔了南阳军阀张绣,帮助张绣屡次打败曹操,还杀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后来,曹操和袁绍要争霸北方,袁绍就拉拢张绣,张绣认为袁绍的势力大,就打算归附袁绍。

张绣在贾诩的劝谏之下,投降了曹操

贾诩大为不然,对张绣说:正因为袁绍的势力大,我们去投奔他,他才不会重视我们;而且袁绍心胸狭窄,不能容人;袁绍还优柔寡断,不善用兵,肯定不是曹操的对手。而曹操势力较弱,我们主动归降,曹操一定不计前嫌,会重视优待我们的。

于是,张绣就率部投降了曹操。曹操大喜,对张绣、贾诩赞誉有加,给予他们很高的政治待遇。

3.官渡之战中,袁绍与曹操两军对峙,曹操兵寡粮缺,信心不足欲退兵,贾诩提出“四胜论”,明确指出袁绍必败,与荀彧一起劝阻了曹操的退兵,坚定了曹操必胜的信心。

官渡之战时,袁绍远比曹操力量强大

后来,袁绍的重要谋士许攸前来投降,曹营众将都很怀疑。贾诩、荀攸力排众议,坚定地认为许攸是真降,并建议曹操采纳许攸献上的“奇袭乌巢”之计,切断了袁绍军队的粮道,一举扭转了僵持的战局,最终打败了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曹操为平定西北,与马超作战,屡次失利。

马超之勇,不亚于吕布

见战事不利,贾诩献上离间计,巧妙地挑拨了马超、韩遂之间的关系,使马超、韩遂互不信任,矛盾激化;曹操则乘机率军猛攻,大败马超,平定了西北地区。

5.曹操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争夺继承人的地位,明争暗斗,非常激烈。曹植文采出众,受到曹操的喜爱,又有杨修等人相助,一直胜曹丕一筹。

无奈之下,曹丕求助贾诩;贾诩为人低调,不愿沾惹是非。但是,曹丕对贾诩如此恭敬地求教,贾诩在心理上还是愿意帮助曹丕的。

曹操选定了接班人——曹丕

一天,曹操就接班人的问题向贾诩请教。贾诩好似没有听见一样,一直在沉思着。曹操等得不耐烦了,就大声问道:“你到底在想啥呢,把我的话当耳旁风了吗?”

贾诩这才回过神来,神态庄重地回答说:“我正在想袁绍父子、刘表父子的往事呢!”

曹操一听,顿时大悟:自己一定不能重蹈袁绍、刘表父子因为继承人问题而丢弃基业的覆辙啊!

曹操从此坚定地树立曹丕继承人的政治地位,再也不考虑曹植了。

政治经验老到的贾诩,只用一句话就帮助曹丕扭转了劣势,最终顺利上位。

......

贾诩的才能如此惊人,谁敢说他的存在感很低呢!

结语:贾诩精于韬略,算无遗策,只要采纳了他的计策,大事就没有不成功的。而一旦不采纳贾诩的计策,结果就非常遗憾了。曹操企图一举征服江东孙权,贾诩洞察江东局势,劝阻曹操应该先安定荆州,恢复农桑,整军备武,然后再行征伐。曹操不听劝,结果赤壁一战,曹操败回北方,大伤了元气。曹丕即位以后,急于建功立业,就出兵讨伐东吴;贾诩再次做出正确的战略分析,反对曹丕出征。曹丕不采纳贾诩的意见,果然大败而归......

历史上存在感极强的谋士——贾诩

贾诩一生有很多奇谋妙计,令人拍案叫绝。不过,贾诩在那段乱世之中,他的计策大多是围绕着自身的安全和利益为出发点的,总是以自保为上。归降曹操之后,贾诩因为自己不是曹操的老部下,做人处事更是低调,经常闭门不出,不与朝廷重臣交往,极力避免引起曹操的猜忌。正是贾诩善于自保,所以,他和他的家族才得以在乱世中得以保全。但是,尽管贾诩极力低调伪装,可在当时的社会上,人们一旦谈论起智谋之士,就非常崇拜他。试想:这样的一个奇谋之士,会被低估吗!他的存在感会很低吗!

三国时期的谋士贾诩是不是被低估的人,他的存在感不应这么低吧?

任何作品都有主角,配角,谋士贾诩不突出,说明他出谋划策作用不大,所以存在感不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