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北伐最大的胜利是哪一次?

蜀汉后期由诸葛亮与姜维分别北伐吗?

诸葛亮一共六出祁山,应该是第一次北伐的成就是最大的。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是第一次北伐时,司马懿被曹魏免职了,因此诸葛亮所向披靡。

曹丕死后,曹魏由曹睿继位当了皇帝。曹睿封钟繇为太傅,曹休为大司马,华歆为太尉,王朗为司徒,陈群为司空,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司马懿毛遂自要镇守雍凉以防西蜀,曹睿就封司马懿提督雍凉等各处兵马。这样司马懿就掌握了兵权。

孔明获知消息以后大惊。孔明认为,曹睿年幼,余者都不足为虑,只有司马懿深通谋略,又都督雍凉兵马,倘若训练有成,必为蜀中大患。于是,诸葛亮决定在司马懿兵马不及训练之前,起兵伐魏。

参军马谡献计说,现在刚刚平南回来,军马都有些疲惫,应该抚恤,不能远征,不如使用反间计,让曹睿自己杀了司马懿。《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祭泸水丞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中,马谡是这样说的:

“司马懿虽是魏国大臣,曹睿素怀疑忌,何不密遣人前往洛阳邺郡等处,布散流言,道此人欲反?更作司马懿告示天下榜文,遍贴诸处,使曹睿心疑,必然杀此人也。”

诸葛亮听从了马谡的建议,安排人在邺城门上,贴了一道告示。告示以司马懿的名义写的,具体内容就是曹睿德不配位啦,乱用职权啦,他要顺应天意讨伐曹睿等等。

曹睿果然中计,以前线巡视的机会,把司马懿拿下,由曹休代替了司马懿的职务。

这里肯定有人要问,曹睿聪明机智,为什么这么容易就中计了?这就涉及到帝王的心术问题了。司马懿的造反是空穴来风不假,但是司马懿有造反的实力啊。司马懿不是曹魏宗族,手握十万大军,本来人家就不放心;曹真、曹休等又对他虎视眈眈;再加上司马懿鹰视狼顾早就传说有反相啊。因此曹魏对司马懿是用而有疑,又用又防。司马懿此时还未觉醒,因此才主动请缨,亲自到一线带兵打仗。

这次司马懿被曹魏无中生有地剥夺了兵权,他赫然顿悟了,开始对曹魏虚与委蛇,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等曹魏有求于他了,他才出山带兵。并且在和蜀汉统帅诸葛亮将近二十年的拉锯战中,司马懿充分树立了曹魏江山靠司马家族一木独支;没有我司马懿曹魏就存亡绝续的巨人形象。

由于司马懿的下野,诸葛亮的北伐战争打得是顺风顺水。他打败了曹魏驸马夏侯楙,收降了大将姜维,并取得了安定、南安、天水三郡,附近的州郡有的望风而降,为蜀汉开疆扩土。

夏侯楙带来的二十万大军被诸葛亮杀得落花流水、豕突狼奔。赵云一战而斩杀了曹魏的先锋大将韩德父子五人,夏侯楙也一度被俘虏。后来,诸葛亮为了收降姜维而放了夏侯楙。

擒拿了魏军统帅,斩杀了魏军的先锋,这一仗可谓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诸葛亮打出了蜀汉励精图治的威风,打出了自己用兵如神的神话。

紧接着,诸葛亮又打败了前来迎战的大都督曹真和副都督郭淮。这一战,诸葛亮又打得精彩绝伦。诸葛亮先是阵前骂死了曹魏的军师,司徒王朗。王朗现年七十六岁,在将军阵前诱导诸葛亮投降曹魏。

所以说,王朗也真是老糊涂了。闭着眼睛就可以想到:诸葛亮在蜀汉是刘禅同学的“相父”啊,王朗竟然要以荣华富贵打动诸葛亮,这不是自取其辱吗?就算是诸葛亮真的可以投降,那么曹魏如何来安排他的职务?即使是曹睿也尊称诸葛亮为“相父”,那么诸葛亮有必要舍弃蜀汉的相父去当曹魏的相父吗?

更为可笑的是,王朗竟然说什么不失封侯之位。别说是封侯了,就是封个公,诸葛亮也毫不心动的。因为,诸葛亮是为了信仰而战,为了理想而生,他不会贪图任何的荣华富贵的。

王朗作为曹魏的开国元老,位列三公,竟然出此下策,实在是徒增笑料。结果令曹魏无法笑出来,王朗被诸葛亮一番唇枪舌剑,怒火攻心,竟然当场吐血身亡摔落马下了。

诸葛亮又大败曹真。曹真只好搬取西羌救兵,西羌的雅丹丞相和越吉元帅带兵二十五万,前来增援。结果诸葛亮又大败西羌兵,切斩杀了越吉元帅,活捉了西羌的雅丹丞相。诸葛亮对雅丹丞相好言抚慰,雅丹丞相答应结成同盟,永不来犯。诸葛亮将雅丹丞相放回。

在后来的战斗中,曹魏的先锋曹遵和朱赞分别被魏延和赵云斩杀。曹真这仗没法打了。军师被骂死了,两个先锋被斩杀了,援军被打跑了,曹真只好向朝廷求救了。

更令诸葛亮喜上加喜的是,孟达又要回归蜀汉的怀抱了。孟达在刘封事件发生后,为了逃避责任投降了曹丕,颇受曹丕的器重,也颇受曹魏其他大臣们的嫉妒。而今,曹丕去世,孟达在曹魏日子不好过,度日如年啊,就有思念蜀汉集团的好处,准备来个迷途知返、浪子回头。

“浪子回头金不换”哪,何况孟达这个大浪子,这回还可以带回上庸三郡哪。

诸葛亮心中那个美啊。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句话: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诸葛亮立即清醒了,马上提醒孟达要做好保密工作,切勿泄露军事情报。孟达对此很不以为然,嘲笑诸葛亮过于谨慎。于是,孟达遭到了覆灭,诸葛亮如火如荼的北伐也被迫停滞。原因就是:绝世谋略高手,诸葛亮最担心害怕的司马懿被曹魏重新启用了。

司马懿出手不凡哪,先是千里奔袭先斩后奏擒杀了孟达,解除了后顾之忧,又一指点中了诸葛亮的死穴。那就是占领街亭要道,切断蜀军的后勤补给线,迫使诸葛亮退兵。

所以说高手只要一出手,就立即抓住要害,一击必中。司马懿就不像夏侯楙和曹真。司马懿不跟诸葛亮展开野战,也不和诸葛亮斗阵法搞对峙,而是“攻其所必救”。

街亭要道,诸葛亮是必救的。遗憾的是,诸葛亮用人不当,派去了出色谋士马谡。马谡是出色的谋士,但不是合格的统帅。因为,马谡从来没有独当一面,缺乏实战经验。

上了战场,那是真刀真枪鲜血淋漓的,不是在指挥部对着军用地图纸上谈兵啊。马谡协助诸葛亮谋划七擒孟获,以德服人收服南中;帮助诸葛亮策划制造司马懿反魏的流言,可以说是干得精彩纷呈。但是,马谡没有独立带兵的经历,到了关键时刻,他手足无措啊。于是马谡毫无意外地败给了曹魏名将张郃,丢了街亭。

战略要地街亭丢了,诸葛亮如不退兵,就可能被包围而弹尽粮绝,全军覆没。因此,诸葛亮忍痛退兵。形势一片大好的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了。

为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诸葛亮绞尽脑汁搞倒了司马懿;可是正因为诸葛亮的北伐,司马懿的政治生涯又起死回生。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你进我拒,你退我看,你危我纵,“拔河”比赛将近二十年。这二十年的时间,他们熬死了张郃、熬死了曹真、熬死了曹休、熬死了张辽、熬死了徐晃……

司马家族充分赢得了发展壮大的空间和时间,为最后司马炎统一三国打下了基础。

“死,怎能不从容不迫;爱,又能够无动于衷?只要真正奋斗过一次,就是无憾的人生!”

诸葛亮为了自己喜爱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北伐没有成功,但是诸葛亮的人生是无憾的人生!

蜀汉北伐最大的胜利是哪一次?

在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向他献上了《隆中对》的战略方案。在这个方案中,刘备集团在拥有荆州和益州的根据地后,分两路进行北伐。但是,由于荆州之战的失败,蜀汉失去了荆州根据地。因此,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托孤后,为了完成匡扶汉室的心愿,只得从汉中北伐曹魏。

诸葛亮发动了五次北伐,而他的继承人姜维又发动了八次北伐。有人评价说,蜀汉国小势弱,诸葛亮和姜维屡次发动北伐,对蜀汉不利。但是,蜀汉对曹魏的北伐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战果的。那么,在这些北伐中,取得的最大的胜利是哪一次呢?

一、诸葛亮北伐取得的较大胜利。

诸葛亮对曹魏一共发动了五次北伐。如果按照占领地域面积来说,取得的最大胜利是在第一次北伐中。在这一次北伐里,由于曹魏认为刘备已死,蜀汉没有了精兵强将。所以,曹魏对诸葛亮的北伐毫无准备。在诸葛亮从汉中北出祁山的时候,曹魏完全不知道如何应对。在诸葛亮的兵锋面前,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望风而降。

在当时,武都、阴平两郡,曹魏的守军仅有数百。而陇西郡的曹魏守将虽然没有投降,他也对蜀军说,如果一个月曹魏的援军不能赶到,也开城投降。因此,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旗开得胜,占领了广阔的地区。可惜的是好景不长,曹魏的援军在张郃的带领下赶到陇西。街亭一战,张郃打败马谡,使得诸葛亮遭受了平生最大的失败。

不过诸葛亮的用兵方针是不以一城一地地得失为重,重点是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所以,在他的北伐中,他始终是在寻求与魏军主力的决战。在他的指挥下,虽然魏军在很多时候都是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诸葛亮的蜀军还是捕捉了一些战机,取得了许多胜利。

诸葛亮北伐的两次较大的胜利分别发生在第三次和第四次北伐期间。在第三次北伐时,诸葛亮派魏延和吴懿率领一支蜀军,西入羌中。魏延率领这支蜀军,在魏军的纵深里来回穿插。魏军将领张郃、郭淮等摸不清蜀军的企图,只能坚守不战。当魏延突入羌中时,才恍然大悟,但已经无法阻拦了。因此,魏军便在魏延回师的路上做好阻击魏延的准备。

魏延在到达羌中后,与当地的少数民族部落相处融洽。在他的努力下,很快就组建了一支上万人的骑兵劲旅。在得到诸葛亮回师汉中的命令后,魏延率领他们回师,在首阳南之阳溪,与早就等待他们的费瑶、郭淮等部魏军发生了遭遇战。

费瑶、郭淮等部魏军依仗人多势众,塞绝要道,布营谷底。在认为自己占有先机后,魏军甚至猖狂到乘夜以步兵用拒马包围魏延的营地。但是在此时诸葛亮率领军队前来接应,魏军反而遭到内外夹击,被蜀军打得大败。魏延也因为此战的大功,晋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

诸葛亮取得的另一次胜利,是发生在第四次北伐中的卤城之战。这一战由于在历史上记载矛盾,一直存疑。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没有记载这一战,《晋书宣帝纪》中记载的是司马懿打败了诸葛亮。只是在《汉晋春秋》中记载,在此战中,诸葛亮大败司马懿,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如果按照《汉晋春秋》的记载,司马懿的军队应该损失过半了。不过从历史上没有看到蜀汉对此的嘉奖,也没有看到战局的改变。因此,这一战应该是一次没有产生决定性胜负的战斗,双方的战果都不大。因此,诸葛亮的北伐中,获得的最大胜利应该是阳溪大捷。

二、姜维北伐取得的较大胜利。

在诸葛亮去世后,他留下了休养生息的遗策,并指定蒋琬、费祎来执行它。因此,在蒋琬和费祎执政时期,蜀汉很少主动攻击曹魏。费祎还劝导急于北伐的姜维,裁撤他手里的兵力,不让超过万人。

在费祎死后,姜维掌握了蜀汉的军权,他连续发动了八次对曹魏的北伐。与诸葛亮发动的北伐不同,姜维的北伐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是到了后期就难以取胜了。他遇到了劲敌邓艾,再加上攻守易势,使得他的北伐成为了为了北伐而北伐。由于他的穷兵黩武,使得蜀汉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给蜀汉带来了灭亡的祸殃。

在姜维的北伐中,取得最大的一次胜利是在他的第五次北伐中。在这次北伐中,魏军主将征西将军陈泰命令雍州刺史王经进军狄道,等待自己的大军到来后,和自己两路夹击姜维。但是,王经没有固守狄道,而是主动出击姜维。结果在洮西之战中,王经大败。他率领剩下的万人退守狄道,其他的部众逃散,死者万计。

在战后,姜维拒绝了张翼收兵的建议,继续进攻狄道。陈泰拒绝了部下退守的建议,分析了姜维的动向,指出姜维不去占领有粮食物资的略阳,而且攻打险峻的狄道,是犯下了用兵的错误。姜维孤军深入,粮草不济,己方应该趁势攻打他。因此,陈泰率领魏军继续前进,前去救援狄道。

陈泰的行动出乎姜维的意料,因此在陈泰的援军到来后,他进攻陈泰不下,便撤围退走了。魏军王经在解围后感叹说,如果援军不是到来得这么迅速,城中的粮草只能支撑不到十天,那么狄道城就会失陷,雍州也难以幸免。

而邓艾对此战的评价是,洮西之战的失败,不是小的失利。它造成曹魏士卒凋残,仓廪空虚,百姓流离。由此也能够看出此战对曹魏的打击之大。也正是因为这一战的失败,很快又引来了姜维的第六次北伐。不过在那次北伐中,由于邓艾预有准备,再加上蜀军配合失误,姜维反而遭受了惨败。

三、蜀汉北伐取得的最大胜利。

那么,在这些蜀汉北伐取得的较大的胜利中,哪一场胜利堪称蜀汉北伐的最大一场胜利呢?以我个人的看法,应该以阳溪之战的胜利为最大的胜利。

在这里,我们首先排除卤城之战。这是因为,卤城之战从前因后果来看,都不可能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在这一场战役中,诸葛亮如果取得了《汉晋春秋》中记载的战果,就应该打破司马懿的阻击,并获得蜀汉相应的嘉奖。而这一切在历史上都没有任何记载。

而司马懿打败诸葛亮的记载也难以让人相信。这是因为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的蜀军损失不大,诸葛亮就自贬三等。如果诸葛亮在卤城之战遭受惨败,他肯定会自请处分的。而且在那个四面群敌环伺的情况下,诸葛亮也是难以撤回的。而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这说明司马懿取得的战果也是虚假的。所以说,卤城之战很可能是一场接近势均力敌的战斗,双方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而阳溪之战与洮西之战中,蜀军都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不过从战役的难度来看,阳溪之战的难度要远比洮西之战大。洮西之战中,曹魏的将领王经不是出色的将才,他不听主将的命令,擅自出击姜维,遭受了惨败。而阳溪之战中,曹魏的将领里,有郭淮这样的强将。他是曹魏关陇军团的主要将领之一,早就和张郃并肩作战,多次挽救了曹军的危局。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他多次准确判断出诸葛亮的动向,显示了敏锐的军事洞察力。

而从军队来看,王经率领的军队也远比不上郭淮的军队。王经的军队,主要是由雍州的当地武装组成,并非精锐的野战部队。而姜维的军队,要强于魏延的军队。这是因为魏延的军队,主要是他进入羌中刚招募编组的羌族武装。魏延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训练时间。

从双方的交战情况来看,洮西之战里王经和姜维是采取正面交锋的形势,完全是依靠双方军队的战斗力决定胜负。而在阳溪之战中,魏延的蜀军处境十分困难。魏延的军队被魏军堵截在半路上,并且还被魏军步兵用拒马围困起来,企图一举歼灭。正是由于魏延的英勇作战,才一举击败了郭淮等人的包围,魏延因此而被封侯,是当之无愧的。因此,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阳溪之战的胜利,是蜀汉北伐取得的最大胜利。

结语:

北伐曹魏,匡扶汉室,是蜀汉君臣最大的愿望。从诸葛亮时代开始,蜀汉就向曹魏发动了多次北伐。在这些北伐中,蜀汉取得的较大的胜利主要有阳溪之战、卤城之战和洮西之战的胜利。

在这些胜利中,卤城之战由于历史记载的矛盾,暂时存疑。阳溪之战和洮西之战中,从双方将领的能力,双方兵员的素质和双方作战的环境来对比,阳溪之战的胜利要超过洮西之战。因此,阳溪之战是蜀汉北伐战争中取得的最大的胜利。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蜀汉北伐最大的胜利是哪一次?

第四次。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抢割了上邽小麦,解决了蜀军军粮问题,魏军抵当不了蜀军的进攻,就使用反奸计,刘禅中计,令诸葛亮撤军,诸葛亮为顾全名声,只得叹息撤军。要不是刘禅中魏反奸计,诸葛亮这次北伐可能灭掉魏国。

蜀汉北伐最大的胜利是哪一次?

从记载上看好像是第四次北伐?但是,第四次北伐也是最有争议的是一次!史料就不一样,篡改历史是真的恶心。莫衷一是?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第四次北伐的具体情况我就不说了,太复杂!浪费读者的宝贵时间。就看看战果:

《汉晋春秋》“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晋书》“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谁说的对???一个说诸葛亮被拔掉掎角之势后,连夜逃跑,被杀几万人。一个说蜀军大胜,获甲首三千,把司马懿赶回去。我现在就重点分析一下,究竟是谁在撒谎?

《三国志·张郃传》“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合右膝,薨,谥曰壮侯。”《三国志·诸葛亮传》“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从两个敌方主要将领的传记来看,诸葛亮退军是不争的事实!细心的读者就能发现这里有个问题,曹魏的主将应该是司马懿,怎么会变成了张郃?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先说原因,因为司马懿的记载没法看了😄😄😄:

《晋书·宣帝纪》: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又‬《晋书·宣帝纪》: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怎么样‬?司马懿‬大‬胜‬!然而‬,在‬《张郃‬传‬》中‬并‬没有司马懿督张郃,也没有写出张郃追击的原因,“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诏”!是曹叡的命令。有没有一个比较中肯的资料能看清楚点眉目?有,但是,也不敢说就是一定可靠。

《魏略》中就记载是司马懿不听张郃的劝阻,强行命令张郃追击,“宣王(司马懿)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这件事儿似乎真相大白了!司马懿是真够卑鄙的了……由于司马懿的错误指挥,导致张郃中埋伏受伤。又不肯认错,于是瞒天过海,编造出来了一个将功补过的大胜战役,利用诸葛亮粮尽退兵的战局,掩人耳目。

其实,胜败本无所谓,特别是对手又是诸葛亮,败给诸葛亮并不丢人。但因此利用史记来遮丑,陈寿在给张郃作传时,这段又不能实话实说,导致后人对于第四次北伐的孰优孰劣莫衷一是?才是司马懿的不齿。

不管怎么说,张郃是死于第四次北伐之战,也算是诸葛亮历次北伐最大的战果了吧。凡事总是失意的😂😂😂,张郃虽然死了,李严却废了!刘备的另一个托孤大臣没了?虽然没死,却废了……

蜀汉北伐最大的胜利是哪一次?

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受托孤之重负责主持大局。此时的诸葛亮战略放弃了荆州,与孙吴重修盟好。随后,诸葛亮大力发展内部,堪平内乱之后便着手准备北伐事宜。

夷陵之战后的那几年,曹魏的主要军事目标是东吴,东吴也疲于应对而无暇西顾,因此也给了诸葛亮发展内部的时间。但是,整体实力终究是有差距的,如果保持稳定发展,那这一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为报先帝之知遇之恩;为转移国内政治矛盾。趁着魏帝曹丕病逝,曹魏处于一个政权交替的阶段,于汉建兴六年(228)发动了北伐战争。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时间是汉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派赵云、邓芝出斜谷吸引魏军主力;派马谡为先锋驻守街亭以阻截魏国援军;自己亲率主力依次消灭陇西地区的残余魏军。正是在此次征伐当中,天水姜维归降诸葛亮,自此开始追随诸葛亮左右。

这一战绝对是蜀汉数次北伐中成功率最高的一次。因为这是首战,不仅在实力上经过多年的积攒,爆发力强悍,而且有出其不意的效果。遗憾的是,先锋马谡刚愎自用、违亮节度导致溃败,街亭失守使得魏国的增援部队迅速投入到陇西战场,战场局势迅速逆转,诸葛亮无奈选择退兵。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继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退兵后,曹真、张颌迅速率军夺回了南安、安定、天水三郡。曹真根据形势又预判诸葛亮再伐时肯定会兵出陈仓,于是大力加强陈仓防卫,并派郝昭负责驻守。

汉建安六年(228)冬,魏将曹休于石亭大败于陆逊之后,诸葛亮趁着魏军大规模东调之机,发起了第二次北伐,兵锋直指陈仓。此时的陈仓早已做好各方面准备,加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激战二十多天后,诸葛亮因粮草不继而选择了退兵。

这一战,最大的战果就算是在退兵路上斩杀了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

诸葛亮第三次

北伐汉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派陈式进攻武都、阴平二郡,自己亲率主力进驻建威以牵制魏军。最终,陈式成功拿下武都、阴平二郡,诸葛亮也因此官复原职。

汉建兴八年(230),魏国在诸葛亮的长期骚扰下,准备反守为攻,于是派夏侯霸为先锋;曹真率主力出子午谷;司马懿由汉水而上;张颌兵出褒斜道。

结果,夏侯霸惨遭围堵,由于天气原因再加上子午谷确实难行,曹真大军也半途而返。最终,魏廷下令各路部队全线撤退。

这应该是数次北伐中最大的胜利吧,取得武都、阴平二郡,也算是一种战略推进吧!随后又取得防守反击战的胜利,在军心、士气上有一种很大的鼓舞。

诸葛亮第四次

北伐汉建兴九年(231)春,这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第一次正式在战场上对决。

战术上,诸葛亮希望能够吸引魏军出来,企图在运动战中吃掉魏军,只不过司马懿的坚守策略更胜一筹。司马懿选择你进我退、你退我进,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请战也不应战,一味的坚守。当然,司马懿也不是一开始就选择坚守,而是正面硬刚遭受惨败的情况下才不得不选择坚守的。据说司马懿第一轮交战的损失仅军官就死了三千多人。

面对司马懿的坚守,诸葛亮无计可施,因为他承受不起强攻带来的消耗,最后被拖的粮草不继而撤退。诸葛亮撤退途中击杀前来追击的大将张颌。

诸葛亮第五次

北伐汉建兴十二年(234)春,经过三年的养精蓄锐,诸葛亮出斜谷再次北伐。在这之前,诸葛亮还派出使者到吴国希望能够同时出兵伐魏。

面对蜀军,司马懿依旧选择坚守策略,任凭诸葛亮怎么挑战都坚守不出。最后,诸葛亮连女人衣服都用上了,还是动摇不了司马懿。

两军就这么僵持着。

数月之后,诸葛亮油尽灯枯,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死后,蜀汉进入蒋琬时期,其中马岱进行过一次尝试性北伐,但被司马懿派出的牛金击败。

之后,蒋琬试图改变策略,想尝试西进,从东三郡下手,但却因为身体原因而最终没能实施。

姜维北伐

延熙元年(238)姜维兵出陇西,于南安与魏军僵持数月而返。

延熙七年(244)王平迎战曹爽大军,姜维率军增援,大败曹爽。

延熙十年(247)姜维兵出陇西,与郭淮、夏侯霸交战于洮西,无功而返。

延熙十二年(249)姜维再战洮西,此次姜维凭一己之力与魏国多部周旋,期间互有胜负。

延熙十三年(250)姜维再次出兵与郭淮交战于洮西,也是互有胜负。

延熙十六年(253)姜维兵出南安,最后因粮草不继而撤退。

延熙十七年(254)姜维兵出陇右狄道,斩魏将徐质。

延熙十八年(255)姜维再次出兵狄道,大败王经并围攻狄道城,后被魏国援军陈泰解围。

延熙十九年(256)此时的魏国边防将领已经由邓艾担纲,姜维这一伐死伤惨重。

延熙二十年(257)魏国内部出现叛乱,姜维趁机兵出秦川,面对魏军的坚守策略,姜维最终无功而返。

景耀五年(262)姜维出兵再遇邓艾,大败。之后,魏国开始反攻蜀国并于次年歼灭蜀国。

总结

蜀汉受综合实力所限,一旦遭到挫败伤了根本就很难恢复。

诸葛亮数次北伐虽没有太大的胜果,但总体实力并没有太大的损失。反观姜维北伐,虽说是胜多败少,但面对邓艾的那两次是损失惨重,伤筋动骨。

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北伐战争是越大到后面,蜀汉的病例、气势就越弱,恢复赶不上消耗。

如果真要说胜利最大的一次,我想应该还是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

蜀汉北伐最大的胜利是哪一次?

三国后期的历史,主要是蜀汉跟曹魏之间的较量,诸葛亮七次北伐,每次都无功而返,虽然有一定自然因素,但最主要的是遇上了司马懿,后期诸葛亮去世,司马懿也老了,姜维继续北伐,姜维跟随诸葛亮多年,已经得到师傅真传,一出手果然非同凡响。

姜维第一次北伐,就把目标定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当时的守将是王经,他率军在洮河应战姜维,当时姜维不顾一切,直接背水列阵,王经一看姜维竟然敢学韩信,他不相信姜维是韩信,于是率领三万魏军向蜀军压来,他觉得一举可以歼灭姜维。

王经虽然有一定军事能力,但毕竟不是姜维的对手,他虽然看出姜维的列阵中有薄弱点,可他带着士兵往前冲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中计了,姜维故意设下圈套等他,姜维把军队迅速变成集结列阵,把王经的军队一分为二。

王经立马想到撤退,他后队变前队,可惜这时候已经乱了方寸,忽视了两翼的保护,结果受到姜维重重压力,姜维这时让羌胡民族骑兵分两路冲杀,分别由张翼、廖化带领,按照这个局势下去,王经就要一败涂地了,可他军中邓艾看出战局的关键转折点。

邓艾看得出廖化用兵保守,他想王经建议,奋力向廖化本阵冲锋,廖化一看对方要拼命了,也停止延伸战线,打算直接跟魏军硬碰硬,姜维一看廖化这种打法就知道不妥,急忙传令廖化继续延伸战线,把魏军包围起来全歼,可廖化根本不听。

邓艾冷静分析,果然从廖化这里突出一个口子,最终带着带着剩下的一千多人跑出去,王经也因此捡回一命,这一战在姜维的指挥之下,可算全歼了魏军,算是蜀汉建国以来取得最大的一场胜利,可惜诸葛亮看不到,但他在天之灵应该是能感受得到的。

诸葛亮数次北伐武功,姜维首次北伐就取得如此成绩,不得不说姜维的实力也不容小觑,从这个角度来看,姜维的战绩其实已经超越了诸葛亮,不过姜维是诸葛亮的徒弟,徒弟超过师傅诸葛亮也更有面子,他在天之灵也不会怪姜维的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