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会跟自己老父母像仇人一样的生活着?

最近发现很多中年人都在这种仇人一样的围城里不能自拔,痛苦着自责过不断悔恨不断重复。楼下就有个女邻居,和自己的母亲天天吵架,不让老母亲住家里,按她母亲的话说就是她女儿疯了,对我特别的不好,但还是要靠她来做家务带孩子,母亲出门是见人就诉苦,说到动情处眼泪就汪汪的止不住,谁看了都会动容,可就是打动不了她自己亲生亲养的女儿,老太太说现在她们的关系就像是仇人,见面就分外眼红。很多次在路上遇到,连个招呼都不打一下,是比陌生人还陌生的存在!这都是谁的错呐?也许你会说是她女儿太霸道,太不孝,其实我们不能这样片面的就下了结论,首先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这就是定理,永远不会变的,我们没有经历过别人的生活就不能随意的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乱下定论,就像有些老人瘫痪在床很多年了,一直由一个家里的成员去照顾,但是你去看到的却是老人住着最小的房子,吃饭不能按时按点送到,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想这个孩子真不孝顺,可是如果是我,我不会随便去对一个人一个事就这样的下一个片面的结论,你可以换位想想,如果是你一个人在伺候这个瘫痪老人这么多年,不能自由的出远门,每天就是做饭喂饭洗衣服洗澡处理粪便屎尿翻身按摩,也许你可能做的还不如他!对吗?

这种情况绝对不是捕风捉影,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但是倒也不能说的很多。尤其是现在,婆媳关系也比较开明了,父子关系反目成仇的只是极少数的个别现象。

同父母关系不好的,大多数是农村的。我就知道几例,都是农村的。而且无一例外都是儿子和父亲的关系不好的。基本上都是父母在打发儿子结婚的时候,没有一碗水端平,而造成的后遗症。

我的一个朋友,他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他哥哥是老大,结婚的时候,父母给他盖了四间大瓦房,在当时的农村(30年前)也是数一数二的了。

等到他弟弟,也就是我朋友要结婚的时候了,他父母给他弟弟盖了六间大瓦房。他哥哥就心理不平衡,觉得父母给弟弟多盖了两间,偏向小儿子,就和老婆一起找父母去说道说道,论论理。父母就解释说,是因为他结婚是十多年前,那时候的经济条件只能盖四间,再说四间大瓦房当时也跟得上形势。而弟弟结婚的时候,经济条件好了一些,形势也发展了,再盖四间,就落后于形势了,就盖了六间。

他哥哥就说,给弟弟多花多少钱,也应该给他补偿多少钱,结果父母不同意,就吵起来了。最后,父子之间不再来往了,直到父母去世,儿子和儿媳妇都没有去参加的父母的葬礼。

俗话说得好:“清官难断家务事”。父子关系不好,具体谁对谁错,很难说的清。各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都是理直气壮的。

我还有一个同事,回家给父亲过生日。谈到了老人的养老问题,老人安排每个子女交养老费用,结果不是平均摊,而是根据子女的收入情况定。收入高的子女要多拿,收入低的就少拿。又争吵不休,我这个同事一怒之下,竟然把给父母的一桶花生油当场倒掉,扬长而去,从此不再和父母来往。

应该说,四五十岁的人,父母大多数是八十左右了,个别的也是七十多了。这个时候,老人都基本失去了劳动能力,也有的老人可能由于大脑老化而做出不公平的决定,子女的应该尽量给予谅解。实在不行,最多是少见面,少接触而不至于翻脸无情。

世上没有了绝对的公平。老人和子女都应该换位思考。老人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子女也对老人多一些理解。即使老人的决定有不公平的地方,肯定也是老人有不得已的苦衷。所以,一旦老人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不要一味去指责老人,而是努力沟通,实在不行就能忍则忍。

古代的舜孝感动天的故事,大家肯定都知道。舜的父亲不但对他不好,而且还在舜继母的撺掇下,几次想害死舜,舜都没有怪罪他父亲。对比舜的父亲,我们的父亲是不是强多了?

还有一个芦衣顺母的故事,大家知道吧?就是孔子的学生闵损的故事。闵损的继母不给他吃饱饭,而且冬天的棉袄里边絮的是芦花而不是棉花。闵损在驾车的时候,冻晕过去了,他父亲就用马鞭抽打他,把棉衣打破了,露出了芦花。他父亲得知真相,大怒就要休掉他继母。闵损给父亲跪下为继母求情,闵损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闵损对父亲说:“父亲千万不要休了我后娘,如果休了他,我的两个弟弟就没有母亲的疼爱了。您不休我继母,就只有我自己是后娘;如果休了她,我和弟弟们就都是后娘了。”

闵损的孝心感动了他的父亲和继母,他继母也对他开始像亲生儿子一样,并一再去求孔子收闵损为徒。最后,闵损也做了大官,并且名垂青史。

所以说,对于父母有错,我们必须予以谅解。当然不孝有三,其中有一条是:“父母有错,我们应该指出,否则父母就会陷入不义之地。”

这里所说的父母的错,显然不是指处理家务事的错,而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错。

比喻,有的父母做出了违背社会公德的大事。像我的一位熟人,他的父亲就喜欢到超市里搞些小偷小摸的动作,被派出所带走了好几次,丢死人了。这样的时候,他就应该对他父亲提出严厉的批评。

战争年代,有的父母背叛祖国,当了汉奸,这个时候,就不但是要批评了,而且要划清界限,甚至有时候需要大义灭亲的。

毫无疑问,我们现在的父母即使有不是,也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至于多给了其他的兄弟姊妹,还是多要了自己点生活费用,我们都不必太在意,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想想看,即使父母多给了一点财物,那对自己的人生又有多大的影响呢?

我结婚后,一共买了两套房子,父母没有赞助我一分钱,即使是我刚结婚一年,买第一套房子的时候,我还各借了双方父母三千块钱,半年后都还了。这件事情,回忆起来,我感到十分的自豪,因为我是完全靠自己的努力买房子的。因此,当时双方父母没有给我钱,我丝毫没有感到委屈或者是不公平,而是对老人感到感激。因为我的自豪中也有老人的功劳。

当然,也有老人对子女不满的。有的老人,因为子女一时照顾不到位就埋怨子女不孝顺,甚至个别老人还四处宣扬,这就不对了。不过,对于老人,我们又能怎么办呢?也许老人也就是发发牢骚而已。子女对老人的不满也不必要太过较真。

当我们四五十岁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再是天真可爱的少年儿童,父母对我们不再是亲爱和喜欢了;父母七老八十了,我们对父母也不再是需要和依赖了。因此,此时的父子关系或者母女关系,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加上心疼。所以处理关系就需要更多的理性。

愿我们以亲情为基础,从善良出发,最后落脚于豁达大度。我们的家庭生活就一定可以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的。

请记住我的话:“家和万事兴!”

为什么很多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会跟自己老父母像仇人一样的生活着?

我和父母的关系虽然不是仇人,但真的是压在我心上的巨石。为此,我长期焦虑抑郁,引发身体感知障碍长达2年,至今未愈。

那种压迫感,慢慢逼近,处处彰显存在的黑洞,令人窒息。

他们整天说爱我,苍天,我求他们别爱了。

我很想死在他们前面。

我不同情任何哭诉子女不孝的人,逆子是他们的报应。

我做不成逆子,只能伤害自己。

这世间避无可避,逃无可逃,只有死亡才能终止的关系。

不要说生了我,就是恩情。如果可以,我不愿意出生。

为什么很多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会跟自己老父母像仇人一样的生活着?

我爸爸和我爷爷就是像仇人一样一起生活,经常听见我爷爷骂,你怎么不死了去?生下你来就应该在茅子坑溺死,扎茅子坑死了吧你。我爸57了,我爷爷82。以前我爷爷都是上手打的,现在老了,改光骂街了。

家族风气不好吧,几代人都这样,我哥从十来岁就开始骂我爸跟我爸打架,遛狗斗鸡,他结婚生子后,我爸挣钱养着他一家子,他还照样骂,每逢佳节必打架。说别人的爹给买这个了那个了,就他爹完蛋,我爸气的找派chu所,他自己也知道以后指望不上儿子,那又怎么样,让他别管儿子了,别给他钱,我爸舍不得,说他死了什么都是人家的,现在不给以后也得给,儿子不管就自个挖坑死了去,每年在工地当农民工儿子在家吃香喝辣,一家大胖子,侄子十岁二百三十斤。

而我爷呢,是只顾自己,他买保健品,电视购物,老年人容易受得骗他全都得试一遍,我爸说那是骗人的,他就骂街,怕死,所有说对身体好的都得买回来。独裁强势,谁都得拍马溜须他才行,谁不听他的不是打就是骂,我爸三四十岁的时候还挨他打。

家族风气也是传承的。

为什么很多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会跟自己老父母像仇人一样的生活着?

这个年龄的中年人跟父母的关系不好,很大可能是父母年轻时一碗水端不平,偏心眼造成的结果。不受父母待见的孩子在家庭里付出很多,却连父母的好脸色都得不到。受到偏爱的孩子只会索取,父母的房子或钱财都归了他,等到父母被榨干了,再也无法满足他时,他会对父母恨之入骨。所以看到老年人哭天抹泪,不要轻易断定是孩子不孝,甚至被赶到大街上也不能轻易下结论

为什么很多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会跟自己老父母像仇人一样的生活着?

诚邀。四五十岁的人,正是压力最大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这个年龄段,一般父母都七八十岁,倘若父母身体好,自己能照顾自己,那还好说,自己只用经常去看看,多陪伴陪伴即可。倘若身体不好,不得不接到身边,专人照顾,那家中必然有一个人就无法上班了。

而四五十岁的人,子女也正是要读书的时候,有的正在上大学,有的子女刚踏上工作岗位,也马上面临着买房子、成家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去考虑,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压力都很大。而且对于他们自身来说,工作也快到了退休的年纪,也要开始谋划自己的生活了。

尤其一些女性,到了四五十岁,也正是到了更年期,脾气暴躁,有些时候自己也想控制,但就是控制不了,生活中的一点点小事情就是导火索。所以,种种原因,很多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会跟自己的父母像仇人一样生活着。

无论是子女,还是父母,都相互理解吧,现在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大家都不容易,珍惜身边人,珍惜当下的日子吧!

为什么很多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会跟自己老父母像仇人一样的生活着?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经历`所以无法评判别人的对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