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在街亭的布阵,很符合古代名将的用兵之道,为何还打败了?

马谡放弃街亭布防而将部队撤往山上,居高临下对阵张郃,企图以致于死地而后生激发将士敢战之心来击败张郃,可惜功败垂成,身死败亡,直接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那么如此妙计,别人可以用,大获全胜,但是到马谡依样画葫芦就不灵了呢?这里有几个原因导致马谡必然失败。第一,张郃是当时的名将,排兵布阵马谡不是对手。

张郃从讨伐黄巾开始到后来的汉中之战,身经百战经过了无数次大战恶战积累了丰富的临阵经验,根据《三国志》记载说:当夏侯渊被杀之后,军心涣散,夏侯渊的司马司马郭淮号令众人说道:

“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

此话虽有鼓励士气的作用,但是也从侧面说明了张郃确实能力非凡,而刘备在张郃对战的时候也没有占到便宜,这点在汉中之战中得以检验。当时刘备率领一万多精锐士卒分作十队轮番攻击张郃,而张郃亲自上阵肉搏,抵住了刘备精锐士卒的车轮战,后来即使与刘备短兵相接也是死战不退,可见张郃战术素养是非常高。

而马谡在荆州加入刘备集团的时候一直以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一直到诸葛亮主政,都是从事文职工作,没有实际从事兵戎经验,对军事上面的事情也都是以理论见长,而本人喜好谈论军事,谈论起来滔滔不竭,但是实际军事经验为零,这就是和丰富实战经验的张郃比起来就相差太远。第二,马谡新官上任既没有威信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

马谡参与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是以参军的身份参与戎事,没有带过兵。在军队上也没有威信让部队令行禁止,这点在诸葛亮启用马谡带兵守街亭的时候就展现出来了,根据《三国志》马谡传记载:

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

因此马谡的威信不足以服众,而让一个没有威信的人率军执行如此重要的任务本身就是极端危险的。而且马谡作为新人参与到军事中来,在指挥作战过程中,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作为核心非常容易溃败。当张郃断掉马谡军水源的时候,很快军队就军心涣散,面临极端危险的境地,马谡无法掌控部队,当张郃仰面进攻的时候,整个部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直接就溃散,根本谈不上置死地而后生,这也充分说明了作为主帅在军中的威信和嫡系部队的重要性。总而言之,马谡固然军事理论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当面临两军实际对垒的时候,却一败涂地,最后被诸葛亮以不尊军令而诛杀。可见纸上谈兵固然可以指点江山,但是脚踏实地却更加重要,这也为诸葛亮以后用兵带来可贵的经验。

正如诸葛亮总结的那样:“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此后诸葛亮在历次的北伐中,注重了用兵遣将,同时更加勤于练兵,做到令行禁止,从而避免了马谡守街亭这样低劣的失误。

马谡在街亭的布阵,很符合古代名将的用兵之道,为何还打败了?

马谡弃街亭布防而屯兵于山上,目的是破釜沉舟,置部队于死地而后生,以激发全体将士排除杂念,义无反顾,同仇敌忾,敢于牺牲,勇往直前。这是用心理战对付张郃,可惜功败垂成,身败名裂,为什么败了呢?1.马谡是优秀的参谋人才,不适合带兵列阵,诚然,“收获孟获”理论,“联吴抗曹”理论都与诸葛亮不谋而合,出使东吴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但都是文职工作,拟计划,搞谈判他是一流人才;而两军对垒时要战场经验,要军队威信,要有令人信服的战绩,这些他都不具备,纸上谈兵的意气风发,与大刀阔斧的杀敌冲锋是两码事。

2.他面对的是能征惯战的魏之名将张郃。

这是劲敌,张郃身经百战,积累了丰富的战场经验,在魏军中资格老,先主刘备在与张郃对阵的时候也没有占上风,汉中之战时,刘备亲率一万多精锐士卒,利用十队士兵轮番攻击张郃,而张郃全无惧色,带头上阵肉搏,死战不退,在气势上就压倒了刘备,充分说明张郃有极稳定的心理素质与高深的战术素养;你想用心理战对付他,根本用错了对象。3.马谡没有嫡系部队,急功近利,好大喜功。。

冷兵器时代,部队的令行禁止是取得胜利的保证,我们平时说“田横五百壮士”,项羽有“江东八千子弟”,岳飞有撼不动的“岳家军”,戚继光有“戚家军”,从一个侧面印证,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主将要有自己的一班人马作为核心,在冲锋陷阵时取到模范带头作用,其它士兵效仿跟随,才能形成泰山压顶的气势!

马谡在战场上单纯依靠军令来调动军队,很幼稚,自己又没带头冲锋;作为新来的指挥官士兵还不知道你几斤几两,为什么要为你卖命?指挥不了就杀偏将立威,暴露了自己的浅薄与无实际指挥能力,这是致命问题。

马谡不是一步一个脚印在部队里成长起来的,不能被认为是核心人物,非常容易溃败。足智多谋的张郃断掉马谡军水源的时候,蜀军人心涣散,敌军兵临山下,马谡无法掌控自己的部队,张郃进攻时,蜀军成一盘散沙,军队不能同仇敌忾,就注定不会置死地而后生。

马谡在街亭的布阵,很符合古代名将的用兵之道,为何还打败了?

凡认真看过巜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因马谡无知,以致丢了街亭咽喉要地!可偏偏有人说马谡用兵在山上是正确的,因山下无城郭可守!也有人说街亭根本守不住!是诸葛亮找马谡当替罪羊,种种不切实际的说法,真叫人可笑!那么,若正确布防,街亭到底能否守住?我的回答是能守住。O①街亭不是城镇,也没有城墙,它只是大约百米宽的一处咽喉之路!街亭在我手中,可进可退,街亭一丢,退路不通!必遭败绩!O②第95回,孔明大惊曰: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谁敢引兵去守街亭?参军马谡曰:某愿往。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又分付王平: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O③到实地堪察地形后,王平说,可就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土伐木为栅(大篱笆),以图久计。马谡说,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树木极广,可就山上屯军。王平曰: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今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以保之…O④如果马谡听王平的布防,在五路总口下寨,伐木排成两三米高的栅栏,将街亭封住,与王平和25000精兵在里面防守,准备弓箭,有粮有水,能守不住吗?从马谡到街亭,至司马懿围山,约有两天多的时间,两万五千兵伐木安营扎寨,时间足够用!由于马谡的错误安排,司马懿先用张郃挡住王平,又命申耽申仪围山断水!土兵一天无水喝哪有战心?能不败吗?

马谡在街亭的布阵,很符合古代名将的用兵之道,为何还打败了?

读死书。死读书的结果,俗话说兵无常势,水无常态。一切都在变化中。

马谡在街亭的布阵,很符合古代名将的用兵之道,为何还打败了?

马谡在街亭违背了兵法之道,大概有人想说他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事实上孙子根本没说过置之死地而必胜,他说的是【死地则战】。而在他的兵书提及了《九地》理论:【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九地根据战局变化,因境地不同使用相对应的策略。事实上马谡并没有设置死地,街亭原来是一个必争之地,争地无攻,谁先抢到就赢了,马谡依照诸葛亮计划防守即可。

但是马谡放着争地不要,让敌人可以在山下随意行动,这样张郃就处于可以随意活动的交地,马谡处于被敌人阻断的绝地,这时不能让自己的部队断绝,但马谡偏偏让就是让张郃断了水源,陷入被动。

《资治通鉴》记载的非常清楚:“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

张郃破马谡真是符合了兵法的【交地则无绝】,马谡违背了【绝地无留】。

马谡扎营逻辑是兵法中【处山之军】,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居高布阵,让敌人仰攻,是很好的防御阵形。又言:“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马谡的问题在于没看后一段:“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养生而处实指就是方便军队生活的地方,要有充足的水源才能算是养生处实,在布阵时要综合所有条件做出判断,不是读死书只看到一条,就忽略另一条,《孙子兵法》就是一门综合军事学,没有一位名将纯粹靠里面某一段话就能够取胜,必须靠里面好几套理论互相支持才能取胜。

张郃破解马谡的布阵,用了【虚实之反客为主】:”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马谡率先抵达战场布阵,占据有利地形,而张郃军千里驰援,较马谡军更为疲惫,对马谡进行强攻会很吃亏。故而他找到使马谡军疲惫饥渴的办法,让马谡不得不放弃有利阵势,主动与张郃交战。由于史书写的很笼统,马谡不一定是完全断水才与张郃交战,可能敌人截断水源一事让他处于战场被动,就已经开始跟张郃交战。

孙子对此有句结论:“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九变篇》是《孙子》中很短的一篇,说的概念很笼统,但是有经验的将军应该都能体会,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需要有很强的判断力来确认自己现在的形势,顺应时局作出战术更变。

所以不要觉得某人其中一种行为符合兵法,就真觉得是真的懂兵法,在一位名将的布置下看到好几套兵法逻辑,才是符合兵法的严密布局。

马谡在街亭的布阵,很符合古代名将的用兵之道,为何还打败了?

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馀家还汉中。——《资治通鉴》

首先分析马谡的兵力情况:

陇西太守游楚与诸葛亮有约定:“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魏略

也就是说坚持一个月阻击魏国来的援军,陇西就会不战而降。而陇右其他郡之前就已经“叛魏应亮”,魏国南安太守甚至帮助诸葛亮进攻陇西。

而南安果将蜀兵,就攻陇西。——魏略

既然陇右各郡基本处于诸葛亮掌控之中,唯一拒绝投降的陇西郡又与诸葛亮签订“停战协议”,诸葛亮在陇右地区已经畅通无阻不需要部署太多的兵力。只需要派遣少部分部队去构筑陇右防线,收降陇右军民就可以了。而且街亭成为蜀汉北伐胜利的关键。诸葛亮需要在这里堵住张郃一个月,以让陇右地区彻底臣服蜀汉,构建固若金汤的陇右防线。既然成败在此一举,诸葛亮手下大部分军队又都不需要留守陇右,自然不会吝惜调动大军去阻击张郃。资治通鉴说是“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既然提到了督诸军,更证明街亭之战蜀汉方面应该是出动了主力。

马谡的对手是魏国五子良将幸存的唯一一位——张郃。诸葛亮不可能不重视身经百战的张郃。街亭如此重要,对手又是名将张郃,诸葛亮怎么可能不交给马谡主力部队呢?

而张郃那边兵力大概是5万,北伐军虽然一共六万人,但是魏国此时的主力被骗到箕谷和赵云对峙。扣去箕谷方向赵云部不到一万的疑兵,扣除本部负责收拢降兵和构筑防御设施大概一万人。所以马谡这边兵力不会低于四万。

以4万对5万,还不需要马谡胜利,只需要守住就好,谨慎的诸葛亮甚至事先还告诉了马谡应该怎么部署。就相当于现在某些人用别人劳动成果写上自己名字一样。街亭其实很稳,诸葛亮只是让马谡去镀金的。如果不是稳操胜券,用兵谨慎的诸葛亮不至于敢启用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

虽然任用马谡,有诸葛亮自己的私心,诸葛亮一直把马谡当做自己的学生培养,视同己出,但也不能说诸葛亮完全任人唯亲。

因为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任命的新人,还不止马谡一个。与演义不同的是,历史上赵云在第一次北伐之前只是文职。街亭之战,是马谡第一次统兵。可箕谷之战,同样是赵云第一次统兵!若任用魏延、吴懿等宿将,虽然可以保证守住街亭。以魏延的军事能力,别说守住街亭,在街亭打败张郃也不奇怪,但是,这样新人就得不到锻炼的机会了。蜀中大将很少,除了魏延,已经没有几个名将了。这时候诸葛亮可能想的是培养新人吧。毕竟谁都有第一次,魏延,吴懿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名将的,也是从第一次作战开始锻炼的。

马谡其实谋略很强,不失足智多谋,也为诸葛亮提供了很多好的建议。著名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下”,使得南蛮不在反叛,就是马谡的计策。而且诸葛亮都已经告诉马谡怎么部署了,只要马谡照着做就好。街亭之战一旦胜利,作为自己最得意门生的马谡自然平步青云。可是诸葛亮意料之外,马谡实在是太膨胀了,觉得自己熟读兵法,算无遗策,已经可以出师了。

马谡可能心想:“严格遵守丞相的部署固然可以抵达张郃。但是丞相什么都好,就是太谨慎了。这样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就算挡住了张郃也不能对魏军照成杀伤。如果用我的部署,可不是挡住魏军那么简单,我要打出街亭大捷,让丞相刮目相看。”

结果自负的马谡就违背诸葛亮的部署,遭受失败。这时候诸葛亮才想起先帝临终说的:“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惜已经太迟了。

参考文献:

《魏略》

《三国志》

《资治通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