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被东吴俘虏了,东吴会杀刘备吗?
很多人都一厢情愿地认为:孙权不会杀死刘备,但是对此我却不敢苟同。我认为:孙权很有可能会杀了刘备。原因如下:
第一、孙权和周瑜对刘备是恨之入骨,早欲除之而后快。
孙权对刘备的恨来源于荆州的归属问题。当刘备攻取南郡,曹操以朝廷的命令封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的时候,刘备就面临着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把南郡和江夏交给孙权以保持和孙权的一团和气;要么坚决寸土不让和孙权势不两立。孙、刘联盟在此时已经基本破裂。孙权和周瑜对刘备是欲杀之而后快。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里面周瑜的话。
瑜曰:“吾自去和他说话。好便好;不好时不等他取南郡,先结果了刘备!”
看到了吗?周瑜对刘备是咬牙切齿的痛恨,几次要杀刘备。这一次是鲁肃从中斡旋刘备才幸免于难;赤壁之战以前,刘备前往柴桑,周瑜也预谋杀了刘备,后来多亏是关羽护航,周瑜怕关羽杀了自己,就有所顾忌没敢动手。
刘备到东吴招亲,吴国太和乔国老在甘露寺接见刘备。孙权埋伏了五百刀斧手,准备一旦吴国太看不上刘备,就立即动手,对刘备格杀勿论。结果吴国太对刘备见猎心喜,孙权又没敢动手。
刘备要带孙夫人离开东吴回荆州。孙权又派人一波一波地追杀刘备。先是安排陈武和潘璋,为了排除干扰,孙权甚至把自己的佩剑交给了第二波追杀刘备的蒋钦和周泰,要坚决斩杀孙夫人和刘备。
周瑜同时也安排徐盛和丁奉两人截杀刘备,被孙夫人喝止。为了杀掉刘备,东吴的精英几乎全部出动。刘备对自己的处境也是心知肚明。《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中:
玄德曰:“昔日吴侯与周瑜同谋,将夫人招嫁刘备,实非为夫人计,乃欲幽困刘备而夺荆州耳。夺了荆州,必将杀备。”
孙权、周瑜对刘备的欺辱,也使得刘备对东吴的仇恨在内心深处潜滋暗长,以至于后来亲自带兵伐吴,欲彻底消灭东吴。
也就是说,孙权和周瑜太想杀掉刘备了。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孙权和周瑜屡次都没有得手。这里边有鲁肃的真心斡旋;有诸葛亮的巧妙布局;有关羽和赵云的精心护卫;有吴国太和孙夫人的感情因素等等。但是孙权要杀刘备的心思是一刻都没有放弃。因此,只要孙权能够控制刘备,就必然会忍不住下手。只是杀掉刘备采取何种的形式而已。
第二、从孙权的个人性格来看,孙权也必然会杀掉刘备。
三国演义中三大巨头:
曹操的性格是利益优先型的。只要有利可图,曹操就经常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处理问题。为了利益,曹操可以收降杀子仇人;为了利益,曹操可以向曾经的部下低头认输;为了利益,曹操可以杀死多年的老友……
刘备的性格是兄弟义气第一型的。为了兄弟,刘备可以不要儿子;为了兄弟,刘备可以不要江山;为了兄弟,刘备可以不要老婆……
孙权的性格则是意气用事型的。这样的人说话做事往往不讲原则,不顾大局,反复无常没有底线。孙权也的确是这样的:他忽而联合刘备打败曹操;忽而联合曹魏杀掉关羽;忽而又联合诸葛亮抗击曹丕。这样使得曹丕和刘备都对孙权视如仇寇。曹丕曾经几度想要灭掉东吴,只是长江天险,无法逾越,曹丕也因为没有消灭掉孙权抱恨而终。
第三、孙权图谋不轨,意欲夺取益州久矣。孙权和周瑜早就想要夺取益州了。只不过是刘备捷足先登了一步而已。孙权夺了荆州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益州。孙权之所以杀掉了关羽,其实也不完全是意气用事,也是为了削弱刘备的实力,以利于自己以后攻取益州。
夷陵之战,蜀汉的主力部队和精英损失惨重,如果再擒杀了刘备,蜀汉就会陷入崩溃和瘫痪状态,孙权就可能顺江而上,夺取了益州。
综上所述,孙权杀害刘备的可能是很大的。如果大家认为孙权为了对抗曹魏而会放过刘备,那么孙权杀害关羽又作何解释?
曹操在世之日,孙权尚且一意孤行,三番五次地图谋杀死刘备,只是阴谋暴露半途而废。一旦刘备落入孙权手中,孙权快意恩仇的性情和无所不为的小人嘴脸就会发挥的淋漓尽致。为了震慑天下,孙权也很有可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杀了刘备。
很多人自作多情地认为,孙权为了对抗曹魏而放了刘备。大家想想看,昔日曹操尚在,孙权就急不可待地要杀刘备;现在曹操换做了曹丕,孙权还怕他吗?
也有人认为孙权会害怕蜀汉的报复,而不敢杀害刘备。请问,刘备、关羽、张飞、黄忠都死了,蜀汉还能组织起来比夷陵之战规模更大的报复行动吗?
大家再看:吕蒙死的不明不白;陆逊死的不明不白;周瑜也经常被孙权气得无可奈何,演义中说是被诸葛亮气得。东吴的政治风气最差,这说明了什么?东吴后来发生的诸葛恪灭门惨案;孙綝灭门惨案等等宫廷斗争也是三个国家中最为血腥的政变。这说明了什么?
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杀害忠臣,横征暴敛,荒淫无耻,其罪行累累罄竹难书,这都说明了什么?
《中国纵横术大全》有云:“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古代这个区域的人,个性轻浮,又有扬州之富可以依持逞强。当国家有道之时,最晚表示服从天子领导;国家有难之时,它往往最先叛离。”
也就是说,东吴这个地方的人是最不讲道义的,这个地区是最不服王化的区域。
黄武元年,曹魏大司马曹仁率兵数万攻打东吴,被都督朱桓打败。
黄武七年,曹魏大司马曹休率兵十万攻打宛城,被吴将周舫用计打败。曹魏数次伐吴,都被东吴以少胜多打败,无功而返。
所以,东吴有天垫之险,只要有良将守住宛城、合肥、濡须等地,曹魏只能望洋兴叹。而东吴的最大威胁恰恰是来源于益州。从益州沿江顺流而下,直取东吴,是消灭东吴的最好战略。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晋朝司马炎最后统一三国,也是走的这条路线。
蜀汉要兴复汉室,东吴也是最大的后顾之忧,所以蜀汉和东吴的矛盾纯属天然。蜀汉和东吴的摊牌是早晚的,而联合只不过是为了解决燃眉之急而采取的临时措施。
解决矛盾不能总是靠调和,一味调和矛盾就会陷入自相矛盾。所以东吴和蜀汉的决战不可避免。
“晚一天解决就不如早一天解决;早一天解决就不如立即解决”。这就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初衷。此物此志孙权自然是心照不宣,所以一旦刘备落入孙权手中,孙权无论如何都不会再放了刘备。只是何时杀,怎么杀,嫁祸给谁?孙权会开动脑筋,想出一个别出心裁的好办法。
大家从十分理性的角度考虑,认为孙权不会杀害刘备,甚至善良地认为孙权会礼遇刘备。如果孙权是这样的人,关羽就不会宁死也不和孙权联合。
《三国演义》中两个被骂得最惨的人:一个是吕布,被张飞口口声声叫做“三姓家奴”;一个就是孙权,被关羽反反复复称作“江东鼠辈”。大家可以想一想,这其中的缘故。
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被东吴俘虏了,东吴会杀刘备吗?
不会。夷陵之战,刘备大败,狼狈地向白帝城逃去。当时,吴将徐盛、潘璋、宋谦皆认为刘备一定可擒,纷纷请求出兵捉拿刘备。然而,孙权却没有同意。
那么,樊城之战,孙权下令杀死关羽,为何这次偏偏放过刘备呢?
也许,我们可以试着反推孙权的用意,如果刘备被东吴俘虏,孙权大概有四种不同的方式来处置他。
一、杀死刘备
夷陵之战前,刘备已经在成都登基,刘禅为太子,诸葛亮为宰相,百官各司其职。也就是说,蜀汉作为一个国家,已经处于正常运营之中。
刘备和关羽不同,刘备是一国之君,他的存亡将决定蜀汉未来的走向。如果孙权下令处死刘备,那么,诸葛亮可能放弃光复大汉的战略目标,而改为灭东吴为先帝复仇。
如果孙权敢贸然行事,只会将自己推入万劫不复之地。北面是虎视眈眈的曹丕,西面是杀气腾腾的复仇蜀4军,他如何守得住这漫漫长江防线?
曹丕坐看吴蜀内讧,表面上声援东吴,实际上磨刀霍霍。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夷陵之战后,曹丕趁着东吴疲敝,立刻挥师南下,分兵三路大举进攻东吴。
- 东路:曹休、张辽、臧霸从广陵(今扬州)进军,准备在那里渡江攻取东吴重镇京口(今镇江京口),也是孙权迁都后在北固山前峰修筑的铁瓮城。
- 中路:曹仁进攻东吴东线最重要的关口濡须坞。
- 西路:曹真、张郃、徐晃等人围攻南郡江陵。
当时,东吴朱桓在中路重创曹仁,东路则因为张辽的病逝而侥幸逃过一场恶战,然而西路的江陵却被曹军围困6个月之久,东吴将领朱然苦苦支撑,当时形势有多危急,内部甚至出现叛徒姚泰想要开城投降。
假如诸葛亮此时让坐镇巴郡(今重庆)的赵云出兵巫山,东吴江陵还能保得住吗?一旦江陵失守,魏军沿江而下,东吴还能保得住吗?其实,这也是曹丕对东吴用兵的初衷,一举灭掉东吴。
二、关押刘备
关押刘备,无非是打算挟刘备以令蜀汉,或者是让蜀汉割地赔偿。
蜀汉本来就是一个盆地,对外通道也就那么几个,如果不能全拿下来,将来也未必能守得住,因此,割地不可取。
关押也不可行,那时也没有视频通话,谁知道刘备是死是活,把蜀汉逼急了,多半是拥立刘禅即位。那么,东吴又不得不面对与杀死刘备同样的结果。
三、献给魏国
孙权如果将刘备献给魏国,就能将这烫手的山芋踢给曹丕了吗?恐怕适得其反。
有司马懿这样的参谋在,他怎么会看不出孙权唱的离间计呢?而曹丕也绝不会因为刘备而放弃攻打东吴的机会。
因此,司马懿极有可能修书一封,与诸葛亮结盟,共同对付东吴。联盟如果成功,东吴将被两面夹攻;如果蜀汉不同意联盟,也会考虑刘备的安危,不会在魏吴开战时对魏国用兵。
无论怎样,将刘备献给魏国,说难听些,就相当于送给曹丕一份保险——至少蜀汉不会趁机偷袭曹魏。
四、送回蜀国
这是最靠谱的做法。
东吴不但要欢送刘备,而且要风风光光地将其送回,并以厚礼相赠。荆州到手了,双方打也打了,闹也闹了,但是这吴蜀联盟还得继续,只有这样才能继续维护三分天下的格局。
结语:事实上,孙权处理得更加漂亮。因为,无论孙权采用哪种方式,都不如直接将刘备放走来得漂亮,至少避免刘备刚登基不久便沦为阶下囚,这样做算是维护其帝王尊严。
相较于徐盛们的激进,朱然、陆逊等人却异常冷静,他们认为当务之急是回师防范曹丕。
孙权采纳了陆逊之言,回头迎击曹丕。刘备在江陵最危险的时候,果然没有出兵偷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放过刘备,也是放了东吴自己一马。
曹军撤退后,孙权立刻遣使拜见刘备,双方重修昔日联盟。
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被东吴俘虏了,东吴会杀刘备吗?
关羽失荆州被俘,为东吴所杀,刘备起兵七十余万,誓死要夺回荆州并为关羽报仇。孙权求和不成即指派东吴名将陆逊与之对抗,在夷陵两军相持。陆逊以逸待劳,见刘备连营扎塞,便釆用火攻,连烧蜀军七百里连营,刘备惨败。吴军乘势掩杀,蜀军战将兵士死去无数,尸横遍野,惨烈之极,这就是著名的夷陵之战。刘备本人遭吴军追杀,经多方将领沿途拼死相救,直逃到白帝城才脱离险境。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因连续经历了荆州丢失和夷陵惨败,关羽张飞相继死去,精神受到巨大打击,老迈的身体再也一蹶不振,托孤与诸葛亮和李严,就一命归西了。
假如在此战中刘备被东吴所俘,会像关羽一样,被东吴杀掉呢?应该不会。
一、当时魏、吴、蜀三国已经成立,魏国势力最为强大,吴蜀相对弱小。所以诸葛亮和东吴早期的鲁肃都重视孙刘联盟对抗强曹操这一决策。蜀后来在关羽失掉荆州和这次夷陵惨败,已成弱势,荆州将成魏吴争夺的焦点。此时若杀掉刘备,诸葛亮必拥刘禅继位,从此孙刘联盟彻底废弃,两家成为死敌必为曹魏得利。曹魏如同早期赤壁之战一样,先取荆州再过长江,东吴亡国就不远了。
先前荆州之战关羽被俘,杀掉关羽就被东吴首席谋臣张昭批评,他认为夺取荆州就已达到了目的,杀关羽将会引来后患。孙权也后悔,急将关羽头颅送给曹操,想转移祸水但未成功,还是引发了夷陵之战。如果此时刘备被俘也被杀掉,两国断无再合作的机会了。孙权不傻,决不会这样做。
二、刘备虽然死于夷陵之战,但病死和被杀完全是两回事。诸葛亮拥立刘禅后为顾全大局再度与东吴修好,延续了过去的结盟是无奈之举。对东吴来说夺回荆州已成了实是,夷陵之战又将把对方打到了谈判桌上,赚得大了,比杀掉刘备强得多,何况刘备自己还是死了。
三、如果夷陵之战刘备未能逃出重围,可能宁可自杀也不肯当俘虏。万一被俘则有两种结局,一是像死于白帝城一样,极度灰心死于囚禁之中,二是东吴给与较高的礼遇来宽慰刘备,以求达到不计前嫌重新合作的目的。诸葛亮会从中斡旋,为刘备建立台阶,让刘备风光返蜀。但刘备心中阴影无法消除,也无力再战东吴,羞愧和耻辱使他难以长寿,不久既死。
总之如果刘备被俘孙权决不会杀掉刘备。夷陵之战东吴打出了最好的结果,在彻底打败刘备的同时,让刘备逃出生天又自行死去。
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被东吴俘虏了,东吴会杀刘备吗?
谢邀!
这个问题问的好。
夷陵之战,东吴陆逊用火攻之计烧了刘备连营七百里。刘皇叔损兵折将,败至白帝城,出师未捷身先死,就此托孤孔明,虽死犹恨,带着未尽的心愿撒手而去。
这也成了千古遗憾。如果刘备听众人之劝,如果刘备不感情用事,……但这就是历史,没有如果。
凭心而论,都希望刘皇叔可以一战平吴,进而挥师中原,直捣许昌,最后光复汉室,传延汉祚,光照千秋。
这里我们自当尊重历史。但换一种思路,如果如题主所说,刘备兵败被俘又会怎样呢?
我想题主说的四种情况基本都概括了,这里,我只说一下最有可能的结果。
首先不杀是肯定的。因为,一是曹魏还很强大,孙权自然知道孙刘联盟决不可分裂,二是刘皇叔是中山靖王之后,汉室贵胄,大汉遗脉。现在又是蜀汉皇帝,岂能杀了?杀之必成众矢之的,杀之必然人心向背。即使要杀也只能让曹丕杀,但这样也等于是损害了孙刘联盟,况且,曹丕同样也不会杀。所以,从这一点上说,孙权也不会将刘备送给魏国。
其次,囚禁起来,以此要挟蜀国,这也不可能。因为既然不能杀,又何必增加蜀国的仇恨。这边囚了刘备,那边阿斗便继承了皇位,尊刘备为太上皇,蜀汉一样有主。那么,接下来便是政治与外交的拉锯战了,扯皮磨牙,这对联盟不仅无助反而有害,还耽误了对抗曹魏的大计。既然之前已经是联盟合作的,有必要节外生枝吗?东吴还想获得什么利益?荊州都失而复得了,难道还要刘备的川蜀不成?人家会给吗,给了又能守得住吗?总之,立足还是根本,不能最后被曹魏一锅端了。
综上所述,智慧如孙权,则最可能也是最好的策略,便是将刘备送回蜀国。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了,把刘皇叔送回蜀国,不怕他重整军队,卷土再来吗?
不会,这是多虑了。因为伐吴,刘皇叔几乎是举了全国之力,并因此战而损失过半,至少五年内无法再劳师远征了。回去之后只能休养生息,以图崛起。再者,有孔明,李严、蒋琬等辅臣的相佐劝谏,做为政治家的刘皇叔经此一败也会醒悟过来,不会为报私仇而废了大业。
而对于东吴来说,也是一举两利的事,既避免了仇恨的继续加深,又巩固了吴蜀联盟。不失为上上之策。
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被东吴俘虏了,东吴会杀刘备吗?
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被东吴俘虏了,东吴会杀刘备吗?答案是:肯定不会。襄樊之战,东吴已经杀了关羽了,关羽之死,不单是因为刘备借荆州不还,更是因为关羽傲慢无礼,屡屡污辱东吴为“鼠辈”、把众将污为“群鼠”;孙权求亲于关羽,关羽不但不许,反而把孙权说成是“犬”。关羽死于刚愎自用,他的死可以说是东吴的“共识”。而刘备作为蜀汉主帅,即便夷陵之战被俘,东吴不敢杀,也不能杀。如果杀了刘备,东吴一点回旋余地都没有,他必须独自应对西面(迫于压力的)诸葛亮为首的蜀汉集团强有力的报复,曹丕乘势在北面的进攻。如此,东吴随时可能灭亡,孙权算不上出色的军事家,但绝对是优秀的政治家,他傻到家也不会这么做。他还要把刘备完好无损地交还蜀汉,并且还要重修于好,唇亡齿寒,这个道理东吴和蜀汉都非常明白。
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被东吴俘虏了,东吴会杀刘备吗?
襄樊之战中,东吴抓获了关羽并将其斩首。那么,如果夷陵之战中刘备被东吴俘虏了,东吴会杀他吗?答案很明确,不会。
为啥?因为东吴承担不起彻底与蜀汉闹掰的后果。要知道,东吴、蜀汉这两个政权之所以存在,是因双方结成盟友,抱团取暖,共同对抗强盛的曹操。单凭东吴或蜀汉,都不是曹操的对手,早被吞并了。
因而,蜀汉和东吴虽因荆州的归属问题打了几个回合,却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并没有真正反目成仇。
而说到荆州,不得不感叹刘备老谋深算,让年轻气盛的孙权吃了大亏。
怎么回事呢?是这样,荆州牧刘表死后,次子刘琮继承了他的地位,曹操趁机领军南下,刘琮自知不敌,麻溜投降,荆州便为曹操所得。
下一步,曹操去打东吴。但孙权可不想学刘琮,联合刘备,以火攻之术打败曹操,就是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直接奠定了三国的基础。
这个过程中,孙权出力最大,到了瓜分地盘的时候,按理说应该分到更多。可刘备棋高一着,上表朝廷请立刘表的长子刘琦为荆州刺史,利用刘表、刘琦的影响力,得到了荆州大部分。
刘琦和刘备关系最好,刘备在长坂坡之战败于曹操之后,带着最后的数十骑投奔镇守江夏的刘琦。换言之,刘琦得到的地盘,约等于也是刘备所得。
为什么刘琦后来没什么名声呢?因为他很快就死了,他的地盘也就实实在在成了刘备的。其中有没有猫腻,这可真说不准。
荆州本来主要有七个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曹操入主荆州后从南阳郡、南郡中分出一部分设置为襄阳郡。
赤壁之战后,三家在荆州的势力是这么划分的,曹操保住了北面的南阳、襄阳两郡,刘备一番神操作,得到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以及刘琦原有的江夏郡,至于孙权,白忙一场,只得到南郡。
孙权自从接掌东吴,还没吃过这么大的亏,郁闷得半死。
就这一个南郡,后来还基于战略方面的考量,在鲁肃的劝说下“借”给了刘备。不借也不行,南郡孤立在东吴之外,处于曹操和刘备的包围中,不定什么时候就被吞了。
更让孙权火大的是,刘备从刘璋手中得到益州后,他派人去讨要南郡,刘备竟然厚着脸皮不还,这就是“刘备借荆州,一借不还”的典故。实则不是整个荆州,仅是南郡。
孙权忍不下这口气,趁曹操和刘备争汉中,做出准备出兵的姿态,刘备担心腹背受敌,提出重新划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三郡以东属于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于刘备,双方各占三郡。
这一回合,孙权胜。可他还是不满足,认为荆州处于东吴的上方,若不能全面控制荆州,东吴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于是趁关羽攻打曹操占据的襄阳、樊城时,抄了关羽的后路,夺得蜀汉所占的三郡。
至此,蜀汉势力全部退出荆州,只剩一个益州。这一回合,孙权又胜。
刘备急着发动夷陵之战,以其说是为关羽报仇,不如说是为了夺回荆州。因为对于蜀汉来说,荆州同样重要,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得很明白,刘备只有得到荆州和益州,才有望争夺天下。
孙权的态度则是求和,不欲与刘备开战。这并不是因为东吴打不过蜀汉,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败的是刘备。而是因为鹤蚌相争、渔翁得利,曹操在一旁虎视眈眈,两家要是血拼,只会便宜了他。
最重要的是,孙权的势力主要在江南,就算杀了刘备也无法占据远在西南的益州,只会与蜀汉政权结下无法化解的仇怨,到那时两家的“抗曹盟约”就真正破裂了,孙权就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投降曹操,要么被曹操消灭。
因为以上这些原因,孙权俘虏了刘备也不会杀他,得留着他共抗曹操。一样的道理,蜀汉也需要东吴这个盟友,因而虽然关羽和刘备直接或间接死在东吴之手,蜀汉依然不计前嫌,再次与东吴结盟。
码字不易,劳动您的小手手,关注点赞,人生灿烂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