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在长沙之战的时候,真的打得过黄忠吗?
长沙之战,是关羽向刘备和诸葛亮自动请缨去取长沙发生的。长沙太守韩玄并不可怕。韩玄有过乱杀无辜的恶劣行径,因此众人都十分讨厌他。
但是,长沙有一员老将赫赫有名,那就是黄忠。黄老将军武功修为很高,又对韩玄忠心耿耿,而且能开二石力的弓,箭法是百发百中。因此诸葛亮对于关羽只带五百士兵去取长沙,心中忐忑不安。诸葛亮提出让关羽带三千士兵前去。但是关羽自信十足啊,坚决只带手下的五百校刀手,就信心勃勃、步伐坚轫地开赴前线长沙了。
而长沙太守韩玄更是惶惶不安,因为关羽的鼎鼎大名他早就如雷贯耳了,这回这位威震天下的大高手找上门来了,韩玄是愁眉不展啊。
黄忠站出来了。黄忠说:“不须主公忧虑,凭某这口刀,这张弓,一千个来,一千个死!”结果黄忠话音刚落,就有校尉杨龄站出来了,说不须老将军出战,就他手中定活捉关羽。韩玄这一看,自己的手下如此踊跃参战,真是有点意外惊喜。
结果,杨龄不三合,就被关羽斩杀了。
韩玄就派黄忠出马,自己在城头观战。《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是这样写的:
玄自城上观看。忠提刀纵马,引五百骑兵飞过吊桥。云长一见老将出马,知是黄忠,把五百校刀手一字摆开立马而问曰:“来将莫非黄忠否?”忠曰:“既知我名,焉敢犯我境!”云长曰:“特来取汝首级!”言罢,两马交锋。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韩玄恐黄忠有失,鸣金收军。
大家仔细看看,书中交代,韩玄怕黄忠有失,才鸣金收兵的。俗话说得好:“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韩玄一直都在密切关注关羽和黄忠的战况。韩玄此时怕黄忠有失,那么就有两个前提出现,才使得韩玄害怕黄忠有失。
第一、自始至终,关羽都是挥洒自如,刀法没有任何破绽,耐力也足够强大,看似无懈可击。
第二、黄忠的耐力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或者刀法出现了破绽。
再接着打下去,黄忠凶多吉少,所以韩玄鸣金收兵,叫停了这场单挑。韩玄的做法就是,先叫回黄忠,再研究一下另想办法,起码黄忠也可以适当休息放松一下,以利于明天再战。
因此,关羽对黄忠的第一场战斗是略微占了上风了。只是这个优势只是微乎其微,关羽和黄忠二人可能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感受。但是作为旁观者的韩玄是看得清清楚楚的。
战场之上瞬息万变,可以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丝毫也马虎不得。因此此时韩玄鸣金收兵是明智的选择。
第二天的战斗颇为诡异。关羽想要用拖刀计斩杀黄忠。关羽和黄忠大战了几十合不分胜负,关羽就诈败转身而逃,黄忠还真的中计了。黄忠随后追赶关羽,关羽正摩拳擦掌准备下手的时候,黄忠竟然马失前蹄摔落马下。
黄忠此时可以说是绝望透顶了,闭目等死,结果关羽的大刀在空中高举却没有砍下来。关羽非常豪迈地说:“回去换马再战。”
每次一看到这个情节,我就百感交集不知道怎么说关羽才好。总觉得关羽此举太过匪夷所思。
关羽应该知道要攻取长沙,黄忠是挡在面前的一道巨大的鸿沟,斩杀了黄忠,占领长沙就易于反掌。关羽此来的目的就是攻取长沙,而不是来跟黄忠比武较量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关羽此时此刻咔嚓一刀下去,就胜利完成任务了而且是漂漂亮亮地完成了任务。因为在此之前,攻取零陵、武陵、桂阳都是出动了三千兵马。而关羽此次只用了五百兵马就攻取了长沙,这不更是显得关羽与众不同技高一筹吗?唾手可得的功劳和美名,关羽不要,非要去冒天大的风险。什么风险?
第一个风险:可能要继续和黄忠纠缠下去,使得攻取长沙遥遥无期。
第二个风险:黄忠使用暗箭,黄忠百步穿杨,他的箭防不胜防。因此放黄忠以生还,就几乎等于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了黄忠。
第三个风险:关羽攻不下长沙,完不成任务,再一次陷入被动尴尬的处境。
不久以前,关羽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没有完成任务,差点被军法从事。这一次,难道关羽这么快就“好了伤疤忘了疼”?
最重要的是,关羽的冒险并不能扩大效益。如果风险和效益成正比,那么冒险就有意义。否则,冒险就是没事找事。
第三天,两个人又大战一场。这一次,黄忠换了韩玄的好马,又在韩玄的逼迫之下,施展了神箭之技,射出了不同凡响的一箭。关羽意料之中地中箭了。好在,黄忠也是以德报德,没有射死关羽,只是射中了关羽盔缨的根部。
从黄忠的这一箭,我们可以看到,关羽的冒险总算是有所收益。那就是,在取得长沙的同时也使刘备收获了黄忠和魏延两员大将。应该是,攻取长沙是刘备志在必得的,而收降超一流高手的猛将黄忠,是边际效益。这是刘备和诸葛亮没有提前预料到的,这也是关羽的过人之处。
攻城略地是一名大将的本分;而在攻城略地的同时,能广揽人才却是一名统帅的素质。由此看来,关羽名列五虎之首,确实是实至名归。
黄忠在跟随刘备西进,和汉中之战都战果辉煌。这难道不是有着关羽的一份功劳吗?
关羽如果趁黄忠落马之机斩杀黄忠也绝对合情合理。如果是那样,关羽的斩将薄上又添一超一流高手,大大提高了自己斩将的质量;从而排名就可以提前一至二名;更重要的是,可以顺顺利利地完成任务,岂不是两全其美?
可是,关羽心中永远不是计较个人的利益。关羽的血脉之中已经深深地注入了大局观、奉献观、忠义观等等。这些利公利人的观念使得他每每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常常不由自主地替别人着想而牺牲了自己的利益。
当然长沙之战,也不排除关羽有名正言顺地打败黄忠的把握,所以他才沽名钓誉大大方方地放了黄忠一马。
无论如何,结果是刘备获得了圆满的结局,那就是:既扩大了地盘,又壮大了队伍。
关羽在长沙之战的时候,真的打得过黄忠吗?
如果是青壮年时代的黄忠,不要说关羽了,吕布都得惦量一下和黄忠交锋的后果。
当然在《三国演义》中,黄忠一出场就已经年已六旬了,武力值已大打折扣,正如魏延所言,“老将不以筋骨为能”。岁月可以消蚀美人的风姿,也可以削弱战将的勇力。
黄忠与关羽的交锋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五十三回中,咱们通过原著中具体描述来分析一下这次战斗的情形。
回目: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向外扩张,要收取荆州四郡,率大军攻取了零陵。赵云又拿下桂阳,张飞也攻得武陵,还剩下一个长沙郡。
闻知大家都立下功勋,心高气傲的关羽自然也按捺不住,主动请缨,要去攻取长沙城。而长沙城中,老将黄忠,“虽今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刀马精熟,武艺高强,而且有一手好箭法,“能开二石力之弓,百发百中”。
年近六旬,仍能开二石力之弓,这样的力量非常惊人,也说明黄忠老将军在力量上并不居下风。
很快,两人就在长沙城展开第一次交锋。书中描述这场战斗,“两马交锋。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
这场战斗以后,关羽回到军中,离城十里安营扎寨,他对这次战斗的感觉是“老将黄忠,名不虚传:斗一百合,全无破绽。”关羽决定次日要虚作诈败,以“拖刀计”胜之。
黄忠战斗了一百余合,全无破绽,而关羽要采取“拖刀计”,说明关羽已经对堂堂正正地击败黄忠不寄希望了。
在关羽的战斗生涯中,一共有过两次诈败,前一次是在徐州城外迎战王忠,要擒拿王忠,交战时诈败而走,王忠追来,被关羽生擒。
另一次就是与黄忠在长沙城下的对战。次日,关羽再战黄忠。“又斗五六十合,胜负不分”,战鼓声正急切时,关羽诈败而走,黄忠紧追而来。
关羽正准备使出拖刀背砍的绝技,没想到黄忠已经掉下马去了。原来是黄忠“战马前失,掀在地下”。
关羽这个拖刀计是否高明呢?其实很一般,这并不是什么独门绝技。会“拖刀背砍”的战将并不在少数,比如说,在葛陂之战,曹洪大战黄巾军猛将“飞天夜叉”何曼,就使用了拖刀计斩杀了何曼;再如,在征张鲁、平汉中的战役中,夏侯渊也使用了诈败拖刀,将杨任斩于马下;后来襄樊之战中,猛将庞德“虚作拖刀计”,实则暗箭伤了关羽,说明庞德也会。
而黄忠是老将了,练了一辈子刀,难道看不出来关羽的拖刀计?当然不可能。
那么黄忠为什么要追呢?可以推断,黄忠准备将计就计,闪过关羽的拖刀背砍,而突发大招给予回击。黄忠的这个还击动作,需要人马合一的密切配合,但黄忠的这匹战马久疏战阵,这个高难度动作就搞失败了,失蹄之下,居然把黄忠给巅落尘埃。
关羽觉得这样胜之不武,就放过了黄忠,让他次日再战。
到了第三天,两人再次交锋,战不到三十余合,黄忠诈败,关羽紧追不舍。
黄忠为报不杀之恩,不忍心射杀关羽,屡次虚拽弓弦,关羽躲了几回,不见箭来,认为黄忠不会射箭,就放心追赶。黄忠跑到吊桥边上,回身再射,这次是有箭的,正中关羽盔缨根上。
我们必须要问,关羽骑的是赤兔马,应该速度飞快,为什么追不上黄忠呢?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多次利用赤兔马的速度优势取得胜利,比如白马坡斩杀颜良,书中强调,“赤兔马快,早到近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一合斩杀;延津渡一战,文丑战不三合,心怯绕河而走,而“关公马快”,追上脑后一刀,斩杀文丑;千里走单骑,关羽过洛阳关,与洛阳关裨将孟坦交锋,孟坦诈败,“赤兔马快”,关羽追上孟坦,一刀挥为两段。而在长沙一战,赤兔马却追不上黄忠,说明赤兔马已经老了,力不从心。
其实在关羽到了荆州之后,武力值已经进入了衰褪期,而赤兔马也进入老年状态,已经丧失了速度优势。这种情况下,关羽的武力值下降,并没有绝对把握击败黄忠。
所以说,长沙城之战。关羽已经远不如白马坡时期,赤兔马也进入暮年,与黄忠交锋,并不占上风,正常交锋的状态下,关羽已经无法斩杀黄忠了。
关羽在长沙之战的时候,真的打得过黄忠吗?
这两位将军,在战长沙时都没有用全力,也都没有致对方于死地的想法,所以能杀这么长时间。
要论当时谁能胜,还真难说′以我看这二将是平局吧。
但是要从整体实力上讲黄忠如年轻二十岁,关羽未必是老黄忠的对手,那时黄忠已是花甲之年,体力确实是不如从前的,但关羽也不是弱将,如果黄忠年轻二十年很可能胜,但也是险胜吧。
蜀的五虎上将总体上说都是名将,真正要说谁能战胜谁,都是估计的在说,谁也没有有力的证据来论证。
关羽在长沙之战的时候,真的打得过黄忠吗?
关羽和黄忠都是蜀汉五虎将之一,作为五虎将之首的关羽名气要大于黄忠,黄忠原来是长沙太守寒玄手下一个低级军官,直到刘备取得长沙后,慧眼识人才,才对黄忠委以重任,黄忠也不负众望,定军山斩杀汉中主帅夏侯渊,让曹魏朝野上下震动,一片哗然。至此,黄忠才走向人生的巅峰期,时黄忠已经年岁六十矣。
黄忠成名虽晚,但胯下马,手中刀,依然厉害,六十有余的年岁,是当时一位很难得的武将,刀法纯熟,箭法百步穿杨,长沙之战时,依然能和武力值超一流关羽大战几百回合,不处下风,要知道古时候人的寿命都在四五十岁之间,年过六旬已经是很老的了,相当于现在七八十岁的状态,所以然,年老的黄忠依然和关羽平分秋色,,那推算出来,体力巅峰时期的黄忠刀法定略高于关羽。
关羽一生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义释曹操。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单刀赴会,让鲁肃战战兢兢。镇守荆州几十年,孙权虽然觊觎荆州,但不敢明言来攻打。是蜀汉时期名气大,武力值超一流,统兵荆州的大将和帅才。
总之,在大兵团作战方面,关羽属于帅才级别,黄忠属于大将级别,在个人武力值方面,两人旗鼓相当,平分秋色。很难敲定谁更胜一寿,但由于黄忠成名之时已经年迈,在武力值方面稍有吃亏,体力巅峰时可能略胜关羽,加之黄忠箭法比关羽高明,故而在单兵能力方面偏向黄忠,仅代表个人意见,有不同意见,欢迎赐教,不胜感激。。关羽在长沙之战的时候,真的打得过黄忠吗?
诚谢邀请!吾认为,势均力敌。两人应该是棋逢敌手,将遇良才。论关羽硬战是战不下黄忠的,倒被黄逼的关无奈之下使出不太仁义的拖刀记。
关羽在长沙之战的时候,真的打得过黄忠吗?
《三国演义》中关羽在攻占长沙的战斗中并没有打败黄忠。关羽和黄忠两人对战,关羽一点便宜没占到,甚至可以说,以实力论,关羽弱于黄忠。
历史上的黄忠最早是刘表的中郎将,跟着刘表的侄子刘磐驻军长沙攸县(今湖南攸县)。主要是防孙策。后来曹操拿下荆州,黄忠是韩玄帐下的裨将军。孙刘联军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将曹操赶回北方,刘备在诸葛亮的谋划下趁机占领荆州,黄忠就跟随韩玄一起投降了。
三国演义中是刘备派关羽攻打长沙的。关于关羽的长沙之战还有一出著名的京剧《战长沙》。战长沙发生在赤壁之战后的第二年,赤壁之战时,关羽违反军令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这对关羽来讲是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虽然刘备、诸葛亮没有追究关羽的责任,但关羽知道这个错误的严重性的。刘备南征荆州四郡,让关羽留守后方。诸葛亮指挥拿下了零陵、赵云拿下了桂阳,张飞拿下了武陵,关羽坐不住了,主动向刘备请缨要求领兵攻打长沙。说长沙还没有取得,如果长兄不是认为关羽没有才干,那就请派关羽出战夺取这项功劳。内心带着戴罪立功的想法表态只要本部五百校刀手就可以斩黄忠、韩玄的头颅,夺取长沙。
关羽和黄忠一共大战了三场。关羽一点便宜没有占到。
第一场,两人比试刀法。大战开始,关羽两三个回合就将长沙校尉杨龄砍到马下,老将军黄忠提马纵刀冲向关羽。两人交战,“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后来,韩玄恐黄忠有失,鸣金收军。关羽是一个非常孤傲自负的人,通过这场大战,关羽内心思谋“老将黄忠,名不虚传:斗一百合,全无破绽。来日必用拖刀计,背砍赢之。”关羽收了些傲气暗赞老黄忠。
第二场,黄忠马失前蹄。两人交战五六十个回合,胜负不分。于是关羽调转马头,假装落败。黄忠追赶,“云长方欲用刀砍去,忽听得脑后一声响;急回头看时,见黄忠被战马前失,掀在地下”。关羽举起刀耀武扬威,大声说自己暂且不杀黄忠,让黄忠换马再战。关羽拖刀计并没有完全实施,两人并没有分出胜负。
第三场,黄忠换了太守韩玄的一匹青马,黄忠骑着不熟悉的坐骑战马又和关羽大战了三十回合。之后黄忠诈败,关羽追赶。黄忠有百步穿杨的功夫,转身以箭射关羽,但为报关羽不杀之恩,连拉两弓虚设示警,第三弓黄忠射中关羽头盔缨根,关羽知其意不追。如果不是黄忠感恩关羽仁义,估计早就射杀了关羽。黄忠的百步穿杨的功夫并不是浪得虚名的。这一场黄忠胜出。
之后,韩玄怒责黄忠通敌,要杀了黄忠,刚好魏延押粮归来,杀死韩玄,与黄忠一起归降刘备。如果不是韩玄要斩杀黄忠,而魏延又杀掉韩玄,救下黄忠,献上长沙,以关羽的武力、兵力,夺取长沙几乎是不可能的。
综上,关羽在壮年顶峰时对战老将军黄忠,并没有真正打败黄忠。刀法上能不能用拖刀计战胜黄忠,因为没有使出来,所以结果不得而知。但以黄忠打法攻防兼备的特征来看,拖刀计估计作用不大。但黄忠的箭术关羽却是防不胜防的。故而,关羽是打不过黄忠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