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玉帝,太上老君和如来佛,为何一见弥勒佛,孙悟空却恭敬有加?
《西游记》第五十九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有这样的描写:
大圣叩头谢道:“上告如来得知,那师父定是不要我;我此去,若不收留,却不又劳一番神思!望如来方便,把松箍咒儿念一念,褪下这个金箍,交还如来,放我还俗去罢。”如来道:“你休乱想,切莫放刁。我教观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好生保护他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
看,孙悟空对如来一口一个“如来”地叫着,连佛祖的称呼都不加,这可能是天上人间独一无二的存在了。
孙悟空对太上老君是一口一个“老倌儿”地叫着;对玉帝的称呼是“玉帝老儿”。对这三位神仙佛界顶尖大佬这样的称呼,究竟有什么奥妙?
第一、这样简单直接的称呼,显得关系密切,是套近乎的一种方法。孙悟空从担任弼马温到担任齐天大圣直到大闹天宫,再到取经路程过半,他已经和玉帝、太上老君、佛祖等大佬打过多年交道,属于老熟人了。
孙悟空这样称呼他们,他们虽然有些勉为其难,但是也不好当场反对,他们也不愿意因此疏远了和孙悟空的关系,只好难得糊涂了。孙悟空就得寸进尺,越是在公开场合叫得就越发地起劲。
第二、在佛祖、太上老君和玉帝的眼里,孙悟空也就是个调皮捣蛋又不懂礼貌的孩子,因此他们也宽宏大量不予计较。
孙悟空和其他的孩子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那就是:顽皮、叛逆、任性、撒娇、抗上等等,需要管教、需要包容、需要民主、需要理解、需要疏导。
所以,佛祖说:“你休要乱想,休要放刁。”面对孙悟空的耍赖放刁,佛祖、太上老君和玉帝等大佬都知道,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改造好孙悟空,他们绝不追求什么一蹴而就,也从不幻想孙悟空能够在一朝一夕之间就会变得知书达理。
佛祖、太上老君和玉帝的想法是:先完成取经大业,其他的都好说。
第三、孙悟空总是感觉自己是上当受骗被“绑架”进了取经队伍。因此,孙悟空就时常有一种对取经事业有恩又有功的自我感觉。孙悟空常常觉得佛祖、玉帝、太上老君、唐僧等需要传经和取经的人都欠他一份人情。
这些个错误的认识,使得孙悟空赌气出走过;不辞而别过;对师父、二位师弟假以辞色过;拿着一些小妖精、小强盗大开杀戒过……后来有龙王的开导;观音菩萨的劝勉;假猴王的蹭蹬等等,孙悟空逐步悔悟,态度大变由原来的苛刻敷衍变得和风细雨。
孙悟空有几次让观音菩萨给他念松箍咒,又找到佛祖给他念松箍咒,都是信念动摇,想要脱离取经队伍的消极情绪。这可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了,每每此时,观音菩萨和佛祖都会坚持原则,绝对确保他不离队、不掉队。
第四、孙悟空自由散漫、目无尊长而又喜欢无拘无束,这些缺点,大家都是公认,所以只要他能够接受改造,不变本加厉就无大碍,也不至于影响到他人造成示范性的不良后果。
事实证明,孙悟空的做法,其他人也不敢模仿。孙悟空对玉帝、太上老君和佛祖的称呼,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权威。也就是说,这些特别“近乎”的称呼是孙悟空的特权,三界也都认同。孙悟空也因享受此等“特权”而沾沾自喜,从而保唐僧取经也更加积极向上。
第五、孙悟空的这种做法也符合古人的看法。古人云:“唯女子与小人难养;远则怨,近则不恭。”
这句古话,孙悟空符合一半。孙悟空虽然不是女子也不是小人,但是远则怨,近则不恭,这后半句,孙悟空几乎完全可以对号入座。也就是说,你如果跟他保持距离,他就埋怨你假正经不够哥们意思;你如果跟他亲密无间了,他就忘乎所以没大没小了。
佛祖、玉帝和太上老君都是得道高人,自然不大在乎一些繁文缛节和虚名俗称。直到最后,孙悟空保唐僧取经成功,修成正果,他立即变得温文尔雅、举止端庄。这就是佛祖、玉帝和太上老君他们的初衷。
那么,孙悟空为什么对弥勒佛祖毕恭毕敬的呢?说来话长,我就压缩一下,简单述说吧。
弥勒佛祖在《西游记》中也是昙花一现。但就是这昙花一现的功夫,弥勒佛祖帮了孙悟空的大忙。
那是唐僧师徒误入黄眉老怪假设的小雷音寺。被老怪捉拿,老怪要吃掉唐僧以长生不老。孙悟空被老怪装进法宝“金铙”之中。这“金铙”能大能小,能软能硬,能屈能伸。孙悟空被装进去以后,无论如何就是出不来。后来孙悟空念动咒语拘来了五方揭谛、六丁六甲和十八位护教珈蓝。他们也是无可奈何,揭谛就去天庭搬来了二十八星宿帮忙。但是这个金铙,大而无边、小而无内,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打开它。
还是孙悟空有办法,让亢金龙把自己的角顶进去,孙悟空在亢金龙的角上钻了一个小孔,孙悟空呆在小孔中,亢金龙再忍痛抽出角,把孙悟空带了出来。孙悟空一出来,就一棒把金铙打得粉碎。
这一声惊天动地,把老怪惊醒了。老怪就出来和孙悟空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二十八星宿和五方揭谛等就上来助战,把老怪包围起来。老怪拿出一个搭包儿,往上一抛,就把孙悟空和众天神都装进去了。老怪进洞以后,就把孙悟空他们绑了起来。晚上,孙悟空趁老怪睡觉之时,使了个缩身法,解脱出来,然后又给唐僧、八戒、沙僧和众天神松了绑。
孙悟空又去偷偷摸摸地带着唐僧、八戒和沙僧,准备悄悄地绕道离开。这可不是孙悟空的为人哪!孙悟空一向可是除恶务尽的,像这样逃避现实,明哲保身地悄然离去可是开天辟地的头一回。
孙悟空他们想要悄悄地离开结果功亏一篑,又惊动了老怪。孙悟空就和猪八戒、沙和尚一起大战老怪,还是不分胜负。老怪又拿出搭包,孙悟空一看不好,赶紧逃之夭夭了。结果唐僧、八戒、沙僧和众位天神又一次全部落入老怪的手中。
孙悟空又去武当山找荡魔天尊帮忙,荡魔天尊座下的龟蛇二将和五龙又被老怪捉拿。孙悟空又找到大圣国师王菩萨帮忙,师王菩萨派小张太子带四将前去,也被老怪捉拿了。
孙悟空又一次无计可施陷入绝境。他感到凄凄惨惨,失望悲观。《西游记》第六十七回《诸神遭毒手、弥勒缚妖魔》中这样形容的:
这行者纵筋斗云,起在空中,见那怪回兵闭门,方才按下祥光,立于西山坡上,怅望悲啼道:“师父啊!我……”
“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悟空前泪未干,又一次黯然泪下了。这种心情我太理解了。我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时候:那种无助无力,那种孤独凄惨令人感到绝望透顶、生无可恋!
不过,我尚可以仰天长叹:“苍天啊,大地啊!”可是孙悟空却已经都求天告地了,他再能怎么办?
就在孙悟空一筹莫展的时候,弥勒佛祖从天而降,不请自来了。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吧。所以我经常告诉大家,只要一息尚存就不能低头认输。
弥勒佛祖亲自出马,自然是手到擒来。他举手之间,就收服了黄眉老怪。原来,老怪是弥勒佛祖的一个小僮儿,趁佛祖不注意,偷跑出来也想吃点唐僧肉解解馋,好来个长生不老。应该说,弥勒佛祖对小僮儿的作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啊!孙悟空非但不加任何责备,反而对弥勒佛祖恭恭敬敬,原因何在?
第一、一些大佬的门人、坐骑下凡为妖,为唐僧取经设置障碍,已经司空见惯,孙悟空也不以为然了。只要是能及时帮助他清除了障碍,孙悟空就感激不尽。
在此之前,就遇到过太上老君的道童、文殊菩萨的坐骑、天宫的奎木狼等等。相对来说,孙悟空这一次付出的代价还不算最大,而且弥勒佛祖又主动帮忙,因此悟空是发自内心的感激。
第二、孙悟空和弥勒佛祖是初次见面,彼此之间没有什么交情,因此就不敢造次。
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近则不恭。孙悟空跟弥勒佛祖初次接触,自然是要做到文明礼貌,说话做事就得讲究分寸,最好做到不蔓不枝恰到好处。
第三、弥勒佛祖神通广大也令孙悟空心服口服。想想看,弥勒佛祖的一个僮子在不使用任何法宝的状态下,就能打平孙悟空师兄弟三人联手,这可是孙悟空从未有过的经历。由此可见,弥勒佛祖的高深莫测。
第四、经过一系列的磨难,孙悟空对人情世故也颇有心得体会。此时的悟空已经不是那个初出茅庐、百无禁忌的“猢狲”了。
孙悟空也预感到他们距离西天的路程不远了。于是感谢了弥勒佛祖赶紧上路,孙悟空深知:“行百里者半九十”。剩下的路途虽然不远了,但是丝毫也马虎不得,因此他此时更加谦虚谨慎是非常明智的做法。
综上所述,孙悟空对佛祖、太上老君和玉帝的称呼是表示亲切友好的意思。玉帝等也称呼孙悟空为“泼猴”、“悟空”等亲切无比的称呼。而取经队伍以外的其他人大多都是称呼孙悟空为“大圣”的严谨之称。
虽然孙悟空对佛祖、太上老君和玉皇大帝的这些称呼如果出自别人之口就属于大逆不道,但是以孙悟空跟这些大佬们的过命交情,即使是称兄道弟又有何不可呢?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存在的不一定合理;允许的不一定提倡!”
不怕玉帝,太上老君和如来佛,为何一见弥勒佛,孙悟空却恭敬有加?
人的一生不就是这样!从年少无知,到年青的冲动,到年老的悔悟,从不敬人天地到敬畏生命天地自然!人一生本身就是在修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