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能挟天子令诸侯不直接让刘备和孙权自尽?

东汉末年,由于黄巾起义,朝廷允许各州郡自己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以对付黄巾军。这样东汉末年就逐步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后来,大将军何进为了诛杀十常侍,就招各地军阀进京。董卓也顺势而为,进京谋取更大的权力和地位。董卓进京以后,通过废立,掌控了汉献帝和一切朝政。董卓掌握大权以后,排除异己、倒行逆施、残害百姓,各地反抗董卓的斗争风起云涌。曹操矫诏发起讨伐董卓的运动。后来有十八路诸侯会盟,组成盟军讨伐董卓。

盟军因为各自心怀鬼胎、尔虞我诈,很快就解体了。后来,司徒王允利用貂蝉使用反间计、美人计,离间了董卓和吕布的关系。最后,吕布在王允的敦促下,诛杀了董卓。

董卓的部下李傕和郭汜二人,请求朝廷赦免,但是王允不允许,逼得李傕、郭汜起兵造反,直杀入京城。王允捐躯,吕布败逃,投奔了张邈。

这样李傕和郭汜就掌握了朝政。接下来李郭二人又产生了矛盾,互相残杀。李郭二人,一个劫持了汉献帝;一个劫持了文武百官,搞得朝廷大乱。是年,又赶上大荒,百姓民不聊生,东汉气数大衰。

汉献帝无计可施,就在太尉杨彪的建议下,降诏曹操进京辅佐王室。曹操对比踌躇不决,就召集谋士商议对策。

荀彧进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曹操大喜。

见《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这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来历。应该说,荀彧的初衷是:让曹操奉天子以从众望。是让曹操敬奉天子,以达到众望所归的效果,再进一步统一天下,结束战争复兴汉室。

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完全是曹操的篡改。这也是荀彧最后不支持曹操称王的根本原因。因为,荀彧和曹操的出发点不一致。荀彧是为了兴复汉室,而曹操是为了谋取私利。当然,曹操的谋取私利的同时,也有可能“因私而全公”。所以也至今有人认为曹操是伟大的。曹操的初衷可能不是为了公,但是结果也可能对公有利。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曹操。既不能否认他所做的贡献;也不能因为他的贡献就认可他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

曹操开始成功地控制了汉献帝,实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此以后,曹操无论攻打哪个军阀,都有了正当理由。可以随时以诏书的形式向各地诸侯下达命令。最典型的是,用二虎竟食之计促使吕布和刘备反目;又用驱虎吞狼之计造成刘备和袁术互相残杀等等。灭韩暹、杨奉等也都名正言顺。然后曹操北破袁绍,南擒刘琮,西平张鲁,平定了长江以北。

曹操把荀彧的“奉天子以从众望”变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无论如何,曹操平定了北方,有利于当时的社会发展。

《长短经》有云:“能扶天下之危者,则能居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能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能得天下之福。

曹操使北方大治,功高盖世。所以到了曹丕时期,天命人心归于能者,汉献帝不得不禅让皇位,曹丕接受禅让,建立了魏朝。

应该说曹魏的建立,与“挟天子以令诸侯”密切相关。“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看待。

第一部分是“挟天子”:因为曹操有天子在手,那么大多数军阀就不能攻打他。投鼠忌器啊,谁要是攻打曹操就必须考虑一下皇帝的安危呀。一旦因为攻打曹操而害死了天子,那就犯了大忌了,得不偿失啊,因此谁也不愿意去捅这个“马蜂窝”,而使得曹操的根据地相对安全。

曹操经常亲自带兵出征,在他出征期间,却很少有人乘虚而入,这其中有荀彧居中持重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因为有汉献帝的存在。否则荀彧何来的居中?荀彧的居中是以汉献帝为背书的。

袁绍有几次机会可以攻打曹操,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袁绍犹豫不决而错失良机。

许田狩猎,刘备阻止关羽斩杀曹操,也是因为怕伤了汉献帝而只好忍气吞声。

所以“挟天子”使的曹操常常处于主动进攻的一方,各诸侯大多数时候都是被动防守。时间一长,各路诸侯被曹操各个击破是早晚的事情。像攻打袁绍、攻打袁术、攻打吕布、攻打张绣以至于攻打孙权,曹操都是师出有名,理直气壮的。

第二、令诸侯:曹操经常以皇帝的名义给诸侯下达命令。但是大家应该知道,当时各诸侯在执行皇帝的命令时,也是选择执行的,并不是不折不扣地去执行。有时候是讨价还价式的;有时候是拖拖拉拉式的;有时候是敷衍了事式的。总之对自己有利的,诸侯就积极执行;对自己不利的诸侯就置之不理。

对于不执行命令的诸侯,朝廷是没有任何办法的,只能是去攻打消灭他。否则,各地诸侯又怎能各自为政呢?如果皇帝的命令完全好用,那诸侯割据的局面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皇帝大可一声令下:“各位将军,大家都放下武器,把兵权上交,然后回家享受荣华富贵吧!”那多好,还用得着杀来杀去的,杀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吗?

因此,即使是诏命刘备和孙权自杀的话,刘备和孙权自然就没有必要执行。因为这样的命令很显然不是汉献帝下达的。刘备和孙权有无数个理由来拒绝执行。对此,曹操自然是心中明了。曹操如果下达这样的命令,只会贻笑大方给全天下的人留下笑柄而自取其辱。

封建社会“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是如果国君已经大权旁落甚至成了傀儡,那么别说是叫大臣去死了,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也不容易了。

东汉末年,汉献帝可以说是朝不保夕、如履薄冰,所以他绝对不会没事找事下达诏书让哪个封疆大吏去自杀。曹操如果假借皇帝的名义下达这样的诏书也荒诞不经而且直接授人以柄。刘备和孙权不但可以不接受,反而正好以此为由,号召天下各路诸侯,一起去攻打曹操,以勤王护驾,匡扶汉室的权威。

为什么曹操能挟天子令诸侯不直接让刘备和孙权自尽?

你好,回答问题之前咱们首先要分析一下问题,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小问题,第一个问题曹操为什么能挟天子,第二个曹操为什么要挟天子以令诸侯。第三个问题,如果能让孙权跟刘备自尽那么曹操是否会这么做。接下来我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曹操为什么能挟天子

在东汉末年,董卓叛乱,挟持天子。被吕布杀死后,司徒王允不赦免其部下李傕、郭汜等人,逼其再次叛乱。汉朝虽然糜烂,但是还是有忠勇之人,这些人一路护送天子进行逃命。一路上向各个诸侯求援,希望能够各诸侯派兵保护,其实最有机会的是是袁术,袁术这家伙害怕他不敢接天子,同时他觉得接天子没什么用,所以直接无视。而当初最大的集团袁绍,也是可以首先接到天子,虽然有想法,但是优柔寡断。所以等他想到也错过了这个机会。

据史料记载,荀彧不但给曹操提出挟天子而令诸侯,同时还为曹操以后定下战略方针。这让曹操眼前一亮,同时曹操本身也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他绝不是一个单单只想做诸侯的人。所以曹操会即刻起兵,让骑兵先行,生怕被别人给抢去。

二、曹操为什么要挟天子以令诸侯

东汉末年,汉朝虽然衰败,但是终究还没有灭亡,各位诸侯谁也不敢称帝,并不是没能力,而是称帝就是谋反,就会被群起而攻之。在东汉末年名声对于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曹操如果挟天子也就是手里掌握一个朝廷,朝廷发出的圣旨,哪个敢说个不字,违抗圣旨曹操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征讨。而且就当时诸侯分布,不是想打谁就直接去打的,要有征讨的名义,所以在那个时候,打仗之前都先进行撰写檄文这样有一个正当的名义。而曹操拥有了天子,就可以进行战略布置,而且也可以给天下诸侯下诏让诸侯攻打反抗自己的人,这样很是方便。对曹操的名声有很大的提高,东汉末年忠于汉朝的人很多,因此会有很多的忠义之士投靠到曹操的门下。这对曹操来说就是一个梧桐树,引天下名士为自己效命

三、挟天子如果可以让孙权跟刘备自尽,那么曹操是否会这么做。

我认为曹操不会这么做,曹操本身是一个自负的人,他是不会通过这种手段来获得胜利的,就算对手死到自己手里,妻儿老小他都会进行赡养的,当然曹操有点好人妻的癖好。就按当时情况,这种假设也完全不成立,汉朝的威信当然无存,朝廷在诸侯眼里就是一个傀儡,一个傀儡的话是不会听的。所以在那个时候想要让别人臣服。就是打,先搞垮对方然后收编。

最后总结一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就是先占领大义,也就是占一个好名声,然后是兴仁义之师,讨不臣之人。也就是借着天子的名号,做到出师有名,进行官职赏罚,能够做到赏罚分明,加强手底下的凝聚力,从舆论上占领先手。其实要想胜利主要还是看硬实力。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辅助,有些事办起来简单而已。

为什么曹操能挟天子令诸侯不直接让刘备和孙权自尽?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自己单方面的命令,在东汉末年的混乱局势下能有几个诸侯会听“傀儡”皇帝的命令可想而知。

历史上每次出现军阀乱战的情况都是因为皇权弱化,失去了对地方军阀的控制,导致群雄并起挑战皇权。东汉末年的军阀敢拥兵独立自起,就证明他们已经不在乎皇权了。刘备虽说是汉室宗亲,但他更是一方军阀,从他的发家轨迹就可以看出是以自我为重,其次才是汉朝。

而孙权更不用说,孙家历代都是在东吴做官,在当地的影响力早已超过了汉朝皇帝,作为江南一带的实际控制者,孙权对汉朝的忠诚度也因为皇权的衰弱而消去,自然是不会听从在曹操控制之下皇帝的命令。

其实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最大的目的就是让曹军师出有名,封建社会以皇权至上,皇权为天,违背皇帝的命令就是叛乱。

曹操通过用皇帝的命令使得自己处在有利的位置,诸侯军阀不听从便可出兵讨伐,如果听从就等于加入曹操的集团,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给曹操带来巨大的优势。

曹操的这种做法自然会引起其它有野心军阀的不满,而且还是占多数,刘备和孙权也是站在曹操的对立面,即便是曹操借用皇帝的口命令孙权和刘备,他们也是不会服从的。

为什么曹操能挟天子令诸侯不直接让刘备和孙权自尽?

这个很类似诸子争夺家产。

老人跟着二小子,二小子呢就拿“自己赡养老人,其他人不管”的借口想多拿点好处,其他儿子不干了:我们只是不满意你老二拿大头,又不是不愿意赡养爹妈?

说是“挟天子”,但更多的是合作、利用,再说,哪怕曹操当了皇帝也不能说杀谁就杀谁。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偏于口号宣传,很少真正做到(昏君、暴君的不算)。

皇帝的权力不是上天赐予的,也不是皇座赋予的,而是对文武百官的控制。例如军队,平时的将军只有名号而无实权,直到战争降临,将军才能领军出征。

军队分为大小不一的数股,然后在设立一个总指挥。这个总指挥仅有战争的指挥权,其他诸将的任免权是没有的。试问,这样的总指挥怎么造反?

既没有自己人,也无法控制后勤补给,皇帝的军队只能听皇帝的。

行政系统则是多方制衡,防止一人或数人权力过大。一般是审核权、决策权、执行权分开。拿明朝举例,宰辅们一般仅有审核权,这个事该怎么办,宰辅拿个建议出来(一般小事,皇帝都会按照宰辅建议施行,但宰辅没有决策权,好比现在领导的“同意”)。

决策权在皇帝。执行权或行政权则在六部,负责具体施行。

只有这样,皇帝才有可能保证自己无上的权力。这在唐宋以前是无法办到的,三国更做不到。

文官系统(严格说来,三国并没有文武官职一说)完全被世家把持,武将系统曹操不过是占据绝对实力而已。

汉末三国私兵是合法的。某个将军少则几十上百,多则数千的私兵,这导致“皇帝”只能相对控制军队,无法完全掌控军队。

各种因素混杂,曹操别说让刘备、孙权自尽了,连令自己身边的大臣自尽都做不到。曹操杀边让、孔融依靠的是武力强权,而不是所谓的皇权。

为什么曹操能挟天子令诸侯不直接让刘备和孙权自尽?

我来回答:

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因为曹操以前是在宫里当官的,只是原来是小卒子,刺杀董卓之后后被众人大赞有魄力,显得现在牛逼了,但是曹操为啥仍然只敢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不敢干别的?

第一:曹操这个挟天子以令诸侯来达到控制天下的目的其实也是仅仅面上的,你看曹操假天子诏后有哪个人会听呢?没有人听的,但是你不听我话,那你就是不听天子的话,那我肯定要替天子出兵讨伐你,这样曹操出兵就会名正言顺了。

第二:曹操为啥不让刘备和孙权自尽?曹操和你提问的一样,日思夜想,但是刘备和孙权是傻子吗?不是的,你看刘备和孙权为人处世的能力就知道这些人心里比谁都理性,做任何事情都绝对冲着对自己最有利的去做,不然后面怎么会有三家相互求助,相互制衡,这也许就是权术之间的博弈吧。

为什么曹操能挟天子令诸侯不直接让刘备和孙权自尽?

咱们先来讨论一下,如果发生了曹操发布诏书让刘备和孙权自尽的话,会发生什么情况?

既然只让刘备和孙权自己那么这说明当时的情况,其他诸侯都已经被诛灭,只剩下了曹操刘备和孙权。而汉献帝作为当时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其发布诏书的效力,已经远不如诸侯混战时有效用。此时发布这种诏书只能让众多谋士及天下人认识到曹操军团的或者说是他本人的愚蠢,因为在实力对等的情况下,通过一个名义上的天下公主所发出的诏书是没有任何约束效力的。我想曹操的谋士也不会为他出这样的策略,简直是让世人笑掉大牙。

同样第2种情况,如果曹操发布了这种诏书,那么刘备和孙权。可能会形成更加紧密的合力来打击曹操。那么与曹操的分裂,分化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走向了背道而驰。曹操对于他们策略肯定是各个击破。让刘备和孙权自杀。这无异于会让他们更加团结紧密,对于曹操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从第三方面来讲,曹操对刘备是认同的,他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我想如果我是曹操,我也会通过,正面的方式去击败刘备和孙权,而不是通过这种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太幼稚了,完全不入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