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刚遇到刘备时,与刘备并无交情,张飞为何不自己当老大而是甘心做刘备的小弟呢?

张飞刚遇到刘备时,与刘备并无交情。张飞当时比刘备有钱多了,张飞为何不自己当老大而是甘心做刘备的小弟呢?

张飞是粗中有细的大将之才。既然他粗中有细就说明,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什么?就是他不是一把手的材料,也就是不能当老大。何以见得?

第一、张飞缺乏大局观和全局观,他性格冲动,做事不顾后果。这样的人做了一把手,容易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张飞屡次挑战吕布,就可以看到张飞的为人。张飞挑战吕布,不论场合,不论局势,就为了过瘾。张飞明明打不过吕布,但是为了泄愤而不顾大局。

虎牢关,张飞大战吕布有情可原是为了救公孙瓒,也是为了18路联军,是勇往直前的表现。但是,后来吕布投奔刘备时,就是因为张飞的鲁莽,吕布趁刘备不在,袭取了徐州。后来,吕布为了对付曹操和袁术,安排刘备住在小沛,张飞又抢了吕布300匹马,又一次恶化了刘备和吕布的关系。造成刘备和吕布翻脸,吕布大举进攻刘备,使得刘备无家可归,不得不暂时投奔曹操,过起了寄人篱下的日子。

还有最初刘备担任安喜县尉的时候,督邮前来视察工作。刘备因为没有钱送礼,督邮就准备遣散刘备,张飞又鞭打督邮,造成刘备没有任何退路,不得不弃官回乡。刘备的好几次无家可归都是张飞造成的。

第二、张飞缺乏深刻的思想力量,遇事只看表面现象,而不知道深思熟虑。

这个特点从关羽投降曹操的事情上就暴露无遗。关羽投降曹操实属无奈。刘备对此虽然不满,但是尚持有一定的保留态度,还是认可二弟的。但是,张飞则不问青红皂白,对关羽恨之入骨,一见面就是又杀又骂的,深深地伤害了关羽。

当时是,关羽得知张飞占领了古城,就高高兴兴地保护二位嫂子前去投奔。结果,差点死在张飞之手。《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会古城主臣聚义》是这样描写的:

关公望见张飞到来,喜不自胜。付刀与周仓接了,拍马来迎。只见张飞圆睁环眼,倒竖虎须,吼声如雷,挥矛向关公便搠。关公大惊,连忙闪过,便叫:“贤弟何故如此?”岂忘了桃园结义耶?”飞喝曰:“你既无义有何面目来与我相见!”关公曰:“我如何无义?”飞曰:“你背了兄长,降了曹操,封侯赐爵,今又来赚我!我今与你并个死活!”关公曰:“你原来不知,我也难说。现放着二位嫂嫂在此,贤弟请自问。”

接着二位嫂子给张飞详细解释了关羽投降曹操是为了保护她们两个。又告诉张飞,今特来汝南投奔刘备,张飞还是不信。

最后,好在有蔡阳像知时好雨一样地赶来了。关羽一通鼓斩了蔡阳,张飞才对关羽深信不疑。

这件事情真的好悬。如果,蔡阳不来追赶,或者关羽如果斩不了蔡阳,那怎么解释?张飞如何收场?

实际上,张飞稍微有点思想,在二位嫂子解释清楚的时候,就应该立即转变态度,迎接二位嫂子和关羽进城。

第三、张飞没有战略眼光。张飞不知道应该联合谁,应该攻打谁,而且缺乏用兵的智慧。

曹操带兵攻打徐州,刘备派人去向袁绍求救。此时,刘备应该固守待援。张飞却建议晚上前去劫寨,造成刘备一败涂地,只好投奔了袁绍。张飞自己也上山落草。

第四、张飞对属下过分严厉,不施恩德,这是做领导尤其是一把手的大忌。

对于这一点,刘备曾提醒过张飞。

先主嘱曰:“朕素知卿酒后暴怒,鞭挞健儿,而复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今后务宜宽容,不可如前。”飞拜辞而去。

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张飞遇害、雪弟恨先主兴兵》。

张飞的这一性格不但不能够做统帅,反而因此还丧失了生命。张飞由于鞭挞部将范疆和张达,结果被二人仇恨,晚上趁张飞熟睡之机,刺杀了张飞。

那么,桃园三结义,关羽和张飞为什么心甘情愿地拜刘备为老大呢?要知道,他们结义的出发点是很高的,要匡扶正义、兴复汉室;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为就是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大事业的。也就是说,此时此刻的老大,就是未来的统帅。事实证明,刘备是他们三人之中最合格的统帅人选。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刘备出身皇室,有不可替代的号召力。这一点就显而易见了。后来就连汉献帝都认刘备为皇叔,就可以看到出身的重要了。刘备因为是皇室身份,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招兵买马,而且容易使人闻风来投。刘备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喊出兴复汉室的口号,理所当然地维护汉家的统治。

刘备的这一身份也吸引了孙乾、糜竺、简雍等很多名士来投。这一身份能够使人产生无限的希望,也使大家在艰难困苦当中有一个无与伦比的精神支柱,才能坚持了下来,直到建立蜀汉政权。

毫无疑问,刘、关、张当时确立刘备为老大是十分正确的选择。

第二、刘备有海阔胸襟,能够做到海纳百川,广罗人才。而且能够做到知人善任。

可以说,刘备开始一穷二白,完全靠人才,靠众人的支持。像孙乾、简雍、糜竺等老班底;还有后来慕名而来的庞统;还有一见如故的赵云等等都是因为他的胸怀坦荡、大气磅礴而吸引来的。像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屈身相邀的诚意下,才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

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以后,刘备对诸葛亮充分做到了“用人不疑”,使得诸葛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且,刘备的总体战略也是按照诸葛亮的构思开展进行的。

刘备对诸葛亮充分授权,而且对于关张等元老也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使诸葛亮能够迅速融合到集团中来,得以顺利开展工作。这也是刘备集团能够迅速成长壮大起来的主要因素。

第三、刘备具备白手起家、愚公移山的创业精神;而且筚路蓝缕百折不挠。刘备还具备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逆境之中找优势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刘备在安喜县尉的位置上弃官不做从头再来;在徐州被吕布背后下手,几乎归零;后来被吕布赶出徐州,无家可归;消灭袁术后,又被曹操打败,又一次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家属也落入敌手;好不容易收服了汝南刘辟,结果又被曹操打得大败,又一次穷困潦倒只好投奔刘表;好景不长,曹操犹如附骨之疽又打来了,刘备被投降了曹操的蔡瑁关在城外,刘备被曹操赶到了穷途末路。

一次次地跌倒,又一次次地爬起;一次次地无家可归,又一次次地柳暗花明找到新的出路,最后终于地打下自己的江山。在那个百孔千疮的东汉末年,刘备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终于大辂椎轮修成正果,建立了完全属于自己的一块极其宝贵的根据地。这也正应了那句话:“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四、刘备以仁德为本,以德服人,以德化人。是“众之所助,虽弱必强”的典型。

刘备的仁德举世闻名。刘备在担任平原相期间,有一个刁民派刺客刺杀他。由于刘备以诚待人,刺客不忍心下手,最后告知实情而去。

黄巾军攻打北海,太守孔融向各诸侯求救。很多大诸侯都不愿意出兵,而刘备却立即凑了三千人马,并亲自带领关张去解救北海。

曹操攻打徐州,并扬言要大搞屠城。徐州太守陶谦向刘备求救。刘备兵力不足,就跟公孙瓒借兵并借到赵云。刘备又率领关羽、张飞和赵云一起前去解救徐州。后来,陶谦要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坚辞不受,直到陶谦三次相让,刘备才在众人的劝说中接受了徐州的牌印。

曹操攻打新野,刘备兵力薄弱,无力防守,就带领新野和樊城十万左右百姓逃难。路上,身边的谋士和将领们都劝说刘备抛下百姓以加快行军速度,刘备宁可与百姓同归于尽,也绝不抛弃百姓。

刘备的仁德,使得张松主动献上了益州的地图;魏延与刘备从未谋面,却主动投怀送抱;法正孟达等等也都因为刘备的仁德而愿意做内应;刘备取得成都以后对刘璋妥善安排等等都是刘备仁德内心的外在体现。

作为一个最高领导,仁德是最宝贵的品质。仁德能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号召力使得四方来投。仁德也是民心所向的关键。

关羽在曹操加官进爵而且礼遇空前优待的处境下,毅然挂印封金千里迢迢寻找刘备。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因为关羽的义气,肯定也是因为刘备的仁德。

《长短经》云:“设置官员,分清职责;委任职官,按职责成;喜好权谋,乐此不疲;宽厚待人,深得众心;含垢藏疾,心胸宽宏;是为君之本。

刘备是不是这样做的?

张飞刚遇到刘备时,与刘备并无交情,张飞为何不自己当老大而是甘心做刘备的小弟呢?

大家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有没有人对张飞这厮的来历产生过怀疑?

咱们来通过张飞的一些言行举动来看看他的一些非常反常的事情。

一、张飞是不是豪族?

在《三国演义》的第一回中,张飞出场,他见刘备正在看榜文叹息,于是上前打招呼,邀请刘备吃饭,介绍自己“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张飞说自己祖辈都在涿郡生活,自己很有钱,喜欢结交天下豪杰之士。

张飞说的是真的吗?但我们发现,张飞在后来的戎马生涯中并没有遇到一个熟人,反而是刘备的关系挺多的。张飞见到刘备后,强调自己“颇有庄田”,是什么意思呢?刘备虽素有大志,但此时正穷困潦倒,靠织席贩履维持生活,张飞向刘备说自己很有钱,是不是存在一种诱惑呢?

张飞的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个疑问。

二、张飞有没有文化?

通常大家的概念是,张飞这个人性格粗鲁,不喜读书,只爱弄刀舞枪。而刘备喜欢读《论语》(煮酒论英雄时,刘备曾引用论语中“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关羽爱读《春秋》;而张飞不爱读书,没文化。

实际上呢?我们发现,在《三国演义》诸位武将中,张飞是用计最多的,总共有七次。张飞第一次用计之精深诡谲就令人惊讶,那就是徐州城外诈刘岱。刘岱坚守寨栅不出。张飞假装酗酒,放出风去,要夜间劫寨。藏在军中的间谍将信息传给刘岱,刘岱将计就计,虚设空营,重兵埋伏在外,准备伏击张飞,而张飞趁夜而来,却让小股部队先攻进去,待刘岱伏兵冲出,张飞主力再来个反包围,一举擒住了刘岱。大家看,要是不说,大家会认为这种骚操作纯粹是诸葛亮的风格。

吕布以前在丁原麾下当过“主薄”,和陈群一样,这是文化人干的工作。但吕布每次遇到张飞都被骂得无言以对,张飞还骂得句句有理有据,张飞要没文化,能骂过知识分子?

要说张飞没文化,为什么他“好结交君子而不恤小人”?张飞和蜀汉集团那帮上层文化人关系处理得特别好,从他视察庞统、收服严颜的手段来看,也决非是莽夫所为。

三、张飞以前干什么职业?

刘关张桃园结义后,招募乡勇,需要钱财。恰好有两个中山大商的队伍路过,有人汇报,三兄弟就把人家“请”来,在一番劝说后,两位商人奉上“良马五十匹相送;又赠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说是“赠”,其实到底怎么回事,大家心里应该清楚。

吕布夜袭徐州后,要扩充实力,加强骑兵,在外地购买了一批战马。结果回来的途中,遇到了强盗,把马都抢走了,是谁干的呢?是张飞假扮成劫匪,抢走了战马。

曹操率兵攻打刘备,刘备和张飞偷营失败,被打得落花流水。张飞见机不妙,夺路而逃,跑到芒砀山去了。他干什么去了,落草为寇,当了强盗。

再看看张飞的一些战例,不是放火就是劫粮,张飞干得是顺风顺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张飞这厮来历决不简单,他并非豪门望族,但却很有钱,在那个时代,能突发横财,只有一种办法――抢劫。

张飞是个很有知识的人,但他加入了燕山一带的匪寇队伍,屡屡劫掠南来北往的客商,发了横财。但这终非长久之计,于是张飞金盆洗手,在涿郡购置田产,开酒店,办肉联厂,以隐瞒身份。

刘备、关羽、张飞相遇,张飞觉得机会来了,想借机加入国家的正式编制,彻底洗白以往的不法劣迹。他虽然有钱,但肯定不能当大哥,迎来送往的交际中,难免不慎被人认出,暴露了身份。关羽也不行,他是个逃犯,很多城门口就贴着他的画像,关羽留了五绺长髯,整天眯眯着眼,掩饰着真实形貌。

只有刘备是清白的,搞手工编织业,档案里没有污点,而且他是汉室宗亲,老师同学中有很多关系可以利用。所以,关羽和张飞都坚定地拜刘备为大哥,以其马首是瞻。

当大哥没有那么容易,不要以为谁都能当老大。任何时候,只有认清自己的身份,摆正自己的地位,你才能有所收获。即使不当老大,跟对了人,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张飞刚遇到刘备时,与刘备并无交情,张飞为何不自己当老大而是甘心做刘备的小弟呢?

你这是当代人的心态,人人都想当老大,全不管自己能力、基本素质能否担当大任,缺少的是自知之明。张飞一介武夫,性格暴烈,行止粗鲁,但不乏忠义之心,具有刚正不阿的性情。张飞遇刘备一番交谈,知道了人家刘备是汉室宗亲,更兼志向远大,目标是要匡扶汉室,拯救天下苍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张飞自愧不如,才甘心情愿为刘备的部属,效施犬马之劳。说明张飞能够反躬自省,颇有自知之明。刘备的礼贤下士和体恤也让张飞深感如遇知音,士为知己者死成了张飞的终生信念。如此才谱写了桃园兄弟的一段人间佳话。

张飞刚遇到刘备时,与刘备并无交情,张飞为何不自己当老大而是甘心做刘备的小弟呢?

张飞是粗中有细的莾张飞,豪爽粗旷的外表,却有着十分敬仰有才华的人的心。

《演义》张飞一出场,在城门头的"勤王令"前叹气:"多难之秋啊!"

恰好被路过的刘备大声叱喝:"大丈夫不为天下社稷所担忧,为何在此在哀声叹气。"

张飞欲火冒三丈:谁敢在老子虎头上动土。可转过身来一看:一个背着草鞋但长得白净的男人气宇不凡。

张飞忙施礼:"刚才读了勤王令,正忧天下不宁,恰被你听见。愿大哥赐教!"

刘备慷慨激昂:"男儿志在四方,朝廷用人之际,当应赴汤蹈火"。

张飞大喜:"不如到将军楼畅饮一番,共诉衷肠"。

二人在将军楼要了一坛杜康,喝将起来。正谈的兴时,门外闯进一红脸大汉:"酒家,还给我一碗汤面,好去应诏令。"

刘备见此大喜:"好汉一同坐下,我等也欲赶路,可结伴同行"。

关羽坐下,三人分别自我介绍。当刘备深情回忆恩师卢植裁培之景,说到皇叔沦为鞋匠之时,已热泪盈眶,不胜唏嘘。

而关羽讲到解县杀人浪迹天涯,再无家乡音讯时已泣不成声。

二人都已置生死于度外,决意男子汉战死沙场也不枉一生。

张飞环眼溜溜转,一拍脑门:"我家后花园有桃花树,像征桃花运,不如三人共结盟,生死交。"。

三人大喜,在桃花园同发警:"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三人关羽大刘备一岁,但关羽、张飞认皇叔为勤王军老大,当时平民百姓无一官职,关张就在百多号游击大队中尊称刘备为龙头老大,从此大哥、二弟、三弟互相称呼起来。

张飞大哥不离口,叫了一辈子。

刘备当上蜀汉皇帝,张飞在闻知二哥走了,连夜赶回成都,在朝堂上抱着刘备大哭:"大哥,二哥没了!…"

刘备也号淘大哭:"三弟啊!

…"

张飞刚遇到刘备时,与刘备并无交情,张飞为何不自己当老大而是甘心做刘备的小弟呢?

看《三国演义》确实会有这种感觉,刘备是卖草席的,关羽是逃难来涿郡的,只有张飞这个卖肉的是最阔气的,为啥最后让刘备当老大,难道只是因为他年纪大么?

正史里面是如何记载的呢?

1、历史上的刘备

《三国志》里面的刘备,祖父刘雄最高做过东郡范令,只是刘备的父亲刘弘死得早,刘备和母亲相依为命,过过一段苦日子,只能以织席贩履为生。

但是到了公元175年,刘备十五岁的时候,母亲就已经让他外出学习了,刘备跟同宗刘德然和后来的白马将军公孙瓒一起师从卢植。不过,刘备这个人从小就散发个人魅力,能让别人愿意为他“投资”,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因为资助他,没少跟媳妇闹别扭,不过刘元起还是认为刘备未来必定不凡。

不过,刘备倒不是很喜欢读书,他爱好的反而是“狗马、音乐、美衣服”这些看起来有些不务正业的东西。但是,他却能做到少言寡语、喜怒不形于色,乐于结交豪杰,当然,因为刘备的魅力,这些豪杰也都争着依附于他。甚至于一些大商人来到涿郡,都被刘备所吸引,主动给他投资。

所以说,张飞遇到的刘备早已不是那个织席贩履的小刘备了,而是一个魅力无限,各方豪杰争相依附的刘备了。

2、刘、关、张的感情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义勇军,各方豪杰响应,而张飞、关羽也恰在其中。刘关张之所以关系处得好,并没有所谓的结拜,而是在后来的出生入死中逐渐形成的。

《三国志》中讲刘备与关、张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出席重大宴会的时候,关羽和张飞就一左一右站立在刘备的身后,保护刘备的安全,从不畏惧艰险。

看得出来,张飞无论有钱没钱,他都是主动来投奔刘备的,所以自然也就不存在他当老大这个问题了。

张飞刚遇到刘备时,与刘备并无交情,张飞为何不自己当老大而是甘心做刘备的小弟呢?

张飞是个有钱人,关羽是个卖枣子的穷人,刘备是个卖草鞋的穷人。

本来,大家都不认识,但认识之后,很快三人就结拜了兄弟,而张飞却成了三弟。一个有钱人,为何甘愿当了两个穷人的兄弟,是张飞脑子不好用,还是刘备水平太高?

刘备是个有“身份”的人,张飞则没有

刘备号称刘皇叔,是个落魄的边缘皇室子弟,号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胜是谁?就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是刘彻的哥哥。

虽然人家刘备很落魄,但怎么说都是一个落魄的贵族,那气质风度完胜张飞。这也难怪,刘备是个读书人,是卢植的学生。卢植可是个人才,文武双全,名声享誉华夏大地。弟子能差吗?差不了。

有些风度,有钱是装不出来的。有些背景,也是钱买不到的。

人缺什么,就向往什么。

是刘备的皇族背景,和刘备的谈吐学识,征服了卖酒卖肉的小富翁张飞。

刘备的目标,让张飞震撼

刘备和张飞的第一次见面,就让张飞看到了刘备的叹气,大声说道:"大丈夫不与国出力,何故长叹?”

刘备说什么呢?刘备说道:“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

这一“汉室宗亲”,点名了自己的身份,让张飞侧目想看。另外,“有志欲破贼安民”这一句让张飞汗颜,发现此人有抱负,有高度。

多话不讲,仅仅两句话,张飞就开始佩服了。因为人家刘备有责任,有担当,有志向。

就此,张飞开始扮演追随者了。

当然,让张飞死心塌地追随,死心塌地当小弟,刘备还有后招,那就是继续画大饼,说出他的终极目标“匡扶汉室”。这一远大目标,值得一生去奋斗。

所以说,刘备伟大的志向,让富翁张飞宁愿当个小弟。毕竟,在古代,士农工商,商在最末。如果大业可成,张飞就是从屠夫商人飞跃到人上人的典范。

刘备有方法,有目标。

而张飞也不能小看,因为此人有眼光。能放下偌大庄园,以及大店铺,跟随穷鬼刘备,这不是每个富人都能做到的。

总体看来,是刘备的皇族身份,还有远大的目标,让张飞心甘情愿当了小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