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在斩华雄的时候,为何速度如此之快?

关羽是温酒斩华雄的。关羽飞马出帐斩了华雄,提着华雄的脑袋回来时,杯中之酒还是温热的。

温是什么意思?是描写人或者动物对其他事物的触觉。分为“寒、热、温、凉”四种体验。温就是稍微有点热乎,能够感觉到,但又不烫手。

在过去,人们冬天喝酒,为了不伤身体都要先烫一烫再喝。所以,关羽挺身而出要去迎战华雄,曹操给他斟了一杯酒,这杯酒是刚烫好了的。关羽非常豪迈地说等斩了华雄回来以后再喝。关羽为什么要等斩了华雄以后再喝呢?

关羽是在告诉在场的所有人:我之所以甘冒大险去战华雄,不是为了一杯酒等等私利,而是为了讨伐董卓的大义。

华雄是挡在18路诸侯面前的一道鸿沟。如果不斩了华雄,联军就寸步难行,讨伐董卓就成为空谈。所以迎战华雄风险再大,困难再多也必须有人知难而上,哪怕是有所牺牲。这就是关羽义气之所在:当理不避其难,临患不计得失;舍身取义,视死如归!

对于关羽的挺身而出,曹操是既欣赏不已,又十分感激。因为这次讨伐董卓是曹操首先发起的,而此时18路诸侯人人都对华雄感到恐惧,不敢出战了。

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盟主袁绍说:“可惜我的上将颜良、文丑不在,否则岂容华雄猖狂。”意思就是,在座的各位都没有必要出战了,上去也是白送死。

盟主袁绍的泄气,使在座的诸侯垂头丧气,现场寂静无声。这个时候,曹操就应该必须有所行动了。因为,华雄斩了孙坚的大将祖茂;斩了鲍信的弟弟鲍忠;斩了袁术的大将俞涉;斩了韩馥的上将潘凤。而袁绍的上将颜良、文丑又没来,那么作为副盟主的曹操再保持沉默的话,就说不过去了。所以,此时此刻应该迎难而上的是曹操手下的众位大将。

问题是,华雄武功之高,大家有目共睹,曹操的手下,无人有必胜的把握。曹操此时感到为难了:自己带来的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于禁都是初次上阵打仗的亲信啊,哪一个有所闪失,他都会撕心裂肺啊!自己这点家底经不起折腾啊!

就在曹操左右为难犹犹豫豫的关键时刻,关羽像知时好雨站了出来。由此可见,关羽真的是曹操的福星。曹操一有难题,关羽就及时出现,曹操的难题就迎刃而解。白马坡面对不可一世的颜良,关羽替曹操斩颜良解了围;华容道曹军生死攸关之际,关羽跟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冒死前来释放曹操……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曹操成就大业可能也是天命所归吧。

关羽是如此的大义凛然,曹操不能不有所表示啊。曹操就以敬酒一杯,表示他对关羽的无限感激和崇高的敬意。

关羽为什么不喝了这杯友谊的美酒呢?这就是关羽的性格:1、做好事是为了实现自我而不是图什么回报,哪怕是天大的好事。2、“无功不受禄”,我关云长还没有斩老华呢,我怎能接受奖励,哪怕只是一杯酒。这其实就是关羽清高孤傲的外在表现。等我斩了华雄回来再展展扬扬地喝了这杯酒,那该有多么的潇洒多么的美好。

接下来发生的事实就是: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就是《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里的故事情节。

关羽说到做到了。问题是,关羽斩华雄为什么如此之快啊?那么,我们就看看关羽除了华雄以外还斩杀过哪些武将。

第一、手起一刀,斩了黄巾军主将程远志。

第二、秒杀徐州刺史车胄。

第三、颜良措手不及,被一刀斩杀。

第四、和文丑大战,3合以后文丑胆怯转身逃跑。关羽马快追上,脑后一刀斩了文丑。

第五、过五关斩六将:1、一合斩杀孔秀。2、三合斩杀孟坦。3、秒杀韩福。4、一刀劈死卞喜。5、秒杀王植。6、一合斩杀秦琪。

第六、一通鼓未尽,斩杀蔡阳。

第七、30合斩杀黄巾首领管亥。

第八、一合斩杀纪灵的副将荀正。

第九、不三合,斩杀长沙副将杨龄。

第十、只一合斩杀曹将夏侯存。

这样关羽一共临阵斩杀武将16名。杀敌数量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二名。杀敌质量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还有庞德属于擒拿后斩杀。

从盘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关羽斩杀的敌将用的合数最多的是管亥,用了30合。华雄和蔡阳合数不明,应该是10合以下。其他的都不超过3合。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越是厉害的高手,越是没有描写战斗过程,只是直接出现战斗结果。像颜良、华雄、蔡阳三人就是这样。为什么说,他三人厉害呢?

第一、颜良:3合斩杀曹将宋宪,一合斩杀替宋宪报仇的魏续,又20合打败一流高手徐晃。曹操诸将栗然。打得诸将栗然,无人再敢出头了,厉害不?

第二、华雄:乱军之中斩杀鲍忠和祖茂。又不到3合斩杀俞涉,又不多时斩杀潘凤。18路诸侯皆大惊失色。厉害不?18路诸侯啊,哪一家不是藏龙卧虎?

第三、蔡阳:口口声声要擒拿关羽,是对关羽最不服的人。可能是因为关羽斩杀颜良用了偷袭或者是突袭的手段,没有和颜良正面交锋。

蔡阳就判断关羽的武功不如颜良和文丑,因此才不服。也侧面说明,蔡阳的武功应该不低。但是,蔡阳在徐晃败归本阵以后没有出战颜良,说明蔡阳自认为不是颜良的对手。另外,蔡阳也可能是想通过斩杀关羽来证明自己的武功修为很高。在蔡阳的心中,他斩不了颜良,但是不代表他斩不了关羽。蔡阳想试试看。

不管怎么说,在亲眼所见关羽斩颜良诛文丑以后还敢于一而再再而三地扬言要擒拿关羽,而且还毫不犹豫地单挑关羽,说明蔡阳的武功修为有一定的境界。蔡阳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了,绝对不会不识时务到了盲目送死的地步。

也就是说,对于十分厉害的高手,关羽采取的策略就是见缝插针式的袭击方法,追求一击得手而不是跟对方搞对抗式的比武较量。杀死敌将就是目的,关羽的这种策略无疑是正确无误的。

遇到一些敌将比较精明的或者是准备充分的就正面大战一场,如果敌将武功修为低很多的,基本就是3合以内斩杀了;遇到武功修为跟他差距不大的就需要较多的合数,如杀管亥用了30合;遭到超一流高手,就颉颃起来,没完没了,像黄忠和庞德。

华雄的武功修为至少是一流高手,所以关羽如果不想办法秒杀华雄,很可能就形成了大战几十回合打败华雄或者是不分胜负都有可能。而打败华雄和不分胜负都不是关羽想要的结果,所以关羽必须开动脑筋。于是,关羽趁华雄得意忘形疏于防范的时候,采取飞马直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斩杀了华雄。

关羽温酒斩华雄;一通鼓不到斩蔡阳和措手不及斩颜良都是背水一战没有退路的。斩颜良和华雄都是在众将都明哲保身不敢迎敌的情况下,关羽冒死出战的;斩蔡阳是当着张飞的面,为了洗刷自己的不白之冤,关羽顶着巨大压力出战的。

关羽斩杀颜良、文丑和华雄三个一流高手以上的武将,这是《三国演义》中的唯一。一般来说,一流高手都有不可思议的自保能力,想要正面斩杀是难度很大的,所以关羽使用特殊手段实在是无可非议。

另外,在《三国演义》中,大部分武将斩杀敌将也都是不到10合的,超过10合以上,对方基本就有全身而退的机会。包括吕布,斩杀的几个敌将也都是在五合以下。赵云斩杀的敌将也大多数在五合以内。

“谁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通过关羽斩杀一流高手最多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到:关羽是一名文武双全的大将。

关羽在斩华雄的时候,为何速度如此之快?

按道理来说,这个华雄是非常厉害的家伙。

从华雄出场的描述来看,就是个狠角色。在《三国演义》原著的第五回中,就描述了华雄的身形相貌。

回目: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说这个华雄这厮“其人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关西人也”。

身长九尺,那就是和关羽的身高是一样的,身大力不亏,力量绝不可能小了。

又说他“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兼备虎、狼、豹、猿四种猛兽的特征,那就是说,这家伙威武、矫健、速度、敏捷兼而有之。

确实很厉害,咱们来看看他的战斗履历:

1.斩鲍忠济北相鲍信派他弟弟鲍忠去抢头功,到关前挑战,华雄立即冲了出来,大喝:“贼将休走!”

鲍忠刚想后退,华雄已经冲到近前,手起刀落,把鲍忠斩于马下,又生擒了许多将校。

2.败孙坚

孙坚率部来战,华雄发动夜袭。孙坚“战不数合”,四面大乱,孙坚无心恋战,慌忙逃走,华雄乘胜追击,紧追不舍。孙坚连射两箭,都被华雄躲过去了。想射第三箭,慌忙中却拽折了弓,弃弓而逃。

这个华雄不但武艺高强,还善于躲避暗箭,确实很厉害。

3.杀祖茂孙坚的部将祖茂戴上了孙坚的赤头帻,引华雄来追。把赤帻挂在一个烧残的庭柱,躲进旁边的树林。

华雄看见赤帻,并不轻易靠近。而是用箭射,马上明白了诡计。华雄将计就计,上前取了赤帻。这时候祖茂挥舞双刀从树林中冲出来,却被华雄大喝一声,一刀砍杀。

这个华雄还不是个莽夫,很有头脑。

4.斩俞涉

华雄前来挑战,袁术的部将俞涉自告奋勇,前去应战。这个俞涉被称为“骁将”,可见武艺也并不低,但出去“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

5.杀潘凤

太守韩馥推荐自己的部下,这就是名垂千古,流传至今的那句话“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

潘凤的武器是一柄大斧,是个力量型的猛将。但没出去多长时间,就得到消息――“潘凤又被华雄斩了。”

至此,华雄五战五胜,斩杀四将。全部都是有名有姓的将领。

然后就是关羽出战了,温酒斩华雄,威震十八路诸侯。

原著中没有详细描述关羽和华雄两人交锋的具体情形,只说是“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打了多少回合也没有写,只说是“鸾铃响处,马到中军”,关羽把华雄的首级掷下,“其酒尚温。”

说明回合数很短,属于秒杀。

那么,凭华雄前面表现出来的实力,难道在关羽马前十个回合都扛不住吗?

有朋友认为,按照关羽一惯的德行,如果描述两人对战的情景,很有可能是这样的:

华雄见一赤面长髯大汉策马而来,大喝一声:“呔,来将通……”

青龙刀已及颈上,华雄身首异处,死于马下。

我认为,这个可能性是很大的。

首先,关羽此时只是一个马弓手,不可能骄傲地炫耀:“吾乃汉寿亭侯关某!”,他总不能说:“吾乃马弓手关羽也”,那就会把华雄笑得背过气去,一头栽落马下。

关羽也不能拿以前的战绩来震慑对方,在此之前,关羽是与黄巾军作战,总不能吓唬对方:“汝不知我斩杀黄巾军将领程远志乎?”

华雄肯定会讥讽他“汝只斩得无名农夫”。

所以,按照关羽自尊心极其强烈的性格,他不会展示自己现在的处境和以往的成绩,最好的方式是沉默不语,直接动手。

正如曹操所言,“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华雄见关羽高大威猛,相貌堂堂,认为他必然是个威名赫赫的大将,所以,华雄为了在功劳薄上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是和先前与俞涉和潘凤一样,要通名报姓。

但关羽一声不吭地冲过来,华雄就被打了个猝不及防,死于非命。

从后来,关羽对付颜良、文丑、蔡阳等人的做法,这种事他完全干得出来。

关羽在斩华雄的时候,为何速度如此之快?

这事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关羽斩华雄是放了一个大招。

按照华雄的战绩,斩鲍忠、败孙坚杀祖茂,十八路诸侯跟前杀俞涉、潘凤,让众诸侯束手无策,说明华雄的武力还是很不错的。

再加上历来与关羽对战的武将(不包括不入流的武将,这样的武将都是秒杀),撑过前面几个回合,打上个百十回合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很多人猜测,华雄被杀是因为关羽偷袭所致。

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看关羽偷袭的经典战例如斩颜良逐文丑,都有几个特点。

1、马快!2、出其不意!

首先第一点肯定是不能达成了,关羽在得到赤兔马之前,因为身躯庞大,再加上刀的分量也比较重,所以马一直是不堪重负的,这也影响了他武力的发挥。在斩颜良时,关羽始终认为自己的武力和张飞有一定差距。

这个差距可以从战纪灵可以看出来,纪灵和关羽大战50回合能全身而退,纪灵和张飞大战十合就被张飞挑了。当然里面也有其他因素,差距肯定也不会有40合这么多,但是差距肯定是有的。

第二点偷袭似乎也不能实现,因为文中是这样说的: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震,喊声大举, 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 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关羽斩华雄用时虽然非常短,但也不是说直接出马就能斩的,因为能把鼓敲得天摧地塌的,绝不是敲两下就能表现出来的。

至少有上几个回合,既然华雄和关羽已经打上了几个回合,偷袭肯定是不能实现了。既然不是偷袭,关羽为何能这么快斩华雄呢?或者说华雄撑过了前面的几个回合,后面怎么就不行了呢?即使不敌逃跑也是可以的吧?难道华雄还不如纪灵?

个人觉得并非华雄武艺不行,而是关羽使了他的必杀技,也就是拖刀计。

拖刀计在三国中是用刀的大将们的一个绝招。后来关羽在长沙大战黄忠的时候,就曾想使用这招拖刀计,只不过后来黄忠马失前蹄,这招拖刀计没有最终使出来。

从关羽用拖刀计对付黄忠可以看出来这一招应该有极高的成功率。

关羽的武力在三国中一直是拔尖儿的存在的,能让他使拖刀计的武将根本就不多,他确定这招拖刀计成功率很高,说明他一定是使用过。

关羽对华雄使用拖刀计有两个原因:

1、华雄的武力也是非常不错的,值得使用这个拖刀计。

2、关东诸侯,尤其是袁术非常蔑视刘备等人,关羽要做的不仅是要打败华雄,而且还要打得漂亮。这样才能给蔑视他的诸侯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华雄因为连番的获胜,对关羽的诈败应该是没有什么防范的。在有心算无心的情况下,关羽一招大招秒掉华雄就不奇怪了。

关羽在斩华雄的时候,为何速度如此之快?

关羽能那么快的斩杀华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出手快,华雄难以抵挡,换其他人来没法这么快将他杀死。

关羽温酒斩华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故事。这一战虽然没有明写两人交手的过程,但是却通过两人交手时外面鼓声和喊杀声“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诸侯闻之惊骇衬托出了交战之激烈。最终关羽顺利杀死了华雄,斩首而回,此时曹操给关羽准备的热酒尚温。

按照书中描写,此战大约发生在冬季,正是天寒地冻之时,在这种日子热酒变温耗费的时间肯定不长。而且这还包括了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来到两军阵前,击败并杀死华雄,下马取了华雄首级,再回帐交差的全过程,两人实际交手时间更短。所以关羽斩杀华雄确实可以算神速了。

而华雄的武艺可不简单,在关羽出马之前,华雄已经斩杀了联军四员大将,其中还包括了孙坚的部将祖茂。祖茂在演义中虽然没有什么表现就被华雄一刀砍死,但是和他并列的程普、黄盖、韩当在此后都有不错的表现,武艺水平不错。华雄能一刀砍死祖茂,即使考虑当时祖茂兵败之际影响了表现,华雄的水平也足以算一流之列了。

也正因为华雄武艺了得,所以曹操手下虽然有夏侯惇、夏侯渊等猛将,但是也不敢出战,就是因为他们并无战胜华雄的把握。而在此后的荥阳之战中,夏侯惇在面对吕布时都能打上十合左右,最后还能安然退走,华雄的表现显然也不会更差,一样能打上一会还有机会脱身。

关羽能这么短时间内杀死华雄,肯定不是因为他的武艺还强于吕布,而是其他原因。关羽武艺的一个特点是出手快,像后来斩颜良就是出手太快颜良来不及反应。所以很可能就是华雄不习惯面对这种出手快的对手,最终饮恨当场。换成其他人来,华雄即使打不过,也极有可能顺利脱身,只能说运气不好了。

关羽在斩华雄的时候,为何速度如此之快?

关羽在斩华雄的时候,为何速度如此之快?作者故意把斩华雄的速度写快,是为了突出关公武艺高强的形象。这是用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目的是增加小说的趣味性与可读性,来扣动读者的心弦,增加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在《三国演义》“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章节 中,作者把 华雄说成:“其人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关西人也”。 身长九尺,同关羽等 高,力量不容小觑。又说“虎体狼腰,豹头猿臂”,用虎、狼、豹、猿四种猛兽的特征来描写他,可见,华雄确实是超凡不俗的人物。而且关公在斩他以前,他也大放异彩.

济北相鲍信派他弟弟鲍忠捷足先登,去抢头功,来到关前挑战。华雄大喝:“贼将休走!” 鲍忠来不及后退,华雄已经冲到近前,手起刀落,斩鲍忠于马下,这等威风,令人胆寒。这样的出场,让人见识了华雄。

孙坚率四大将来战,华雄观察形势后进行夜袭。遇孙坚时,“战不数合”,四面大乱,孙坚慌忙逃走,华雄紧追不舍。孙坚连射两箭,华雄二躲而过。想射第三箭,却拽折了弓,只好弃弓而逃。华雄的机敏在躲避暗箭时体现了出来,他有武功,并不鲁莽。

与黄盖韩当齐名的祖茂为掩护孙坚,戴上了他的赤头帻,引开华雄。祖茂把赤帻挂在一个庭柱上,躲进树林企图暗算华雄。 华雄不上当,用箭射之,证明是计。再取赤帻,引出祖茂。等挥舞双刀的祖茂从树林杀出来时,华雄大喝一声,一刀解决了祖茂。 这个华雄还真有勇有谋。

华雄令部下挑着孙坚的赤头帻来挑战。

袁术的部将俞涉自告奋勇,要斩华雄。但“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

这时,太守韩馥推荐自己的部下,说出的话已经成为千古笑谈:“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把握是很大的,对 潘凤充满了期待,可惜,这位手持一柄大斧的力量型的猛将。下关没有多长时间,又传来消息――“潘凤又被华雄斩了。”。

罗贯中不惜浓墨重彩,写了华雄五战五胜,大破孙坚,力斩四将。是为关公出场作铺垫的,所以,华雄所杀的武将都有名有姓地罗列了出来,以反衬华雄的武功高强。但,强中更有强中手。如此威武的人谁能打败他就更强,作者为了衬托关公的形象很动了点心思。

再就是关羽粉墨登场了,这就是小说中温酒 斩华华雄的情节。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没有惊天动地的武斗场景描述,关羽和华雄两人交锋的具体招数一字没提,只说“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用听觉效果来渲染拚杀激烈的程度,让人们为关公捏了一把汗。

打了多少回合还没有开始计数,暂且还没有 上报了,只是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关羽把华雄的首级掷下,“其酒尚温。”。不得不佩服关公的勇武与高强,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后人有诗赞之曰: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咚咚。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从此,我们认识了关云长。罗贯中苦心孤诣,目的在这啊!

关羽在斩华雄的时候,为何速度如此之快?

赤兔马猛似旋风,青龙刀急如闪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