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被吕蒙擒杀,刘备跟张飞俩个怎不么守当初桃源诺言同日赴死呢?
“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些古代人们结拜兄弟时最常用的一句誓言。
这个誓言,反映的是,结拜成兄弟以后,就要在出生入死的时候,都不可瞻前顾后,而是勇往直前,不怕死,甚至宁愿替兄弟去死。所以过去又有一句话叫做: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为什么要替兄弟去死?因为没有了兄弟,自己就倍感孤独啊,就生无可恋啊,就生不如死啊!所以,还不如替兄弟两肋插刀而死。当然,这是亲兄弟的天然情感。可是结拜的兄弟没有这种天然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情啊,就只好用誓言来影响自己的行为。
但是,这种誓言只是口号性质的,没有任何法律效力,也没有任何强制性的情感约束。所以,有很多结义的兄弟,一旦翻脸成仇,杀害兄弟时就毫无顾忌也几乎没有任何心里障碍。但是,如果是失手杀了亲兄弟,那就要在良心上受到一生的谴责。所以,与其说这是一句誓言,倒不如说这是一种天真的向往和美好的比喻。或者说是一种从此以后,大家可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承诺和表态。
不过,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做到了有始有终。也因此,桃园结义成了朋友之间感情深厚而且长久的象征,被人们广为传颂。他们之所以做到了善始善终,应该说是与他们的信仰密切相关的,而不是仅仅凭着几句誓言。他们信念坚定,目标一致,志同道合。这些才是他们相互扶持,永不背弃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靠着什么誓言和什么诺言。
刘关张都是诚实守信的人,这一点不容置喙。但是,诚实守信,不是表现在共同毁灭的出发点上。在战场上需要发挥同生共死的协作精神;而离开了战场就不需要什么同生共死了。否则,谁还愿意跟年龄大的人结拜?那不就等于是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吗?刘关张结义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一起去死,而是为了共同奋斗,实现心中的理想。他们的理想是什么?请看《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危扶困。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这就是他们最初的誓言。其核心内容是:“同心协力,救危扶困。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这才是他们必须要做的。而同生共死只是表示为了理想奋斗终身,一直到死的决心,而不是盲目地要求大家一起去死。当然,战场之上,的确需要有同生共死的精神和勇气。这样打起仗来就会勇往直前,向死而生。人其实很多时候也确实有这种心里:反正大家一起死,因此就不怕死,而大大提高战斗力。“狭路相逢勇者胜”。因此,有很多时候,越是不怕死,越是容易活下来。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诚可贵,情义价更高!”
刘关张是为了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的,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实现心中的远大理想,而不是仅仅为了一个同生共死。一个兄弟倒下了,另外的兄弟要前赴后继,继承死者的遗志更加不懈努力,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去追随于地下。
不过,同生共死有时却是活下来的理由。像土山被围,张辽就是以这个理由说服关羽的。关羽也就坡下驴保留了有用之身,才有了后来的千里走单骑的经典。张辽当时是这样说的:
“当初刘使君与兄弟结义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得,岂不负当年一盟誓乎?”
所以说,所谓的同年同月同日死,不是要你去死,而是为了这个目标而不死。就是说:“如果兄弟没死,你就必须要活,而不能死;如果兄弟死了,你也可以活着而不必去死。”谁如果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兄弟死了就不管不顾地也跟着去死。那么,他的死就毫无价值,没有任何人会因此对他产缅怀之意而去宣传纪念他;也没有任何人会为他的这种死法去感到敬仰和佩服。
大家一定要明白:为兄弟而死;陪兄弟同死;跟兄弟去死这些不同的死法,意义差别很大。
古代有左伯桃和羊角哀的故事,说的就是结义兄弟之间一生一死的经典故事。
那是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当时是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之人闻风而归者不计其数。贤士左伯桃饱读诗书,因此也要去投奔楚国。
左伯桃在去楚国的路上到羊角哀家借宿一晚。结果左伯桃通过和羊角哀的彻夜长谈,发现羊角哀有王佐之才前途无量,就和羊角哀结为兄弟,并结伴同行,一起去楚国求取功名。
两个人在路上遇到了暴风雪。左伯桃一想:两人都衣衫单薄,又食物紧缺,这样走下去肯定两人都冻死或饿死。如果一人独往,可以安全到达楚国。于是他就决定把衣服和干粮都让给羊角哀,成全羊角哀一个人成就大事。羊角哀坚决不肯。
左伯桃就叫羊角哀出去捡柴草,然后自己脱光衣服,坐在雪地上等羊角哀。羊角哀回来时,左伯桃已经奄奄一息,左伯桃跟羊角哀交代一下后事,又把自己的衣服和实物交给了羊角哀,然后就去世了。
羊角哀到了楚国,见到了楚元王并受到了重用。他不忘左伯桃的深情厚谊,把左伯桃脱衣并粮的事迹报告了楚元王。元王和大臣们大为感动,追封左伯桃为中大夫对左伯桃举行了厚葬仪式。
这个故事有人赞曰:
两死诚何益?一生尚有恃。
贤哉左伯桃,陨命成人美。
也就是说:两个人都死了,又有什么意义呢?一个活下来还是可能有所作为的。
对于刘关张三人来说也是这样。关羽为国捐躯了,刘备和张飞也跟着一起去死,又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活着可以继续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最起码,也可以为关羽报仇雪恨。
事实证明,刘备也是为了关羽报仇而大动干戈。刘备也把害死关羽、张飞的糜芳、傅士仁、马忠、潘璋、范疆、张达等人擒获斩杀,基本上为关羽和张飞报了仇。东吴孙权也提出求和。只是刘备不知道审时度势而野心太大,最后功亏一篑大败亏输而使吴蜀两国都元气大伤,彻底失去了统一天下的能力和机会。
兄弟是什么?兄弟是心灵的伴侣;是事业的搭档;是夏日清风;是冬日暖阳……
用刘备的话来说:“兄弟如手足,手足断了岂可再续?”我十分同意刘备的说法。那么,我就问大家:“无论手足,断了一个,是把另一个也要打断?还是把另一个保护的更好?”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简单明了吧。
《易经》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君子也!”就是说,彻底明白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尽心尽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以掌握好自己的命运。这样的人就是君子。
所以,一个人如果兄弟死了,就不顾一切地跟着去一起死,是不明事理的表现,不是君子的所为。刘备和张飞绝对不是这样的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就是苏东坡在中秋佳节对自己兄弟的祝福!我最佩服东坡先生的豁达乐观,因此这也是我对所有的兄弟姐妹们、所有的亲朋好友们以及普天之下所有善良友好人们的衷心祝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