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刘封,为什么被义父刘备所杀?他的武功如何?
刘封被杀有很深的内幕。应该说,一般人我是不会告诉他的。我只是在这里写出来,等待有缘份的人来看。阅读完了以后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刘封的罪名是:对关羽见死不救,影响了大局。这当然也算是个罪名,但仅仅只是因为这个,他似乎也罪不至死。
刘封并没有必须去救关羽的责任和义务。救是情分,不救是本分。因为,关羽没有调动节制刘封的权力。关羽的职务襄阳太守,节制荆州各路人马,刘封的上庸不在关羽的节制范围之内。
当然,如果是刘备下令刘封去救关羽,那么刘封就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命令,否则就是违抗军令或是违抗圣旨,那就必杀无疑了。但刘封不救关羽,只是不讲情分而已,似乎怎么看都不至于杀头,最严厉的处分也就撤职查办而已。刘封和孟达坐镇一方的大将不会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才敢对关羽坐视不理。既然,刘备提到了刘封不救关羽之罪,那么我们就要先了解一下刘封不救关羽的前因后果。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先期仗打得不错,一鼓作气把曹仁赶出了襄阳。曹魏名将曹仁被打得退守樊城龟缩不出。关羽把樊城团团包围,并且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仁困难的一度想要放弃樊城,是满宠鼓励曹仁坚守。满宠说:
“今若弃城而去,黄河以南,非国家之有矣。愿将军固守此城,以为保障。”
见《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庞令名抬梓决死战、关云长放水淹七军》。由此可见,樊城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关羽当时打得曹操都有了迁都的念头。也正因为如此,曹仁必须坚守樊城,等待救援。这样关羽和曹仁就形成了相持不下的僵局。
但是,长期相持,局面对关羽越来越不利。一是粮草供应不足;二是兵力不足;三是关羽本人受伤军心动摇。这是摆在明面上的不利因素。其实,还潜伏着一个更加不利的因素,但是关羽丝毫没有认识到。我认识到了,那就是:东吴这个后顾之忧。东吴是后顾之忧吗?它不是蜀汉的盟友吗?
是盟友不假,但是是已经出现严重裂痕的盟友。何以见得?《智谋大全》云:
“逢祸于渺,迎祥于独。被昏是违,伏机自触。”
意思就是说:微妙之中能够预见灾祸的苗头,也能独立觉察到吉祥之兆。学会彼处昏暗,就在此处躲避,善于触发生机以挽救败局。荆州到底有没有灾祸?有,苗头由来已久且愈演愈烈。
应该可以看到,从孙权向刘备讨要荆州的那一天起,危机就产生了;紧接着孙权“甘露寺”设伏杀害刘备不成变成了招亲;再后来一次又一次地派人追杀刘备和孙夫人;再就是最近不久又把孙夫人接回东吴;再就是陆逊代替吕蒙担任大都督一职。
这一连串的事件,几乎件件都透着几分诡异。但是,关羽对此竟然毫无察觉,刘备、诸葛亮也缺乏应有的警惕。人家妹妹都回去了,而且是一去不复返了,这意味着什么?请问,一个媳妇回了娘家几年也不回婆家了,这正常吗?
假如这些都算不了什么,那么更诡异的是陆逊。陆逊对关羽的态度太过谦虚了。对关羽又是送礼又是请求和好的,总之就是言辞之谦卑、态度之恭敬都史无前例。关羽高兴的合不拢嘴了。如果是换做我,我高兴不起来。因为,东吴为什么突然一反常态?陆逊有必要这样吗?就算是盟友不假,那也是两家平等交往啊,没有必要整得这么低三下四啊!所以,里面必有猫腻!
古人有云:“至智不智、至仁不仁、至德不德。”就是说聪明到了极限的人,就是没有智慧的人;仁义过了头的人,就是不仁义的;道德要求过分的人,就是不道德的。引申到陆逊给关羽送礼事件就是:至谦不谦、至礼不礼。简单点说,就是陆逊对关羽谦虚恭敬过了头了,就不是礼也不是敬了。遗憾的是,关羽没有做到见微知著,反而对种种反常的迹象反应迟钝浑然不觉。
于是,孙权、司马懿、徐晃、吕蒙、朱然、潘璋等等魏吴两国的军政要人粉墨登场,谋害关羽的阴谋诡计在持续发酵。疏忽大意的关羽在劫难逃了。
“我们把世界看错,却要说它欺骗了我们。”泰戈尔这句诗似乎就是针对关羽。所以不能说是陆逊欺骗了关羽,只能说是关羽没有看透陆逊。由于陆逊的设计,关羽丧失了警惕,撤走了荆州大半守军。荆州就此空虚,被东吴几乎兵不血刃夺取了。
而荆州的失守造成连锁反应,前线将士无心恋战,再加上徐晃和曹仁内外夹击,关羽迅速溃败,只好退守孤城(麦城)。关羽弹尽粮绝,就派廖化向刘封求救。
刘封原名为寇封,是樊城县令刘泌的外甥,自幼父母双亡,依附于刘泌。刘备第一次攻占了樊城时,刘泌设宴款待,寇封也在场。刘备见寇封器宇不凡,就收了寇封为义子,并为他改名为刘封。
当时,关羽对此颇有微词。
云长曰:“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玄德曰:“吾待之如子,彼必事吾如父,何乱之有?”云长不悦。
这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对刘封来历的介绍。也是对刘封不救关羽的一个伏笔。也就是说,两个人第一印象就不好啊。关羽对刘封不怎么待见,刘封对关羽可能就怀恨在心了。最起码,内心深处是不承认这个二叔的。
刘封对于是否营救关羽颇为踌躇。他多少也应该知道救与不救的后果是什么。这个时候,孟达就一个劲地进谗言,不让他出兵。而廖化虽然磕头捣蒜地苦苦哀求刘封,却是词不达意没有说到点子上。廖化一味强调,如果不发救兵,关羽将会落入敌手。这就是廖化的失误。廖化不应该只强调应该援救关羽的道理,而没有分析援救关羽对刘封有什么好处,有什么意义,所以就很难打动刘封。换做是我,我就会这样说:“公子若出兵救出关公,将会一战成名,万古流芳;而且以后如果公子封王关公会第一时间表示支持。汉中王对关公可是言听计从的。”
我想,听了这样的话,刘封就算是个庸人,也知道该怎么做了吧。救关羽利益无限大;不救就得罪刘备和张飞,有被治罪的可能,风险无限大。所以说,在刘封权衡利弊的时候,旁人的话影响是特别大的。要不,怎么会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这样的说法呢?战国时期,许多纵横捭阖的说客,在说服对方的时候,都是从对方的角度考虑,让对方觉得有利可图,才能够认可说客的观点。就象我们求人办事,如果这件事办了对人家有利,人家自然而然会积极帮助。而不是道德绑架人家,更不是一味强调自己的惨状去苦苦哀求。要知道“同情心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不过,廖化作为一介武夫,对他说出来的话要求达到言近旨远的效果也实在是有些苛刻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刘封自己的决策。刘备也是这样说的:“你又不是木雕泥塑,自己没有主张,只会听别人说的?”结果很不幸,刘封选择了最错误的决定。刘封的错误决定直接造成了蜀汉失去了四员大将(关羽、关平、周仓和他本人)和上庸三郡。
刘备对失去荆州,关羽被害是恼火万丈,自然要找到发泄口啊。刘封就首当其冲了。重要的是,诸葛亮的提醒。刘封为人刚烈,留之必然为祸。于是,刘封万劫不复了。
应该说,刘封的死是咎由自取。其心胸狭隘,不顾大局,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竟然以个人的恩怨为出发点,来取舍重大军事行动,实在缺乏理性,不是大将之风。
刘封的武功修为不是很高,应该在三流高手序列。他参加过博望坡之战,火烧新野之战,赤壁之战和汉中之战等大小战役。立有一些战功。
刘封的单挑战斗乏善可陈。他单挑过曹彰,三合败;单挑过徐晃,不到十合败;单挑过孟达,打败了孟达,总算是赢了一场。
刘封把一个想要建功立业者百年不遇的大好机会,变成了埋葬自己的墓志铭。不得不说,刘封之愚蠢不在吕布之下。
如果刘封出兵救出关羽。那么,刘备就不一定会攻打东吴。因为荆州的得失与否,对于刘备来说虽然不是无关痛痒但是也不至于那么痛心疾首。本来就是借人家的吗,人家收回去也好,抢回去也罢,刘备都可以保持一定的心里平衡。但是关羽的死使战争的性质不一样了,有如直接斩断刘备的臂膀,实在是令人发指。
刘备攻打东吴,造成了张飞和黄忠的牺牲。夷陵之战,吴蜀两国丧失大批精英,损失惨重,以至于刘备“兴复汉室”的理想彻底化为泡影。
刘封如果能够救出关羽就有可能扭转乾坤。刘封至死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刘备一怒之下斩了刘封,实在是因为他太坑爹了。
《三国演义》的刘封,为什么被义父刘备所杀?他的武功如何?
做为蜀汉第二代的年轻后辈,刘封是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
刘封的武艺如何呢?咱们来看一下他经历过的几次战斗。
一、刘封首次展示武力,并非上阵厮杀,而是一次未遂的行刺。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六十一回中。
回目·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刘备应同为汉室宗亲的刘璋相邀,率兵入川,助刘璋抵御汉中的张鲁。两人在涪城会面,大摆筳宴。
刘备的军师庞统欲乘此良机,刺杀刘璋,就找到魏延,让他在宴前以舞剑助兴为名,趁刘璋不备而杀之。
魏延得令,于宴前舞剑,向刘璋逼去。刘璋麾下大将张任识破了魏延的企图,拔剑而出,与魏延对舞,护住刘璋。
魏延给刘封使眼色,刘封也拔剑而出,到筳前助舞。刘璋的部将刘璝、泠苞和邓贤都拨出剑来要表演群舞。双方僵持,刘备制止了他们的行动。
二、刘封第二次展示武力,仍然不是阵前厮杀,而是擒拿刺客。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六十二回中。
回目·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张松欲与刘备勾结里应外合取西川的事情暴露,被刘璋问罪斩杀。刘璋断绝了对刘备军队的供给。
刘备见事情败露,假意要带兵回荆州,邀请涪关守将杨怀和高沛到营中赴宴,吃个告别饭。
杨怀和高沛来到刘备营中,在宴席上刘备摔杯为号,“杨、高二人急待争斗,刘封、关平各捉住一人”,从他们身上搜出了短刀。
三、刘封正式在战阵前首次厮杀是与曹军猛将徐晃的战斗,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二回中。
回目·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双方在五界山前列阵对战。
刘备派刘封出阵,曹操军中猛将徐晃抡大斧来迎。“封敌晃不住,拨马便走”,刘封不是徐晃的对手。
四、刘封第四次动武的对手仍然是徐晃,还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二回中。
曹操失利后,兵退阳平关,与刘备再次对阵。刘备仍派刘封出阵,“挺枪骤马,径取曹操”,曹军猛将徐晃再次上阵迎敌,刘封诈败而走。
五、刘封第五次战斗的对手是曹操的儿子曹彰,也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二回中。汉中之战,曹操屡次失利,驻兵斜谷界口,曹操的儿子曹彰率部前来支援。
刘璋和孟达率兵来战,曹彰迎敌,出马与刘封交战,“只三合,封大败而回”,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以此分析,在魏蜀吴第二代的年轻人中,曹彰的武艺最为高强,武力值绝不在徐晃之下。
六、刘封第六次战斗的对手是昔日的战友孟达,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九回中。
回目·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关羽北征失败,走麦城父子遭擒被杀,刘备深恨顿兵不救的刘封和孟达。孟达见势不妙,献城投魏。
刘封率兵讨伐,阵前与孟达对战,“拍马轮刀,直奔孟达”,战不三合,孟达败走。刘封追来,落入伏击圈。
七、刘封第七次,也就是最后一战,仍然是与老克星徐晃对阵。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九回中。刘封败走房陵,被守将申仪拒之门外,城外徐晃追来,“封抵敌不住”,只好率残军望西川而走。
通过刘封的这七次武力展示,我们可以确定,他的武艺不算高强。但刘封的技术还算全面,既能使枪,还善于使刀。在汉中之战对阵徐晃的时候,刘封使的是枪。在与孟达对战中,刘封使用的兵器却是刀。
给刘封的武力做个界定,远不如曹彰、关平等人,大约和袁绍之子袁尚、东吴的蒋钦相近,而高于孟达。
《三国演义》的刘封,为什么被义父刘备所杀?他的武功如何?
既然问题问《三国演义》,那就从《三国演义》角度回答。在《三国演义》里,刘封是因为不救关羽才被刘备所杀,至于他的武艺一般,连二流都算不上。
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得手以后,关羽兵败到了麦城,手下只有五六百人。关羽不甘心失败,命廖化杀出重围,去上庸向刘封、孟达求援。刘封开始倒有出兵救援之意,但是孟达却认为吴军势大,而且关羽当初曾经劝刘备不要收刘封为养子,后来又劝刘备不要立他为继承人,反对刘封出兵。
刘封被孟达说动,以兵力不足为由,拒绝去救关羽。廖化大骂出城,赶往成都求救。刘备得知以后刚要出兵,就传来了关羽的死讯。刘备大怒,要杀刘封和孟达。孟达知道不妙,先投降了魏国。诸葛亮让刘封去打孟达,结果兵败而归,还丢了上庸,逃回成都以后,刘备两罪并罚,将他处死。
刘封在演义里表现机会不多,在争夺益州之战时,他大多护卫刘备左右,并未出战。直到汉中之战时,他才上阵厮杀,两次诈败徐晃,后来又三合败给曹彰,只有在打孟达时,曾经击败孟达,不过随即再次败于徐晃。不过从之后曹军早有埋伏看,孟达这个估计也是诈败,所以也当不得数,主要还是看刘封和曹彰之战。
曹彰除了三合击败刘封外,还数合杀死了吴兰,所以刘封的武艺应该略强于吴兰。但是曹彰却不敢迎战马超,应该武艺比马超要差一些,而马超击败于禁都花了八九个回合,所以刘封的武艺应该低于于禁,连二流的水平都不到。
《三国演义》的刘封,为什么被义父刘备所杀?他的武功如何?
关于刘封之死,《三国志》已经交代的非常清楚。没有争论的必要。
刘备为什么要杀刘封。因为刘封该死。
刘封有三大罪过。
第一,刘封不救关羽,致使关羽败亡,荆州丧失。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围困襄阳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看起来风光无限,实际上既要防备东吴,又要攻打曹魏,兵力严重不足,凶险万分。
关羽对比心知肚明。因此,连续传信刘封、孟达,要求他们发兵增援。如果此时刘封能够及时增援关羽。关羽就能迅速攻克樊城,取得决定性胜利。也不用从江陵后方抽调兵力,致使东吴有机可乘。
但是刘封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百般推脱,坚决不肯发兵增援,导致关羽败亡。荆州数万大军全军覆没,三郡之地全部丢失!损失极为惨重。蜀国国运就此断送!刘备因此恨透了刘封!
第二,刘封逼走孟达,丢掉上庸。刘封与孟达共同镇守上庸,这是一块战略要地。但是刘封却屡次欺压孟达,夺了孟达的吹鼓仪仗。孟达无奈,投降曹魏。最后又带着曹魏攻打上庸。刘封不能抵挡,逃回成都。上庸之地,于是被曹魏占领!丧失重地,逼反重臣,这是刘封又一大罪状!
以上两罪,都是罪不可赦!
但是真正让刘备下定决心杀刘封的,是诸葛亮的一番话。
诸葛亮劝谏刘备,说刘封刚猛,一代你挂了,没有人能制衡他!时间长了必定是国家的祸害。
言外之意,刘禅根本不是刘封的对手,将来刘封一定会威胁刘禅的皇位。
这番话,正中刘备的心结。他当然知道刘禅有几斤几两,他当然知道刘封刚猛不驯。一旦自己归天,刘封肯定不服刘禅,到时候再想收拾就难了。
于是刘备下定决心,杀了刘封。
至于刘封的武艺。应该是有两把刷子。称得上勇猛,至于说有多高强,恐怕谈不上。
《三国演义》的刘封,为什么被义父刘备所杀?他的武功如何?
三国演义中的刘封,之所以被义父刘备所杀,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刘封没有出兵救援关羽,坐视关羽被杀。刘备和关羽感情多好,从黄巾起义到入主益州,两人几十年的交情,岂是一个义子可比?所以他选择了诛杀刘封。不过相比于演义中如此单调的说法,正史中的刘备杀刘封,其实更加精彩!
刘封
演义中的刘封,其实战斗力还是不错的,刘备进攻益州,曾特意带上了刘封,而在这一阶段的作战中,刘封的表现也是非常不错的,他和关平配合,也算是立下了不小的功劳。除了军事能力不错,刘封这人的个人武功也是不错的,曾数次和名将徐晃交手,能在徐晃手下活下来,可见刘封的实力还是不错的,在年轻一辈中,刘封算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高手了。不过刘封这人,虽然武功和军事能力都不错,但政治眼光却不咋样,看不清自己的位置,最终惹出大祸!
刘备杀刘封
刘备称汉中王后,引起曹操不满,想要出兵攻打汉中,被司马懿给拦了下来。司马懿建议先联合孙权在荆州搞事,把刘备的主力给牵制在荆州,再趁机出兵攻打汉中,这样就可以轻易地拿下汉中了,最终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由此引发了襄樊之战。
刘备探知了曹操的消息,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命令关羽兵取樊城,震慑东吴,使得东吴不敢和曹魏结盟。实际上这完全就是一个昏招,孙权怕的就是一个强悍的刘备,此时刘备派关羽去炫耀武力,孙权岂能不另做打算?最终孙权选择了和曹操联盟,趁关羽攻打樊城时偷袭了荆州,导致关羽大败。由于关羽军队的家人都在荆州,且孙权对这些荆州兵的家人非常好,使得这些荆州兵没有了作战欲望,出现了大量的逃亡,最终关羽只能被迫向益州撤退,被困麦城。
麦城靠近上庸,于是关羽到了麦城后,派廖化去向上庸的刘封请求救兵,希望刘封带人来坚守麦城,等着刘备发兵前来相助,重新夺回荆州。但是刘封在孟达的谗言下,竟然拒绝了关羽的求援,导致关羽被捉。
原文:达笑曰:“将军以关公为叔,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也。某闻汉中王初嗣将军之时,关公即不悦。后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汉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此事人人知之,将军岂反不知耶?何今日犹沾沾以叔侄之义,而欲冒险轻动乎?”
演义中,刘封之所以不救关羽,乃是因为关羽不喜欢刘封,担心刘封威胁到刘禅的位置,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封才被调往上庸这个偏僻的地方,远离成都,远离刘备。在刘封看来,关羽就是离间他们父子之情的坏人,所以他不想去救关羽,最终坐视关羽被杀。事实上,从刘封的这个处理就能看出,他是有多么的傻,他毕竟只是刘备的义子,并非是真正的儿子,这份父子之情本来就不是非常的牢靠。与刘备和关羽数十年的兄弟之情相比,他和刘备的父子之情又算得了什么呢?最终,当刘备得知关羽身死后,刘备怒不可遏,选择了杀掉刘禅。
原文:封曰:“叔父之难,非儿不救,因孟达谏阻故耳。”玄德转怒曰:“汝须食人食、穿人衣,非土木偶人!安可听谗贼所阻!”命左右推出斩之。
刘备杀刘封,可是没有讲一点情面的,似乎就是随意斩杀一个手下,可见在刘备看来,刘封这个义子,是完全比不上关羽这个兄弟的!事实上,对于刘封而言,他唯一的保命机会就是出兵救援关羽,无论最终有没有救下关羽,只要他出兵了,他对刘备就有说法了。当时的关羽,不仅是刘封的叔父,还是蜀汉的二把手,刘封坐视关羽身死而不相救,这怎么也说不过去!
刘封被杀背后的隐情
在演义中,似乎刘备对关羽的感情要远远超过刘封,诛杀刘封毫不手软,但根据正史的记载来看,这里面其实大有隐情!
刘封虽然只是刘备的义子,但刘备其实是非常看重刘封的。刘备出生于公元161年,虽然前半生四处辗转,但其实刘备也是生下了子嗣的,只不过刘备当时生下的全是女儿,没有儿子。当刘备到荆州投奔刘表后,已经是40来岁了,在那个年代,这个岁数并不小了,得考虑自己传承了,而女子在古代地位并不高,所以刘备需要收养一个儿子来传承香火,这个人便是刘封了。
刘备常年没有儿子,现在收了一个刘封,自然需要对刘封非常好,所以说这一阶段的刘备对刘封应该是非常看重的。不过到公元207年,事情发生了变化,刘禅出生了。刘禅一出生,意味着刘封的地位下降,因为有亲生儿子了,义子自然是没有了传承香火的必要了。不过即便如此,刘备对刘封仍然是非常看重的,攻打西川,攻打汉中,刘备都是把刘封带到身边培养的。此时的刘备,应该是想的把刘封培养成刘禅的助力,以后帮助刘禅稳定天下。
汉中之战后,刘封被派往了上庸,很多人认为这是刘备在打压刘封,让刘封离开权力中枢,避免他影响刘禅,实际上这完全就是想多了!在当时那个时代,血统是最被人看重的,既然刘禅已经出现了,刘封就再也没有了机会,所以即便是刘封留在成都,也是不可能威胁到刘禅的地位!刘备之所以把刘封给派往上庸,其实就是为了控制上庸,配合关羽,等到时机成熟,大家一起北伐!只不过刘封没懂刘备的意思,或者说刘封并不赞同关羽在那个时间点北伐!
《三国志》: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据三国志记载,关羽在攻打樊城时(并非演义中所说的麦城),其实就已经命令刘封率军前来支援了,但是被刘封给拒绝了。按道理说,当时的关羽被封为前将军,假节钺,刘封是应该听他的命令的,但是最终刘封却并没有听命,很多人便认为这是刘封自傲,或者说他和关羽有矛盾。但本文却认为,刘封的这个做法,似乎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因为站在当年的那个角度来看,关羽此时发动北伐,其实是很危险的!
关羽攻打樊城这一年,刘备刚刚打完汉中之战,益州疲敝,急需休整。刘封他们也刚刚占领上庸,人心未附,此时整个刘备集团最应该做得就是好生休养,等待时机,避免发生大的战事,所以关羽此时发动作战,其实是不符合常理的!也许刘封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拒绝了关羽,并没有出兵相救。而事实上,当关羽兵败被杀后,刘备也并没有因此就诛杀了刘封,刘备对于刘封的态度,根本就不像演义中所说,恨不能马上杀掉!刘备只是在责备刘封这事干得不完全正确!并没有诛杀刘封的想法!
原文:遣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达共袭封。封不从达言。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
面对徐晃和孟达的围攻,刘封并没有投降魏国,只是败退回了成都,就凭借这一点,其实就可以看出刘封对刘备其实是很忠诚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备也并没有斩杀刘封的想法,只是责备他欺凌孟达,把孟达给逼到了曹操阵营。从史书记载来看,此时尽管刘封已经犯下了大错,但刘备并不想杀刘封,但随后诸葛亮的一番话,直接将刘封给逼向了死路。
《三国志》: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诸葛亮的一番话,直接戳到了刘备的痛点!刘备辛辛苦苦一辈子,好不容易打下了这么点家业,当然想刘禅坐稳江山了,原本是打算让刘封作为刘禅的助力的,结果这时候诸葛亮说担心刘备死后,没人能控制得了刘封,怕引起大乱,这就不得不让刘备深思了。万一真如诸葛亮所言,自己死后,没人能控制刘封,那该怎么办呢?从刘封最近的表现来看,不救关羽,欺负孟达,似乎确实嚣张跋扈了一点,万一日后真的没人控制他怎么办?最终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劝说,选择了诛杀刘封。可以说,刘封其实是死在了诸葛亮的手中的!
结语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之所以杀刘备,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刘封没有去救援关羽,导致关羽身死。刘备重情,关羽是他几十年的兄弟,两人感情远超刘封,关羽因刘封不救而死,刘备自然得杀掉刘封了!而在正史中,虽然刘封没有救援关羽,但这本质上并非刘封的错,在那种时间节点北伐,关羽必败,刘封不出兵也是合理的。刘备之所以最初杀掉刘封,其实是因为诸葛亮劝谏,诸葛亮说刘封刚猛,刘备死后无人能制,引起了刘备的警觉,最终让刘封自裁了。可以说,正史中,刘封其实是被诸葛亮给逼死的!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三国志》)
《三国演义》的刘封,为什么被义父刘备所杀?他的武功如何?
刘封认错了爹,假如不跟刘备混,而是跟着曹操混,绝不会如此之惨。
刘封虽然算不上五虎上将,但也是膂力过人,武艺高强,刘备攻打益州之时,刘封跟着诸葛亮、张飞等一路攻城略地,立下了汗马功劳,后因功被封为副军中郎将。
后来,刘封、孟达攻取了上庸郡,西城、房陵两郡望风而降,这样,刘封和孟达占据了三个郡。
恰在这时,关羽发来了求救信。原来,关羽被曹魏和吴国合围于襄阳,他赶忙派人到刘封、孟达处求救,求救信发了一封接着一封,等了一天又一天,援军迟迟不来,最后关羽长叹一声,突围无果被害。
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按照辈分,他是刘封的叔叔,刘封为何见死不救呢?关羽得罪他了吗?
关羽确实得罪过他。当年,刘备收刘封为义子时,关羽曾经极力劝阻过,还说了这样一番话“大哥,你自己能生儿子,干嘛还要认个义子啊?等你有了自己的儿子,这家业怎么分吧?”
关羽是个直肠子,这番话说的很在理,可是这话不该当着刘封的面说啊,这几句话就像针一样扎在刘封的心里,让刘封记恨了一辈子。
不救关羽是刘备杀刘封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刘封逼反了孟达。关羽被杀,荆州丢掉之后,孟达也反叛了。孟达之所以反叛,既有担心刘备处罚他见死不救的原因,也有刘封排挤的原因。
刘封看上了孟达的仪仗队,于是就把仪仗队连人带器乐都夺了过来,自此两人交恶,差一点没干起来。
这时候孟达打起了小算盘,他心想蜀国是老刘家的,就算刘备夺取了天下,那么以他和刘封之间的紧张关系,他也不会有好果子吃的,索性不如投降了曹操吧!
原因之三,刘备有顾虑。杀刘封的决定权是在刘备手上,是杀是留全凭刘备一句话。刘备之所以杀掉刘封,除了见死不救,排挤孟达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原因被诸葛亮说出来了。
“刘封刚猛,一旦陛下百年之后,幼主恐怕难以驾驭,不如因而杀之。”
这句话是一道催命符啊,诸葛亮所说的其实就是刘备心中所想的,就算诸葛亮不说这句话,刘备迟早也会杀掉他的。
因为刘禅仁弱,而刘封刚猛,倘若他羽翼丰满之后,产有不臣之心,刘禅根本压制不住,刘备为了给刘禅一个安稳江山,不得不痛下杀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