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辞职了,直接走了没有跟公司说还有工资拿吗?
这不叫“辞职”,应该叫“不辞而别”吧。
至于有没工资拿,如果老板心善人软,应该会给你;如果不是,则可能性不大。
所以,你得先回忆一下老板是什么人,再想能不能拿着“工资”的事。
.
个人与单位互有权利,也有互有义务不能说单位比员工有钱,员工就可以随便折腾单位,比如说走就走,一个招呼没有。
如果员工都这么干,那单位基本没法干了。因为单位永远不知道明天有谁上班、有谁从此消失了,工作无从安排,也不敢安排。
同样,如果单位想开谁就开谁,员工只觉早上去上班、下午不知还是不是这单位的人,整天恍恍惚惚,也没办法干了。
所以,个人与单位互守本分、坚持各自的权力与义务,是对对方的支持和保护,也是对自己的保护与支持。
.
不辞而别,其实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如果认为“我不干了,明天起不出现在你的单位,咱们一拍两散,从此江湖不再见”,就和单位断了所有的干系,那可能想得不够周到。
要知道,如果因“不辞而别”对单位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失,单位有权发起诉讼,要求赔偿。
比如因为“突然撂挑子”导致工作停滞、项目出现问题、信息流截断等,令单位蒙受各种不必要的损失。
.
举个例子:
某餐厅开得好好的,每天营业额**万,净利润**万。
突然,有天早上,老板到了店里,发现后堂门口帖了一张纸:“老板,再见!”然后发现后堂的人一个都不见,一打听才知道人全被别的餐厅挖走了。
那这老板不仅今天的生意没得做,接下来的多少个日子,估计生意也很难做。
就这些损失,以前的老板可能会认了,现在的老板则绝大多数会发起诉讼,要求那些“不辞而别”的人员作出赔偿。
.
所以,如果想“不辞而别”,也得先想想自己是否身负重责,走了会不会被单位追责。
或者老板是不是个难缠的、是不是个爱无事生非的,面对你的“不辞而别”,他没事也要找个事出来,就为了出口气。
.
如果老板坚持不给,也只能认了即使身上没有可被追究的责任,老板也不是那种太难缠的人,但面对你“没打招呼就走了”的行径,从情感和实际承受的不便上,都很难给你工资。
这种时候,如果老板不给钱,一般来说也只能认了。因为是你违约在先,想说“理”都说不出来。
如果走法律程序讨要,估计很费劲,搞不好还要被“倒打一耙”,比如被单位列数造成的多大的损失之类。如果再算上时间成本,那更是亏大了。
.
所以,基本还是别想了。
可能抓紧时间再找个工作挣钱,来得更好一些。在公司辞职了,直接走了没有跟公司说还有工资拿吗?
公司没有要你赔钱,可能已经算仁至义尽了吧,就别想发工资的事了。
有一个HR朋友,跟我分享了一件他们公司的事情,也是一个员工辞职,然后提出离职后的第二天就自己不来上班了,这种情况下,公司就对这个员工按自动离职处理,在公司里自动离职是不会发工资的,不仅不发工资,因为涉及到旷工,还会倒扣工资,虽然存在倒扣工资的可能,但是因为员工离职了也找不到人,所以除了把应发的工资扣了之后,也不会再找员工要补扣的工资了。
但也有特殊情况,就是有一个员工自动离职后,因为他的一级档案在公司里挂靠,后来他需要回来公司办理档案的转移,当时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正在惩治这种自动离职的员工,就说转档案可以,但现需要将离职手续办了,并且按公司规章制度把该扣的工资给扣了,后来公司给他按旷工3天自动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给他办理了离职,并且按旷工一天扣三天工资的方式核算了他应该补扣的工资,最后算下来他需要向公司补交1000多元才能顺利办理离职。
虽然很不想交,但公司的规章制度他是签字确认了的,所以公司的扣罚是有道理和依据的,另外他需要公司配合转移档案,所以只能把这部分钱交了,然后转走档案。其实如果他当时不那么随意,这1000多元就不至于交了,而且还可以拿到正常出勤的工资,但后悔也是没有用了。
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在哪里,都需要按规定按流程办事,这不仅是遵守规章制度,更是对自我的尊重和保护,离职就应该办理离职手续,只有这样才能合规合理地拿到属于自己的工资。
公司还真不是菜园门,你想走就能走的,一旦贸然走了,至少在工资这块是绝对没有的,甚至如还要倒找钱给公司。
如果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支持;了解更多人力资源、职场信息和社保知识,欢迎关注本号,也可以直接私信沟通。在公司辞职了,直接走了没有跟公司说还有工资拿吗?
我们都知道过了试用期后要想辞职,必须要提前30天书面通知公司才行,那么如果我们没有提前30天,也没有和公司说就直接走人,那么还能拿到离职公司吗?对员工来说会有什么处罚吗?
这种不说就直接走人的情形,很多公司都叫做“自动离职”,有些公司就不会给员工发放离职工资,或者直接扣除一部分离职工资。其实,这些做法是违法的。
一、公司是否支付劳动报酬,和员工有没有按规定辞职,是两回事!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只要员工给公司正常提供了劳动,那么公司就必须向员工支付劳动报酬,除了个税、社保等法定代扣代缴项目外,公司不得单方面克扣员工的劳动报酬,除非是经过双方协商一致。
离职工资,是员工在辞职之前付出劳动的劳动报酬,那个时候,员工并没有违法。
员工辞职没有提前30天,甚至不告而别,的确是违反了《劳动合同法》,至于员工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这是另外一个概念,与公司能否不支付工资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员工不按规定辞职给公司造成损失,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要求赔偿!员工不按规定辞职,公司不能克扣离职工资不发,但不代表员工就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如果因为员工违规辞职的原因,给公司造成了损失,比如因为没有工作交接、公司没有足够的时间安排人员接替等情形,那么公司是有权要求员工赔偿的。
公司在准备了充分的证据后,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来要求员工赔偿损失。只不过大部分公司没有时间精力去弄这个,否则这类员工在辞职后也会非常麻烦,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员工不按法律规定辞职,公司一样要支付离职工资,毕竟这是员工在违法辞职之前的劳动报酬。反过来,作为员工来说,一定要按照法律规定辞职,不然慢慢会影响到自己在职场中的发展。
在公司辞职了,直接走了没有跟公司说还有工资拿吗?
题主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针对你的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没有走公司离职流程,无论公司是否给你工资都是合理的。
1、为什么要走公司离职流程?
对于现代职场人来说,我们都是所在组织的一份子。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只要我们在职,那么我们就有自己负责的一摊事,也会跟其他同事有合作有交集。当我们离职时,一方面自己负责的工作会面临无人处理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会对当前合作的同事造成不利影响。
所以,当我们准备离职的时候,需要走公司规定的离职流程,这样才能让公司对于你的岗位空缺做进一步的安排,减少你的离职对于公司造成的不利影响。
2、公司离职流程有哪些?对于离职这件事,每家公司规定的流程可能有所差异。但是总体而言,正规公司的离职流程一般会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 希望离职的人员提前30天发出离职申请书,可以当面递交或者邮件发送给对应主管;
- 当公司同意离职申请后,会安排相关人员与离职人员进行工作交接;
- 办理公司资产交接、账款结清和工作物品交接;
- 公司开具离职证明,办理退工单;
- 公司结清员工工资,员工正式离职。
理论上来说,如果我们不按照公司的离职流程进行,公司有理由不给我们结清工资。如果真心想离职,最好是“站好最后一班岗”,按照公司正规离职流程进行,这样才能不对公司和个人造成不惜要的麻烦。
在公司辞职了,直接走了没有跟公司说还有工资拿吗?
想什么呢?做什么事情请有始有终,更何况是在职场。你不对公司和你的岗位负责,不做到你用你的职责,不见得你作为一个职场人该有的承担,还想失望拍拍屁股一走了之,之后能拿到公司的工资!简直是奢望,有点不要脸!
作为一个正常的公司来说,无论是公司的领导层还是员工离职,都有一定的流程和手续需要办理,那种一声不吭就不来上班的就是耍流氓,即使对自己的岗位工作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你所效劳的公司的不负责任。
这样的职场人士,没有任何专业性可言,也没有任何的职业道德!说不来就不来,连告知公司一声都不做的人,还谈什么担当和责任!
这样的人越早离职对公司越好。
核心原因有两点:
- 第一点是,任何一家公司都有离职的流程和手续,员工离职一定要按照流程去走。这样即使对你离职以后的上一个月工资的一个保障,也是公司重新招人的一个缓冲区。
作为试用期的员工来说,一般需要其前一周来向公司证明你需要离职的情况,或者是七天一两天都可以。只要表明你的离职意图,你的上级主管或人力资源部门就心里有个数,知道怎么来处理这个情况。
如果你是转正以后的正式员工,一般的流程是需要提前一个月来提出,这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流程。然后需要填写离职单,需要领导签字批准;更为重要的一点,在这个一个月的离职期限中,你需要将你的工作同接替你岗位工作的人交接清楚。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员工在离职的时候交接工作马马虎虎,接受工作的人也是含糊不清,导致了以后接替里工作的人出现了很多工作问题和不清楚的地方!这既是沟通不累,也是双方交接工作不明确的表现。
- 第二点是,员工无故不来上班旷工,公司按照离职处理,对公司来说是公平合理的和符合劳动法规定的!对劳动者来说,确实违反劳动法的行为,根本没有劳动补偿,或者你的剩余的没结清的工资。
作为企业来说,是因为你的无故不来上班儿,企业将你辞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你不按照劳动法和公司签订的合同而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公司没有要裁撤或者开除你的想法或者意图,因此公司不违反劳动法的规定。对于你而言,你想要得到劳动补偿或者你辞职之前的工资,基本是没有可能的。
说句不好听的,你内心肯定也会觉得惭愧。你一声不吭的离开公司,没有任何一点担当和责任感,还舔着脸去要工资,是谁讲的是脸面上都挂不住的?!
希望有所启发。
个人职场经验见解,欢迎一起探讨;更多职场和新媒体运营知识欢迎关注本人在公司辞职了,直接走了没有跟公司说还有工资拿吗?
个人看法 可以没有 任何的事情都是有规章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