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庙号称为烈祖,其中有什么玄机和含义?
刘备,字玄德(公元161年~223年)。是东汉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人)。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谥号是“昭烈”皇帝,史称“先主”。刘备是汉室宗亲,是孝景皇帝之孙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刘备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待人以诚,志向远大。他知人善任、思贤若渴,素以仁德著称。
刘备因为参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朝廷封为安喜县尉。在任期间,刘备爱民如子,深受百姓拥戴。后来,十常侍要遣散部分因为军功而做官的人,就派都邮到各地视察。
都邮到了安喜县以后,就向刘备索贿。刘备两袖清风,没有礼金孝敬都邮,都邮就暗示他剥削百姓财物。刘备果断予以拒绝,都邮不顾民意就要遣散刘备。张飞得知后鞭打督邮,刘备只好弃官不做,带关羽张飞回归故里。
刘备又担任过平原相和平原县令。任职期间,刘备常常与民同乐,深得民心。当时有刁民刘平不服刘备,就派出刺客刺杀刘备。刘备却毫不知情,对刺客礼遇三分。刺客被刘备的仁义感化,不忍心加害,就把实情告知刘备,然后悄然无声地离去了。
刘备一生标榜道德仁义并努力践行。当孔融有难向他求助时,他势单力薄却并不推脱,还高高兴兴地说:“没想到孔北海还记得我刘备!”然后就发兵救助孔融。
曹操为报“杀父之仇”攻打徐州,并下令屠城。徐州太守陶谦四处求救。许多诸侯都因为曹操实力强大,而采取明哲保身的观望态度,只有刘备接到陶谦的求救书信后,毫不犹豫地凑起兵马五千前往徐州救应。
刘备的到来,延缓了曹操的进攻,使得徐州获得了喘息之机。结果,曹操因为吕布攻打其老家兖州,就退兵回去了。陶谦要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坚辞不受。陶谦说:“徐州太守非刘备不可”,三次相让,刘备才在众人的拥戴之下接受了徐州的牌印。
刘备因消灭吕布有功,进京受封皇叔。当他发现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后,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加入了国舅董承所发起组织的反曹联盟。
曹操嚣张跋扈,对汉献帝前不恭而后倨傲;对忠于汉室的大臣们打击迫害;对皇帝的后妃随意更换惹得刘备下定决心要反曹到底、始终如一!
从此以后,刘备以伸张正义、匡扶汉室、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为己任,并以此为号召,振臂高呼:“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于是,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紧接着赵云来投;庞统来投;魏延来投;张松来投;法正、孟达来投……
在那个礼崩乐坏、物欲横流的动乱年代,就这样一个高喊“仁义”的“呆子”竟然吸引得一批一批淡泊名利却又有所追求的“傻子”来投奔他。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黄忠、魏延、庞统……就这样,英雄豪杰们聚在一起。
刘备带领他们信心勃勃步伐坚韧地走向未来。他们始终意气相投,互相推心置腹;他们之间没有蝇营狗苟,没有尔虞我诈,没有相互倾轧。他们有的是:同甘共苦的欢乐;同生共死的誓言和荣辱与共的理念……
于是,刘备带着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庞统、黄忠、马超、魏延等一批文武筚路蓝缕开始了创业之路:死亡的威胁,他们不恐惧;艰难困苦,他们不退缩;遭遇失败,他们不颓废;短暂安乐,他们不沉迷;年老体衰,他们不放弃;百姓跟随,他们不抛弃……
就这样一个团队,终于白手起家,在艰难厥缺之中打下了锦绣江山,有了立足之地。蜀汉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有一些人总是喜欢说刘备是伪君子,江山是哭出来的。可是我总觉得:你们又怎么知道刘备的眼泪不是发自内心的?哭能够哭出来江山,那袁绍为何不哭?吕布为何不哭?张绣为何不哭?刘备的哭,感天动地?刘备一次又一次地一无所有从头再来,一次又一次抛妻弃子如何解释?就算是刘备喜欢瞎折腾,难道诸葛亮、关张等也都喜欢南辕北辙?
作为功利主义者,看到有人不追求利益优先,不贪图自己享受就不相信、不理解、不接受而武断地给人扣上“伪君子”的大帽子。那么,刘备是伪君子吗?
如果刘备从事的事业是非正义的,那么张平为什么在他创业之处立即送来了金铁和马匹?张飞为什么肯为他献出全部家资?糜竺为什么会在他落魄时捐出全部家产还贴上自己的妹妹?诸葛亮为什么会倾心相助?陶谦为什么会对他三让徐州?曹操为什么能杀而不敢杀他,一再放虎归山?乔国老和吴国太为什么会相中年过半百的他?
其实,很简单,就是“仁义”两个字。是仁义成就了刘备;是仁义拯救了刘备;是仁义保护了刘备。
如果,有人非要说刘备是伪君子。那么,一个人,他如果做了一辈子的伪君子,那他还能算是伪君子吗?
如果刘备是伪君子,那么他的傻儿子刘禅还能稳稳当当地坐在皇位上几十年吗?
昭烈,昭是明显显著的意思;烈是刚正不阿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从事正义的事业矢志不移,而且成就显著。这是蜀汉对刘备的盖棺定论。
“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就是那个真小人的无耻谰言。如果有人对真小人倍加推崇,我人微言轻对此只能不置可否保持沉默。
但是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种发自肺腑的遗言是一个伪君子能说出来的话吗?
刘备的庙号称为烈祖,其中有什么玄机和含义?
庙号其实和谥号是一样的,区别就是庙号是对应自己宗族来说的,谥号是对整个天下来说的。
一般来说庙号只能有一个祖,毕竟谁也不好意思说有好几个老祖吧!庙号除了祖之外,其它的全应该是称之为宗。
刘备的庙号是烈祖,那个烈字只是个好字眼儿,跟列祖列宗没有什么关系。
庙号一般也和谥号是相对应的。
除了庙号是祖的皇帝之外,整个汉朝的谥号基本都是采用单谥,都是称作孝什么皇帝。都有一个孝字,其实就和没有一样,所以我把它算作是单谥。
刘邦的谥号是高皇帝,庙号是太祖。
刘秀的谥号是光武皇帝,由于刘秀是重新又打下的江山,相当于太祖开国立业,所以庙号也应该称作祖。太祖的那个太字被刘邦抢先占用了,所以只好称作世祖。
刘备的谥号是昭烈皇帝。汉献帝将帝位禅让给曹丕之后,刘备重新恢复了汉朝的帝号,也相当于重新开国立业。当然也想被称作祖了!
由于太祖、世祖这两个字眼被刘邦、刘秀抢先占用了,那就只好再另找个字眼儿来称呼。
刘备只能算作是割据一方的皇帝,并且他的谥号是昭烈皇帝,那么也就被称为烈祖了。其实也是想和刘秀一样,算是汉朝的延续。
说白了就是重新挑几个好字眼儿,别和以前的那几个重名就行啦。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的讲究。
后面那几个有好几个祖的朝代,太祖、世祖、成祖、圣祖等,好字眼儿往下排就是了!
如果太多了嫌麻烦,那就再找儒家给增添点儿规矩和解释。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刘备的庙号称为烈祖,其中有什么玄机和含义?
先简单说一下庙号的历史吧,这样可能更好解释
庙号出现于商朝,非有大功的帝王才配立庙祭祀。
周用谥号,秦庙号、谥号皆不用,汉朝庙号和谥号共用。
汉朝严格执行非大功不得立庙号的的传统,并后代帝王觉得不配还时常废除已有的庙号。
按照商朝的庙号制度,一共只有四个庙号可选,即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
但是到汉朝并不严格遵照于此,也会参照《谥法解》等其他方式的规定立庙号
而烈字在谥法解中的解释是有功安民、以武立功、 秉德尊业曰烈。
这属于《谥法解》中的美谥。三个解释之中有一个符合就可用烈字,不过好像刘备在历史中的形象好像三个都符合,因此烈字是对刘备一生最好的诠释。
想谈谈其他的可能传统庙号能取的字稀少,尤其是在庙号滥觞之后不管好坏只要当了帝王都有。后世虽会参照谥法解来取庙号,但却不迷信还会重新解释和下定义。
前面提到的庙号始于商朝,我想说的这个可能也和商朝有关。
从商朝流传下来的诗歌《商颂•烈祖》。文中将商朝开国帝王成汤称为为烈祖(历史记载中为太祖),对其进行歌颂并祈求其保佑商朝子孙。因此烈祖就有了开国之君和保佑子孙的含义。
对比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蜀国危急存亡之秋。
烈祖这一庙号或许还蕴含着希望刘备的英灵能够保佑蜀国、保佑刘禅、诸葛亮北伐成功,恢复汉室的愿望在里面。
或许由此,后世称烈祖者多是割据政权的皇帝。他们的子孙或许都希望祖先能够保佑在乱世中能够
刘备的庙号称为烈祖,其中有什么玄机和含义?
刘备的庙号是存在争议的,因为《三国志》中并没有提到过他的庙号,按照常理,刘备作为三国时期的中心人物之一,如果有追尊庙号,不应该不被记录在史书中。烈祖指的是建立功业的祖先,和刘备的一身倒也是相符合,但偏偏《三国志》没有相关的记载,同时期的其他文献也并没有提及烈祖的。既然如此,烈祖的庙号始于什么地方呢?现在还能够查到的史籍中,《晋书》应该是史书中最早记录刘备烈祖这个庙号的。
烈祖有云:"吾之有将军,如鱼之有水。
照这么看来,是否可以证明烈祖的庙号很可能是在三国时期结束后追尊的呢?其实也不能完全的这么认为,因为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孙权身上,孙权在公元229年称帝,公元252年5月21日去世,在《三国志》的吴主传中同样的也只提到了孙权的谥号“大皇帝”,不提孙权的庙号。也同样是西晋时期的文献《辩亡论》中出现孙权“太祖”的庙号,而《辩亡论》正是孙权的哥哥孙策的曾外孙陆机所著。《辩亡论》也被东晋时期的史学家裴松之收录进了《三国志注》中,如此看来孙权“太祖”的庙号在东晋是被认可的。而陆机虽然和孙权关系非常的疏远,可多多少少的有点关系,他记载的孙权庙号应该是东吴所认可的,这样来反推,刘备会不会也是这种情况呢?
还真有这么一出,《三国志》的刘备个人传中没有提到他的庙号,但是在诸葛亮宣读的遗诏中,称刘备为太宗,但对此陈寿也只是一笔带过,所以古代大多数人不承认这个说法,理由有两个,一个是证据不足,一个是认为刘备要避讳汉文帝太宗的庙号,这样看来似乎也有些道理。到了清朝时期,《越缦堂读书记》中提出一种说法认为“烈祖”的庙号是汉赵光文帝刘渊追尊的,这件事情《晋书》中同样有相关的记载,但并不是直接记载。公元304年刘渊以他的祖先和汉朝宗室称兄弟为理由,自称为汉王,立国号为汉。并为西汉、东汉、蜀汉这三汉的那些皇帝们立牌位,还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这个可是刘禅在《三国志》中没有的待遇呢,刘禅在《三国志》中只是被称为后主,刘备在《晋书》中也被称呼为烈祖。
综合的看来,烈祖是一个赞誉性的庙号,是对刘备匡扶汉室,开拓蜀汉领土的评价。而取烈祖为庙号的原因估计就得和他实际出现的时间有关了。很可能是以下几种情况:
1、蜀汉刘备死后,刘禅曾真的追尊过他的庙号为烈祖,儿子夸老子很合理。但陈寿不敢在《三国志》中这样记,毕竟曹魏就有一个烈祖曹睿,陈寿作为西晋的人,西晋承接于魏,从《三国志》其他记载中就可以看出,陈寿的对三国时期的看法和立场是偏向于曹魏的,要不是他曾经在刘备手下混过,估计刘禅后主的头衔都混不上,看《三国志》中孙权的儿子孙亮的记载就能看出。这么看来对刘备烈祖的庙号自然得避讳一下。
2、刘备为了不影响恢复汉室的口号,不能僭越“祖制”,所以原本就没追尊庙号,到了汉赵光文帝刘渊时期,刘渊同样为了巩固权利,打出汉室的旗号,并追尊刘备为烈皇帝。
3、刘备压根就没有庙号,只不过追尊了谥号为“昭烈皇帝”,
刘备的庙号称为烈祖,其中有什么玄机和含义?
三国
刘备的宗庙溢号称烈祖,(列祖)超出了皇家贯例。
。‘’烈‘’字是比较尊重,替代了‘’孝‘’字,分析其原因,①是刘备草根出身,正真自已的父祖,一定也是草莾,无地位抬不出来,用烈字来笼统替代。②是,曾自奉为汉景帝之后,中山晴王滴派玄孙,如确实冒认皇亲,那么一定会与东汉宗庙所列皇祖溢号出现矛盾,造成焉笑世人。
刘备的庙号称为烈祖,其中有什么玄机和含义?
简单来说,说他有大功。
庙号这东西跟谥号是不一样的,庙号起源于商朝,用于太庙祭祀,谥号起源于周朝,纯为盖棺定论,二者并非一成不变,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以庙号为例,在商朝只有“太高中世”,后面加“祖”或者“宗”,“祖”是打家业的,“宗”是守家业的,而“中”往往是指中途振兴,打家业的人自然无法中兴,这样一来原始的庙号只有七个。
但是商朝君主显然不止七个,这就要提到庙号的另一个原则——不是谁都有资格有庙号的,要贡献很大的君主才有,当然,从庙号诞生之日起,这个原则就在不断地被破坏,到了隋唐以后,庙号已成君主标配。
如果只说汉朝的话,西汉庙号就有点崩了,足有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洵、高宗刘奭、统宗刘骜和元宗刘衎七位,后来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的时候,把高宗、统宗和元宗废除,就只剩下四个。
刘秀此举全无用处,东汉也走上了一样的路,出现了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
穆宗刘肇、恭宗刘祜、敬宗刘保、威宗刘志七位有庙号的皇帝。
从两汉可以看到,出现了元宗、显宗、肃宗、穆宗、恭宗、敬宗和威宗这些非原始的庙号,他们的来源也很一致,从谥号里面借字,当然,这只是汉朝的造法,跟后世唐宋等朝的造庙号方法并不完全一样。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说刘备的烈祖庙号了。这个庙号其实是存疑的,因为陈寿所著《三国志》并没有提到刘备的庙号,反而是在唐朝人写的《晋书》提到了。
《晋书·刘元海载记》:故孝愍委弃万国,昭烈播越岷蜀,冀否终有泰,旋轸旧京。孤今猥为群公所推,绍修三祖之业。乃赦其境内,年号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晋书·王弥传》:及弥见元海,劝称尊号,元海谓弥曰:“孤本谓将军如窦周公耳,今真吾孔明、仲华也。烈祖有云:"吾之有将军,如鱼之有水。”"
这个刘元海,就是匈奴人刘渊,他在西晋末年以汉朝外孙为名反晋,建立匈奴汉国,也就是前赵的前身。为了加强法理依据,他是把刘备、刘禅父子一块拉入汉朝世系的,孝愍指的是刘禅,昭烈指的就是刘备。
刘备的谥号,正是昭烈皇帝。
《三国志·先主传》: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
如果刘备的庙号真的是烈祖,那这个“烈”显然跟他谥号里的“烈”是一个意思。
《逸周书·谥法解》: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圣功广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业成无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业有光曰烈;刚正曰烈;宏济生民曰烈;庄以临下曰烈。
另外,“祖”是打家业的,在刘备以前,只有刘邦和刘秀是“祖”,刘备建立蜀汉,算是低配版的刘秀,称“祖”是合理的,但《三国志》没记,有可能是蜀汉没搞,也有可能是资料遗失。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臣松之以为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既绍汉祚,不知以何帝为元祖以立亲庙。于时英贤作辅,儒生在宫,宗庙制度,必有宪章,而载记阙略,良可恨哉!”
陈寿怎么说也在蜀汉当过官,也没有烈祖庙应该还是知道的吧,他没记,或许是蜀汉在没有克复两都或者刘禅没死之前,是没怎么考虑健全宗庙制度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