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什么用小老婆换马?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就是苏轼的悼亡名作《江城子》。这首词道出了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和自己现状心酸凄凉的境况。
妻子已经去世十年了,只有在梦中才能相见一面。苏轼对亡妻情谊真挚,格调高尚而又孤独凄惨,所以他续弦纳妾似乎无可厚非,尤其是在允许一夫多妻的封建社会。
苏轼被多次贬官边地,身边自然也必须要有人照料他的生活。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拥有几个生活秘书或者就是小妾。
需要说明的是,再古代的家庭里,小妾是没有多高地位的。有时,小妾也就是侍候丈夫和夫人的。而且,小妾也可以有许多个,只要男主人愿意。
所以,很多时候,有部分男人把小妾当做礼物和朋友之间来个礼尚往来也是屡见不鲜的。
据说,有一次,苏轼的一位好友送给他一匹好马,苏轼就回赠了好友一个小妾。这也是苏轼重视朋友义气的一面。
苏轼为人豁达大度,他和好朋友经常在一起把酒言欢。那么,醉意朦胧之际,把小妾送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苏轼的《水调歌头》可见,苏轼是非常重视情义的人。所以,他如果跟小妾之间没有什么深情厚谊,那么慷慨大方地送给朋友也是顺理成章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看,苏轼是如此的旷达乐观,如此的诙谐幽默,酒醉之余,以美妾换来朋友们的一笑,有何不可?
最后,我又想起了几句诗词:浮生长恨欢愉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就以此结束吧。
苏轼,为什么用小老婆换马?
这是野史。也可以说是无据可考的无稽之谈。
来源于网上盛传一篇《苏东坡的待妾之道》。作者无中生有地说:苏轼在前往黄州时,曾想用一个叫春娘的小妾,与蒋运使换马,结果春娘不肯,触槐而死,足见苏轼是何等薄情、何等无行,云云。
初看此文,也是大吃一惊:看了那么多研究苏轼的书,怎的就无人提到这件“轰动新闻”?后来才知道,这则轶闻,作者原来是从冯梦龙编的《情史类略》里挖掘来的! 像《情史类略》之类纯属野史,无任何可信度。
稍懂苏轼历史的人都知道,苏轼是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的。在前往黄州时,是如同犯人,被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随同的除了长子苏迈,哪还有妻妾家小?再说了,如果苏轼真的做了“以人换马”、酿出人命的勾当,押送的差人会放过他吗?那些千方百计想置苏轼于死地的政敌,会放过他吗?
《苏东坡的待妾之道》引来一片喝彩,符合娱乐时代的精神需求。 拿苏轼这样的具有高尚人格的文人来取乐,太不地道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苏轼,为什么用小老婆换马?
我不相信北宋大文豪苏轼会用小老婆换马!
首先,我想说苏轼用小老婆换马这则事不是真的,因为以苏轼的人品,是不可能干出这种事的。苏轼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诗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此重情重义的苏轼怎么可能做出这么渣渣的事呢?!
那么为什么会有苏轼用小老婆换马这一说呢?
原来是在明末冯梦龙编的《情史类略》中出现中,其中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
坡公又有婢名春娘。公谪黄州,临行,有蒋运使者饯公。公命春娘劝酒。蒋问:“春娘去否?”公曰:“欲还母家。”蒋曰:“我以白马易春娘可乎?”公诺之。蒋为诗曰:“不惜霜毛雨雪蹄,等闲分付赎蛾眉。虽无金勒嘶明月,却有佳人捧玉卮。”公答诗曰:“春娘此去太匆匆,不敢啼叹懊恨中。只为山行多险阻,故将红粉换追风。” 春娘敛衽而前曰:“妾闻景公斩厩吏,而晏子谏之;夫子厩焚而不问马,皆贵人贱畜也。学士以人换马,则贵畜矣!”遂口占一绝辞谢,曰:“为人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今日始知人贱畜,此生苟活怨谁嗔。”下阶触槐而死。公甚惜之。
大意是说苏东坡有个婢女叫春娘,估计长得不错。苏东坡被贬谪到黄州快出发的时候,有一个好友叫蒋运使为他践行。苏东坡就让春娘出来劝酒助兴。
这个蒋估计是看春娘十分娇艳动人,就问苏东坡了,春娘可否跟你一起去黄州?苏东坡说,春娘不去,而是要回自己的娘家去。
蒋就说了,你去黄州路途这么远,又没有马匹,我能用我的白马换你的春娘吗?苏东坡说,好,可以。蒋一时高兴,作了一首诗。苏东坡也作了一首诗,还委婉的替自己做辩解,说因为路途远,才用春娘换了一匹马,“故将红粉换追风”。
春娘听见这两个人的对话以后,十分生气,说了一番话,最后说苏东坡你堂堂的一个学士,居然看重畜生而轻视人!也自己不愿苟活于世了,于是跑出去撞槐树而死。苏东坡,觉得甚为可惜。
通过对这篇故事的解读,就能发现一些此故事的真伪。
第一,此故事里的春娘,并非苏东坡的小老婆,也不是妾,而是婢女、奴婢,因此“以小老婆换马”或者说“以妾换马”并不成立。
第二,苏轼当时就没有心情喝酒助兴。这则故事说苏轼是即将被贬到黄州,还没出发时发生的事。我们知道,公元1079年7月28日,发生了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在狱中受尽磨难,想到自己难免一死,倍感孤独无助,还留下了“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以与亲人朋友诀别。最后在多方势力的斡旋保护下,苏轼被免去杀身之祸,下狱103天后,才出狱。被从轻发落,贬到黄州。试问,苏东坡经历了如此大的苦难,还是无妄之灾,又哪来得兴趣去喝酒呢?居然还让自己的婢女春娘来劝酒助兴?不是无稽之谈吗?
第三,苏轼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也十分钦佩重情重义的人。苏轼的第一任妻子死了以后,苏轼在她埋骨的山头亲自种下了三万棵松苗!三万棵啊!这其中的点点滴滴包含了苏轼对王弗的多少情爱、思念啊!“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还有一件事,也可以看出来苏轼十分敬佩有情有义的人,苏轼的好友王定国被贬岭南的时候,他的小妾柔奴始终跟随,苏轼非常感动,作词曰: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欣赏的不仅仅是美人的姿色,更欣赏美人如梅花般坚毅、重情重义的个性。正因为如此,苏轼又怎么可能做出来以小老婆换马的事情来呢?
第四,冯梦龙的作品,仅仅是文学小说,与史实未必完全吻合,可信度并不高。冯梦龙是明代的通俗文学家、戏剧家,他的作品如《三言》《古今笑》《情史类略》《麟经指月》《三遂平妖传》《山歌》等等,多是根据民间野史传说编纂、甚至自己杜撰而成,真正符合史实的其实很少,他自己也在《山歌》中说:“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这里面的很多内容大都程度不等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因此,苏轼以小老婆换马之说,想必也是不实之事。
综上所述,我认为,苏轼用小老婆换马,纯粹是冯梦龙杜撰的,以博得眼球而已,并无史实根据!大家觉得呢?欢迎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