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收了吕布为义子,谁就会惹来杀生之禍,曹操收了吕布会怎样?
吕布被人称为三姓家奴。原因是,吕布拜了丁原和董卓两个义父,而且,他又杀害了两位义父。
东汉末期,中平元年正月,黄巾起义爆发。平定黄巾起义后,董卓因贿赂十常侍,担任显官,统领西凉大军20万。后大将军何进召地方将军进京诛杀十常侍,董卓趁机进京。
董卓进京后骚扰百姓,残害大臣,并且行废立之事。荆州刺史丁原不服,董卓和丁原之间的战争开始了。吕布本来是丁原手下大将,而且是丁原义子,武功天下第一。董卓用赤兔马、玉带、珠宝若干收卖了吕布。吕布杀害了丁原投降了董卓,并拜董卓为干爹。
董卓在京飞扬跋扈,其暴行使大臣们敢怒不敢言。司徒王允巧设美人计,拉拢了吕布,最后吕布又在王允等大臣的策划安排下刺杀了董卓。董卓临死前的一句:“吾儿奉先救我”成为千古笑谈。
吕布投降了两个义父,又亲手杀害了两个义父,因此,荣获了“三姓家奴”的光荣称号。
白门楼,吕布被曹操生擒。吕布提出要投降曹操帮曹操打天下,曹操犹豫不决。后刘备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使曹操想到了前车之鉴,于是将吕布斩首。
如果曹操接受了吕布的投降,不外乎以下几个可能:
第一、曹操吸取教训,对吕布既充分利用又严密防范。但这样分寸不好把握,对吕布距离太远,就难以重用,距离太近,又有危险。最后曹操与吕布肯定是离心离德。吕布就可能抑郁终生。
第二、对吕布做到用人不疑。这一点也是很难,因为曹操家族和夏侯家族就有好多名将。比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曹操不可能去完全信任一个外人。何况是一个臭名昭著名三姓家奴。但我们可以假设,假设曹操重用吕布,最后横扫天下,也有可能。不过吕布最后也难逃兔死狗烹的下场。
第三、吕布又被曹操的政敌收买,杀害了曹操,成了遗臭万年的“四姓家奴”。这个可能概率最高。因此,曹操在听了刘备的话后,猛然醒悟,果断斩了吕布。
所以,背信弃义的人一般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吕布的死就可以充分说明。
谁收了吕布为义子,谁就会惹来杀生之禍,曹操收了吕布会怎样?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曹魏、蜀汉、孙吴集团各有侧重,曹魏集团依靠封建宗亲、孙吴依靠祖宗遗留、蜀汉依靠“桃园结义”的人才模式。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关羽、马超、黄忠、严颜、姜维、,包括蜀汉集团的刘老板都有过投降的“黑历史”。可以说,“降将”的因子渗透了蜀汉集团,蜀国也成了降将们的“好归宿”与栖息地。然而,在白门楼上刘备却一反常态对吕布落井下石呢?白羽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一、降将也分三六九等从古至今,主动投降和被动投降是有着明显区别的。主动投降,说好听点就是“择主而降”,讲究的是降将本身在整个投降事件中的“主动性”。 降将与其所预定的“明君”候选人之间,具有主动性,客观上是一种较为“平等”的“双向选择”关系。
只有所选的君主符合自己的“标准”或者经过相当时间内的“考察”与认可后,才能改旗易帜,反之,绝无可能。这种将领的代表人物赵云,甘宁,许攸,贾诩等人。
比主动归降的将领高级一点的是,“颇有威望”的将领。《三国演义中》经常会见到引发“多米诺骨牌”式的投降。某一处重要关隘中有某个威望极高的关键将领投降,那么就会容易产生兵不血刀、摊枯拉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军事效果,不仅扩大了军事战果,提高了己方的威望,,也迅速的吸收了大批降将归入麾下,从而增强了实力。
张辽降曹后,马上劝降了昔日同僚臧霸,臧霸又招降了孙观、吴敦、尹礼。
张飞义释严颜后,严颜立即去招降昔日自己的部下。如果遇到执意不降者,严颜的方法简单明了而且富有莫名的喜感:“我尚且投降,何况汝乎?”
于是大军所到之处,守军尽皆开城拜降,望风而顺,张飞得以快速直入川中。正如文本所言:“只因一将倾心后,致使连城唾手降。”类似于张辽、严颜这种,因一人归降而招来一大批降将,乃至加速战役进程的事例,在《三国演义》中比比皆是。
与主动“投诚”的降将相比,战败被俘的将领最多,关羽、太史慈、张辽、姜维等。投降者本质上是为求生存,与《三国演义》提倡的忠义、忠君主旋律八竿子打不着,所以这种投降比较无奈。比这种降将更为无奈的,就是没有太多利用价值的武将。
最怕的就是遇到吕布这种,弹尽粮绝,众叛亲离,要地盘没地盘,要人手没人手,已经到了山穷水尽毫无利用价值的降将了。
二、吕布的人生污点关羽的吕布人品与德行,先来看看众多英雄的评价。李肃在招降吕布之前曾说:“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
审配的评价是:“吕布,豹虎也。”
糜竺曰:“吕布乃虎狼之徒,不可收留,收则伤人矣。”
张飞曰:“吕布本无义之人,杀之何碍!”
袁术大骂:“吕布,背主家奴!
曹操曰:“布乃无义之辈。”
从大家众口一词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三国的朋友圈中,吕布不论在哪一方诸侯眼里都是豺狼、恶虎,直指其“忘恩负义”的德行。曹操在吕布死亡的关键时刻,还要再去征询刘备的意见,难道真的是举棋不定?自己心里没数吗?
那么,吕布的名声为什么会如此“臭大街”呢?我们都知道,丁原与董卓先后都当过吕布的“义父”。中国人讲究“仁孝”,何况吕布做出“弑父”的行为,这就成了后来评价吕布的德行的重要依据。
观众最为熟知的“貂蝉离间”事件中,吕布不但再度背上“弑父”的骂名,还成了贪图美色的“小人”。此后刘备收容吕布,吕布乘机霸占徐州,说明此人一切一个人欲望为出发点,忠义、道德都不能将其束缚。
这就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喂不饱的豺狼不能被任何外力所驭服,这就势必导致吕布不能为诸侯们所容,也就无法在乱世之中立足。
刘备的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与其说是点醒了对吕布真心归顺还存有幻想的曹操。还不如说,曹操其实也是在对刘备进行试探。
腹黑一点讲,吕布之死对刘备而言,在未来的曹操阵营中少了一个强力的死对头,对曹操而言,则免去了今后重蹈丁原、董卓覆辙的祸害。
在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忠臣不事二主的观念,已经在历代知识分子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吕布也就自然会被当作最危险的人物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同时,也就决定了爱将如命的曹操、谦厚宽和的刘备也不能留其性命。
三、曹操的心思曹操收纳降将也不是全部笑纳照单全收,也有一个试探---安抚---再试探---任用的过程。曹老板在招募降将之前,往往用死亡先震慑其心,试其忠义,若降将“贪生怕死”,则死不足惜,如果对方镇定自若,曹老板再来好言安抚,并且亲解其缚,使降将感到“春风般的温暖”,然后再遂心悦诚服地投降。
在这个熟悉的套路中,曹操达到了恩威并用与“杀人诛心”双重的作用,使归属降将从心底惧怕曹操,于是不敢复叛。在招降张辽的时候,曹操先是“大怒”曰:“‘败将安敢辱吾!’拔剑在手,亲自来杀张辽。”张辽的表现也颇令曹操满意:“辽全无惧色,引颈待杀。”
最后曹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纳,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说明曹操之前所有的行为是有意为之,意在试探张辽,关羽恰到好处的求情,正好给曹操当了一回合适捧哏,于是张辽被安然“收入囊中”
在具体任用之前,曹操对降将充满猜疑与欺诈,进行多番试探之后才能委以重任。
庞德本为马超手下猛将,马超降刘后,庞德因病未能入蜀,曹操用计谋将其收为帐下。虽然庞德归顺多时,曹操并未真正信任,在启用庞德之时也是颇多猜疑。
当于禁等人猜忌庞德之时,曹操并没有呵斥于禁等人而是采用了试探。如:“禁闻此语,遂连夜入府启知曹操。操省悟,即唤庞德至阶下,令纳下先锋印。”
书中连用“连夜”、“省悟”、“即唤”三个词语说明事态的严重性,将曹操对降将的多疑之心揭露无疑。“连夜”说明于禁等人认为让曹操知晓庞德不可信的事实非常迫切,“省悟”有一语惊醒梦中人之感,说明曹操从心底压根就不信任庞德,现在猛然惊醒,让其担任先锋, “即唤”则突出了曹操对庞德的不信任与事态的严重,更加揭露了其对降将的猜忌之心。
曹操曰:“孤本无猜疑,但今马超现在西川,汝兄庞柔亦在西川,俱佐刘备。孤纵不疑,奈众口何?”
曹操毕竟是曹操,又怎会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吐露给即将出征的部下?于是便巧妙地将自己对部下的怀疑成功地转移到了悠悠众口之中,同时自己又俘获了降将之心,令其誓死如归地为自己效忠。
于是,庞德为感曹老板恩德,带着棺材上阵,最后用死亡向曹操了其忠义之心,同时也践行了自己的诺言,用死亡换取了曹操真正的信任。所以,就算是吕布真心归降,也不一定能够过得了曹老板的“心理试探”一关。
白羽点评:在三国演义中,降将群体数量的多寡,能力的大小,不仅从侧面展现了本国的军事实力的强弱,而且也体现了人心向背与君主的道德操守。吕布虽是长于勇武,却是短于智术的乱世牺牲品,既是饱受争议的“三姓家奴”、“贪财好色”的无耻小人也是靠武力求得生存的“可怜虫”——在仁义与道德的束缚下任凭吕布如何挣扎,都不能在乱世之中能安身立命。从这点意义上看,吕布是一个除了拥有一身勇武、赤兔宝马与方天画戟外,再无其他任何依靠的孤单将领。
谁收了吕布为义子,谁就会惹来杀生之禍,曹操收了吕布会怎样?
曹操要是收了吕布,那他必然得一超级猛将。
吕布背叛丁原和董卓是有原因的,曹操必然不会步他们后尘。
当初,吕布在丁原手下效力时,虽然名义上是丁原的义子,但是丁原却始终把他视为家将,没有给他封赏和申报任何官职,吕布肯定会心有不满,只不过没有说出来罢了。
后来吕布的同乡李肃过来游说,正是抓住了前途和官职这一点痛处,吕布觉得自己为丁原出生入死,得到的赏赐还比不过董卓麾下的一名文士,而且还有赤兔马的诱惑,所以吕布就动摇了。
毕竟良禽择木而栖,吕布的背叛也是情有可原的,其实徐晃也是这样,只不过吕布被张飞当着天下诸侯面前开骂,所以名才会那么臭。当然,吕布做得确实又是过分了点,他竟然直接把丁原给杀了,由此可见,吕布对丁原的怨恨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而吕布背叛董卓,自然只是因为中了王允的离间计,吕布本来就不聪明,他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所以他就以为董卓是要抢占本来属于自己的貂蝉,而貂蝉的魅力远远超过他对董卓的感情,于是就又背叛了。
而曹操要是收了吕布,肯定会对吕布防范有加,并且还会用吕布的软肋来控制他。
其实吕布当时决定投降的时候,就已经厌倦了争霸的生活,经过多次失败,他早就已经知道自己不是当诸侯的料,只能作为一名武将冲锋陷阵,那么投入曹操麾下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而曹操也必然会将吕布原来的部下打散,不让他拥有太多兵权,并且同时还会派一名心腹武将给吕布当副手,其实也就是无时无刻地监视他,让吕布不敢轻举妄动。再加上丁原和董卓的前车之鉴,曹操当然不会犯跟他们同样的错误。
然后曹操还会将貂蝉软禁起来,利用貂蝉的安危来稳住吕布,让吕布死心塌地为自己卖命,毕竟吕布对貂蝉也算是真爱了,虽然他不怎么重情义,但对感情还是很负责的。
所以,吕布要是顺利投降曹操,以曹操的手段和心计,吕布肯定是翻不起任何风浪的,但是刘备愿意看到这样一名超级武将投靠曹操吗?自然不愿意,毕竟刘备的野心不小,想到以后必然会和曹操对上,所以就蓄意破坏了这次归降。
我是文娱小士,喜欢小士的回答不妨点个赞,小士将持续与您分享更多文史趣事!
谁收了吕布为义子,谁就会惹来杀生之禍,曹操收了吕布会怎样?
曹操如果收呂布为义子,吕布不会驯服。曹操对吕布知根知底,知道吕布不会驯服,必然时时提防,时间久了必生怨恨,肯定又会引起新的争斗。曹操部将勇猛者很多,不服气吕布的大有人才,这些成见极深的人不会相处很好。吕布也肯定会报复那三个把他擒拿献给曹操的部将,这也是潜伏着的危机。吕布给曹操当了义子,他们年龄相仿,难免脸上挂不住的尴尬,再者,张辽怎样呢?主子都给人当了义子,他不就成了孙子。
最关键的一点,吕布只是为了眼前活命,非久居人下之人,他会瞅了机会下手,曹操就会成了丁原第三,董卓第二,杀,杀,杀,还是杀了他。
谁收了吕布为义子,谁就会惹来杀生之禍,曹操收了吕布会怎样?
如果曹操收了吕布,曹操绝对不会被杀死,大家都知道曹操是当时的一代枭雄,诡计多端疑心很重的人,吕布能有对曹操下手的机会吗?曹操知道吕布是什么样的人,会对他有所防备之心,就向刘备对马超那样,不会给他很大的权力,
吕布是个反复无常常的人重利益轻朋友的小人,
曹操是个用人知人的高手,谋士如云战将勇猛,
吕布能杀了曹操吗?
谁收了吕布为义子,谁就会惹来杀生之禍,曹操收了吕布会怎样?
吕布是三国第一猛将,可惜他智谋不足,最终死在了曹操手中。吕布眼光不高,被称为“三姓家奴”,当然第一个姓氏,就是他的吕姓,也就是他的亲爹,他的亲生父亲在历史中已经无法考证了。
吕布少年时,就非常勇猛,后来他投军入伍,在并州担任参将的职务,后来丁原担任并州太守,看到勇武过人的吕布,心里十分欢喜,对吕布十分信任,并收他为义子。在汉灵帝去世后,何进召唤丁原进入洛阳,诛杀了为祸一方的宦官势力,吕布也被重用。
但是不久后,事情发生了改变,董卓西凉军进入洛阳,董卓见到高大威武的吕布也是十分喜欢,于是派人许以金银以及高官厚禄,吕布见异思迁,从口头上应承了董卓,后来吕布更是配合董卓,将丁原杀害。
就这样吕布又认了董卓为干爹,董卓自然也是十分器重吕布,可惜两人之间的关系破裂,是因为一个美貌的女子,她就是貂蝉。看到董卓危祸朝政,司徒王允想到一个计谋,他派遣自己的义女貂蝉,给吕布献舞,把吕布迷得五迷三道,吕布迅速拜倒在貂蝉的石榴裙下。而王允又让貂蝉在董卓面前抛头露面,董卓直接就要迎娶貂蝉,就这样董卓和吕布离心,在王允的鼓动下,吕布又斩杀了董卓。西凉军群龙无首,将洛阳劫掠了一番后,西凉军逃走了。
而吕布带着貂蝉直接开始打拼,渐渐也有了自己的势力,后来更是占据了战略要地徐州,打的刘备丢盔卸甲,刘备投奔曹操后,一阵鼓吹,说服曹操攻打吕布。曹操听从了刘备的意见,开始进攻邳城。面对吕布坚固的城防,曹操围城三个月,引水淹城,吕布部下反叛,将吕布绑了起来,送到曹操营中。
曹操本来想要收下吕布这员猛将,因为曹操十分爱才,但是刘备十分痛恨吕布,对曹操说:“吕布可以背叛丁原,可以背叛董卓,日后他就不会背叛曹公吗?”听到这番话,曹操冷汗直流,因为吕布的前两任老板,全部都死在他的手中,刘备一席话,让曹操下定决心杀掉了吕布。
如果曹操收留了吕布,向吕布这样自私的人,日后别人抛来橄榄枝,给他更多的财富宝物,他必然也是要背叛曹操的,可见曹操杀吕布是最英明的决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