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曹操把政权还给汉献帝,刘备还能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吗?

曹操和刘备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密切关注的合作期:这一时期应该从黄巾起义开始的。曹操和刘备都参加了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并且在战场上有过相遇,有过合作,互相关注过,同时都有立功表现。另外,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关羽温酒斩华雄,曹操都给予了应有的关怀和帮助。刘备也对曹操印象深刻。

第二、忽敌忽友的尴尬期:曹操带兵攻打徐州,所到之处,寸草不留,扬言要杀尽徐州百姓。刘备接受陶谦邀请仗义出兵解救徐州。此时,曹操对刘备恨的咬牙切齿,但因吕布进犯兖州曹操回救而曹刘之间避免了大的战争。后来陶谦三让徐州于刘备,曹操嫉妒万分,但此时两人尚未彻底反目。而且两人有联合消灭了吕布,摩擦之中还有合作。

第三、不共戴天的仇敌期:曹操刘备灭了吕布班师回朝,汉献帝认刘备为皇叔引起曹操反感,预示着曹刘对立正式开始。

许田围猎,曹操对天子不恭,关羽大怒欲杀曹操。刘备投鼠忌器,怕伤害了汉献帝而阻止了关羽。后刘备又奉衣带诏加入了国舅董承组织的反曹联盟并在义状签名。此时,刘备与曹操开始势不两立不共戴天,形成了你死我活的关系。

在翻脸前曹操如果把政权交还献帝,刘备与曹操只是一般政敌关系,为避免鱼死网破,两人可能互相虚与委蛇,勉强可以同朝共事。只不过争权夺利在所难免。另外,曹操是国丈,刘备是皇叔,汉献帝也不会坐视不管,肯定能居中调停。最后汉献帝可能乾纲独断,曹刘之间的战争就可以避免,三足鼎立的分裂状态也不能形成。

不过,刘备如果自己想造反称帝,可能会以靖难或清君侧的名义攻打曹操。明成祖朱棣不就是这样做的?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曹操虽未称帝,但也为儿子曹丕称帝奠定了基础。所以,刘备以“王事不偏安,汉賊不两立”号召全军,并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代表正统无疑是正确的决策,也是唯一的选择。在此号召下,将士拼命,谋臣支持,一鼓作气打败曹操,斩杀夏侯渊,夺取汉中,建立蜀国。可见,自古以来师出有名是多么的重要。

假如曹操把政权还给汉献帝,刘备还能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吗?

刘备从贫民到人中之龙,能否甘愿寄人篱下呢?你细品刘备的宏伟计划,先在民间遇到奇士,关羽张飞,然后,亮明自己的身份和关张结拜,刘备的皇族身份是靠着关张二将喊出来的,相当于现在的推销员,刘备靠着二将打拼实力并给自己宣传,果不其然,连曹操都给忽悠了,还推荐给汉献帝,这献帝也正好找个靠山,便续上皇谱了,成了皇叔了,续上续不上只有献帝和刘备心里明白。

刘备心里估计乐开了花,吉运一直笼照着他,先是平民结拜了关张二虎将,打开了局面,在群雄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跟着曹操成小跟班,后来,成为皇叔,成了名震天下曹丞相的座上客。刘备自己也琢磨,我的运气这么好呢?有实力的刘备开始不满足现在,他有更大的蓝图,当皇帝。要说刘备虚伪真不假,吃水还不忘挖井人呢,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刘备不但没有帮助到献帝,还自己当上皇帝了,纯属一位披着外衣的狼。

象题主所说假如曹操把政权还给献帝,刘备还能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吗?

第一,假如曹操把政权还给献帝,献帝也是有职无权,他只能发号施令,真正执行的是下面,就算曹操真正把政权还给他,曹操的一派人也不听献帝的还是听曹的,其实,曹操照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自己是丞相,又有一派势力。

第二,刘备一看曹操这么强势,心想有曹操永无出头之日,自己当皇帝的愿望就无法实现,先把曹操打倒了自己才能实现目标。于是他带领关张二将反了曹操,自己扯旗了,竖起了大旗,又给朝廷的一号人物干上了,得找个理由啊,便打出了匡扶汉室的旗号,四处拉人头宣传污蔑贬低,攻击曹操。刘备的野心显而易见了,本来群雄割剧,把朝廷弄的遍体鳞伤了,你在向伤口上撒把盐,加速朝廷灭亡,从中得益。

第三,刘备是在朝廷里看到没有希望了,自己挑头单干的。他要是真正匡扶汉室,也不能在献帝,被曹丕所逼禅位活着的情况下,自己称帝。刘备说白了就是窥视皇位多年了,机会一来,他便迫不及待了。

总之,曹操不管是否还政献帝,刘备打着匡扶汉室只是幌子理由而矣,他也可以找另外的理由,总的说造反有理,才能站住脚。一个目地打走曹操,他要当一名摄政王,最后夺取皇位,取而代之。

假如曹操把政权还给汉献帝,刘备还能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吗?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

首先强调一下,无论刘备还是曹操都打的是匡扶汉室的旗号。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提到自己能荡平天下,主要是汉朝的威望,以及这是天助汉室。

“奉国威灵,仗钺征伐……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

而刘备更不用说了,凭借自己宗亲的身份,批判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自己起兵就是为了匡扶汉室。

两个人都打着匡扶汉室的招牌,汉献帝能怎么办呀?自己的命令连皇宫都出不了。

按照题目中的假说,退一万万步,就算曹操把政权还给了汉献帝,那么汉献帝麾下可有可用之人?

忠于汉室的大臣在乱世中差不多都已经死绝了,像荀彧这样的王佐之才为何要投靠曹操,就是因为看出汉献帝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振兴汉室。

汉献帝帝掌握政权之后,从小便受制于人的刘协没有班底,没有能力,没有治国理政的常识……极大概率只能通过汉朝末年的老办法:任用外戚或者宦官来治理国家。

外戚和宦官一掌权,整个汉朝是什么样子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

刘备只需要把曹操的名字替换为当前的外戚或者宦官,照样可以光明正大的打出光复汉室的旗号。

之前以史为鉴和朋友们讨论的时候,公认历史上最难翻盘的皇帝中,汉献帝刘协排名前3。

大家还是断了让汉献帝复兴汉朝的念头吧。

我是以史为鉴,欢迎关注。

假如曹操把政权还给汉献帝,刘备还能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吗?

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谋求自立,是必然的,与曹操是否把政权还给汉献帝无关,即便汉献帝真的掌权,刘备也会清君侧的。

一、曹操从没说自己专权,始终以汉臣自称。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后来人给曹操的评价,其实曹操自始至终说的都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公元192年,谋士毛玠向曹操提出这一建议的原话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意思很明白,就是通过尊奉天子来号令那些不服从朝廷的臣子们。

这一点,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就说到:

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

我们观曹操一生,他始终以汉臣自称,名义上还是尊奉汉献帝,行军打仗,人事任免,号令发布都是走汉献帝批准程序的,他认为自己不是在专权,而是在匡扶汉室。

所以刘备认为曹操专权,而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谋求割据,在法统上是站不住脚的,只是刘备自嗨而已。

二、匡扶汉室只是刘备争天下的一种策略。

汉献帝在位时,刘备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要清君侧,匡扶汉室,等到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禅位,建立曹魏政权后,刘备就以献帝被杀为名,迫不及待地称帝。

可见刘备想自立称帝的心情也是“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这一点,其实在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中就定好了。刘备如果真心想匡扶汉室,何谈自己的霸业呢?显然这刘备谋求的自己打倒曹操后,取而代之继续挟天子,甚至称帝。

其实我们纵观历史,陈胜、吴广起义最开始打的旗号也是为公子扶苏报仇,项羽和刘邦拥立的是楚怀王,结果呢?最后都不是自主称帝了。

三、刘备与曹操已撕破脸皮,必须反抗到底。

曹操从司空、丞相到魏公、魏王,从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到加九锡,这已是要直接篡位的节奏。

就算他自己想交权于献帝,他手下一直出生入死打拼的将领们也不会同意,这些人都等着当开国功臣,封妻荫子。

而且,曹操已到了这个地步,背负了专权的名声,就算他想功成身退,还政于献帝,就不怕献帝反过头来清算他老曹这家。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让县自明本志令》

所以,曹操已经像一辆高速行驶的战车,完全停不来了,还政于献帝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从刘备角度来讲,他投降曹操,在朝中也呆过一段时间,也多次看到听到,曹操如何专权,欺负汉献帝,这样才有了关公欲射杀曹操,刘备参与“衣带诏”事件。

曹操专权是刘备亲眼所见的,不管曹操是否真心归政,刘备根本都不会相信。

所以,借“匡扶汉室”这杆大旗,谋求自己的霸业,刘备已经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以独特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假如曹操把政权还给汉献帝,刘备还能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吗?

那肯定不行了。如果曹操还政给汉献帝,一切国家事务都由汉献帝说了算,那他正儿八经的汉天子,整个天下都认可的。

关键看曹操如何还政的,是否把军权交给了汉献帝。

如果军权交出来了,那么就是实实在在的还政了。这个时候刘备就不能再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继续对抗了,否则就是“叛军”,天下人人得而诛之的。

刘备应当立即跑去京城,立即到汉献帝那里去报到,并且要求汉献帝正式封自己一个汉中王,并领荆州牧、益州牧。毕竟刘备是刘姓宗室,又连年征战,为汉室立下过汗马功劳,封一个王还是有可能的。

荆州益州本来就已经是刘备领地,管理得也还是不错的。如果汉献帝能够给他这两个州,那么刘备的领地就有了名分,可以安安心心地发展、壮大,帮助汉献帝守护一方。

自己的长子刘封可以留在汉献帝身边做一个禁军将领之类的,实质就是押给汉献帝一个人质,给汉献帝吃一颗定心丸。糜芳也可以推荐给汉献帝做一个文官。这样,朝堂和军队都有自己的人做内应,可以随时掌握朝廷动向。一旦天下有变,可进可退。

这样,刘备就可以回益州安生过日子了。

但是如果曹操还是把持着军队,那么汉献帝实质还是一个傀儡皇帝。

那刘备可以打着“清君侧”、“匡扶汉室”的旗号,继续讨伐曹操;联合孙吴一起对抗曹操仍然是基本国策。这就和原来的三国鼎立的局面没什么两样了。

假如曹操把政权还给汉献帝,刘备还能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吗?

曹操如果让权汉献帝,结局只有一个:以“奸贼“骂名而遭杀之!身败名裂!

刘备必会偷着乐坏,“匡扶汉室”的旗号会打得更响亮!

不过,曹操会傻到把“刀柄”递给狼崽子来“屠杀”自己?

以上是结论,峰子哥列举几点原因:

1、功高震主,有权尚能自保,无权任人宰割。

汉献帝忌惮曹操,犹如汉宣帝刘病已忌惮大司马霍光一样,深入骨髓的畏惧。

霍光劳苦功高、功勋卓著,终生无篡逆之举,也未有篡位之心,一手把没有背景、无权无势的刘病已,从民间泥娃扶成了一代帝王。

但霍光死后,其家族却遭到了汉宣帝的疯狂血洗,血淋淋的教训啊!(关注@峰子奇观,看更多历史奇观!)

汉宣帝曾说,与大司马霍光同车,如坐针毡,如芒刺在背。可见,臣子功劳过大,势能过大,即便什么也没做,光坐在那儿,都会让人主感到窒息和不适。

君一旦畏臣,则臣命难善终!古往今来,例子数不胜数!

2、匡扶汉室,有曹操有中央,无曹操中央亡。

刘备打出“匡扶汉室”旗号,以汉家皇叔自居,毕竟只是旁支远系(真假尚且难说),他只能以否定曹操,骂他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才能获得法统上和民意上的支持。

但是,无论刘备多么不情愿,还不敢公然否定汉献帝的正统地位。

刘备的“匡扶汉室”旗号,说白了就是“救天子,清君侧”,遥代天子,替天行道,诛杀曹操这个所谓的“汉贼”。

而曹操呢,挟天子令诸侯,天子近在眼前,打出的“匡扶汉室”旗号,要比刘备更占法统、更有力,因为汉献帝在哪里,哪里则代表着大汉中央政权。

曹操若让权汉献帝,别说汉献帝处心积虑的衣带诏,就是“望风梯荣”的失势大臣们,也会想法设法弄死曹操。因为不干掉曹操,他们怎么出头?

君不见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一死,那么多昔日被多尔衮压抑、打压的满清权贵们,疯了似的爆发报复多尔衮的列罪行动,就是想重回权力中心。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曾言:若无孤,不知天下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意思是若没有我曹操在维持大局,不知大汉天下会有多少人称王,多少人称帝。

有曹操在,中央权威尚在,无曹操则中央必亡。中央亡,地方上刘备的旗号权重,不就更响亮了么?

就像北宋二帝被俘,本无资格继位的康王赵构,跑到南方,建立偏安一隅的南宋,遂成为宋之正统。若无“靖康之耻”,皇位八辈子也轮不到赵构啊!

3、刘备志在帝位,不在救汉献帝,扶汉只是招牌。

之前有人问过一个问题,如果刘备一统三国,那么汉献帝结局如何?会甘心让汉献帝做皇帝吗?峰子哥的答案是:只怕会更惨,还有不如曹丕让汉献帝善终的结局。(关注@峰子奇观 独家发布)

刘备属于白手起家,带自己的人马团队创业,团队中如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元老,都是跟刘备一条心的人。

而刘备带领团队历尽艰辛,南征北战,平定四方,一统三国,再造乾坤,威望将无人可及!

好不容易鼎定江山,集团马上就要上市了,CEO刘备功德魏巍,民心所向,老厂的董事长,何德何能,还能坐得住这新大汉的龙椅吗?

不过是“禅位”故事,再演一遍,而且汉献帝这个“道具”用完,也将毫无价值了。到那时,历史不过是另外一个版本,汉献帝“禅位”刘备,继西汉、东汉之后,开启“第三汉”时代而已。

更何况,曹丕废汉献帝,山阳公刘协还活着呢,尚未一统三国的西蜀刘备,就已迫不及待的称帝了。更何况真要一统后呢?当然,刘备一统三国的几率也渺茫。

综上,曹操让权汉献帝,不仅将是曹操的灾难,也将是汉献帝的灾难,而刘备打着的“匡扶汉室”的旗号会更响亮!

换你是曹操,你会怎么办?

关注@峰子奇观,看更多历史奇观!欢迎点赞、评论、转发~

声明:原创版权,谢绝转载。已签约维权机构,文章授权务请联系作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