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孔明如果不用幼常守街亭,对他北伐会不一样吗?
当然不一样。从量子力学来说,意识决定物质。如果不是马谡丢了街亭,那么就可以有不一样的结果。诸葛亮的北伐就可以有成功与失败两个结果。不是到最后,谁也不能断定。至于北伐的过程,就可以丰富多彩了,有多少个意识就有多少种过程。但一坍塌下来,就只有一个结果了。
马谡的错误就是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战略部署,使战争的结果迅速坍塌,造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的失败。
街亭的战略位置有多重要?用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的话来说:“亮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用诸葛亮的话来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由此可见,街亭的得失,关系这次战争的成败。最后,事实证明了一切。马谡失街亭后,司马懿长驱直入,差点生擒诸葛亮。是诸葛亮冒死摆“空城计”才脱险退兵。
如果,当时不是马谡去守街亭,而是别人。那结局就有可能守住街亭,并牵制住司马懿大军,为诸葛亮攻打曹真赢得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从而,第一次北伐就可能以蜀国的胜利而告终。当然,即使是马谡守住街亭,诸葛亮北伐也可能失败。不过,从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数次交锋看,还是诸葛亮的胜算大些。
毋容置疑,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有用人不当之错。回国后,诸葛亮自请降职三级,也就不言而喻。
诸葛亮足智多谋、治军严格、赏罚分明、爱兵如子,但以蜀国的国力讨打曹魏,后方缺乏有力的支援,实在是困难重重。诸葛亮可能是想以攻为守,同时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以取得胜利。这就有个大前提是:必须要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步步为营,向前推进。事实上,诸葛亮也是这样贯彻落实的。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国演义》有诗曰: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三国演义》孔明如果不用幼常守街亭,对他北伐会不一样吗?
局部的胜利,无关大局,魏的强盛摆在那呢
《三国演义》孔明如果不用幼常守街亭,对他北伐会不一样吗?
《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是一段既精彩又让很多读者痛恨惋惜的故事,诸葛亮的此次用人也是饱受诟病,但是作为我看来,即使没有守街亭的不是马谡,只会影响到局部战役的胜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北伐的失败,对于最终北伐注定失败的结局不会产生影响。
敌强我弱,曹魏非速亡之国诸葛亮所在的蜀汉政权一直以正道自居,诸葛亮在《正议》中回答曹魏谋士劝降的时候有过这样一句话“据正道而临有罪”,当时天下大乱战乱频仍,天下百姓心中最盼望的就是天下统一恢复稳定,到底谁是正义对于百姓来说并不是首要关注的,况且蜀汉就一定是正道曹魏就一定有罪吗,这些只是政治口号并不能代表实际情况。
而且曹魏当时实力强大,国富民强,统一了中国的北方,掌握了经济政治中心,是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且曹魏的继承人也非无能之辈,因此曹魏并非商纣是速亡之国,所以诸葛亮北伐实际上是逆势而行的。
客观因素,益州非进取之地我们都知道蜀汉政权主要的势力范围是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省一带,益州这个地方的地理特点是四周崇山峻岭,中间是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益州这个地方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土地肥沃粮食充足可以守成,但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交通不便后勤补给困难,因此主动出击十分艰难。
所以蜀汉注定只能偏霸益州,毕竟有古诗云“中原得鹿不由人”,要问鼎中原不是想成就能成的。田余庆先生就要曾说过这样四句话“刘备出峡,全军覆没,诸葛北伐,积年无成”,由此可以看出益州确实非进取之地。
诸葛亮非将帅之才读过三国的人对诸葛亮可谓是十分熟悉了,他的各种事迹也是耳熟能详,无论是“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还是“空城计”都是把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描写到了极致,给我们感觉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无所不能的军师。
但是演义毕竟是演义,是有很多小说家的文学手法在里面的,《三国演义》中几乎把诸葛亮神化了,鲁迅先生也这样评价过“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一段对诸葛亮十分客观的评价,“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因此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才能主要体现在治国和外交上,也就是政治才能十分卓越,但是并不是一个将略之才,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实际上并非演义中描写的那么出神入化。
北伐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战役,是一场以弱击强的战斗,在实力和兵力都不占优的情况下,仅凭借匡扶汉室的政治口号是打不赢战争的,更多的是需要依靠奇谋兵法,因此诸葛亮本身确实不具备完全的军事才能去打赢这场战役。
综上所述,即使诸葛亮没有派马谡去守街亭,也不会影响北伐最终的结果。作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来看,北伐是小说后期的主要情节,也表现出了作者“拥刘抑曹”的个人立场,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诸葛亮北伐也是无奈之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注定是要以失败告终的。
《三国演义》孔明如果不用幼常守街亭,对他北伐会不一样吗?
诸葛亮当时如果不派马谡守街亭,北伐结果会一样吗?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领军第一次北伐,当时的战略部署是以主力出征陇右三郡,命赵云、邓芝领军出箕谷,以抵挡曹魏大都督曹真大军,命一将守街亭,以抵挡曹魏派出的援军。
诸葛亮在兵力上处于劣势,所以守街亭的将领的任务非常重大。理想人选应有魏延、吴懿、赵云几人。
这几人都是旧经战阵,经验丰富的沙场宿将。但诸葛亮却违常理,选用了从未独立领兵打仗的参军马谡。这让众将大跌眼睛,跟当年刘备夺下汉中称汉中王时,任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时,满堂皆惊。
马谡字幼常,是诸葛亮好友马良的弟弟。“”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这是当年荊州人士对马家五兄弟中马良的评价,马良马季常也是刘备荊州系的老人,受刘备重用,与诸葛亮以兄弟相称。可惜死于“夷陵之战”,诸葛亮非常悲伤,常想念他。
马谡是兄弟中最小的,但从小喜好兵法韬略,自以为一身本领要施展抱负。因马良关系,诸葛亮常与他交淡,认为他是个人才。马良死后,诸葛亮更是把他当兄弟子侄看待。诸葛亮南征时,马谡为参军,出谋划策,立了不少功,诸葛亮很器重他,悉心栽培。
首次北伐,马谡也是参军,为诸葛亮助手。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是觉得他兵法娴熟可以独档一面。
马谡领二万兵去守街亭,得到信报魏大将张郃领5万兵来攻街亭。他却豪不在意,将兵马驻扎山上,对部下讲兵法云:“居高临下,破而斩之”。副将王平力谏,让他扎营在大路,只要拦住张郃去路行了。他不听,将军张休、李盛、黄袭等也认为马谡驻守山上是高招,王平只是个牙门将军,劝阻不了,只好请求带本部千人另行驻扎。
张郃乃曹操时五子良将之一,英勇善战,精于谋断。当年,刘备与曹操夺汉中时,就有三分忌惮他。张郃一见马谡驻扎山上,马上派兵断了山上水源,马谡带兵冲下山来,奈何处于劣势兵力的他根本不是张郃的对手,只好退回山上。半夜里,他引兵突围,谁知张郃早有准备,马谡拼死才突出重围,兵马损失大半。幸亏王平在前面鸣鼓,张郃以为诸葛亮主力来了,急忙退走,王平收拢了败兵,徐徐退走。
当时,赵云的偏师,在箕谷抵挡曹真主力。奈何兵力太少,只能据险以守,赵云亲自断后,部队损失不大,安全撤退。
诸葛亮当时领兵马已经占领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并收伏了姜维。当街亭失守消息全来,赶忙迅速撤军。当时在陇右还有郭淮的魏军,虽然败了,但仍有一定实力,一旦张郃、曹真的主力一起来增援郭淮,蜀军将面临全军覆没危险。
诸葛亮领军赶紧退回汉中,痛悔用人失误。将马谡、张休、李盛等处斩或治罪,上书后主刘禅,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行丞相事。但独独重赏了王平,加封他为“荡虏将军”,统领无当飞军。
王平确实功不可没,如果他不出疑兵,吓退了张郃。一旦全军溃逃,机敏善战的张郃领军快速直扑陇右,与郭淮部夹击蜀军,只要坚守几日,等曹真大军来会合,蜀军很可能全军覆没。
我认为当时应该派魏延或吴懿去。魏延守汉中多年,勇猛善战,当年刘备夺汉中时,他和张郃有过交锋。吴懿也是沙场老将,堪当重任。二年后的阳溪大战,二人以几千兵马,大败曹魏雍州刺史郭淮与后将军费耀领军的数万兵马,充分显示二人的实力。郭淮也是曹魏名将,实力不在张郃之下。王平可为副将,协助主将守街亭,基本无忧。
只要坚守几日,待诸葛亮占领三郡后回师,定可以击退张郃,抵挡住曹真。以陇右三郡如果归蜀汉所有,国力人力财力会得到大大的加强,首次北伐肯定有所建树。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曾告诫孔明,马谡空有其表,只会“纸上谈兵”,不可重用。刘备一生,阅人无数,识人皆准,果不其然,可惜诸葛亮未听。历史没有如果,诸葛亮大意失街亭,留下了千古遗憾!
《三国演义》孔明如果不用幼常守街亭,对他北伐会不一样吗?
从时势上看,魏强蜀弱,诸葛亮即使不适街亭,也不一定能够打败魏国,统一中原。
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诸葛亮不用马谡守街亭,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不会失败地那么快。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就告诉诸葛亮马谡只是虚有其表,并没有真才实学。
假如用其他人守街亭会是什么情况呢?
一 王平为主将马谡守街亭的时候,王平为副将,诸葛亮曾告诫马谡要当道扎寨可以抵挡司马懿,但是马谡自认为自己饱读兵书,一定在山上扎营寨。
反观王平就不一样了,王平一直劝诫马谡要当道扎寨,可见如果当时以王平为主将,街亭可能不会失守。
二 魏延守街亭魏延可以说,也是蜀国的一员大将,无论是武艺还是谋略都是不容小觑的。
刘备在世时任用魏延为汉中太守,魏延在位十年,保汉中无忧,可见如果用魏延去守街亭,有可能不会失守。
三 姜维守街亭姜维可以说是蜀国后期的顶梁柱,魏国很多人都惧怕姜维的谋略,在武艺上更是属于一流高手。
诸葛亮攻打天水的时候,曾经就被姜维识破了计谋,导致天水久攻不下。
在武艺上就连赵云也感觉到与姜维交手很吃力。
可见,姜维守街亭也不一定会失败。
那么街亭不失对诸葛亮北伐有利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演义中诸葛亮说到,街亭是要道,一定要保住街亭。
而且诸葛亮退军也是在街亭失守之后才退军的。
总结: 虽然说街亭不失,不能够保证诸葛亮打败魏国,但是从演义中来看,街亭不失守,诸葛亮有可能会北伐成功。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惨败。《三国演义》孔明如果不用幼常守街亭,对他北伐会不一样吗?
阶段性当然会有些不一样,但对其北伐的整体结果影响不会太大,改变不了最终仍然会失败的结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