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说,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如何理解?
纪伯伦说, 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也这样认为。因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其身体和灵魂都应该是自由的。
纪伯伦有首诗歌: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其实是对自身生命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你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1、我们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有些父母始终认为,是我生养的你,你就是“我的”,任打任骂、任意“使唤”、限制“发展”,觉得养孩子就是来给自己养老送终的。错误理解“父母在不远游”,认为养孩子就是老了伺候自己“用的”,所以你再有本事都不能“远游”,也许还会被戴上“不孝”的帽子。
说起来,孩子来自母体,就像一种天然的“自由落体”,借父母的身体产生生命,一朝分娩后便“不再属于自己”。他是你生命的延续,更是“这个世界生命的延续”,而延续也不属于我们,属于孩子自己,属于生命本源。
这,犹如苹果树结出红红的苹果,熟透的芳香的果实,脱离了树后便不再属于苹果树一样。
所以,他们只是借助你的身体而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你才来的。
2、我们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生活中,有很多旧的观念、旧的传统、旧的思维带给我们一些“误导”,就是孩子不仅属于自己的,还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愿去成长和“发展”。
比如:有的父母是做生意的,就必须让自己的孩子沿袭成为“优秀”的商人,且必须是传承祖业。受到父母的这一限制,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孩子“舍弃”了自己的梦想,一辈一辈的,不知道他们会有多苦恼。
现在很多父母就“喜欢”为孩子的“未来”操心、且“操碎了心”。孩子的成长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来,不能有“半点闪失”。
比如:我就看到过一个非常幼小的孩子,骨骼稚嫩,就被父母逼迫去学少林武功,孩子不愿意学,哭闹不止,其实也吃不了那个苦啊,但是不学不行,“必须”得学。不知道这对孩子幼小稚嫩的身心是多大的一种摧残,可家长反而觉得是对孩子的“发展”好,是一种“锤炼”。
当父母的,你怎么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呢?强行孩子必须学什么,不能学什么,甚至将来怎么发展、找什么样的对象都给“安排”好了,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灵感受。
3、我们更不要限制孩子的未来和“自由发展”
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认知,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三观”,有着自己的人生轨迹,有着他自己的梦想和人生理念。
比如一代伟人、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的理想就是铺展自己心中宏伟蓝图,把革命事业当成人生追求的目标。我想如果他们的父母“限制了”他们的人生发展,人类世界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巨大发展成就和缤纷精彩,也许还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所以,孩子从小到大,你培育他,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认知和意识行为,他们有着自己的梦想、理想、追求目标。让孩子展开梦想的翅膀,是父母给予的最好的“礼物”。
这一点,我们人类更应该学习自然里的生物和动物。比如小鸟,它们在羽翅丰满起来后,自己往哪里飞,父母是从来不干涉的,让孩子“以天空为家”自由的展翅翱翔。
所以,纪伯伦接下来的诗句是: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而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这是纪伯伦的精美诗句的核心部分,好好阅读理解一下,我们的心灵也会“疏透”。
小结:
我们都应该好好读一读这首诗,领悟思索其精髓,“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知道有多少人至今不明白这个问题。
其实,给我们“上课”的不是老师、不是诗句,而是大自然。
你仔细想想、用心感悟一下,哪些动植物不是这样?蔬菜、水果、粮食,这些都是“借助母体”而来,但从来不属于“母体”本身;又有哪个动物“跟随父母”生活一辈子呢?
心灵、灵魂从来都是自由的、需要自由飞翔的。如果你限制了它的自由,或许会形成一种“人性的扭曲”,扭曲了的灵魂,亦不再是自己的,也没有了自己最向往的人生美景。
所以父母不能太自私。这种自私其实不是“为了你好”,而是一种“人性的丑陋”。
孩子“不是你的”,他是你人生“最美的风景”之一。
以上为亲吻生活—爱欣原创回答,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大家阅读。纪伯伦说,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如何理解?
我的理解 纪伯伦的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意思是你给了孩子生命、爱。但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自己的思想,作为父母,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我们无法左右他的未来,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未来是未知的,是需要努力去得到的,而你做梦也无法倾尽全力也无法达到孩子的明天。
每个人生活轨迹都不可能是一样的,孩子不可能复制我们的生活轨迹,正如诗人所说: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他想飞,就让他飞吧!我的女儿当初考大学,如果我干涉她,让她在身边读书,工作,想起来也很完美。但是她选择了外地上学,如今是越走越远,而且未来的道理是未知的,那有能怎么样呢,爱她,尊重她,默默守护着她,因为她不属于我一个人。她是属于未来,属于国家,属于世界的!
纪伯伦说,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如何理解?
就是在告诉大家,孩子出生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人,不是谁的依附品。有的父母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希望,自己的未来,控制他们、压榨他们。他们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生活,无数的父母看不清这一点所以望女成凤,望子成龙,那些被压的喘不过的孩子的结局都不是很好。
纪伯伦说,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如何理解?
纪伯伦说的“孩子不是你的”这句话,我认为包含一下这个意思:
1.从法律层面上来说,你不可以打骂虐待或放弃孩子,那是犯罪的!不是说自己生了就能够对他为所欲为且不用负责任。
2.从情感层面来说,父母爱孩子,但是要爱的有度有分寸,不可以霸道占有,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爱会让孩子窒息,亲子关系也会弄得很糟糕。
3.从教育层面上来说,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一定年龄会非常的依赖父母,但是智慧的父母会适时放手,孩子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机会,不是一切都包办代替。父母不懂这一点,孩子就是低能儿、妈宝男、啃老族等,害了孩子也累了自己。
4.从生活层面来说,父母和孩子是相依相存,前提必须是尊重包容而有界限感。“儿不嫌母丑,不嫌家贫”,父母也要不嫌孩子愚笨不如意等,互相包容就是最大的尊重。但是一定要爱得有界限感,所有的财富都是靠自己个人双手创造的。父母要遵循自然规律,到了一定年龄,一定要让孩子独立生活。孩子也要有一个自觉性,就是父母的一切不是你的。
唉,以上种种就是我的粗浅理解。不管怎么说,死死记住了“孩子不是你的”这句话,会用用之随时鞭策自己。
纪伯伦说,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如何理解?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行为、心理、灵魂!不该成为大人加以思想的工具,比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为他们规划未来。
纪伯伦说,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如何理解?
我是@书墨飘香伴你我。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作者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纪伯伦、鲁迅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二、“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句话是选自纪伯伦作品《先知》第四章“论孩子”。三、《论孩子》是由冰心翻译的,译文如下作品原译是由冰心翻译的,译文如下: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四、为什么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我们看到诗中开篇就是“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贯穿了整个作品始末。吸引人一直读下去,想知道诗人到底为什么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呢?
原来诗人是告诉我们,作为父母,你给了孩子生命,但是孩子只是孩子,我们养育了孩子的身体,但我们给不了他思想,他是独立的个体,他不可能替父母成长或达成父母心中未了的心愿,这是我们作为父母所需要反思的,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这些都是不对的,应该放手让孩子去飞。父母子女之间,其实就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渐行渐远的告别。
当然,父母与孩子的亲情仍是永存的,诗中最后一句就是很好的诠释”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父母要怀着快乐的心情,看着孩子越走越远,而不必感到失落,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您留言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书墨飘香伴你我,一枚对外汉语教师,专注教育。希望您关注我,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