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吃过苦的人,是生活上节约的人”,你认为呢?
的确如此。吃过苦的人,方知节约也是应对苦的方式,让苦转化为甜的开始。
50、60年代出生的人,大都是吃过苦的人,也最懂节约意味着什么的人。曾经的名句:“深挖洞广积粮”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那时候,我们对粮食的节约达到了一种极致:饭桌上的饭粒,都是捡拾起来放到嘴里的;饼子长了“绿毛”,也舍不得扔掉,把外皮去掉吃瓤;苹果坏了,把烂处挖掉,仍然吃得笑容灿烂。
母亲至今依然记得她儿子小时候的心愿:“妈妈,大饼子能让我吃饱吗?”每每说起这话的时候,母亲眼泪汪汪。那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家家的生活还处于“吃苦”之中。最苦的日子,山上的野菜都挖完了,吃的菜都是“清汤寡水”,一个人分一块饼子下肚,不一会就饿得心里慌慌的。
积攒粮食、积攒东西成了“一种财富的积累”,我们就是在“广积粮”的日子里长大。真不是我们的品德有多么高尚,而是在自己幼小的心灵里,想起国家这么困难还“有粮积”,会感觉和国家一起同甘共苦,心里总是有那么一丝丝香甜。
这样的日子,我们依然快乐。因为我们珍惜生活的每一点回馈,有饭吃有书读有衣穿就很满足,感激生活,感恩社会。
所以至今我弟弟创业致富,在“家大业大”之时,仍然保留着往昔的节约风格,这风格是骨子里的“精华”所在,是一辈子舍弃不掉的。他把生活的“高大上”理解为节约即德,是思想品德、为人做事的高大上,而不是所谓“精致生活”的高大上。弟弟从来就不是“抠门”的人,自己不乱花钱,却大方“施舍”给身边贫困的人,资助了好几个贫困大学生,身边朋友都说他是一个“有钱的穷人”。
至今,我依然记得父亲给我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说当年在朝鲜战场,最苦的时候,有的战士吃不上饭,就吃身边的草、吃雪,饿极了,还会把石头含在嘴里,竟然还会感觉不到饿了,那时候即使饿着肚子,其战斗意志依然高昂。
所以,你看那些从战争中走过来的人,经历过自然灾害饱受过苦难的人,都明白节约的内涵,都懂得其朴实的内在和分量。现在他们在生活富裕了以后,依然保留着艰苦朴素的生活状态。
所以,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中甜。在品尝香甜的日子里,依然保留着节约的品格,就是无华的品质,让甜蜜幸福的日子穿着质朴的“外衣”,是内心的一种踏实,一种富有,更是对生活的本源的理解。
今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很多人不理解老一辈人为什么会这么节约,有钱不花,不会消费,甚至感觉他们的生活“没有品位”,其实那是不明白生活的“品位”在哪里。
真正有品位的人,是内在的朴实无华,把节约不仅过成一种生活方式,还当作“传家宝”流传下来。
因为, 生活的“苦”教会了我们很多。懂得“积累”就是其中之一。这种积累,是一种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或被称之为节约,还有人理解为“抠门”。
过去雷锋时代,“节约”不是吃苦、更不是“抠门”的代名词,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光。因为从毛泽东主席以身作则的节约生活中,我们看清楚了什么才是美丽生活的真谛。那时候,全民节约都深感是内心的自豪,处处体验着“勤俭节约”所散发、带给自己甜蜜幸福的味道。
相比现在有的年轻人,通过这次“疫情”就看得出来,在居家“防疫”的短暂日子里,就为“生活费”都没了着落而发愁、叫苦连天,开始把眼光转向朋友的“口袋”,茫然明天不知道什么能填饱肚子,透支了不能再透支的无数个今天和明天的日子。只是暂时的不上班,就开始感叹房贷车贷无法还上,真不知道这种境况该不该同情。
有人说,这次“疫情”期间,就考验了一个人对“如何节约生活成本”的理解,其实就是消费观念的正确与否。有人感叹有一天当战争来临,又不知道何时结束的时候,这样的人其生存也许还真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要精打细算的,勤俭节约是生活的细水长流,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所以,这句话告诉你:透支今天的生活、透支未来的日子,就会被突然来临的“苦难”所惩罚。
大灾大难面前,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才是第一位的,那些没有钱还一味追求所谓“精致”生活的人,是否该好好想一想,何为吃苦,为何吃苦?为何节约,何为节约?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老一辈人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勤俭节约优良品质,年轻人真的应该从中好好学一学。不要把眼睛盯着豪车豪房,名牌手表包包,在真正的“苦难”面前,这些东西往往一文不值;不要把心思花在如何贷款、信用卡透支以及民间借贷、花呗等资金来源的研究上,多积累人生经验、积累生活的给予、积累一种勤俭节约的精神,不忘初心,才会更好更独立的应对人生的各种挫折与苦难。
以上为亲吻生活—爱欣原创回答,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朋友们阅读。有人说“吃过苦的人,是生活上节约的人”,你认为呢?
吃过苦的人,是生活上节约的人,这个问题大部分都是这样,因为吃过苦的人,他们知道每一分钱,每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所以他们在生活上极度俭朴,珍惜每一分每一粒粮食,且看到别人浪费他们的心也不舒服的,所以勤俭持家才是一个成功人士。
有人说“吃过苦的人,是生活上节约的人”,你认为呢?
吃苦是人生的必然,也必须的。没有不苦的人生,在苦里沉沦,还是崛起;在苦里萎靡,还是勇毅。
没有不病的痛苦,没有不吃药的苦而痊愈。没有不摔跤的粗心,没有不苦的谨慎。
站在今天,昨天的昨天千辛万苦,踉踉跄跄或昂首阔步挺过来了,庆幸也自豪。明天的明天不可预知的艰难困苦,也有勇气闯下去,匍匐或站立的姿态、伤痕或放弃的肉体,坦然面对。
“先苦后甜”是真理,也只在收获理想果实的仰天长啸。理想无止境,有春的缤纷和秋的硕果,有夏的碧绿和冬的寒梅。不同年龄有不同的挣扎和期望。
苦里有甜,像炎热的阳光和凉爽的月色。苦的汗水里流淌着幸福的歌谣:子女唱给父母听的,父母哼给子女听的。
苦像生命长河岸边的芳草,无尽止,芳香的苦涩和艳丽,点缀了波澜的色彩。
生命不息,苦味相随。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坐享其成,一潭死水,会腐臭枯竭。活力四射的生命,便是自寻苦吃的健康。
吃苦和勇于吃苦的人,面对未来的苦自信满满,不犹豫不怀疑自己的能力和精神。
畏苦和避让苦的人,河沟也大海的宽阔,丘陵也珠峰的险恶,泥泞也沼泽的怯步。
张开双臂,迎接苦。你是阳光,苦是冰雪;你是大鹏,苦只十里;你有铁肩,苦是扁担。
有人说“吃过苦的人,是生活上节约的人”,你认为呢?
我是过来人。吃过苦的人懂得珍惜,生活上要求不高,也不奢侈,注重节约,不愿浪费。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由于物资馈乏,生活十分简单,有时甚至还要饿肚子。没有办法,为了填饱肚子,只要是能吃的东西都拿来吃。物资都是定量供应,根本就不够,一个月才吃一回肉。养成了节约的习惯。穿得也简单,冬天就是内穿一件衬衫,外罩一件棉衣,毛衣是稀罕物。那时生产工具落后,劳动强度大,十分辛苦、劳累,但热情很高,不甘落后,都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为社会主义建设增砖添瓦。生活上容易满足,也没有攀比。到了现在,我们这些人与子女存在着代沟,他们难以理解我们的举动,认为我们生活质量差,但我们觉得很幸福。赶上了好时代,衣食无忧。
有人说“吃过苦的人,是生活上节约的人”,你认为呢?
这话是有点对,但吃苦要明白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如果吃苦只是为了挣钱最后连自己的身体都不顾,那一个人的吃苦耐劳就无有意义了,在能干中一定要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如果把自己挣的钱又倒回去了,这样的结果你能快乐吗?
有人说“吃过苦的人,是生活上节约的人”,你认为呢?
吃过苦的人,懂得生话的艰辛。他再有钱,也会勤俭节约。舍不得吃穿,他们的生活准则是,食以裹腹即可,衣可暖身就行。很是节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