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岁以上老年人,特别是糖尿病人,高血压病人,最害怕的是什么?

80岁以上老人,尤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最怕什么呢?最怕各种并发症、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长期糖尿病患者高血糖血液流经全身,会给机体所有神经血管组织及器官带来危害和相应病变,比如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等。高龄高血压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差、血管堵塞严重以及变窄变脆,最怕心脑血管随时发生意外而卧床不起和失去性命。

我父亲就是高血压患者,今年83岁了,每天自己也是“担惊受怕”,好在心态还算比较好,遵医嘱用药,饮食上注意少盐少油。人到了80岁后如果疾病控制的好,是能够延长寿命的。我有一邻居大妈,我还发过视频,她老两口是我们小区远近闻名的长寿老人。可大妈告诉我她患有高血压好几十年了,82岁那年还差点“走”了,但是经过自己的生活饮食及用药调理,血压控制得挺好,现在95岁了身体反而比以前越来越健康了,如果她自己不说大家真看不出来她还是个病人。其实除了生活饮食因素,最主要的是她平素身体底子好、心态开朗乐观、同时命也不错,几个因素综合她才如此长寿。那天我们一起聊天,她耳聪目明,自己笑着说还真没几个人在她这岁数身体还这么好的 ,言语中透着自信和乐观。

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人,平时一定注意自己病情的随时变化,及时做好血糖血压检测,尽量不要出现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如果瞬间“走了”还好说,并发症出现甚至长期卧床不仅自己遭罪,也会给儿女增加许多麻烦和负担。前不久,我在一家医院看到一个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昏迷的患者,才60多岁,可糖尿病已经30多年了没怎么治疗,生活中自己也不注意,昏迷后糖尿病足发黑已无法截肢,浑身上下都是溃烂的褥疮流着脓血,很是可怜又可怕。这病人只有一个女儿,孩子日夜连轴护理累得连哭都没有力气。所以老年朋友千万要注意和防范并发症,平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好疾病进展。(下图为小区邻居95岁大妈和96岁大爷,至今仍能生活自理)

八十岁以上老年人,特别是糖尿病人,高血压病人,最害怕的是什么?

你好,三诺讲糖很高兴为你解答!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或老年高血压患者,或者是同时合并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的老年人,强调要将老年人的人身安全、机能维持和饮食营养放在首位,其次再考虑血压、血糖等治疗性指标的达成。

因为老人年纪大了,身体机能已大不如从前,身体的各个脏器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所以,想办法稳定他们的身体机能状况,让各个部位都能保持“正常运转”,这才是最应该做的事情。

试想,如果身体机能都不能维持正常了,还不让人感到害怕吗?常年工作的老化机器,即便有点小毛病,偶尔大修一次,只要能够继续工作,好好维护,那么就不至于停工报废。

所以,老年人在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时候,要选择作用持续时间长、药性温和、不良反应小的药物,降压、降糖的目标也要放得宽泛一些,以免控制过头了,出现低血糖、低血压的情况,威胁他们的人生安全。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用!觉得不错,请点个赞。欢迎【关注】三诺讲糖,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八十岁以上老年人,特别是糖尿病人,高血压病人,最害怕的是什么?

八十岁以上还有三高病最怕什么呢?我觉得他们最怕断了药,突然发病住院身边没人照顾,又没积蓄治疗。老无所依,老无所养,孤独终老。

八十岁以上老年人,特别是糖尿病人,高血压病人,最害怕的是什么?

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病人最害怕的是什么?

最害怕的也是最担心的,概括地说两个方面,两句话。

那就是在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情况下,缺乏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从而加大疾病死亡或意外死亡的风险。

生活保障方面。一是生活上需要有人照料日常起居、饮食,特别是因病行动不便的老人;二是心理上需要亲人加倍的关心、呵护,增加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减少对生活、生命的抵触情绪,使他(她)们生活得很轻松,很幸福,很快乐;三是护理上需要家人或保姆必须具备对老人,特别是对高血压、糖尿病人的基本护理的医疗知识和日常生活、护理中应注意的事项。知道他(她)们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知道什么时候吃什么药,什么时候该去做什么检查………。

医疗保障方面。一是对于健康的高龄老人必须具备家庭养老和医疗保障的条件;比如说每天量一次血压,一个星期测一次血糖。二是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还必须做到有专业生活和健康护理。

当然生活和医疗保障更重要的是经济保障。

现实生活中八十岁以上老人,特别是患有各种疾病的老人,他们最害怕的,最担心的也是我们大家包括政府和家人,社会更关心和关注的。

政府提倡家庭养老为社区养老,专业的康复医疗养老,也就是说未来实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从而达到养老服务更周全,医疗救护更方便,社会养老保障更到位。也就是为了解决使我们老有所依(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让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老人和老年病患者无后顾之忧。

八十岁以上老年人,特别是糖尿病人,高血压病人,最害怕的是什么?

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几天前,医院重症监护科(ⅠCU)病历讨论时分享的一个案例。80高龄老人,同时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最害怕的是独居和摔跤。

1.病例分享。

这是一位82岁高龄婆婆,患有高血压多年了,有规律服药,平时生活能自理,因为各种原因单独居住。某日早晨,家人探望老人时,发现老人昏迷在床上,赶紧送急诊,CT检查脑出血,量比较大,需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家人拒绝手术选择保守治疗,经5天抢救,老人终于清醒,并告诉医生在发病前有摔跤史,我们专业称之为“跌倒”。并告诉医生髋部有疼痛,医生体检没有发现外伤,X光检查发现股骨颈骨折。复查CT颅内血肿仍有手术指征。遗憾的是,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家人拒绝了开颅手术,拒绝了股骨颈手术,要求出院回家。从死神手里抢回的这一条生命,原本有很大机会康复,获得生活自理,可以拥有较高生活质量的老太太,从此只能卧床,并且死神不知哪天来临。我很为老人感到痛心,想必老人也是心如死灰吧。

2.高龄老人怕独居。

俗话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七十岁以上高龄老人,尤其是合并高血压这种疾病老人,很容易发生意外,尤其是晚上。关于独居老人过世多日无人发现的报道已经不少了。如果老人无家人陪伴,经济许可的话,可以选择送老人院照顾,如果发生了意外,也可及时发现,及时治疗,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3.高龄且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人怕摔跤。

这种情况下,出现心脑意外的可能性本来就很大,如果摔跤了更是雪上加霜。像上文病例,没办法确定摔跤所致脑出血,还是脑出血后致摔跤,但可以肯定的是,脑出血后果更严重了。对很多老人来说,一跤就可致命。

跌倒风险有:1.骨折。如上文所讲老人家,导致骨骨颈骨折。2.脑出血。3.关节脱位、韧带损伤。

4.如何防跌倒。直接上图,下图就是我院防跌倒宣传资料。

八十岁以上老年人,特别是糖尿病人,高血压病人,最害怕的是什么?

老人,特别是糖尿病人、高血压病人,最怕的就是卧床,没有之一,就是卧床。

卧床是指老人因长期的疾病或者伤残等原因活动能力下降,部分或者全部需要人帮助或者护理,生活不能自理。大部分时间需要在床上度过。

卧床的原因有很多

短期手术,受外伤导致骨折如股骨头骨折,腰椎骨折等都需要卧床休养。脑卒中的患者出现肢体活动不能,可能卧床时间就会很长,有一部分患者可能能恢复,但有些可能就需要长期卧床。

内科疾病患者如合并感染,肿瘤,心梗等情况也需要卧床。长期衰竭的患者和一些急症需要治疗的也需要卧床治疗一段时间。所以老人卧床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

卧床的后果很严重

肌萎缩和骨质疏松 很多老人卧床,肢体的活动能力下降,会出现肢体的废用性萎缩,由于缺乏活动,骨质中该会很快流失导致骨质疏松,肌萎缩和骨质疏松,老人均会感觉疼痛,有时会非常剧烈,难以耐受。严重的骨质疏松还可能出现在搬动老人时出现骨折的可能。

要经常帮老人活动肢体,做主动和被动训练,使肌肉活动起来。要补充钙质、维生素D等物质,来促进钙的吸收,补充丢失的钙质,减少骨质疏松的可能。在帮老人活动时动作要轻柔,防止暴力挪动。当老人述说某处疼痛的时候,要注意检查是否有骨折的可能。

压疮 很多患者长期静止不动,或者没有定时翻身,就会出现局部受压部位的皮肤破损,如骶尾部,髂部、足跟、背部,出现压疮,长期受压,卧床老人大部分存在营养不良,很难愈合,还会进一步扩大,会使老人非常痛苦。

压疮对于卧床不起的老人来说是非常麻烦的事情,要做好预防工作,保证定时翻身,每天检查皮肤完整性情况,在易于受压部位可以放置气垫圈来避免局部压力或者使用小垫子来改变受压部位,防止压疮的出现。在出现局部皮肤红的情况时要及时处理,这是压疮出现的先兆。

坠积性肺炎 老人卧床,气管,喉部等部位分泌的痰液等不能被及时有效的咳出,饮水或者饮食进食导致呛咳,痰液及食物残渣会沿气管下行,坠积到肺的底部,导致发烧,胸痛、咳嗽等症状。由于血糖高,感染不易控制,非常容易出现感染扩散。

所以做好预防工作非常重要,要增强老人的抵抗力,及时翻身拍背,使痰液易于咳出。避免呛咳,如呛咳明显,可停止进餐和饮食,必要时胃管进餐。

食量下降 活动量下降,长期卧床,胃肠蠕动能力明显下降,会使患者的食量明显下降,时间长就会出现营养不良状态。

老人的营养非常重要,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特别是蛋白质和纤维素,丰富的纤维素可避免老人便秘,排便时用力过度可使高血压老人有出现脑梗塞或脑出血的风险。

心理问题 突然活动不便,很多老人会出现心理问题,如烦躁、易怒、抑郁等状态,可能会出现厌世,自伤行为。

家人要注意看护,做好陪伴和疏导工作,使老人尽快适应这种状态,配合生活和治疗。

综上所述,对于卧床的病人无论是高血压还是糖尿病人,护理人员都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让老人的营养、运动、饮食及用药、心理等方面得到全面的照料。预防为主,防止各种合并症的出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