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武不亚于刘邦、刘秀和刘备,刘裕为何没能统一全国?
他没有那两个的套路深
勇武不亚于刘邦、刘秀和刘备,刘裕为何没能统一全国?
刘裕是军事天才,杰出的军事家,战无不胜。在他的手里,南朝开启了最强盛的时代。
刘裕没有统一全国,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死的太早。只活了59岁,刚当皇帝每两年,正要准备北伐就挂了。要不然,刘宋,就是继西晋之后有一个大一统王朝。中国就可以避免长达数百年的南北朝时期。
刘裕,据说是刘邦之弟刘交的22世孙。到底是不是,并不重要。
刘裕小的时候家境贫苦,母亲更因分娩后疾病去世。刘裕他爹就想把他扔掉,同族刘怀敬的母亲伸出援手,养育刘裕,这才活了下来。多可怜。刘裕长大以后,还是在社会底层谋生,打过鱼、种过地、砍过柴、卖过草鞋,卑微的不能再卑微。
就这么混了三十来年,忽然有一天,不知道是受了什么刺激,刘裕决定再也不能这么过了。他要投军,搏一个未来。他先是担任北府军将领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后来转入刘牢之的麾下,担任参军。
当时,东晋已然风雨飘摇。孙恩起义席卷半个东晋。荆州的桓玄也要造司马氏的反。所谓时势造英雄。36岁刘裕就在这风口浪尖里,横空出世。
自隆安三年(399年)后,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即为后,又派兵南征林邑国,使其全境归附。
刘宋兵威之盛,东汉以后实所罕见。刘裕消灭后秦以后,原计划东渡黄河,消灭北魏。前锋部队都已出动,突然接到消息,留守后方的刘穆之去世了。刘裕深空后方有变,急忙撤军回江南。就这样错过了一次统一全国的大好时机。
刘裕回到南方,登基称帝。经过两年的休整,永初三年(422年),刘裕计划出征北魏,但是天不遂人愿,还没来得及出兵,就病逝 ,终年59岁。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就以这句词,结束本文吧。
勇武不亚于刘邦、刘秀和刘备,刘裕为何没能统一全国?
刘裕,字德舆,小字寄奴。生于公元363年。驾崩于公元422年。公元420年登基,在位2年。终年60岁。刘裕是当之无愧的两晋南北朝第一牛人。刘裕出身贫寒。完全是是靠自己的能力成为东晋权臣。最终篡位登基。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宋太祖。虽然刘裕出身最低层。但他建立的刘宋是南朝里无论是从国土面积,军事势力。经济水平而言,刘宋无疑是最强大的。但说刘裕有机会统一天下。应该是可能性不大。而之所有没有成就天下,一是刘裕死的太早(成起事有点晚),二是后期有些保守,没有早年的进取心,三就是以刘裕实力还不足以统一天下。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言:“萧相守关成汉业,穆之一死宋班师。赫连拓跋非难取,天意从来未易知。这个说法是很中肯的,如果刘穆之不死,刘裕是可以统一天下的。而刘穆之只是一个符号和代表,实际上是指,刘裕缺乏世家和门阀支持,而那个时代,却恰恰是门阀世家最鼎盛的时候,刘裕一介平民能够占据半壁江山篡位登基已经不易了。刘裕出身和朱元璋一样,都来自社会最底层,朱元璋能够成就天下是因为没有了门阀、朱元璋如果南北朝那个世家门阀时代未必如刘裕。刘邦成就天下是因为新的权贵阶层必定要代替守旧的没落贵族。刘秀就是依靠世家成就天下的,至于刘备他还不如刘裕呢。半壁江山的刘宋短命王朝,而世家门阀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唐末,刘裕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和世家结合。但世家却没有想统一天下。门阀世家制度的固然是刘裕的最大威胁。依靠世家不行,铲除世也不行,这是一个政治矛盾体。但刘裕早死,没有解决这个政治问题,所以刘裕没有统一天下,但必须指出是,南北朝时期。最有机会统一天下的都是北朝,而不是南朝。
刘裕在面对是华夏的百年乱世、胡人遍北方,政权林立,西晋亡国,被迫南迁,但皇帝始终是世家的傀儡,刘裕却能成就一番帝王伟业,足见其能力,才干。在他所处的时代,无疑是第一牛人。但刘裕起家太晚,刘裕36岁的时候在吴郡击败邪教头子孙恩造反才一举成名。刘裕40岁的时候,破卢循。败桓玄。刘裕45岁的时候入朝执掌朝纲。刘裕54岁时候,刘裕的萧何刘穆之病逝,刘裕也就此丧失进取之心,开始筹备篡位登基。57岁的刘裕在位两年就驾崩了。再就是刘裕老来得子,裕肱骨早亡,大业后继乏人。也让刘裕不得不放下统一天下的雄心,刘裕这么做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他驾崩以后,他的辅政大臣居然废了他合法的继承人另立新君、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刘宋王朝根基不问稳。而晚年的刘裕已经没有了当年的豪气和雄心,没有那么高的追求了,把一份丰厚的家业和把帝位传给儿子是刘裕晚年唯一要做的事情了。而从现实角度来说,关中已经丢失,文臣刘穆之,武将王镇恶全都过世,没有人了。而且当时南方整体经济实力弱于北方。从各个方面来说,刘裕统一天下机会很渺茫,即便成功了,大概也是一个短命王朝,应该和隋朝差不多。前景较为悲观 。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勇武不亚于刘邦、刘秀和刘备,刘裕为何没能统一全国?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无能为。区区半壁江南地,何以吞虎驱狼复中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即便是600多年之后的辛弃疾,在遥想寄奴当年的时候,也是心潮澎湃,由此可见刘裕的雄才大略是无可置疑的,但至于能否统一天下,就不仅仅只是才略的问题了。
一:起事太晚,成功时已近花甲之年
作为江左六朝“定乱代兴”之君,刘裕毫无疑问是超迈于许多帝王之上的, 回顾刘裕一生,出生贫寒,艰难求存于士族门阀掌控天下的社会环境之中,年逾而立才幡然悔悟投军从戎开启奇迹般的人生岁月。在经过二十余年的艰苦奋斗,他以一己之力造就了“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并最终凭借手中之军权迫使天下门阀不得不俯首低头。
公元422年,在刘裕登基为帝的第三年,年不过59岁的刘裕病逝于紧锣密鼓的北伐备战之中,轰轰烈烈的北伐至此偃旗息鼓。虽说之后宋文帝在其父刘裕的基础上三次发起北伐之战,但因为不知兵事和听信佞臣的缘故,终究是无功而返至此,南朝四代再无北伐之力,只能因循沉湎坐以待毙。
换言之,如果不是天不假寿的话,刘裕是极有可能成为终结南北朝对峙之局的一代雄主,至少也是缩小南北差距的一代英主。只可惜,天下不如意事多八九,刘裕也因其所处时代的特殊性而被湮没无闻,其雄才伟略在一些不知人的眼中也就是寻常而已。而这恰是最令人感到可悲的。
二:主少国疑,权臣执政,草草收场的元嘉北伐
刘裕去世之后,辅政徐羡之、傅亮废杀少帝刘义符及庐陵王刘义真,而理由则是“少帝荒淫不道,不堪荷国之重器”。当然这些都不过是欲加之罪罢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主君年少尚不足以弹压权臣的缘故。再说南北朝时期,原本就是君臣秩序最为混乱的时代,“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思想早已在刘裕篡权的时候深入人心。眼见刘宋之鹿可逐,见猎起心之人自然也就冒出来了。
至于文帝之所以能够继位,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彼时的宋文帝十分低调,符合权臣扶持傀儡的政治预期,而事实是,年少英伟的宋文帝是个扮猪吃老虎的角色,在经过三年的部署和经营之后,隐忍已久的宋文帝一举剪除徐羡之、傅亮等权臣。至此,刘宋王朝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南朝时期绝无仅有的“元嘉之治”就是产生在这种背景之下。
元嘉27年(公元450年),深以“元嘉之治”自负的宋文帝在王玄谟的建议下发起了规模宏大的元嘉北伐,但由于综合国力、将领能力以及天然的南北差距等各方面的原因,不仅元嘉北伐一触即溃,甚至连元嘉之治也就此中衰。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公元453年,太子刘劭率萧斌等发动宫廷政变,弑杀宋文帝刘义隆,从此,刘宋王朝跨入大动乱时期。
三:江南半壁,权势利益错综复杂,天生残疾的刘宋王朝
公元502年,世家子萧衍逼宫迫使齐和帝禅位。寒门出身的刘氏被迫退出历史舞台。纵观东汉至于北宋这近千年的历史,我们只能一再感叹“王侯将相真的是有种的”,这股根深蒂固、错综复杂的士族势力也并不是一两个英雄豪杰就能够将其摧毁破灭的。因为在这近一千年的时间里,在历代王朝更迭交替的背后,始终隐匿着世家门阀的影子。他们或直接参政、或扶持代言人,虽不在朝堂却实实在在的主导了历史的发展。
而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之下,无论雄杰骁悍如曹操还是坚韧卓毅似刘裕,这些出身“微贱”或寒门的英雄豪杰,虽然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暂时扭转乾坤大势,可一旦子孙不肖就会马上被士族门阀卷土重来,取而代之。远如司马氏之取代曹魏;进入萧氏之取代刘宋。无一不是如此。
基于这样一种客观的历史事实,即便雄悍如刘裕也不得不在年近60的档口勉强打起精神,拖着病体残躯率师北伐。换言之,刘裕的第一次北伐其初衷并不是为了收复中原。而是希望借助北伐的威势来震慑江南的士族门阀,进而扫平自己的进阶之路。而事实也证明他这一政策的正确性。但这又如何呢?在他建立刘宋王朝之后,还是不得不依靠并重用士族子弟。
但这种纯军事化的强迫又岂能长久,一旦消失,势必如弹簧一样强力反弹。届时的刘宋王朝又该如何自保呢?历史也正以其残忍而血腥的一面告诉我们,在萧衍继位之后,刘宋王朝的皇室便遭到了血腥的屠戮。而这一结局又似乎是早已注定的。
勇武不亚于刘邦、刘秀和刘备,刘裕为何没能统一全国?
宋武帝刘裕,可以称为当之无愧的南朝第一帝王,甚至是南北朝第一名将。辛弃疾有词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歌颂的就是宋武帝刘裕,他以一介布衣投身从戎,攻灭桓楚、西蜀、后秦、南燕,收复长安、洛阳两大故都,被东晋封爵宋王,最终取代晋朝建立刘宋,可谓使备受欺凌的华夏扬眉吐气了一把。然而宋武帝终于没有统一全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早逝。公元420年篡位,公元422年就病逝了,享年60岁。
另外,在刘裕攻下长安后,当时确实也想继续北伐,但是此时发生一个意外情况,就是他的心腹刘穆之病逝了。刘穆之实际上就是刘裕控制东晋朝局的最得力帮手,他一死,大后方很可能就会乱,刘裕炙手可热的权力将会一夜之间消失。所以权衡利弊之后决定自己带领大军返回南方,而留守北方的儿子刘义真则和将军沈田子等人内讧,最终晋军放弃了长安,而被匈奴赫连勃勃大王捡了便宜。之后就是刘裕代晋和一系列政治改革,已经是无暇北顾了。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勇武不亚于刘邦、刘秀和刘备,刘裕为何没能统一全国?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每当读到辛弃疾这首词,我们就不禁想起那金戈铁马的年代。这里头的“寄奴”,就说的是历史上刘宋王朝的创建者刘裕。
刘裕是刘太公后人,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皇帝(420年—422年在位)。
他一生征战无数,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威名大胜。
在这些战役之中,分别杀了楚国桓玄、南燕慕容超、蜀国谯纵、后秦姚泓等四个皇帝。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登基,灭亡东晋,改国号为宋。在称帝前后又缢杀晋安帝、晋恭帝。这么算来,刘裕共弑杀六位皇帝,也算是创了历史记录了。这是刘裕的政治作为。
那么刘裕的个人素质,在刘邦、刘秀、刘备和刘裕这四人中,是什么水平呢?
例证一:当刘裕还是一个下级军官时,一次外出执行巡逻任务,突遇敌贼众数千。军力如此悬殊,他却丝毫不惧,带着身边十几个人就冲上前。很快,从人皆战死,敌贼众一窝蜂上前,想斩杀他。他手执长矛一跃而起,大叫冲杀,数千贼众吓得一哄而走。("见裕独驱数千人,咸共叹息。"《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一》)这那是凡人,简直就是一位天神!
司马光是一个治学非常严谨的历史学家,在正史中记载此事,可信度应该是很高的。由此可见,刘裕是一位世间罕见的猛将。
例证二:刘裕请求伐燕,上书朝廷后,遭到上下一致反对,但刘裕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力排众议。
大军坐船由淮河入泗水,刘裕命把船只、辎重留在这里,大军改走陆路,步行到琅邪,沿路要冲之处,都筑城留兵防守,以防南燕军的袭击。孤军深入,何等危险!刘裕的行动简直完全违背了军事常识!敌人可以扼守大岘,以逸待劳;也可以坚壁清野,使晋军求战不得,又征发不到粮食,那时他的北征大军势必陷入绝境。
但涉险过了大岘后,不见燕兵,他松了口气说:“兵已过险,人人有决一死战之心;禾苗满野,无需顾虑缺粮。敌人已经在我的掌握之中了。”
接着又总结道:“慕容超心贪,既想掳获,又爱惜禾苗,以为我孤军深入,不能持久,绝不会守险,也不会清野。我敢为诸君担保,不会有什么危险。”
果然不出所料,慕容超采用了军师公孙五楼的献策中,最下等的“纵贼入岘,出城逆战”的战法,他认为晋军远来疲乏,到了此时的平原地带,他用骑兵一冲,就可以轻松取胜。他的决策与刘裕预想的情况完全吻合,仗还没打,晋军的胜局已经定了。
两军一开战,刘裕用四千辆车子,分成左右两翼,徐徐推进。慕容超的铁骑碍着车辆,无从发挥横冲直撞的优势。
乘燕军悉数出战的机会,刘裕就命胡藩等带一支兵,绕出燕军之后,直取临朐, 临朐守兵不多,又没有防备,被晋军一鼓攻克。慕容超大惊,逃出临朐, 这么一来,军心动摇,刘裕趁势猛攻,大破燕军,斩段晖等十多个大将。
此处体现出刘裕有“知彼知己,”“料敌如神”的军事素养,可称为一个合格的军事家。
但这么一个勇猛智谋的刘裕,为何没能完成统一大业呢?过去传统的说法是天不佑人。因为他当皇帝时已经五十七岁了,刚坐两年龙椅就去世了,所以才没能完成自己的宏远。
事情真是这样的吗?其实这都是世人的一般理解。刘裕没当皇帝时就开始进行统一的征战(虽然当时是为东晋朝廷打工),但说实话统一全国和他当皇帝没有直接关系。
其实细抠起来,还是因为眼光问题。刘裕是一个优秀将领,军事家,但他不是一个战略家!他没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证据一:虽然刘裕是取代了晋恭帝而称帝,但他把老根放在南京,就是选择性错误,因为南朝时期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不是那么好消除的。
两晋南北朝时,士族和庶族有严格的区别,而且在南朝时特别严重。西晋的占田制使得豪门取得经济特权,遂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典型门阀制度,这种制度在东晋时期达到鼎盛。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就能充分说明问题。
例一:刘宋有个徐爰,熟悉朝章国故,文帝命将出师,常派他到军前传达机宜。文帝要提高他的社会地位,命王球和殷景仁多相往来。王球出身于门第最高的琅邪临沂王氏,他拒绝和徐爰往来,说:“士庶区别,国之章也,臣不敢奉诏!”文帝碰了这个钉子,非但不能强迫他,而且还要自己承认不对。
例二:刘宋时中书舍人秋当、周赳去访问同事张敷。周赳怕他不肯接待,说还是不去的好。秋当却很有信心,说:“我们都是员外郎了,如何不能同坐。”两人到了张家,刚刚坐定,张敷便命左右把自己的坐床移得离客人远些。秋、周二人无可奈何,只得灰溜溜地告辞而去。
而刘裕的出生呢?他虽然是刘氏后人,但已经过了多少代,早已时过境迁了。刘裕出生时家境贫苦,母亲因分娩后疾病去世。父亲刘翘无力请乳母给刘裕哺乳,一度打算抛弃他。刘裕长大后,因家境过于贫寒,落魄到靠砍柴、种地、打渔和卖草鞋为生,有时为补济家用而去赌博樗蒲。由于一向贫穷,遭乡里贱视,当时的人多不能赏识他。
就这么一个土包子,比刘邦的出身还要低微之人,居然能当上皇帝,他在那些门阀眼中的形象可想而知。所以,他当权后虽然努力加强皇权,但南朝世家大族在社会上经济上的优越地位未变,占有广大田庄山泽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大量依附人口,实际军政实权虽然有所削弱,但依然是一个庞大的帮派实力体系。所以,他要想完成北伐,统一全国,没有他们的支持,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
证据二:这也是最重要的证据
公元417年冬天,第二次北伐成功,灭掉后秦的刘裕,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长安城。他想在此稍作休整,经略关中,不料,传来了南京留守刘穆之病死的消息。刘穆之对于他的关系如同刘备和诸葛亮。当时一听他的去世,马上想到南京恐怕不稳。
刘裕遂留其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以及王修、王镇恶、沈田子等文武共守长安,自己统军南归。从刘裕此举可以看出,在他的心里,南京比长安重要多了。要不然也不会留下幼儿在长安镇守,自己亲自引兵东归。
在刘裕南归不久后,西夏的赫连勃勃派军南断青泥,东扼潼关,率大军进攻长安。至此,刘裕的为他人作嫁衣裳,北伐的成果尽归赫连勃勃之手。这是刘裕此生中最重大的一次失误。
关中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汉以后,经历了三国争锋,又经历了“八王之乱”,此时已是“五胡乱华”时期,中国进入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北方的汉民族遭受了空前的摧残和蹂躏,这时的老百姓多么希望大汉的后人来做统治者呀!
当刘裕东归的消息传出后,关中父老到军门流涕请愿,希望他不要走。他们说:“残民受不到大晋教化,到现在已有一百年(公元316年,晋愍帝长安陷落),才能重新看到上国衣冠,人人互相庆贺。想不到明公会丢下我们回去。长安十陵是公家坟墓,咸阳宫殿是公家府第,明公为什么要到别处去呢?”(《宋书》卷六十一)
从关中父老这些话中,表露的心迹坦白无疑,虽然他还没有称帝,但在老百姓心中已经把他看作是真正能继承汉高祖、汉武帝衣钵的人物了。这是多么深厚的群众基础!
刘裕听了这一席话,内心很感动。但他却毅然决然的执行了既定的方针,不肯改变主意,口是心非地以“受命朝廷,不敢擅留”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在这里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抛弃百姓的人,百姓也会抛弃他。”
刘裕刘宋王朝的命运,其实在他抛弃北方祖根的同时,就已经确定了。
参考资料:
《晋书》唐·房玄龄
《宋书》(梁)沈约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