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前期这么推崇对外战争,而明朝、宋朝一直采取守势?
唐朝有强盛的军事实力明宋国力不行难以维持军事开销加上国内政治斗争只能守
为什么唐朝前期这么推崇对外战争,而明朝、宋朝一直采取守势?
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有趣的问题,因为唐朝也并不喜欢对外战争,可以说中原王朝自地域和权力确定以来,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片固定的土地以外,对其他的地方都不大感兴趣。
理由很简单啊,除此以外的蛮荒之地(是的,我们称之为蛮荒之地),不仅种不了什么粮食,也不是非常适合人居住,你要扩展还得派人去打,你要镇守也得派驻军队吧,这对于一个农业国家来说这些土地根本没有任何价值,当然在玉米、番薯、土豆这三样神一般的植物在明末传入东亚以前至少是这样的。
可是我们为什么还能看到我们祖先的领土一点点扩大呢?而且到了唐朝甚至直接搞到了中亚地区。因为唐朝人的逻辑很简单,为了保卫长安必须占领河西呀,可是河西过去一片平原,那就把青海拿下来吧,青海拿下来之后,怎么办呢?西藏和新疆成为了帝国最为头疼和担心的地方了,反正有的是国力,那就一块拿下来吧,于是帝国的兵力就不断向外延伸……为此,唐代名将郭远振就做过很好的解释,他跟吐蕃大相论钦陵曾商议你放弃青海,我就不打西域,让青海作为地缘政治的缓冲区。可惜当时论钦陵并没有很好的理解这句话,于是唐朝又多了一块土地……而我们再去说宋明两朝,谁说宋朝一直采取守势了,从北宋到南宋,宋朝每任皇帝心心念念的就是燕云十六州。可惜没办法啊,零零碎碎打了快百年了都打不过人家啊,人家又答应不会因为燕云十六州趁机打我们,如果不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都城东京和临安(拱卫京师),谁想要这毛都不长的燕云十六州啊。于是宋朝就愉快的决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而明朝也一样,天子守国门,再往外,没意义了,都是自己的属臣,别人孝敬进贡总比去打别人花钱好(没毛病)。
所以其实我们看到,自从汉代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国人便从来不善于说去主动侵略别人,就是不会说去掠夺别人的资源。而我们地界这么一块一块大起来,其实无非都是为了保护两条母亲河罢了。
为什么唐朝前期这么推崇对外战争,而明朝、宋朝一直采取守势?
隋末战乱持续七八年就建立了唐朝,因此国力民生元气恢复是比较快的,大唐李家夺得天下时间是比较迅速的,这样的情况下国力资本就比较兴盛的快一些。大唐李世民采取的对外进攻方式反而成为了最好的防守方式,第一个原因就是他有国力、军力、民力等资本支撑,有条件以攻代守。
元末战乱持续了二十多年,朱元璋夺得天下历经将近三十年,坐上皇帝之后还在继续消灭其他势力残余威胁。国家经历战乱的摧毁比较严重,民生民力需要恢复元气,国力资本需要积蓄;这样的条件下是没有对外举行大举扩展进攻的,只能是采取一定范围内的防守之势。
而宋朝建立之前的战乱时期更是长,自唐朝末期到宋建立历经了五代十国,整个国家来说都是分裂局面达到五十多年,整个国家意识形态、民生国力都非常弱化了;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可以说并没完全统一天下,从地盘、国力、民力民生等,他都没有持续发动进攻统一天下的实力,所以,只能局限在一定势力范围之内,能采取守势自保就不错了。大家说是不是这样,国力资本、民生民力这些内在实力才是决定军事行动的根本;外围其他国家的国家实力也有很大关系。(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借用)
为什么唐朝前期这么推崇对外战争,而明朝、宋朝一直采取守势?
此有三方面理解。中国历来朝代思想保守,保守来源于春秋末兴起百家争鸣而统在士大夫阶级(多为掌权者智襄或权者夲身)的儒,道两教思想(佛教从东汉才传入,多植民间,并未影响统治阶级)。因此从认为"春秋无义战"起,即多反对"出师不义"的侵略之战。这是对外族的思想限制。也同时对称为夷,蛮,戎,胡等蔑视外族的不削去战领(其实都是华夏的少数民族)。如汉宣帝时疆土大到近1500万平方千米,而多外族政权是臣属于汉,却自称"以夷治夷",或结盟保平安。即使早期打跑匈奴,都班师回朝。唐的高句丽,西涼因叛唐侵略才去东,西征的,特别高句丽已侵占到中原多郡,才去义战平乱收服。体现了儒家的和为贵。其二,历史的中华均为防御为主。如秦修长城,汉末的屯田,只设了护内防线,即使唐时的都护府也是一亩三分地的自家管理行政机构。中国最富却是宋与明,清明上河图是真实写照,仅在南宋都占了世界经贸的50%以上,到明的隆庆开关,贸易收入达三亿两白银,占到当年世界的70%,外国惊呼,中国皇帝最会攒钱!从宋就有浩大船队,且发明有远航的陀螺仪,直到明郑和率多达三百余大船七下西洋都居然只商贸,不求占领。更甚者东西亚,南亚,从唐起有十数国欲加入国号,被历代朝拒之门外,只纳贡,讨封王号而不得入藉。从汉宣帝时的疆土最大,以后的起伏多为收缩,说明了历朝均是防御的例证。其三,要讲宋的成就,确实是"文进武退"反差巨大。具有院派书画精深代表且开创瘦巾体书法的钦徽二皇,竟然沦为金人俘虏,且经济最发达于世界的朝代被蒙古人所灭,惊人地印证了儒家仁政思维的局限性而令人婉息。
为什么唐朝前期这么推崇对外战争,而明朝、宋朝一直采取守势?
唐朝前期啊的扩张趋势其实和当年美国的西部大开发策略类似!
特点如下:
第一:征兵不出什么钱
第二:雇佣军大把还都不花钱都愿意跟你干
第三:有利可图。
美国西部大开发也是,都是农民自主进行,还拖家带口到处拉人一起干,目的当然是那无限的西部土地和财富,只要你打地就是你的。这个真的和唐初时候很像。那么这三点如何解释我们一个个看!‘
首先看军队不花钱。初唐时期的军队组成主要是均田制下的府兵,均田制度至古以来就有但是在唐初施行的最为彻底,原因很简单因为唐代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土地够多啊。
当时唐初的人口也不多,在大地主阶层的妥协之下,这个制度在唐朝得到最深入的推广,直接结果就是农民阶层力量大。农民普遍比较富裕!
国家政策好,即使不给钱当兵热情也高吗!
于是不要钱的兵员也多,不光不要钱,还自带粮草和武器参军你说初唐时期病院多不多!而且隋唐时期民间尚武成风,个个都是练家子,也因此初唐军队兵员多,单体战斗力强大还不花钱!
其次看雇佣军一大把。唐朝无疑是一个民族政策非常开明的朝代,这从李唐皇朝的血统就可以看出来,也因此唐太宗才有天可汗的名声啊!
所以唐朝在每一次扩张战斗中,几乎都有游牧民族的参与,付出的代价不过是你们不交税跟我打仗去,打赢了有你们好处!
所以我们可以无数次在史书上看到唐朝军队作战都是少数民族士兵更多,比如消灭西突厥一战,唐朝出军不过5万人,其他盟军比唐朝军队更多,回纥出兵五万,还有十来万的突厥协从军。
这些军队战斗力强大不说,关键点还是他们也不花钱,那的报酬就是消灭敌人之后的战利品。
最后我们看看第三点有利可图!之前我们说了,唐朝府兵参军积极是因为国家政策好,民众响应,雇佣军积极帮助唐军作战是因为战胜了有战利品能抢劫。
这都是有利可图的表现,农民战斗是因为有土地有财富,雇佣军是因为战利品,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唐朝丝绸之路的兴盛。
因为丝绸之路的兴盛。唐朝时候的游牧民族其实都是很有钱的,不想汉代时候匈奴那是穷的拉荒,作为东西方贸易的交叉路口。西域的掌控对于唐朝而言至关重要,这也是为何唐朝一直要控制西域的关键!
控制西域就是控制财富,进而有军费让别人帮你干仗!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丝绸之路啊,以上三个调节条件之后,唐朝初经常出兵的条件也就成熟了!当唐朝说,哥几个我要打仗谁要去的!
府兵会说,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还可以赚取军工保家卫国为自己我愿意。
雇佣军会说:唐老大,这次打谁,他们富裕不富裕,比列怎么分。
你看看吧,还没出证积极性就这么高,再加上战斗力不俗,打胜仗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说,初唐能打仗,关键点就是当时国家土地够多,养得起农民还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因此军费少。再加上作战的对象都是富裕的对手,还有商业贸易利润在,去打劫都有人响应。
那么明朝和宋朝为什么不能打咧?先说明朝:原因也很简单,他们过了好时候,明朝初年其实还是很能打的,当时明朝也是施行卫所制,征兵成本也很低,也因此才有朱元璋无数次北伐还有朱棣的无数次北伐。
但是卫所制崩溃的也很快啊,土木堡之变之后,卫所制就渐渐糜烂。最后尾大不掉,兵员都成了农奴,那有作战积极性?而且明朝开始丝绸之路也死了,因为海运商贸开始代替陆运商贸。无利可图谁帮你打仗?
再说宋朝:宋朝就是另一个奇葩呗,他们一直都没有打通过河湟故地,如何有丝绸之路的便利?而且宋朝时期也是海运贸易繁荣。丝绸之路重要性在下降,在加上宋朝军制不一样,为了防止武人势力,施行强干弱枝政策,中央禁军一大推,地方没军队,你养兵要花钱吧?在打仗不是更烧钱?宋朝再有钱也没办法如此烧钱啊!最后只能少打仗呗。
那么为何如此强盛,政策如此好,时代如此好的唐朝最后还是出问题了!原因也很简单,人口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大地主阶级越来越强大,原本富裕的农民变成了农奴,当兵积极性没有了,不仅如此,大唐在后期也经常打败仗的,比如对吐蕃就是,这败仗打多了,跟你一起干仗的雇佣军要核算成本啊。只见死人没见钱,他们也不干了啊!
所以吗,战斗力越来越低下,而盟友也越来越不配合!
怪谁?
还不是分配不均匀呗!
不管寡而患不均!
古人诚不欺我也!
为什么唐朝前期这么推崇对外战争,而明朝、宋朝一直采取守势?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在汉唐开疆拓土的战争中,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看投笔从戎,看三十六壮士入虎穴,看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看“寇可往吾亦可往”,那些人孜孜不倦前赴后继甘冒奇险,都是为了什么?
班定远自己都说了,无他,万里觅封侯!
唐军两百骑就敢冲击突厥可汗的大营(苏定方),三千骑就敢横扫沙漠(李靖),九千骑就敢征伐万里(苏定方),更狠的,一个人就敢灭掉一国(王玄策)!
汉军、唐军打仗,从来都是以少胜多。
李靖灭国,李勣灭国,侯君集灭国,苏定方灭国,王玄策灭国,后面是薛仁贵灭国,高仙芝灭国,又都是为了什么?
除暴安良剿灭不义,不假!
靖边安邦讨伐贼寇,也不假!
传播文明怀柔远人,更不假!
为了那万两黄金,为了那如花美人,却也是真的!
阴山之战,李靖灭东突厥,突厥人近百年的积蓄就此全部失踪;侯君集灭高昌,金银财宝装了几十车;王玄策灭天竺,连猪牛羊都全部带走;苏定方破百济,斩杀降卒数千人,百济国都财物片瓦不留;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坑降卒抢贵妇,九姓铁勒从此一蹶不振;高仙芝灭石国,顺走了金斯凯亚公主。
是的,汉师煌煌,唐骑铮铮,都是仁义之师正义之师文明之师,他们都是为了和平而战为了家国而战,这是事实。
但是,看得见的利益,从来都不放弃,这也是事实!
汉唐,那是一个全民尚武的时代,那是一个热血沸腾的时代。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那个时代的士人,独啸长街,匹马城南!
那个时代的士人,手里拿着的不是纸扇,而是刀剑。
那个时代的士人,向往的不是“宝马雕车香满路”,而是“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旁”!
那个时代的士人,不是悬壶济世满嘴仁义的假道学,而是血气方刚大慈大悲的真英雄!
他们懂得非常之人必用非常手段的道理!
他们懂得霹雳雷霆的威力!
你再看看宋明时代,狄青、岳飞、蓝玉、于谦,可有一个好结果?
照宋明理学的理论,班超妄杀该死,陈汤矫诏该死,李靖纵兵该死,李勣不言该死,侯君集贪财该死,苏定方杀降该死,薛仁贵好色该死,高仙芝丧师辱国该死,至于王玄策,外交使节擅灭人国,也该死,至少应当流窜远方!
拥着美婢,摇着纸扇,在暖室里指点江山,评论人物,绞尽脑汁地搜刮别人的道德瑕疵,这就是宋明的士人!
而偏偏就是这些人,主宰了宋明的命运。
这也许回答了您的问题了吧。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