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换文韬武略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抵抗日本会不会比李鸿章胜算大?
肯定
如果换文韬武略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抵抗日本会不会比李鸿章胜算大?
两国交战比的是综合国力,在军事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一个军事将领是不可能改变整体战局的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这场战争以清军完败告终,此战之后大清海防尽失,国运江河日下。
对于这场战争的失败,很多人将其归咎于李鸿章的无能,那么如果将李鸿章换成左宗棠,那么甲午战争会不会有所转机呢?
答案是不能!
在甲午战争中,清军和日军完全就是两个时代的军队。当时的日军已经完成了近代化建设,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国家军队。
而相比之下,参战的清军主要是由李鸿章所属的淮军组成,淮军是当年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还建立的私家军队,淮军士兵只听从于本军将领,这支军队完全就是一支封建军队。(淮军)
在淮军组建之初,其军心士气尚且高涨,但随着时间的退役,淮军的战斗力也开始衰退。以平壤之战为例,此战清军集结1.5万人戍守平壤,有城墙作为依托,占据优势地形。而进攻的日军仅1.6万人,与清军兵力相当,并且日军的后勤保障也不稳定。
按理说,清军在平壤是占有优势的,但平壤之战仅激战一天,日军就攻克了平壤。此战清军阵亡2000余人,而日军的阵亡人数只有700人。
有人认为,清军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弹药不足,没有子弹只得放弃阵地。但平心而论,清军的弹药是却对不缺的,可再多的子弹也架不住清军士兵朝天乱射!
在甲午战争之前,淮军的主要对手都是国内的农民军,根本没有遇上过任何正儿八经的对手,因此在面对日军时,淮军低下的战斗力就一览无余的暴露出来。
整场战争,淮军打了75万发子弹,但仅仅打死了700名日军,平均1万发子弹打死一名日军,这个数据在那个年代是非常夸张的。从淮军的弹药消耗量可以看出,当时淮军士兵的射击素质并不高。不过在战争的前半段,日军的伤亡还是高于清军的。但是由于子弹消耗地太快了,导致清军不得不撤退。而在撤退时,清军又遭遇到日军的伏击,清军的大部分伤亡都是在这次伏击中造成的。
纵观平壤之战,日军在补给不畅的情况下仍旧顽强的向清军发起攻击。而对于平壤这样的小城,通常情况下攻城一方的兵力,要起码两倍于守城方。日军以相同的数量的兵力攻城,导致在攻城期间遭受了巨大地损失。
不过日军军官的战略素质还是远高于清军的,日军在攻城不利的情况下,在城外对清军进行包围,以至于城内清军军心崩溃,守将叶志超弃城逃跑。
平壤惨败之后,日军一路反杀攻入辽东境内,与清军爆发了鸭绿江江防之战,此战两军兵力依旧相同,都是3万,但清军依旧是惨败。(当时的清军在武器上是占有优势的,图为被日军攻占的清军炮台)
相比与日军,清军的落后是在体制上,这不是一个人能够逆转的,即便是左宗棠来了也无济于事。在战争爆发之初,袁世凯就在朝鲜,但是面对着日军的进攻,甚知两军实力差距的袁世凯也只得潜逃回国。
(驻守朝鲜多年的袁世凯深知清军不是淮军的对手)
在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这才清楚地认识到了淮军的不堪大任,于是在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请求下,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式军队,而这支新军也成为日后埋葬大清的主力。
如果换文韬武略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抵抗日本会不会比李鸿章胜算大?
在中国的清朝晚期,那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得到了提升,于是同欧洲列强一样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首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朝鲜和中国,战争就发生在中国的黄海海域,当时的清政府让李鸿章的北洋水师抵抗日军侵略,最后结局是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一败涂地,而日本大获全胜,最后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巜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二亿两白银,其后果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更可怕的是,助长了日本侵略的嚣张气焰,尤其是庞大的赔款更利于日军增强军事实力,为后来日本发动全面侵略战争埋下了严重隐患,并为欧洲列强和沙俄发动侵华战争树立了可耻可恨的负面榜样。为此,本人总觉得日本发动的那次侵华战争是我中华后来某段时期内陷入战火纷飞状态之中的最大根源。那么,当时如果换作文韬武略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抵抗日军,会不会胜算比李鸿章更大呢?本人觉得其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如果两个国家之间发生战争,其胜负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原因:
1、两国之间的综合国力(包括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国土面积以及武器装备)。当时的日本虽然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和军事上已追赶上了欧洲列强,综合国力得到了空前提升,但其只是一个国土面积有限的岛国,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还远远不如清朝,而当时的清朝虽然因戊戌变法失败没有像欧洲列强那样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另外通过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提倡"施夷长技以制夷"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装备,成立了庞大的北洋水师,其武器装备与日军相比应该有过之而无不及。
2、天时。清朝晚期政治腐败国力衰落,而反观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军事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因此,日本在天时上占尽了先机。
3、地利。晚清拥有一千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日本所有岛屿面积加起来也只有三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且战争在清朝控制下的沿海海域发生,在军资运输方面清朝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4、人和。日本属于远征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而清朝军队打的是保家卫国抵抗侵略者的正义性战争,士兵必定为了保家卫国,同仇敌忾奋勇杀敌,事实上,当时爱国将领邓世昌在没有炮弹的情况下,也下令把军舰开足马力向敌舰撞去跟敌人同归于尽,其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爱国精神实在让人感动。在人和方面,清朝占据着绝对优势。
综上所述,当时就战争形势而言,清朝军队统帅如果指挥恰当,获得战争胜利的可能性极大,事实上,李鸿章把北洋水师当作自己的政治资本和前途命脉,为了保存实力增加自己在朝庭的话语权,不让军舰出港主动迎战,而战争风云瞬间万变,最终错失战机,在日军的偷袭下,由于准备不足,官兵伧促应战,遭到毁灭性打击。反观左宗棠,一身凛然正气,曾经为了收复新疆,把自己的生死和个人利益前途置之度外,抬着棺材上前线,其一心想着国家利益和安危的崇高精神实在让人肃然起敬。如果换作左宗棠抵抗曰军的话,他必定全力以赴,并主动出击迎战,抓住战机,不可能给日军偷袭的机会,即使不能使日军全军覆灭,取得决定性胜利,但至少也能使日军元气大伤,短时期内绝对难以恢复实力。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极有可能就会从一九三七年至少推迟到一九四五年之后,这样,就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侵略战争赢得了宝贵时间,如果是这样的话,南京大屠杀或许不会发生。
可惜,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因为文韬武略的民族英雄左宗棠已在1885年去世了,而那次中日海战却发生在1894年,也就是说说,那时左宗棠已经去世将近十年了。现在,那次让国人深感痛心和惋惜的战争已经过去一百三十多年了,无论怎样纠结都于事无补,为此,作为我华夏儿女应该以此作为教训,奋发图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只有祖国真正强大了,我们才能真正过上安定祥和的幸福生活。以上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和理解,有不足之处欢迎补充并共同探讨。
注: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换文韬武略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抵抗日本会不会比李鸿章胜算大?
左公一定能胜,第一,左公有民族大义,有决战的决心,而李鸿章完全不愿打,派去朝鲜的主官告之去做做样,淮军将领都是百战之人竟然千里溃逃,
第=左公一定亲临前方,作为主帅应靠前指挥能及时掌握情况,左公每次战争都亲自上前方而李鸿章远在京城遥指挥战斗,不能及时掌握战场情况作出判决,而且被下面的将领谎报军情,逃跑将军竟然说杀敌大胜。
第三李鸿章视北洋水师为私人武装进大数捞钱早已引起各大员不满坐视北洋覆灭而不支援,日军从山东荣成登陆威协北洋后路,山东巡抚跟李有私仇而不派兵支援,而左公有民族大义胸装天下为公无私从不贪腐,虽性格好急但人品大家都佩服,以民族大义而战众人一定感动配合。中国当时各方都领先日本竟然被小日本战败赔款割地李鸿章有罪
如果换文韬武略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抵抗日本会不会比李鸿章胜算大?
当然不会。
左公虽然个人实力超群,但90年代的清军已经没有70年代清军的战斗力了。
当年左宗棠之所以能够收复新疆,有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淮军湘军的战斗力还没有退化,而且大清刚刚开始洋务运动,一场中兴运动可以说是潮气蓬勃。所以在面对有全套沙俄装备的浩罕汗国时才不会出于下风。
在同时期,中日之间也发生过小规模的战争,结果是日军战败。不得已之下,日本将自己的大陆计划推后了近二十年。可以说那时候之所以能赢,是因为中日之间是有天壤之别的。
但是甲午战争时期就不一样了,此时长期的和平已经消磨了北洋海军和淮军的战斗意志。腐败的军界政治下,军官们天天抽大烟、走私军火,士兵们还会在炮筒上凉被子。除了军队不行,武器装备方面也有了一定差距,虽然清军的陆军装备优于日军,但是海军装备已经明显比日军低了一个档次。虽然北洋海军的总吨数大于日本的联合舰队,但是单个战舰已经干不过日军了,而海战,拼的就是装备。
在明代,戚继光将军训练戚家军之前,也是做不到就百战百胜。为啥?兵不行,就是您将军斗志再高,也拗不过士兵集体开溜。所以就是换成了左宗棠,结果也是一样。再者说了,在搞发展上,四大洋务重臣,谁也干不过李鸿章的功绩,所以真要是左公在了李鸿章的位置上,清军怕是凉的更快。
如果换文韬武略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抵抗日本会不会比李鸿章胜算大?
甲午战争时期 中日装备差距 并不大 海军不必说 陆军也装备了各式西洋火器 ,李鸿章的淮军是当时装备最先进的军队。可是甲午战争期间 统帅叶志超一溃千里 狂奔五百里 ,败退鸭绿江。
何以大败 当时日军截获一封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清军将领心态。清军前方统领卫汝贵的小妾写的一封家书 大意是现将军功成名就 家里有房有地有钱 大大小小一家子 凡事多长一个心眼 应付为上 保全自己身价性命要紧。这就是当时清军将领真实心态 大敌当前 夹杂私心杂念 贪生怕死 贪图功名利禄 凡事先留后路 除了少数人左宝贵等除外。
左宗棠一生虽百战百胜 并未和外国军队较量过 。不过左一身正气 有勇有谋 有胆识 不参杂任何私心杂念 ,如果由左统领 自己的军队 日本没有那么轻易拿下朝鲜 更不会轻易跨过鸭绿江。那么马关条约 内容也就不一样了。
不过诺大的帝国把国运寄托在一二个大臣身上 那么帝国离崩溃不远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