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想去轻松的科室是不是没出息?
我认为,体制内绝大多数人都想去轻松科室或者单位,这是非常正常的事,谁都想“钱多事少离家近”,不能以“有没有出息来评判”,毕竟体制内人各有志。但归纳起来,想去轻松科室的人,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
①躺平了。佛系人员,直接躺平,职务提拔晋升与自己无关,甚至投票测评都不想参加。既然不想提拔了,只想平平安安过个日子,干好本职工作,肯定也不想承担更多责任,何不找个轻松的岗位?
②伤心了。这些人员,努力奋斗过,想提拔却多年得不到提拔,看透了看淡了想通了,于是乎工作不再拼死拼命,不再往死里干,不要再总是想“高标准、严要求,超越自我,领导满意”,不再要总是想干出点政绩来为自己的提拔晋升添砖加瓦。既然这样,何不找个轻松的科室?
③生病了。体制内一部分人员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不能继续在高强度岗位工作,想去一个轻松单位,修养身体。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身体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了身体,一切等于零。在单位,你仅仅是颗草,缺了你,工作照常运转;在家里,你是顶梁柱,没有你,天会塌下来。
④有背景。这类人,有强大的外力背景支持,无论是在任务繁重的岗位,还是在轻松的岗位,都可以得到迅速提拔,还不如去轻松岗位,还没有责任压力。比如有的人因为有强大背景,直接去团委系统,两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工作既轻松,提拔又快,五年之内就可以去干一把手。
我一个县府办的朋友的情况跟你类似,但是他想通了、看透了,最后也看淡了。
我这哥们原来是乡镇党政办的副主任,说是副主任,其实就是副股级的科员,根本算不上是什么领导。在乡镇工作过的都知道,工作繁忙、条件艰苦、责任重大、提拔缓慢是乡镇工作的四大特点。特别是在哥们所在的党政办,材料稿来稿去、工作没日没夜、周末加班加点、会议没完没了,“五加二白加黑”“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是常态,哥们老家在县城,一个月回不了一次家,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两个月都回不了家。
2011年初,哥们33岁了,还是党政办副主任,本来有机会参加乡镇换届选举提拔为副镇长,但是被县直单位某选调生(驻村队员)以“五类人员”身份捷足先登。哥们提拔副科的级梦想失败,郁闷了好一阵子,心想在乡镇既辛苦,又提拔不了,还回不了家照看不了妻儿子女,还不如想方设法离开乡镇回到县城。
2012年初,县府办在全县选调3名综合素质好、材料功底扎实的科员,哥们这次凭借过硬的文字材料功底终于如愿以偿。哥们被分配到县府办综合三科担任副科长(还是副股级),还是负责文字材料撰写,只是要求更高了,标准更严了,时间更紧了,任务更重了,节奏更快了。一开始一年还有新鲜感,哥们还能勉勉强强应付,过了一年后,哥们觉得调动到县府办虽然每周能回家看望妻儿子女,但是县府办标准要求更高,机关协调性更难,条条框框更多,加之自己不善于协调,很多工作运作起来极不顺畅。
就这样,哥们在县府办浑浑噩噩呆了5年,职务上虽然提拔到了科长,但是年龄已经到了39岁。众所周知,在县府办这样核心机构,39岁还是正股级,绝对算是提拔晋升较慢的,或者说已经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了。
经过这么多年没日没夜地加班,哥们身心极度疲惫,身体素质每况愈下。2018年底,哥们因为腰椎间盘突出住院了半个月,2019年5月份,体检查出心脏问题,又住院3个月。出院后,哥们找到县府办主任,说自己身体确实不行了,想调整岗位,即使调整到事业单位也行,能够养好身体即可。县府办主任答应为他调整岗位,要求他安心把病养好。
2019年10月份,县府办主任有三个岗位征求哥们意见,一个岗位是县医院副书记,属于参公事业编副科级;另一岗位是县史志办副主任,也是属于事业编副科级;再一个是就是去乡镇干副镇长,属于行政编副科级。哥们从乡镇调到县城来,深知乡镇的艰苦繁忙,加之自身身体不再适合高强度工作,最先否定了去乡镇担任副镇长,最终决定选择县医院副书记。虽然是事业编,但至少也算是副科级领导。
以上就是我一个哥们的真实案例。我这哥们宁可不要公务员,也要选择到事业单位,主要原因就是看透了、看淡了,主要目的就是修养好身体,照顾好家庭。好几次与他聊天,他都感慨地说,没有背景的普通人,对仕途追求,应该秉持“云淡清风”的态度,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胜之坦然、败之淡然,不困于心、不乱于情,身体好才是真的好,家庭兴才是真的兴,其他的一切都是浮云。
体制内,想去轻松的科室是不是没出息?
观察过也听说过,机关、国企的工作人员目前的状态是:
一、身心疲累。现在体制内的工作越来越繁重。加速的经济建设和疫情带来的下行压力,使各领域都像有洞的船,船员拼命补漏、舀水防止船有哪怕一丝的下沉。微信群、app使得各种通知可以24小时发布,还得回复收到。于是领导们为了政绩使劲儿拍脑瓜,随时发布最新命令,千头万绪压到最基层工作人员头上,疲于奔命。加班是常态,3点通知4点就要结果都是常态。更不可理喻是拼命工作之外要考核学习app积分、撰写各种思想报告、证明自己忠诚没有歪心眼儿的对照检查材料、参加各种警告性质的会议和讲座。回了家柴米油盐上有小下有老,所以都很累。
二、不平。机关、国企的管理核心是领导的嘴。一个人的晋升、工作安排、待遇、荣辱都在领导的嘴上。所以老实人确实受欺负,很多好人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装出一副滚刀肉的样子。同事之间也互相提防,怕一不小心就被推了需要经常做的繁重工作,怕一不小心被当做投名状送给领导收拾。提拔、职级都是领导亲信甚至亲戚们的,只有考核指标是自己的。不平还不能发牢骚,不然就是思想有问题,不尊重领导,被排挤陷害。所以心里都有一股怨气。
于是,在体制内,没有野心、没有背景、尚存一丝骨气的人就选择:不争名利,不参与不出力。急流勇退的都是大智慧。主动被边缘化的也是大智慧。遵守纪律,不多出力。任你群魔乱舞,我自云淡风轻。看波诡云翳,我自岁月静好。你们发达,我发福。你们高升,我高兴。你们追名逐利,我追花赏月。最后身体好,心情好,说不定还趁闲考了证,学了一技之长,著了书,赚了外快,墙里开花墙外香。
所以那些在体制里主动要求去轻松科室的年轻人,大多都是有想法有骨气的高人。而中年人也是看淡、看开的睿智者。
但是,上面说这么热闹,我们在这里公开说的好处,别人就不知道吗?答案是:都知道。所以体制里清闲部门也是人人挤破头想去的,也得有点道行和手腕才能去。如果去了,那可就不是“没出息”,而是被人竖大拇指的了。
体制内,想去轻松的科室是不是没出息?
这个问题反过来讲
如果去工作多压力大责任重的科室是不是可以被领导厚爱一层,被同事高看一眼?
如果所承担的工作出了问题,要被问责,有没有领导能主动站出来去承担他的那份责任?
答案很多时候是没有;
这个问题换个角度
在同一科室里,你承担的工作多,那么同科室的“咸鱼”同事有没有因为你干的多而感激你?替你分担点?会在评优评先或晋升的时候说:他干的多,让先他来?
答案很多时候也是没有,
体制内很多时候都是能者多劳,能者恒劳!
所以题主的这个问题,选择去轻松的科室不是没出息,只是看明白了想开了或是妥协了,去个轻松点的科室,身体健康多活几年也就什么都有了吧。
但有时候很尴尬的是:有时候寻遍全单位确发现没有轻松的岗位[捂脸]
好吧只能说有时候没有轻松的岗位,只有轻松的人……
体制内,想去轻松的科室是不是没出息?
身为工作多年的体制内人员,我来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所谓的体制内,其实一般是指党政机关和国有事业单位。在以上两类单位工作的人员,肯定就是体制内工作人员。按照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这两类单位都实行严格的编制管理,党政机关的正式工作人员实行行政编制,以公务员为主体,事业单位的正式工作人员,一般实行事业编制,具体分为三个类别,即: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从编制的角度看,未纳入编制的工作人员都不能算作体制内工作人员。
关于体制内人员具体到什么岗位工作,应该从两个维度去审视。
第一个维度是单位领导班子的决定或者意见。毫无疑问,在体制内单位工作,必须接受单位领导对工作岗位和正常工作任务的安排。毕竟,怎么样用人,怎样合理地搭配用人最为妥当,最有利于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肯定是要由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们经过会议研究作出决定的重大问题。这其中,肯定又以配强配齐单位中层领导(如地厅级单位的正副处长、县处级单位的正副科长、乡科级单位的正副股长)为重点,没有达到这一相应职务层次的普通工作人员为辅。因此,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到什么岗位工作,个人的要求和想法事实上没有多大的意义,而是必须接受单位领导的通盘考虑和统一调派,而且一般必须接受安排。毕竟,在实行层级管理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单位领导班子研究决定的重大事项,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如果任由不听工作安排和统一调派的事情发生,那单位就彻底乱套了。
更进一步讲,想去什么岗位工作,个人能够发挥作用的空间总体上是比较有限的。也就是说:符合领导想法和意图的,一般能得到领导的尊重,当然也能实现。否则,就只能是个人的一点小心思,不过是空想而已。总而言之一句话:身在职场,身不由己。
第二个维度是个人的想法或者意向。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看问题、想事情,肯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具体到某一个人,确又因人而异。如本人年龄、身体状况、性别、工作年限、职务(职级、职称)层次、领导是否赏识和认可等等,都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人的个人要求,只要不影响各下属科室的总体工作,灵活性当然可以大一些,领导一般会尽可能地同意。事实上属于这类情况的年轻人一般不敢向领导提出。既有较长工龄又有工作资历还有相应职务的工作人员,倒是随时可以向领导提出要求,但可以调整的空间一般比较有限,毕竟单位人员的调配实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为了保持单位工作的总体稳定,领导一般是不会随意变动中层人员的工作岗位的。只有到了实在影响工作开展的时候,才会从多个角度出发综合地进行考虑,然后慎重地做出决定。说到底:这样的调整机会还是不多的。
也就是说,只有当单位领导的总体思路和个人要求去轻松岗位工作的要求发生了共振,两个方面的想法才有了交集,才有了真正实现的坚实基础。否则也就是仅口头上说说而已。
实事求是地说:身为体制内的工作人员,每一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仅从个人的角度考虑,要求去工作轻松的岗位工作,也是可以理解的。毫无疑问,任何人都不能要求体制内的所有工作人员,无条件地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只想工作任务,完全不考虑个人实际情况,这是不现实的。
但是也必须明白:想去轻松的岗位,既有一定的好处,也有十分明显的劣势甚至是害处。好处是:这类岗位工作任务相对简单,事情少,人员也少。害处是:在单位肯定不会受到重视,也很少能干出成绩来。对个人的发展前途毫无助益,等于事实上的彻底躺平,索性听天由命。因此,肯定仅适合于资历充足、一切看淡的老同志。如果年轻人要求去这类岗位工作,那无异于由自己宣告:从此放弃任何努力,什么也不想了,什么也不求了,仅仅满足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然也就没有任何前途可言了。显然,好处之中孕育着害处,这才是真正的辩证思维。
至于说想去轻松的科室是不是没出息?那不过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无论你怎么说,这终究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想法,与好好地干一场事业的职场之路,肯定是南辕北辙的。
体制内,想去轻松的科室是不是没出息?
我们镇党政办的一个年轻公务员,叫小荣,档案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当初考进我们镇政府,大家都觉得很诧异,这么冷门的专业,在乡镇这个大杂烩里面,可能发挥不了特长。
领导安排小荣到党政办,专门负责档案室的管理。这是一个极为边缘的部门,大家都误以为是小荣得罪了领导,被发配到这样的部门。
一年之后,我们镇的档案室被评为省优秀的镇级档案室,全省仅三个乡镇获此殊荣,据说是小荣将理论知识结合乡镇实际,创新了很多档案管理的工作方法,获得了省档案局的一致好评。
市档案局的局长亲自过来颁奖,还嘱咐县镇组织部门,小荣这样的人才值得培养。
这让我们的镇委书记大大长了脸,亲自把小荣带在身边培养,三年之后就提拔为县档案局的副局长了,又过了两年,小荣成为了县档案局的局长。
一,轻松的科室容易出成绩。
我是一名乡镇基层公务员,乡镇政府没有科室,但有部门。
我见过好几个在清闲部门(乡镇都比较忙,只能说是相对清闲的部门)的同事,干出了工作业绩,最终提拔晋升的例子。
清闲部门意味着各种杂事比较少,有较多的时间钻研本职工作,有较多的时间去把工作做实做细,当然也就会容易出成绩。
而所谓的核心部门和忙碌部门,虽然天天在领导眼皮底下盯着干活,但也可能是做多错多,得不偿失。
二,提拔概率并不会小。
体制内的提拔影响因素很多,要看综合实力。
是否在核心部门,并不是关键因素。
三,工资待遇并不会少。
体制内的工资待遇跟工作量关系不大,只跟级别有关。
同样是那么多工资,对于无欲则刚的人来说,何必那么辛苦呢。
体制内,想去轻松的科室是不是没出息?
只能说人各有志吧。
1.体制内刚参加工作的,一般都是单位急缺人的岗位,到了就是干活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其他选择,不过年轻人就是长本事的时候,通过工作可以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现在又大力提倡干部队伍年轻化,年轻人多干点活儿,如果踏实肯干,又干得出色的话,组织一般都会考虑的,所以我觉得刚进入体制的年轻人还是应该多干活儿。
2.进入体制已经有些年的,俗话说的那些老油条,看到自己职务职级职称晋升无望,这个时候心里可能就产生了躺平的想法,既然努不努力工作结果都差不多,那就不如直接躺平了,选择每日应付工作或者去清闲轻松的科室、处室,无论是哪个单位,都有这样的人,站在他们的角度,也能理解他们的行为。
3.最后我认为,既然进入了体制内,就应该把自己的工作干好,不论是在什么岗位上,好好干工作总比在单位混一天强,人这一辈子短短几十年,还是每天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比较好,多干点活儿没啥坏处。
85后在职公务员一枚,不定期分享公务员备考和工作感悟,欢迎大家关注交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