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机关最缺的是哪些人才?
毋容置疑,最缺的肯定是写材料的人,下级单位缺、上级单位缺、本级单位缺,几乎每个单位都缺写材料的人。每个单位都在找写材料的人,每个单位都商调或者选调写材料的人。下级单位只要有个写材料的好苗子,或者刚刚培养出来,就会被上级机关借调走。
我在乡镇工作的时候,就是写材料的。从普通科员,写到党政办副主任、主任,然后再写到党委委员。党委委员期间,分管党政办,还是继续写材料,全镇的综合性材料都是由我牵头负责。在党政办副主任期间,县委组织部、县委办、县委宣传部多次借调我或者商调我,虽然我很想去,但是我们镇党委书记都搪塞过去。我们书记对我说,我们镇里写材料的人只有你一个,你走了后谁写啊?书记都这么说了,我也无话可说。但是,我们书记对我还不错,一直推荐我从科员提拔为副主任、主任和党委委员,我很感激他。他提拔为副县长后,推荐我到到市直单位,一开始也是写材料,后来当办公室副主任,还是负责写材料;当上办公室主任后,写材料交给了副主任。直到2019年底,我完全脱离了写材料的苦逼日子。
这不,今年初,我们单位写材料的办公室副主任借调到市委组织部。单位分管副局长要办公室主任在本局内挑选一个文字功底好、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人,来负责办公室综合材料的撰写。
办公室主任对本局所有科室的年轻干部进行了精心筛查,最后挑选出5名人员。请副局长亲自出面,对这5名同志一一进行谈话考察。考察结果是,要么理论水平达不到副局长要求,要么文字材料功底比较差。最后矮子里拔将军,挑选一个27岁的四级主任科员。
办公室主任出生的副局长对这次考察极不满意,把办公室主任和人事处长叫到办公室说,单位近四、五年新招录了10几名公务员,可算得上优秀的、关键时刻用得上的人比较少啊;并当场要求人事处长筹划为期一年的“网络公文培训班”,要求所有正科以下干部参加,每人每月必须上传一篇理论文章到局内网上,每季度评比三篇优秀公文,并作为年底评先评优加分依据。
写材料是公认的“苦差事”,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苦思冥想、抓耳挠腮。写材料的人是“仕途上的红人、工作上的苦人、生活中的穷人、家庭里的罪人”。要想写好材料,必须有苦行僧的情怀,能够吃四种苦: 一种是劳苦。以办公室为家,经常加班几点、挑灯夜战、通宵达旦,必须始终保持临战状态。 二种是清苦。写材料的部门大多都是清水衙门,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加班的时候经常不是吃方便面,就是盒饭。 三种是孤苦。要坐得住冷板凳、吃得起清贫苦、下得起苦功夫,要屏蔽和过滤掉浮躁和困惑。 四种是心苦。长年累月加班,看望不了老人,照顾不了家人,陪伴不了小孩,欠了很多亲情账、感情账。
也正因为写材料辛苦,所以没有多少人愿意干,大家都怕写材料,都怕入错行,都怕从“秃顶”,都怕苦了自己苦了家人,从而导致各级机关普遍都缺写材料的人。
行政机关最缺的是哪些人才?
很多人都说行政机关最缺的是写材料的人,有失偏颇。
的确,各级行政机关都缺写材料的人,但不能说最缺。
实际上,不同层级的行政机关,最缺的人才是不一样的。
对于省部级层次来说,并不缺写材料的人。
在省部级机关里面,不缺能写材料的人,很多人都能写材料,只是并不需要那么多人写材料而已。
如果写材料的人调离了,马上就能找到一个写材料的人,而且写出来的材料并不会差多少。
省部级单位里面最缺的是统管全局的人才,对社会经济大局把握精准,才能有效施政。
要培养这样统帅型的人才,比培养写材料的人难一万倍,且需要被培养者有一定的天赋,一些性格有缺陷的人,没有一定心胸和眼界的人,是无法成为统帅型人才的。
对于市级、厅级单位来说,也不缺写材料的人。
地级市这个层次来说,已经可以吸引很多的高层次人才,这些人的文字功底一般都很强,稍加培养就能担起写材料的重任。
市级、厅级单位最缺的是区域调配的人才,哪个区域该怎么发展,重点发展什么,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
对于县区级单位来说,写材料的人更加缺了,但仍然不是最缺的。
县区级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大,别看网上的报道,说多少清北的学生考公务员,但他们瞄准的是省部级单位,最起码也是市直单位,没有几个愿意到县直单位、区直单位。
区直单位可能还好一点,因为很多的区是地级市政府所在地,在区政府上班也是在地级市市区生活。
但对于普通县来说,可能离市区很远,只是个小县城,对高学历人才吸引力并不高,来个985就算是学历突出了。
在县区级单位,写材料的人比较缺,但缺口不大,因为县一级的材料相对比较简陋,也很少行政法规要起草,专业性没有那么强,写来写去都是那么三板斧,总体来说还不成问题。
在县区单位,最缺的是督导型人才,如何把上级方针政策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细化出可行的工作方案,交由各乡镇街道去推进,并做好跟踪督导、激励和资源支持。
对于乡镇基层来说,写材料的人极缺,但仍不是最缺的。
乡镇基层的工作人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哪个乡镇有个211毕业生就已经是整个乡镇政府闻名了,更多的是农村干部。
别不相信,很多工作人员可以说一点文字能力都没有,写个请假条都写不清楚。
所以乡镇里面的年轻公务员,几乎每一个都承担了部门的文字材料工作,不容拒绝。
我是一名乡镇基层公务员,我的同事,不管是否真的没有能力写材料,很多人都说不会写,但我没有权力说不会,我唯一说过一次不会写,被领导狠狠批了一顿:“大学生,公务员,实打实考进来的,你不会写谁会写?”
但为什么乡镇基层那么缺写材料的人,却还不是最缺呢?
因为乡镇基层里面最缺的是能够做好群众工作,解决疑难杂症的人。
乡镇是最低级的行政机关(村委会不属于行政机关,是群众自治组织),所有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最终都在乡镇落地,都要靠乡镇工作人员去实施。
乡镇工作人员是直接面对群众的人员,是要实打实解决群众难题的人员。
在乡镇基层,情况非常复杂,没办法照本宣科,没办法完全按照法律的条文来做,最忌讳的就是一刀切,这个时候就需要群众工作能力突出的人来解决疑难杂症,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乡镇基层工作的干部,法律知识可能不多,政策理论可能不强,但如果群众工作能力够强,仍不失是一个好干部。
最后说一句,体制内的工作并不是识字就能干的,越是高级领导越需要强大的综合素质。
行政机关最缺的是哪些人才?
我认为在各级行政机关最缺的还是会写材料的人才。这里所说的会写材料的人才,是指能够写出高质量材料的人才。虽然现在的许多公务员都是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多少也能够写一些东西,但是离会写材料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因为写材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许多人不愿意写,而且从能够写一些东西到会写材料还需要一个长期磨练和积累的过程,更需要悟性和吃苦。
行政机关最缺的是哪些人才?
如果是在美国,不要说行政机关,就是其他国家机关,在美国,当然最缺乏的人才都是【马】啊。其他外国也一样。
所以,他们往往不得不要把鹿指成马,成语【指鹿为马】就是官方专利。
行政机关最缺的是哪些人才?
行政机关最缺的是实用性人才,需要一批会写的“笔杆子”,需要一批会做的“实干家”,需要一批会说的“演说家”,会写(计划)会干(实施)会说(宣传),成就了行政机关队伍的高素质和高效率,也因此,公务员岗成为人们趋之如骛的追逐目标。
在行政机关工作很有面子,工作稳定收入居上,如果你天赋异禀又努力工作,被提拔是个大概率的事儿,家里有个当官的,那是不一样的体验。
现在风紧了,反腐败的压力和目标考核的压力同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有压力就有动力,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支执政为民,勤勉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正在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引领,给百姓带来很多实实在在的成果。
行政机关最缺的是哪些人才?
行政机关不缺人才,个个是人材,人人是料子是硬货,为什么这样讲?从公务员履历表都是大专丶大学丶研究生丶硕士丶搏士丶愽五丶留学文化文凭,近年惩贪腐下台进笼丶处分的公职人员履历哪个不是滿肚文化经伦?行政机关不缺人才!只是这些人想不想做的问题!对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