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级主任科员转副科实职还需要考察吗?

先说答案:三、四级主任科员转副科实职,属于提拔重用,必须需要经过考察,考察环节一个都不能少,要求同样严格。即使是二级主任科员转任副科实职,也要经过考察(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虚职转任实职,属于进一步使用或者重用,必须经过民主考核考察,走领导职务提拔流程,即:必须经班子动议、必须经民主推荐、必须经组织考察、必须经讨论决定、必须经过任职公示等程序后才可以任命,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凡提五必”。下面说说两个虚职转任实职的具体例子:

①我们市直单位1名正营职军转干部,开始定级为三级主任科员(享受正科级工资待遇),今年6月份转任副科长,也是经过“班子动议、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经讨论决定、任职公示”五个步骤。

②我们市直单位1名副局长兼二级调研员,转任县区副县长,“凡提五必”的程序全部走足,一个步骤都不落下。

事实上,不止是虚职转实职需要经过考察,就是从县人大副主任调任副县长(属于进一步使用),也要经过重新考察考核,每个考察步骤都会严格走齐。

三、四级主任科员转副科实职还需要考察吗?

三、四级主任科员只是职级,副科实职是职务。因此,三、四级主任科员转副科实职属于提拔使用,考察是其中必要环节。

现在令人费解的是:现在单位对干部的职级晋升也严格按职务提拔的程序来办,如四级主任科员晋升到三级主任科员要经历单位党组(党委)动议、向组织部报沟通意见函、组织部经部务会议研究同意后电话反馈意见给动议单位,单位收到反馈意见后按人事提拔程序组织开展如下工作:

民主推荐:组织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属下单位主职开展个人谈话推荐,参加个人谈话人数不得少于应参加人数的80%;个人谈话推荐后,组织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属下单位主职召开民主推荐大会,参加会议人员不得少于应参会人员的80%。

民主考察:结合推荐情况,报经党组(党委)会议研究同意后,组织开展考察,考察工作中包括组织召开民主评议会议、个别谈话(单位中层以上干部、所在办公室部份工作人员、属下单位主职)、调阅个人档案、征求本级政府分管领导、纪委监委、检察院、卫健局意见。征求意见结束后形成考察情况报告和考察材料。

公示:党组(党委)会议听取考察情况汇报及考察组意见并讨论研究决定后,开展任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五个工作日)。

任职:任职公示期满后,考察组在公示期没有收到有关影响任职的信访、举报等情况的,由单位主职主持开展任前廉政谈话,单位发文任职。

报备:单位发文任职后的一定时间内要按要求向本级组织部书面报备任职情况。

由此可见,干部要实现个人的职级晋升也是件很难的事。

三、四级主任科员转副科实职还需要考察吗?

今天早上,在单位里遇见在组织部的前同事小张,问她来干什么?她说:“来考核你和王深啊!”

我说:“开玩笑,我都已经退居二线几年了,还来考核我。就知道拿我们老同志来穷开心。”

小张说:“是啊!绝对没有假。不仅考核你,还考核王深。”

王深是我们单位的年轻美女,六年前刚通过公务员考试进我们单位,前年去驻村。

我问小张怎么回事。

她说,我们单位的王深,驻村时表现好,组织部门通过考核,去年就晋升她为四级主任科员了。

今年,王深驻村期满,回到单位上班。但是我们单位并没有领导岗位空缺,所以王深一直是一般职工。她在村里表现那么好,回来怎么不提拔她当领导呢?!问题就在这里:单位里的领导职位已经满编了。

“你们单位1正4副,个个年富力强,你给谁让位给小黄啊?!”小张说。

今年,我们有一个副职领导调走了,才人空余的岗位。

所以,这个职级职务并行的制度,好就好在这里:你很优秀,但是单位不缺领导岗位,你也可以享受和领导一样的工资待遇,这就是职务职级并行的好处。

当然,如果有领导岗位,那肯定是先提拔已经有职级的年轻人。

这不,组织上终于来考察王深了。

当时我就跟组织部的同志说,王深不是已经是三级主任科员了吗?还考察什么呀?!直接任命不就行了吗?

组织部的同志拍拍我的肩膀:“老犁啊!看来你离开组织部太久了,不知现在行情了。领导干部是职务,意思是你干什么工作;而三级四级主任科员是职级,指的是你领什么样的工资,这两者能一样吗?!任副科级领导干部哪能不考察呢?!”

我终于明白了:

职务指的是你干什么活,职级指的是你领什么级别的工资。

任你为什么级别的领导,主要考察你有没有领导能力。

给你享受什么职级的工资,是你应该享受的待遇。

“王深是准备提拔为领导了,所以考核她。可是,你刚才怎么说也来考核我呢?”我问。

小张说:“老犁啊!你以前曾经是单位的主要领导,退下来的时候,享受的是主任科员,定职级的时候,由于你们单位在职的领导,一级主任科员名额已经满了,没有了,我们只能让您等。现在岗位有空缺了,不是再来考核你,让你晋升一级主任科员嘛!”

“我又不是当领导,还考核什么?!”我说。

“不是这样理解的,凡是晋升,不管你晋升职务还是职级,都是要考核的。因为组织上要知道,你虽然不当领导了,但是你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是否合格。”小张说。

“那就考核吧!走个程序,谁这年头不都老老实实在单位上班。”我说。

小张笑了。

题主,你明白了吗?凡是晋升,不管你是晋升职务还是职级,都要考核!

我是犁子,职场精英培训师。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

三、四级主任科员转副科实职还需要考察吗?

老张是从部队副团职转业进省直机关的,当初定岗为机关某部门副调研员。后来,进行职级并行,他被套改为四级调研员。几年后,晋升为三级调研员。

这次机关原纪委书记提拔为正处长了。空出的位置是个副处级实职。

单位综合衡量考察,觉得老张做这个机关纪委书记非常合适。开始动议。

体制内配干部,往往是从“民间开始”的。这叫“群众配干部”。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空出了什么位置,什么人合适这个位置,都是人们茶余饭后最喜欢热议的话题。

老张也觉得,自己从部队行政副团转业,本身就是副处级。当这个纪委书记是很简单的事。没想到,其过程还特别复杂。

1.民主推荐。单位组织干部职工进行民主投票,从候选人员中选出拟提拔为副处实职的人选。当然,老张是候选人之一。而且得票最高。

2.公示。公示分为两次。一次是将老张列为提拔对象的公示,另一次是确定将老张提拔副处实职公示。每次公示期为一周。这样,前后就过去了半个月。

3.组织谈话。人事部门组织其他同事谈对老张的看法,只要与老张工作中有过交集的,一般都要谈到。如果有人在背后打小报告,那对老张非常不利。好在他平时为人低调谦和。大家都说他好。这一关,他也顺利通过了。

4.填写个人事项报告。过去老张是四、三级调研员,不是领导干部,所以不用填写个人事项报告。现在确定提拔为领导干部,就要单独填写个人事项报告了。完成后,提交上级组织部进行审核。确认通过后才算合格。这一填一报,又得一周。

5.向党委工作部门请示。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老张才正式转为副处级领导实职。但机关纪委书记属于党内职务,还得向省直机关工委打请示。直到工委批复下来。他这个纪委书记才算正式生效。

这是在省直机关,老张从部队副团职转业,然后从三级调研员转为副处级机关纪委书记的复杂过程。

在市、县里,三、四级主任科员转副科实职,依上述类推!

三、四级主任科员转副科实职还需要考察吗?

需要,实行公务员职级并行后,公务员职级分为一到四级科员、一到四级主任科员,网上不说,与话题无关。职级不等于职务,不管是科员还是主任科员,归根结底他的职务还是科员。转副科实职就是脱离科员阶层了,在县级也算是领导,在设市区是中层领导,因此还是要按照程序进行动议、讨论:考察、公示等程序。当然,考察部门不一样,县级得组织部门考察,设市区范围内部考察。

三、四级主任科员转副科实职还需要考察吗?

前段时间,我们镇政府的党政办主任晋升四级主任科员,县委组织部过来考察,同时晋升职级的还有我们的副书记,从三级主任科员晋升为二级主任科员。

我问我们组织办的同事,副书记确定是副科级领导,也确定是县管干部,但党政办主任呢?县委组织部都过来考察了,算是副科级干部吗?是县管干部吗?

组织办的邱主任告诉我,党政办主任只是职级晋升,仍然属于镇管干部,也不是副科级干部,一些要求副科级以上干部参加的会议,党政办主任也仍然不够资格参加。

邱主任还说,是否属于县管干部,最核心的判定标准就是现任副科级职务或者曾经担任过副科级职务,如果从未担任过副科级职务,靠工龄晋升的三级、四级主任科员,都是镇管干部,都不属于副科级干部。

我是一名乡镇基层公务员,四级主任科员,非领导职务。

曾经在乡镇机构改革的时候,镇里设立了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由分管政法的副书记担任,下设一名常务副队长,这是一个副科级的职务。

朋友叫我一定要去争取这个职位,要去向领导汇报工作,表达意愿。

当时我并不明白,我已经是四级主任科员了,还有必要去争取这样一个职位吗?行政执法工作不好干,属于攻坚克难,肉里挑刺的工作,铁面无私会得罪很多人,徇私枉法更加不可取。

朋友告诉我,我从未担任过副科级职务,是依靠工龄晋升为四级主任科员的,属于镇管干部,不属于县管干部。别小看这个区别,县管干部意味着档案在县委组织部里,接下来的提拔晋升才会更有机会。

我深以为然,也积极争取,最后也没成功。

回到问题。

在机关单位里面,职务永远比职级重要,职务的含金量也远远高于职级,一个四级主任科员的副镇长也会排在无职务的一级主任科员前面。

那么,连职级晋升都需要考察,三、四级主任科员转副科实职是属于职务变动,肯定是需要考察的,而且是县委组织部考察。

根据相关规定,虚职转任实职,属于进一步使用或者重用,必须经过“五必须”:必须经班子动议、必须经民主推荐、必须经组织考察、必须经讨论决定、必须经过任职公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