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员工,你们过得还好吗?
事业单位员工大致有三种:①在编员工;②合同制员工;③临时工。
一、在编员工。就是在编制办公室备案、个人人事档案有“编制卡”的正式员工,享受国家财政供养,可以正常晋升提拔。事业单位在编员工也签订合同,但只是一种形式,一般都是永久合同。
二、合同制员工。也称为聘员或雇员。是事业单位通过正式招聘,在组织人事部门备案,但是没有“编制卡”的人员,也享受国家财政供养,可以晋升为一级聘员、二级聘员等,干的工作与在编员工相差不多,只是没有签字权和决策权。
三、临时工。也称为劳务派遣。是事业单位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合同,由劳务派遣公司派遣事业单位需要的人员,工资由事业单位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再由劳务派遣公司支付给劳务派遣人员。干的工作都是一些档案保管、后勤保障、会议保障等一些临时性、辅助性工作。
就工资待遇而言,在编员工最高,其次是聘员,最低的是临时工。以我们市直单位为例,在单位工作8年的保洁阿姨,每月2000元,公积金双边350元,有养老保险,没有年终奖。而相同级别的聘员,每月2800元,公积金双边750元,年终奖3000元。我们市城区最低工资标准为1600元。
临时工过得好不好,与年龄、家庭有关。年龄大的,他们只是把当做一份额外副业来干,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出来干点活还有工资可以领,何乐而不为呢?年纪轻的,家庭条件不好的,大多只是过渡一下,把这个临时工作岗位作为暂时的栖身之地,能够勉强养活自己就行。我在市直当办公室主任时,就先后有3个干档案管理的临时工小妹妹,最终考入公务员或事业编,依靠个人不懈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临走时他们都请我们办公室一起吃了个饭,动情地说感谢办公室给她们相对宽松的备考环境。看见别人改变命运,作为当事人的我,由衷的祝福她们。
那些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员工,你们过得还好吗?
现在事业单位的所有人员都是需要签订合同的,但我们一般所说的合同制员工指的是那些没有编制的人员,也就是临时工。
小雷认识不少机关单位的临时工,对于这些人来说,总体上过得都不算好吧。在现在各个地方的基层单位里,为了便于工作的开展,临时工招得都不少,这些人算是单位里最底层的人员。
工作内容上,临时工的工作量并不小,正式人员不愿意做的活基本上都是丢给临时工去干,而且说不定什么时候还要当个“背锅侠”。
工资收入上,算上五险一金、年终奖金等,临时工的收入正常连在编人员的一半都达不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
最最重要的一点是,临时工不管多努力工作,多有能力,做得多久,一直都是临时工,单位是没有办法解决身份待遇问题的。因此在机构改革的过程中,临时工被单位解聘的情况是非常正常的。
在这种情况下,临时工怎么可能过得好呢。所以其实很大一部分临时工都是将这份工作做为跳板,想要努力通过考试进入体制中,大多呆个几年,最终都是会辞职的,要么考试上岸,要么放弃进入体制,去企业里上班了。
而还有一小部分愿意一直呆下去的,基本也都没有很重视这份工作,要么是家里条件还不错,只是找个地方上班,要么是外面还有副业,只是来机关里混混人脉。
我是职场问答达人流雷电,关注我,分享机关单位和国企的各种知识!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下方评论留言!那些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员工,你们过得还好吗?
辞职信写过两次,都是打算出去找到工作就回来辞职走人的。结果有一次国庆节放假想借机出去找工作的,却被同学骗到了一个传销窝点,硬是给拉去上了一星期的课,但是最终没有人能说服我,只好乖乖让我走,浪费了我一个星期找工作时间。还有一次是家里不同意,妈妈要死要活的让我回去上班。自己心里过得憋屈啊,一个办公室的都是公务员,唯我一个是事业编制,工资低工作压力大,干一样的活甚至干得比他们还多,公务员发绩效奖、话费补助、车补……自己毛都没有一根。辞职的心依旧蠢蠢欲动,但是现在年纪大了,上有老下有小,还背负着沉重的房贷,固定收入一个月都不能停……说多了都是泪啊!
那些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员工,你们过得还好吗?
那些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员工,你们过得还好吗?
我曾经就是题目中所说的“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员工”,而且这个身份伴随了我5年。
2015年到2020年11月份,我在我们当地一家参公事业单位当合同制员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临时工、临平人员),直到2020年11月份我才通过事业单位考试成功上岸。
我曾经过的不好,但是因为这段合同制员工的经历,让我现在过的很好。
01合同制员工,就是体制的“特殊群体”,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在工资上合同制员工,是个比较“文明“的叫法,通俗点来说,就是临时工、临聘人员,这类群体是相对于事业单位、公务员等之外,是非常特殊的一类人。在政府部门、机关事业单位,有编制内的,就有编制外的。
作为体制内的“特殊群体”,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注定是和编制内的不一样的。编制内的人,拿的国家财政发的工资,吃的国家饭,旱涝保收,永远都不用愁吃愁穿。而合同工就不同,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在原单位当合同的时候,每个月只能拿到大约2600元的工资,真的可以用“少的可怜”来形容。
而有编制的人就不同的,他们的工资远高于我们不说,时不时地还会发奖金、补贴,一年下来到手里的收入,比我们足足高个三四倍。
02与编内人员格格不入,总感觉有道隐形的“鸿沟”,让你处处受限对于合同工来讲,其实和编内人员最大的区别,不是体现在工资收入上,而是两者身份不同造成的落差。这些落差,总是让你感觉和编内人员处处不一样,与他们总是融合不到一块去,总是感觉和他们格格不入。
就拿我自己来讲,这种感觉到2019、2020年的时候,感觉最明显。编内人员能做的材料,我们不能做;编内人员能参加的会议,我们不能参加;编内人员能拿的礼品,我们不能拿。这些事情,无形中就像一道鸿沟一样,隔开了我们与编内人员的距离。
到最后,连你自己都会否定自己,让自己感觉自己处处都不如编内人员,尽管空有一身本领,却连发挥的机会都没有。
03心里要有明确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否则可能就会从此没落下去我想,任何一位合同制员工,心里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开拓人脉也好,努力考编也好,扩展副业也罢。你现在是一名合同制员工,不可能一辈子只是名合同制员工。
我自己就很明确,通过考试成功获得编制,这是我当合同制员工5年来一直在持续努力的方向,也是我当合同工的唯一动力和前提。这5年期间,我经历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考试,当然也有无数次的失败,但是对于我来讲,只要成功一次,那么我的目标就达成了。
如果不这样的话,那么你很可能就会像是“撞钟的和尚”,得过且过、自我否定,一辈子都窝在这个单位,当一个合同工,从此没落下去。
我是@一个临时工,做了5年临时工,2020年11月份通过事业编考试成功上岸,和你一起探讨关于编制的大事小事。那些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员工,你们过得还好吗?
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待遇普遍偏低,这是不争的事实,确又符合现阶段的国情。
从公平角度来说,虽然现在提倡同工同酬,但又要考虑社会心理的承受能力。
如编外人员和编内人员同等待遇,那么招聘考试将毫无意义。
在一些热衷于体制考试的小县城,编外班已经悄然演变成了“妈妈班”(方便照顾家庭、小孩),过渡班(时间充足,准备考试)。
他们对工资待遇没有过高的要求,缴纳保险,发放个糊口费即可。
目前,仅有卫生系统的医院和教育系统的高校正在逐步推进同工同酬。
一是高校和医院的入围门槛并不低,人员素质相对较高;二是高校和医院的收入渠道相对宽泛,财权相对自主。
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将编外人员待遇提高至编内人员待遇的60%。这样能有利于提高岗位的吸引力,降低岗位流动性。但必须配套公开招聘制度,选贤任能。毕竟人员素养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
那些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员工,你们过得还好吗?
首先,谢谢你的提问。
体制内的工作,因为近几年网上较火的辞职消息而更为大家所探讨。作为一个常年受制于体制内的普通工作人员来说,除了工资少之外,我过得很好。
朝九晚五的工作状态还蛮适合我这种不自律的人,因为不自律,作息不正常,但是因为有体制内打卡上班的约束,会不自觉的坚持早睡早起。
在体制内,身为小个体而言,因为有大家庭的存在,工作起来还蛮舒心,不会感到孤单。
除了正常的上班时间,有固定的假期,可以用来自由支配——休息,出游。
对于一个上进心不大甚至没有的人,体制内的工作最合适不过了,不用太担心未来某一天就被不知情的情况下炒鱿鱼啥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