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之后,大家最关心的两个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人员编制是改革的两大重点。
一、 人员去向问题,是改革重点。通常说,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职能划转到机关,人员编制也应该划转到机关。但实际上,行政编制属于紧缺资源,而且行政部门和行政编制同样存在“精简机构”和“控编减编”要求,尤其是市、县两级行政编制更少,机关中又不能存在行政编制与事业编制混用的现象。
二、职能划转后,用行政编制置换事业编制的可能性非常小,原来公路局的人员只能分流,并不可能“编随事走、人随编走”,将原来的事业人员转换为公务员身份,甚至也不可能退一步过渡为参公人员。
事业单位改革之后,大家最关心的两个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我就是事业单位人员,单位现在正在进行改革,目前事业单位所人有人事冻结,不得进行人员调动和人事提拔工作。
我们单位现在人们最关心的两个问题主要是:单位的改革走向和作人员岗位。
一、事业单位改革的大方案。大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事业单位的方案采用的辽宁模式,也就是事业单位人员缩编60%,单位缩减80%。
省直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的执法的5支事业单位,农业、交通、生态环境、市场监管、文化市场单独保留,也就是此次事业单位改革对它们的影响不大;
全额事业单位,一般情况下,省直厅局下属的全额事业单位全并为一个法人单位,也就是N个全 额事业单位合并为一个大的全额事业单位,或正处、或副厅级单位。
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也按照要关要求,所有的自收自支单位可以合并成一个自收自支的企业,将这类事业单位推向社会,由事业向企业进行转变。
二、我们单位大部分人现在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改革后,新单位的是升级了还是保持原单位的水平。如果原单位是正处级单位,那么合并后是成立副厅级单位,还是正处级单位。这是大伙最为关心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每个同志在未来的发展平台。
关几天,有人传事业单位全并后成立后将变为副厅级单位,大家都很高兴;当后来,又传改革后将变为处级单位后,大家又都抑郁了。
二是新单位的岗位设置问题。不管是全额事业还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人员的岗位设置还是很重要的,合并后,是否新单位均有自己可以发展的合适的位置,还是好几个人分一个岗位,人到了一个新单位就变成了多余了。
三、事业单位改革是政府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对于普通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相关要求,无条件服从则好。管好自己的事就行,不要管那些你无法左右的事为好。
事业单位改革之后,大家最关心的两个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事业单位改革后,大家最关心的两个问题无非是:编制和收入。
一、改革后,编制怎么办?
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逐步改为行政机关或参公;承担生产经营职能的,将逐步转为企业;承担公益服务功能的,将转为公益类事业单位,突出公益服务职能,弱化事业单位属性。所有改革将在2020年年底前全部完成。改革后,其人员编制将分成三种类型:
1、过渡为公务员或参公身份。承担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关或参公单位后,其原来行使行政职能的在编人员,将统一通过过渡考试的方式,整体转为公务员或参公身份。其余人员将被分流到其他事业单位或保留到现单位(已剥离行政职能)继续从事公益服务职能。
2、继续保持事业编制。公益一类和大部分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将保持现状,继续保留事业编制。
3、取消编制转为企业人员。部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如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和高校,将逐步取消事业编制脱离体制,实行合同化管理。其余承担生产经营任务的事业单位,主要以自收自支的为主,将全部转为企业,人员编制除部分分流到其他事业单位外,其余人员将全部取消编制,推向市场。
二、改革后,收入会增加吗?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随之而来的是工资待遇的变化。
1、对于转为公务员和参公身份的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来说,其收入肯定会增加,其中最大的一块应该来自于车补。此外,年终绩效奖应该也会有大幅增长。这是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拉开收入差距的两个关键所在。
2、对于保持现状的事业在编人员来说,改革后和改革前收入不会有太大变化,唯一期盼的是下一步能有车补。根据国家发改委官方消息,中央车改版今年1月26日在兰州召开了机关事业单位公车改革专项会议,明确提出要在今年6月份前完成事业单位车改。按照这个要求,也就是说,今年6月份后,事业单位就可以领到车补了。但是,貌似现在只打雷不下雨,事业单位想要领车补,恐怕还要等上一段时间。
3、对于转为企业的人员来说,收入应该有增也有减,效益好的,像医院,可能会有收入增长,而像一些儿本身已经出现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单位,转制后,员工待遇肯定好不了,失去体制身份后,他们大多数只能靠自己另谋出路。
我是小公,专注公务员考试、任用、提拔等体制类问答,感兴趣或有疑问咨询的,可以关注私信我,我将提供全方位的权威解答事业单位改革之后,大家最关心的两个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轻轻松松谈体制 ‖ 专注于解答体制内那些事儿
现在已经2020年8月份了,按原计划,今年底要完成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工作,但是因为外部环境变化或者改革过程中遇到矛盾问题,预计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依旧是任重道远。但是事业单位改革的总基调不会变化,事业单位的分类优化工作依然会继续。
不管如何改革,我相信事业单位正式职工最关心的两个问题无非是编制和待遇问题,也就是编制会不会取消,待遇会不会降低。
本人转业至今一直从事人事工作,而且主要负责下属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及指导,对于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情况有一定发言权。
针对改革过程中的编制和待遇情况,我这里为大家做一个分析,权当抛砖引玉吧。
01编制事业单位目前存在参公事业编制、公益一类、公益二类以及自收自支类事业编制。
1、参公事业编制我觉得在体制内编制制度发展过程中注定是一个过度阶段,以后大概率会逐步转变为公务员,毕竟他的待遇等保障都是按照公务员标准实施的,所以没有必要存在这个没有实质意义的名称。
也就是说参公事业编制人员会逐步变成公务员,取消参公事业编制的叫法。
2、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事业编制都是承担公益服务职能的,而且这些单位中部分还存在行政执法属性,比如有些地方的公积金管理中心。随着改革推进,我觉得以后公益类事业单位的执法属性必然会被剥离,成为纯公益服务性的单位。当然高校和医院这类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公益属性必然会被保留,但是为了加强人才流动,人员编制估计以后随着老人退休会逐步减少,上级不再核准人员编制。
也就是说公益一类人员编制变化不大,公益二类中的高校和医院人员会逐渐取消编制,但是事业单位公益属性不变。
3、从目前改革的动向来看,自收自支类的事业单位抓紧完成企业化改革已经是各级政府的指导思想,而且大概率本年底会完成9个试点省份的改革任务,为下步其他省份改革做参照。但是改革过程中人员编制的问题,按惯例会参照以往做法,即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也就是说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有三个去向:一是分流到其他公益类事业单位,保留事业编制;二是符合条件的人员提前退休(一般距离退休年龄在5年之内);三是跟着单位一起划转,成为企业职工,取消事业编制,按工作年限签订中长期劳动合同。
02待遇待遇主要包括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
1、工资待遇。
就工资待遇来说,参公事业编制通常高于其他事业编制,改革以后依然会存在这种情况,毕竟入口不一致,公务员入口更严所以在收入分配的过程中必然也会分配的多一点。当前也存在某些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比公务员工资高的情况,但是个别不能代表普遍。在机关事业单位收入改革规范以后,估计也会逐步缩小公务员跟事业单位之间的差距,毕竟干的工作确实有一定的共性。
再者因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从上到下没有很具体的指导文件,只有一个《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指导性文件,各地在参照执行的过程中确实太过灵活,下步估计高层会逐步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相关政策的细化,强化操作性。
2、发展前景。
进入体制不考虑发展前景我觉得不现实,毕竟它是最有效的一个激励手段。目前来说公务员的发展道路比较合理,下步估计事业单位职务职级并行制度也会快速出台,这个无疑会让基层事业单位管理岗人员看到希望。
评价一个制度是否是好的制度,那么就看这个制度能不能给人带来希望,如果没有希望那么这个制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除了事业单位的职务职级并行政策出台外,为了鼓励人岗相适,下步事业单位人员跟公务员的交流任职估计也会更普遍和正常。
还有就是存在于公务员跟事业单位因为身份不一致而出现的一些极不合理的文件也会逐步废止。比如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因公去世后的抚恤待遇差距太大的问题,造成了不良影响。诸如此类不合理的一些东西还存在很多,确实不利于健康发展,势必会被淘汰。
总结语综上所述,我对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编制和待遇这两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有需要的人。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下步公职人员工资水平会逐步完善和规范,基本会定位在当地中间偏上水平,会限高提低。目前来看,有些地方公职人员工资明显高于当地发展水平,在民间造成一定不良氛围,对国家发展不利,下步这个必然是高层调整的重点方向。
关于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的编制问题,大家完全不需要忧虑,不会强制取消编制的,老人老办法必然是解决矛盾的最好方式。
我是轻轻松松谈体制,致力于解答体制内各种疑惑。
如果大家遇到体制内的相关疑问,欢迎关注留言,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谢谢支持。@轻轻松松谈体制
事业单位改革之后,大家最关心的两个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按照原先的部署安排,今年年底前要完成事业单位新一轮改革。尽管各地都在紧锣密鼓推进,但从当前情况来看,如期完成的难度很大。在这轮事业单位改革中,哪两个问题是广大事业编人员最为关心关注的呢?又会如何来解决呢?
根据我的了解,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一个是编制问题,能否继续保留编制;另一个是收入问题,工资待遇能否增加。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关于编制问题目前,事业单位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行政类事业单位,承担部分行政管理、审批和执法职能;第二类是公益类事业单位,主要集中在科教文卫等领域,以承担公共服务职能为主;第三类是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如政府招待所、印刷厂、出版社等。
行政类事业单位的改革已在2018年开始的党政机构改革中完成,承担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关或参公单位后,其原来行使行政职能的在编人员,统一通过公务员过渡考试的方式,整体转为公务员或参公身份。其余人员将被分流到其他事业单位或保留到现单位(已剥离行政职能),继续从事公益服务职能。
公益类事业单位则基本上维持单位性质和人员身份不变,部分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进行整合,单位数量减少、事业编制压缩,但对现有事业编人员其实影响不大,人员转隶后还是事业编身份,工作单位还是事业单位,只是在提拔晋升方面会受到一定影响。当然,这个影响也是有好有坏,不能一概而论。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则会全面转为企业,实行自收自支,按照国企模式运作,其工作人员的事业编身份不再保留。
二、关于收入问题总得说来,这方面基本上都是利好消息。行政类事业单位人员就不用说了,由事业编转为公务员身份后,其工资待遇必有较大幅度增加。
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待遇不会有大变动,但按照两年一调的工资定期增长机制,改革后这些事业编人员的工资收入也会稳步提升,不存在降薪的可能。即使在疫情影响下,地方财政尤为困难的今年,事业编人员降工资的可能性也不大,至多是延迟发放或暂时少发,待财政状况好转后还是会补发的。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人员看似最为吃亏,毕竟由事业编身份转为国企员工了,但要知道这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原先就是行政机关的附属单位,主要承接政府业务,即使转为企业后,背靠行政机关这棵大树,业务不用发愁,还放开了诸多限制,随着企业效益持续提升,员工的工资收入也会水涨船高。
欢迎关注职场李论,更多精彩内容期待与您分享!
事业单位改革之后,大家最关心的两个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我所在单位:科研单位,事业公益一类。本次事业单位改革后,单位压缩编制20%,我们单位是正处级,人员编制78人,可我单位不满编,且有工人编18个,同时又有7人退休,单位实际人员45人。由于单位全都是硕士、博士,根本没工人,因此只减了15个工人编既完成改革。单位职工在改革后最担心的两件事是:一进职称更难了,由于职称指标是与编制人数挂勾的,人员编制越少,各级职称数就越少;二是收入减少,由于公益一类单位不允许办公司,故单位将年纯收入数百万元的公司废业,单位每年至少减少收入五百万元(这钱是可以随便给职工发奖金、福利的),现在国家鼓励科研单位转化科研成果,为社会所用,可科研成果不经中试,社会上哪个公司肯出钱买成果(我们办公司实际上就是自己中试嘛)?!现在国家科研项目相对集中于央字号单位和重点大学,地方科研单位拿课题本已非常不易,且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越来越严,个人想多得点,难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