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工作6年突然变动,应该为了工作抛弃家庭还是选择辞职?

本人女,32岁,有一个2岁的孩子,工作地离家有300多公里,一个星期只能回来一次。

本人女,32岁,有一个2岁的孩子,工作地离家有300多公里,一个星期只能回来一次。是为了工作抛弃家庭还是选择辞职?体制内有很多像你一样的同志,工作地离家很远。这个问题比较常见,具有普遍性。

一、关于体制内人员特点。公务员是个稳定的职业,旱涝保收,钱不多,发不了财,饿不了肚子。这个职业特别适合女性。

二、关于离家远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体制内算是比较常见的。笔者单位,将近有20%的同事是离家将近二三百公里,有女同志,也有男同志,他们都是周末回家。但遇到需要周末加班的情况,他们是回不了家的,像今年抗疫,他们几乎是天天呆在单位,将近2个月没有回家,照顾不了家庭小孩。我们单位需要值班,男女都要值,像这种情况,单位的同事也会为他们着想,尽量不会安排他们周末值班。

三、离家远要不要辞职。这个比较难下决定。首先,你得考虑清楚,辞职以后你还需要工作吗?如果不需要工作,或者说你家庭条件很好,有足够的金钱支撑你的日常开销,不需要为五斗米折腰。那你可以辞职,一心一意当家庭主妇,专心致志在家照顾好孩子就行了。但从你的提问来看,估计你不是那种条件很好的人,要不然你也不会考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工作。其次,你得考虑清楚,辞职以后你能干什么?进入体制后,大多都是处理政府事务,与地方公司很多工作时严重脱节的。你辞职,就要想想你出去能干什么,能干出什么名堂,有没有公司老板接纳你,能够为老板创造什么价值。毕竟公司是不养闲人的。再次,你得考虑清楚,辞职以后你会后悔吗?考个公务员,也不容易,也要过五关斩六将,当初也是付出了很多。先不说你适不适应不在体制内的生活环境。如果你辞职在工作,发展不太好不太顺利,你会不会后悔现在的决定?你辞职做家庭主妇,如果不适应这种生活,你会不会后悔现在的决定?

笔者单位也出现过这种事例。一女同事,也是32岁,夫家离工作地250公里,开车4个小时,每个周末回家。开始还好,小孩出生后,明显感觉她焦虑了不少,每天工作提不起精神,一到周五,就想着回家,通常周五下午到单位打卡后就走了,单位领导也是睁只眼闭只眼。这样时间长了,她自己都觉得辛苦,最后辞职走了,在夫家地方做了个培训老师。有时我们还会联系,虽然我不主动问,但看得出来,她是非常后悔当初的决定。

综上,提一点建议,仅供参考交流。

尽量不要辞职,把小孩接到工作地来照顾,直到读完幼儿园。小孩上小学,既可以在工作地读小学,也可以到夫家地方读。孩子大了,逐渐懂事了,很多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谢谢关注。

体制内工作6年突然变动,应该为了工作抛弃家庭还是选择辞职?

工作很重要;家庭更重要。

我觉得还没有到必须二选一的程度。想点办法让领导照顾照顾,你这也是实际情况,毕竟孩子才2岁,夫妻分居不是好事。不是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吗”?

体制内工作6年突然变动,应该为了工作抛弃家庭还是选择辞职?

我个人肯定会选择家庭,毕竟孩子还小,特别以后上幼儿园了,父母更的在身边,工作可以换,小孩可换不了!

楼主这么纠结,估计是体质内的工作待遇各方面都比较好,所以很舍不得,那建议你还是找下领导沟通下,看看还有没有其它可能不离家太远,如果不行,那还是换工作吧!

离家远,每周回一次家,小孩照顾不了,家庭关系也维护不好,而且以后也不可能每周都回得了家,时间长了,除了工作,啥关系都淡了,如果短期可以克服克服,如果很长时间那不要考虑了,别到时候工作家庭两头都耽误了!

体制内工作6年突然变动,应该为了工作抛弃家庭还是选择辞职?

我和你情况差不多,我和我老公单位相隔100多公里,而且我们单位假期都非常少,没有固定的周末,还要值夜班,不过我们还没有孩子,现在年龄也将近30了,我们也迫切的想要一个孩子,希望一家人可以团聚,因为编制内考试考调是需要单位领导签字盖章的,又怕自己考不上,又让领导知道了自己想走的想法而在单位混不下去

体制内工作6年突然变动,应该为了工作抛弃家庭还是选择辞职?

与单位沟通好,问清楚异地工作的工作年限与职位是否有提升,再决定付出的代价或者是机会成本。

总而言之,别把机会成本演变成沉没成本即可。

体制内工作6年突然变动,应该为了工作抛弃家庭还是选择辞职?

个人认为,还是以家庭为重。理由如下:

第一、我们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稳定的工作或收入是需要牺牲个人幸福或家庭为代价,那么工作的意义何在?

离家300公里,就说到抛弃家庭,肯定是不宜把年仅2岁的孩子带在身边的,而300公里是否能做到每个星期都可以回家看孩子。况且,才30多岁就长期两地分居,夫妻感情也是一种考验,你能否忍受这些?

认真评估这种两地生活生活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是1~2年,这种短期,可以谨慎选择忍着。如果超过5年,衡量所付出的代价,果断选择其他方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