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美国的军事电影里,美国军人总是喜欢给挂在身上的武器缠上电工胶布,这是为什么?

不怕到时拔不出来吗?

应该是防滑吧

一些美国的军事电影里,美国军人总是喜欢给挂在身上的武器缠上电工胶布,这是为什么?

谢邀。分三种情况,伪装、方便换弹匣、方便拔弹匣。

伪装用的是迷彩胶布,用途不必多说了。这类胶布本身具有很大的延展性,可以贴合枪支奇奇怪怪的表面轮廓。只要你愿意,可以给坦克也包一层。

第二种情况,是在弹匣靠近底部的位置包一圈胶布。早期弹匣通常由铝或钢制成,表面比较光滑。而随身装具通常又设计得很紧,要把弹匣从里面拔出来并不容易。特别是下雨的时候,湿漉漉的跟泥鳅一样,对面都开始冲锋了,你还未上好子弹,那就尴尬哭了。

现在新设计增加了防滑颗粒或楔形结构,甚至用塑料制作弹匣,胶带变得没那么重要,所以很多人都不绑了。

第三种情况,用胶带把两个弹夹上下颠倒捆在一起。打完一个弹夹,拔出来旋转180度,就可以插进去继续打了。好处是火力间断短,坏处是加重了枪支。图中似乎不是用的胶布,而是专门开发的并联配件,意思一样。

其实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之所以不算在三种里面,是因为它实在太那啥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黑人兄弟们,刚刚接触热兵器的时候还以为是什么黑魔法,看到人家用胶带捆弹匣,误以为胶带越多越好,就把自己的武器捆了个严实。

一些美国的军事电影里,美国军人总是喜欢给挂在身上的武器缠上电工胶布,这是为什么?

军事电影不要过多相信,许多套路都来自美国民间的步枪文化,我们得有选择性的看待,它们有的不见得会出现在战场上,但一定会出现在枪店的商品货架中。

美国历来是一个枪械票友众多的国家,枪支弹药拥有庞大的市场,因此这些武器就如同手机一样,也拥有泛滥的周边市场。

像电影里经常出现的所谓“电工胶布”,其实就属于一种战术周边产品,它可以为枪械提供一些附加固定能力,以及为某些部位提供摩擦力。要么就是将两个弹匣正反缠在一起,以方便快速上弹。

其实一般拿来缠绕弹匣的并非是“电工胶布”,很多时候它就是黑色胶带而已,甚至有人用塑料绳、透明胶缠的都有,乃至专用的并联器、附着带、并口插槽都很多见,只是黑色胶带显得更“战术”一些罢了。

某些特殊的“战术胶带”还被贴上了海绵面,印刷上迷彩花纹,充当个性化装饰或者伪装带。

但这些东西其实并非什么完全的“军品”,电工胶布、黑胶带等一点都不特殊,所谓的“战术胶带”也早就被一些摄影爱好者使用了,贴在镜头和机身上,很方便拿去“打鸟”。

总之,认真你就输了,这些东西很大程度上就是个装饰品,他们属于国外的民间枪械文化,而非什么标准的军用装备。

也正因为如此,国外的电影中不免出现这些“枪械时尚”的展现,以提高在枪械爱好者之中的地气。哪怕整满了这些东西的人,在军队中会被人嘲笑为“齿轮箱”。

只要你有需求,市场上有一堆相关的产品,可以让你付出银子,将自己的“基本款”武器变得更“专业”,哪怕真正的专业人员并不一定整这些事儿。

奸商们会尽一切说服力向你传达这些周边商品的作用,比如增加摩擦力、加固不牢靠的卡榫件、让你的枪瞄不摇晃、绑住两个弹匣以减少CQB中的取换弹匣时间等等。

也确实有些安保公司或专业人员在使用这些东西,甚至有些产品就是从他们的行为中开发出来的。总的来说,弹匣绑胶带是一种适合于快速突击作战的设置,最大限度的减少一场短促战斗中换弹匣的时间,不让敌人找到可乘之机。

但战场是一个不看广告看疗效的地方,越专业的人,其实越不会像对待一个IPHONE一样对待自己的武器,比如上图那位大哥,他的G36携带了一个超大的并联器,根本不需要绑什么胶带。

一些美国的军事电影里,美国军人总是喜欢给挂在身上的武器缠上电工胶布,这是为什么?

伪装、固定、方便更换弹匣、最后一个就是耍酷了。

二战时期的狙击手为了伪装自己,通常是在自己的身上和枪上绑上一些碎布条。来使自己和枪械达到融入环境的目的,这应该也是最原始时期的吉利服和枪械伪装网了。二战时期我国的士兵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了,那个时候连衣服都穿不起,只能弄一些树枝树叶捆绑到身上和枪上。但是这两种情况都对枪械的精准度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狙击手这一种追求高精度的兵种来说。到了现代狙击手的枪上都是使用定制的迷彩枪套,不管是丛林的,沙漠的,还是雪地的都有,可以根据特定的作战环境来更换枪械的迷彩枪套。但是普通的士兵就没有这个待遇了,他们有更好的解决办法那就是迷彩胶布,需要对枪械伪装的时候,只需要将这种胶布粘贴到枪上,就可以完成对枪械的伪装。

现代枪械拓展性很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装配多种战术配件。不管是皮卡汀尼导轨,还是燕尾槽导轨,长时间使用之后,导轨和战术配件的连接就会变得松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士兵们也会使用胶布进行固定。有的战术配件需要和其他战术配件进行连线,这种情况下使用胶布对外露的导线进行固定可以避免在行进中导线挂到树枝上面影响行动。

在战场上人的肾上腺素飙增,在平时训练过的项目在战场上做起来,如果还想做到像平时那样顺当就有些难度了。比如说更换弹匣,遇到雨天或某些情况导致弹匣拔不出来或脱落,那就有可能陪上的是自己的性命。为了增加弹匣的摩擦力,士兵们会在弹匣底部缠一圈胶布。为了火力的持续性,士兵们也会用胶带将两个弹匣粘在一块制作成简单的并联弹夹。

电影中一个美国大兵端着一把缠慢胶带的步枪是不是很酷呢?虽然它有一定的实际用途,但确实是很酷,不是吗?

一些美国的军事电影里,美国军人总是喜欢给挂在身上的武器缠上电工胶布,这是为什么?

主要是固定各种战术附件,无论何时各种部件之间的连接总是会出现一些问题的,比如松动、脱落,这在使用时都会带来不小的麻烦,所以使用胶布绑住就成了简单有效的措施。

在皮卡汀尼导轨等出现之前,其实也有各种用于挂附件的设计,比如美军使用的在AR步枪固定提把上方的固定卡,用于安装光电瞄准具等附件,但是不够坚固,所以很多时候要用胶带作为额外的固定措施。而即使是到了有着丰富战术附件的今天,有着诸如皮卡汀尼导轨、燕尾槽等这些接口,由于制造公差、日常使用磨损等,瞄准具等附件松动的情况也还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此时还是需要用上简单实用的胶带。

还有就是像激光指示器等这些常用的装备,一般都是有专门的电源线的,很容易钩挂住杂物,因此使用胶带让其紧贴枪身避免就成了简单实用的措施。

然后就是伪装等用途了,给枪支涂上迷彩比较麻烦,此时迷彩色的胶布就成了最佳选择,可以很快让自己的武器具有更强的伪装性。而像弹匣上的胶带,一般就是为了取用时防滑。

一些美国的军事电影里,美国军人总是喜欢给挂在身上的武器缠上电工胶布,这是为什么?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看到这个问题,很多人的第一个想法是,作战的时候,这些美军士兵为了更换弹匣更加的方便,毕竟可以节省从胸挂上取弹匣的时间。

这个回答是正确的,但不够完整,接下来就详细说说,这里边的是是情。

首先是方便换弹匣。

有些士兵,为了方便更换弹匣,不仅会用电工胶带捆绑两个弹匣,疯狂一点的,会直接捆绑三个弹匣使用。

当然捆绑三个弹匣的时候,比较特殊,两个外边的弹匣口朝上,中间的一个弹匣口朝下。

其实三个弹匣这都算是少的了。

看过一个图片,有一位直接扛着G36突击步枪,捆绑了七个弹匣使用。

估计这位是想将G36突击步枪当机枪的使用了。

其实这么干,有点得不偿失。

毕竟一个满装子弹的弹匣,怎么也得有一斤重,两个弹匣这差不多就是一块砖头的重量了。

三个弹匣,或者说直接插上七个弹匣,就这重量上了战场端着还得往前冲,时间一长,不说奔跑的时候废不废劲,就说扣动扳机之后枪的准头也得往地上飘。

所以很少会有将弹匣捆绑两个以上的,大多数就捆绑两个弹匣而已。

因为在战场上,捆绑两个弹匣的情况也比较多,所以目前很多枪械在生产的过程中,配套的附件中,就会添加一个弹匣并联器。

比如说九五式枪族的附件中就有这个零件。

据说使用弹匣并联器的时候,可以让更换弹匣的时间,控制在两秒左右。

其实用电工胶带捆绑两个弹匣,不仅仅只有方便更换弹匣的作用,还有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作用。

怎么说呢?用电工胶带捆绑两个弹匣,不仅美军这么干,在一些贫困的地区,也有武装分子这么干。

这到不是因为,这些武装分子手里的弹匣太多,没地方放。

而是因为这些武装分子,基本上手里能有一支枪就不错了,所以单兵装备就不要说齐全了。

那么这个时候,给他多发一个弹匣用着,他都没有地方放。

当然裤子有兜子,也可以放在裤兜里。

但这么做很碍事,毕竟一个弹匣一斤重,一般人裤兜里装个手机,跑起来都拽裤子,何况是弹匣了。

这要是在奔跑的过程中,因为弹匣拽裤子,一个跟头摔地上,不仅不好看,说不准就失去了先机,被对手抓住破绽来个回马枪,就不要太后悔了。

那么美军还有个马甲或者胸挂,多做几个装弹匣的兜兜,有个放弹匣的地方。

这些人是没有的,怎么办呢?

老话说得好,办法总比困难多。

于是将两个弹匣用电工胶带捆绑到一起,就不用担心没有地方放了。

所以用电工胶带捆绑弹匣使用的另一个原因,他们没胸挂导致多余的弹匣没有地方放置,只能用这种土办法,来解决问题。

在这里必须说明一下,将两个弹匣用电工胶带捆绑到一块,也是有讲究的,不是随随便便绑一块就能使用了。

捆绑的方式不对劲,不仅节约不了装弹的时间,说不准比普通装弹匣的方式的还要慢上一拍。

用电工胶带捆绑弹匣的方式。

基本上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弹匣的口一支朝上,一支朝下。

这种捆绑方式,制作起来也方便,只需要考虑上下错开一点,将弹匣的口和另一只弹匣的底部拉开一段距离,然后用电工胶带紧紧的捆到一块就行。

之所以要这样,枪支上插弹匣的口子是有一定的厚度,如果一支弹匣口和另一支弹匣底部齐平的捆绑到一块,到时候弹匣就插不进去了。

这个方式一看就会,不用提点。

但这种方式,在使用的过程中比较麻烦。

毕竟拔下前一支空弹匣,想要装填另一支弹匣的时候,这个手腕是需要反转一百八十度的,一般人想要这么做还真的有一定的难度的,而且在转完之后,还得把弹匣口对准在插入到枪支上,这就进一步增加了难度。

这种情况绝对谈不上太过方便的。

而且这种弹匣口上下反向捆绑在一起,这个口朝下的弹匣还容易把装入的子弹给卡掉落了。

毕竟在战场上,什么情况都能遇到,摸爬滚打的,弹匣口朝下也没有一个屏蔽的东西,掉出来也就难免了。

第二种方式,就是两支弹匣的口都要朝上。

这个就有点讲究了,捆绑的时候,两个弹匣之间要预留一定的空隙,这就需要在中间垫上一层东西隔开,这个垫上去的东西要求还是软的。

原因还是一样,因为枪支插弹匣的口子有一定的厚度,两个弹匣口挨的太近插不进去。

这种捆绑方式就需要捆绑两个地方,上边捆绑一道,下边再捆绑一道。

说实话这种捆绑方式的可靠性会差一点,谁也不知道,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不会把中间的东西给掉出去。

当然,这种方式使用起来到是比较方便。

那么在两个弹匣口都朝上的捆绑方式中,还有一种方式。

这就是第三种方式。

这种方式就是,弹匣口都朝上,但是一正一反的进行捆绑,捆绑完成之后,两个弹匣形成一个八字形结构。

这个时候就不需要考虑中间垫东西的事情了,更不需要担心中间的东西掉出去怎么办?

捆绑简单。

但使用起来不方便,因为前一个弹匣打空之后,装入另一个弹匣,也需要手腕翻一下的。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会开发出弹匣并联器的原因。

使用了弹匣并联器之后,以上捆绑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可以忽略,直接插上弹匣就可以使用了。

而且弹匣并联器使用的时候,往往都是弹匣口朝上的。

怎么说呢?如今为了迎合民用市场,有些生产厂家会生产一些五花八门的弹匣并联器,比如星形弹匣并联器,将五个弹匣的底部插入这种并联器进行使用。

像这种类型就是为了好看,搞怪而已,一般情况下,根本就不能使用。

毕竟五个弹匣,重量就摆在哪里,端起枪来,枪支的重心都要改变了,进行射击的时候,别说手感不手感了,准头也找不到东南西北。

接着说说,电工胶带在枪械上的另一种使用方法。

单支弹匣使用的时候,有时候会在弹匣的底部裹上一层胶带。

这种做法,在一般人看来,莫名其妙,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其实这是早期使用弹匣的一种方式,最早的弹匣都是金属材质的,比如铝,或者干脆就是一块生铁制作而成的。

这种材质制作出来的弹匣,外边比较光,用完前一支弹匣的时候,取用马甲上挂的弹匣就不是很方便,很有可能抓空。

这还是平时,要是天上下点雨,飘点雪花,这个时候再去抓弹匣,会更加的光滑,还冻手指头。

战场上那是分秒必争的地方,前后差一秒,也许就下不了战场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在弹匣的底部,缠绕一圈电工胶带就不一样了,摩擦力增大,这就方便士兵抓取弹匣。

使用的时间久了,军工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开始对弹匣进行改进,比如为了增加弹匣的摩擦力,设计了防滑颗粒等等。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马甲上装弹匣的兜兜,不是盖着盖子,就是设计的紧。

这么做完全是为了避免,士兵在奔跑或者翻滚的过程中,把弹匣给颠出来。

但士兵在使用的时候,就比较麻烦了,取用的时候,并不是很方便的。

如今为了应对出现这种情况,在枪械的附件中,又发明了一种叫做快速拔弹套的部件。

其实这就是一个套子,将弹匣的底部装在里边,当然只能装一半,在套子的底部还设计了一个方便取用的环。

将弹匣倒着装进去,用的时候,摸着环,这么一抽就会取出来。

其实应对这种弹匣被兜子包裹太紧,不方便取用,也是有土办法的。

用的时候,只用用拳头或者手指对着兜子底部向上推一下,弹匣就会被顶出一截,到时候用手一抽这一截弹匣,整支弹匣也会被抽出来的。

只不过这种土办法比这个快速拔弹套多一个动作。

但不管这么说吧,过去一些土办法,都被一些枪械的套件所取代了。

在这里还必须说明一下,如今的单个弹匣的底部缠绕一圈电工胶带,又有了另外一个功能。

用来区分子弹的口径和种类。

要知道现在的弹匣很多都是通用的,比如300BLK和223NATO的弹匣就是一样的,但口径是不一样的。

这要是将两种弹药给弄错了,插入不该插入的枪械里边,卡弹是轻的,重的话就要炸膛了。

这是口径不同,需要区分的情况,至于子弹的种类不一样要区分,这就更好理解了。

有些是穿甲弹,有些是普通弹药,在遇到情况不同的时候,使用的弹药种类不同,这个时候分装到不同的弹匣中,再用不同颜色的电工胶带进行区分,就方便了。

给枪械上缠绕电工胶带的最后一个原因。

加固一些不怎么牢靠的枪械附件。

比如CAR—15卡宾枪,这支枪很不错。

CAR—15卡宾枪生产出来的时候,正赶上美军发起越战。

那么在柯尔特生产的第一版CAR—15卡宾枪,就在1967年的时候,被美国陆军采购走了。

当时生产了两千八百多支,大多数被美军装备给了特种部队。

这个早期型号,有很多缺点,比如没有安装辅助推机柄,会出现抽壳困难等等。

这些毛病都被使用的美国士兵反应给了柯尔特,那么柯尔特就对这款武器进行了改进。

问题是在改进之前,这些美军特种部队还在使用这些CAR—15卡宾枪,这个时候,就需要他们手动对这些枪械进行改进了。

比如美军的SOG侦察队员,想要在CAR—15卡宾枪上装上一个光学瞄准镜。

可柯尔特在制造CAR—15卡宾枪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美军士兵还需要在这支枪上装上什么光学瞄准镜。

所以别说专业瞄准镜了,就连个镜座都没有。

于是这些使用CAR—15卡宾枪的美军SOG侦察员,就需要自己订购了,他们首先在民用市场上找到合适的三到九倍率的光学瞄准镜,然后找到一个合适的镜座,装上去。

这么做还别说,完全满足当时美军的需求,有效提升了美军在夜晚使用瞄准镜的设计水平。

但毕竟这些东西根本就不是人家原装的东西,装上去是好用,但这瞄准镜会经常性的松动,这就没法瞄准了。

这个时候就只能在上土办法了,直接上电工胶带,对这个部件进行加固。

办法虽然土了一点,但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甚至有时候,在没有任务的时候,他们还会为了保证枪口不进入杂物,美国这些特种兵,还会用胶布将枪口包括起来。

再有就是,这些美军的SOG侦察队员,也遇到了在战场作战,从马甲上拔弹匣不好拔的情况。

他们的办法就比较直接了,用电工胶布将一根降落伞的绳子固定在弹匣的尾部,用的时候这么一抽就把弹匣给抽出来。

这相当于一款简易的快速拔弹套。

虽然办法土了一点,但好用。

当然也有没有使用电工胶布的,他们会直接将一截降落伞的绳子直接卡在弹匣底部内,这样也可以通过降落伞的绳子将弹匣拔出来。

再就是在做任务的时候,这些美军的SOG侦察员,不会携带清理枪械的工具,但人手一根通条还是必须的,以备不时之用。

那么通条这种东西,放在哪里都不合适,最后他们就用电工胶带直接给固定在了CAR—15卡宾枪的护手底部了。

所以别看电工胶带和枪械看起来没有多大的关系,但在实践中,这东西比一些专门设计的附件都好用。

甚至电工胶带都能对一些不怎么好用的枪械,进行维修。

比如日本在1975年开始研发的六四式自动步枪,这款枪械在1964年研制成功。

但事实证明这枪很差劲。

有时候还需要电工胶带对其进行维修。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