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人有七情六欲,那这七情是哪七情,六欲又是哪六欲?
所谓之七情,按古书之意即为:喜怒哀乐伤愁怨;六欲:眼耳鼻口生死。
事实上,七情所指的亦是人的思想情感里面喜怒哀乐和伤愁恨怨,当然也包括爱恨情仇。而这些东两里面的所有一切都由于人的思想心态、地理环境、气侯、事结和言行而归结于人的身上,被人们称之为七情,七情也被之为感观外的思想情感,它组建于大脑和心脏里,由思想意识控制着……
六欲亦之为人体的四大感观加上生死的思想意识称之为欲望之念。即是说眼睛能看得到的,耳能听的、口能说的、鼻能闻的都被人体吸收入了五脏六腑和身体各个部位,包括记忆在大脑里,成为人体里的一种意识。而这六欲并非单纯是情欲性爱,它包含贪奢欲求,也包含着食色性爱,是身体各个感观,也是一种意识观都各有所求,达到思想慰寂之意。当然性欲作为思想情感中枢的神经纽带,它所能主导的肯定属于男女之间不可缺少的一环,有时侯甚至主导了人的生死意念倾向。
浅识评解如此,不全面的请见谅。
都说人有七情六欲,那这七情是哪七情,六欲又是哪六欲?
人们常说的“七情六欲”是人生自有的生理机能,它能对客观世界产生生理反应,从而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
“七情”是指人的心理对外界感知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表面情绪。它包括:喜,怒,哀,惧,爱,恶,乐。这里的“乐”字,也有写作“欲”的,因为古人认为乐字是通欲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乐。
还有认为情是:喜,怒,忧,思,悲,惊,恐。在中医诊疗中,常以这七种表情用作辨证疾病的参考依据。
“六欲”是指人们心理的本能欲望,由不同的身体器官去感知。包括:生,死,耳,目,口,鼻。具体到人生的每个细节上,也可以表述为: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色情欲。
“七情六欲”是伴随每个人终生的意念和感知,是不可逆的。所以既不能绝情,也不可以寡欲,只有正确的撑控自己的情欲,使情感丰富多彩又不偏激,使欲望合乎情理而不膨胀,才能平安的度过一生。
都说人有七情六欲,那这七情是哪七情,六欲又是哪六欲?
人的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是:身体、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意念活动。
都说人有七情六欲,那这七情是哪七情,六欲又是哪六欲?
七情:是中医医学用语,即:喜,怒,哀,乐,悲,恐,惊。
六欲:佛教用语:即: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
都说人有七情六欲,那这七情是哪七情,六欲又是哪六欲?
其实从现代角度来讲
七情六欲只是一个成语,里面的七与六已经成为虚词,基本深究不了。
泛指人类的正常情感与心理活动。(可以理解为,情:情感,欲:欲望)而从出处上来说
七情跟六欲是分开来的,而且在不同的出处中解释不一,
可见第一次被当作成语使用的时候,作者并不想去深究到底是七情七欲还是八情九欲。
第一次被当作成语使用,应该是这里: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回:“至求仙一事,无非远离红尘,断绝七情六欲,一意静修,自然可入仙道了。”
分开来说的话,一般认为,七情的出处有3个:《礼记·礼运》喜、怒、哀、惧、爱、恶、欲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但其实礼记这一段是在讲人情人义,情的划分里本来就包含了“欲”。很显然,跟“七情六欲”里面的情并不是同一回事。
佛教说法:喜、怒、忧、惧、爱、憎、欲这个我也不知道具体出自哪本经书,只不过学佛之人好像都这么讲。好在能查到的地方说法都很统一,也就不去深究了。但是这个说法其实基本跟礼记的雷同,而且同样包含了“欲”在其中。我个人是不大能接受的。
中医说法:喜、怒、忧、思、悲、恐、惊说实话,虽然这个七情六欲的用法上跟中医根本搭不上边,大家使用这个成语的时候也并不是从身体健康角度出发来考虑的。但是这个七情的划分,逻辑上比上面两种都要更多得通一些。好歹把恐惧和吃惊两种情感算进去了。
其实还有别的说法,喜怒哀乐xxx什么的,应该是被另一个成语喜怒哀乐所影响了。出处不可考了。关键是没什么意义。上面各种划分,真深究起来,没一个全的。镜花缘里说的是求仙,所以从语义上来说,应该跟佛教的说法关联度更大一些。
至于六欲,同样有好多种不同的说法:按《吕氏春秋•贵生》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
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亏生则於其尊之者薄矣。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於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闻所恶,不若无闻;目见所恶,不若无见。故雷则掩耳,电则掩目,此其比也。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恶,而必不得免,不若无有所以知。无有所以知者,死之谓也,故迫生不若死。嗜肉者,非腐鼠之谓也;嗜酒者,非败酒之谓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谓也。
佛教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六欲是指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其实就是颜控,身材控,声控,还有爱爱和摸摸(捂脸)。。。哦还漏了一个,威仪欲,难道是指制服控?这种说法的缺点是只限制在谈论对异性的感觉上。跟七情放在一起,除非作者讲七情六欲的时候,七情指的其实也是男女之间的情(其实也没什么不合理)。
综上,其实七情是七情,六欲是六欲(真要说起来,其实还有五欲的说法,场合不同,内容也就不同了),而七情六欲第一次被连起来使用的时候,意思上其实跟原本的七情和六欲已经并不相同了,只是数词上仍然作了保留。七情六欲,其实无非指的是泛指的情欲,反正都只是说说而已,做不到真正的抛弃,谁又会在乎字面上的数量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呢。
都说人有七情六欲,那这七情是哪七情,六欲又是哪六欲?
这个就像孩子没娘说来话长了,七情六欲是出自哪里了,这个出自商周时期的《礼记》,这是对七情六欲最早的描述,后来的《春秋》里面也有对这个方面的解释,七情六欲是指对人性各方面的盖阔,说的直接一点就是人性欲望方面的一种描写。
什么是七情,什么是六欲呢,七情是分别为,喜,怒,悲,思,忧,恐,惊,七种情感世界深处的表现,这七情其实已经基本上盖阔了人情感情绪方面的各种表现,基本上没办法脱离这七种情感方面的表达,古人对于这七种情感表现的盖阔可以说是非常到位的。
六欲是什么,六欲很多人单独理解为欲望,其实并不完整,六欲其实有一部分是人体五官,眼,鼻,耳,舌,身,意《生理需求或者愿望》,这包括眼睛看的欲望,鼻子闻的欲望,耳朵听的欲望,舌头尝的欲望,身体动的欲望,以及生理需求欲望或者内心需求的愿望,这些被盖阔为六欲。
基本上这十三种不同的东西,盖阔了人基本上的感受跟想法以及需求的内容,而佛教里面对七情六欲就进行了更细致的解释,佛家有四大皆空斩断红尘洗净七情六欲的说法,意思就是生活在凡尘当中就避免不了七情六欲的影响,出家人就是脱离凡尘,跟红尘七情六欲断绝,只是真正斩断这些的佛教中人少之又少,现在更是基本上没有。
欲望是每一个人生活在世界当中的根本,失去了这些基本上就等于说失去了目标方向,没有目标方向的生活属于迷茫的,甚至是无趣的,所以七情六欲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交往的根本,没有七情六欲,那一个人就等于除了自己全世界都跟自己无关,自己没有任何需求,还能活在这个世界上吗,所以说所谓的脱离红尘就是自欺欺人而已,就算所谓的出家也是脱不了七情六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