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夷陵之战赵云做督粮官,刘备这样安排到底有什么用意?
关羽魂断荆州,刘备闻之肝肠俱断,张飞更是半夜闯入,刘张两人抱头痛哭。
"大哥,你可记得当年三人当年同枕野山岭,对月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吗?"
"三弟,我怎能忘了当初三人草莾结义,你散尽家当,成全我们共赴沙场,生死相依。云长不贪曹橾荣华富贵,千里走单骑,古城重聚。今日云长被东吴残害,当为云长报仇雪恨!"
张飞自带一万兵开拔,但在巴州被部下张达、范疆割了首级,送往孙权。
这下刘备更是怒火万丈,决定讨伐东吴为关张复仇。
但遭到赵云等一干文武大臣反对。赵云在殿上慷慨陈词:"主公,我们的主要敌人是曹操,当集中力量抗曹。如果战胜曹操,孙权自然归附。而分散兵力,二线作战,胜负难测,不利于将来同曹操决战啊"。
刘备已在狂怒之中,听不进任何劝阻。诸葛亮望着,不禁眉头紧锁。
不久平民秦宓上书,强烈反对刘备伐吴,刘备正好要杀一儆佰,将其投入大狱,将处死之际,方知一介寒酸布衣,叹了一口气挥手让其行拘十五日。
而东吴诸葛亮胞兄诸葛瑾也密派信使,恳切求刘备以大局为重,千万不要汉吴火拼,让曹魏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
平常,刘备都会将信使的信和人交予诸葛亮共同商讨,这次刘备心意已定,不惜一切伐吴,既为关张复仇,也重夺荆州,为隆中计开张。
因此,刘备只命吴班、冯习一班将领,率四万人马进占巫县,直抵秭归。而将反对派赵云等,留在后方做预备队。
而孙权方面,陆逊密书诸葛瑾和诸葛亮有私下往来,疑与刘备暗结,应予逮捕。
孙权笑答:"吾与诸葛瑾,犹如刘备与关羽。"
孙权最后提拔陆逊为前敌总指挥。韩当、徐盛等一干老将不服。
刘备闻之也大感江东无人,毛孩领军,逐放松警惕。刘备自巫峡到夷陵,航空距离140公里,刘备一路建立数十个分军区,战线过长,兵力分散。最初连战连捷,又看到毛孩领军,全军竟盲目乐观。
而陆逊坚忍不发,就选定某夜,将士人人口含火焰棒,实行偷袭。火烧连营,陆逊创造了又一个火烧赤壁之经典。吴班、冯习、张南等一班将领,几呼一夜战死。刘备也多亏沿途驿站将士堆积盔甲焚烧,阻止东吴追兵,方才死里逃生,逃到白帝城。
诸葛亮慨然长叹:"要是法正在,就能劝阻主公啊!
刘备悔恨交加,病入膏肓。临终托付诸葛亮,但最后拉着赵云的手:"子龙,阿斗是你从鬼门关抱回的,将来…"
赵云跪泣:"主公放心,有子龙在,保阿斗无虞"。
刘备最后才慢慢闭上眼睛。
三国夷陵之战赵云做督粮官,刘备这样安排到底有什么用意?
《原创》
题主所问似乎暗藏诸多玄妙,但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刘备这样安排才最合乎情理!听我简单道来:
一,凡熟读三国者皆知,因桃园结义之情成就了刘备得三分天下,但也因结义之情使刘备不能一统天下!刘备在关羽,张飞的鼎力相助与诸葛亮的全力扶佐下得了东西两川及荆州要地后在西川称王。没想到好景不长,→由于诸葛亮等力劝刘备西川称王,惹恼了曹操欲起倾国之兵伐蜀。后来采信了司马懿之计联合东吴夺取荊州!关羽虽有擒于禁斩庞德放水淹七军之战绩,使曹操几欲迁都!!但终因兵微将寡腹背受敌,最终败走麦城身首异处。刘备念结义之情立马要出兵伐吴。但在众人劝说下只好罢手。
无耐张飞闻讯后大哭大闹,刘备不得已只能念及结义之情,以私废公,决心出兵伐吴!后因张飞性暴被小人所害,更坚定刘备伐吴之决心。孔明力劝无果,赵云在当朝公开劝阻刘备不要伐吴,并陈明主要的敌人是曹操,这使刘备对诸葛亮和赵云二人的劝阻行为很不满意。
二,试问,在这种情势之下,刘备能用不同意自己出兵伐吴的赵云作先锋官吗?如果用不同意志的人作先锋官他能奋勇杀敌吗?所以说,刘备不用赵云作前作先锋,而将赵云安排在后队督粮草,是很正常的,这是符合情理的安排!并没有什么其它用意。
三国夷陵之战赵云做督粮官,刘备这样安排到底有什么用意?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事业叫做天下,有一种经历叫做风云,有一种亲人叫做兄弟,有一种承诺叫做永恒。
夜间独坐,翻开千年史书,那一页页的字里行间都在昏暗的灯光下隐隐地透着血痕。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在打天下的艰难创业时期,大家是并肩作战的兄弟,是同仇敌忾的战友,摸爬滚打,生死相托。等到了天下大定,登上龙椅,俯视阶下众人匍伏,山呼万岁的时候,就没有兄弟,只剩下君臣了。
结局好一点的,“杯酒释兵权”,解甲归田,留条老命,在桑间濮上回忆一下过往,悠悠度过自己的余生;搞的不好的,千方百计往头上栽个罪名,说杀就杀,一点情面都不讲,免死金牌都不顶事,满门抄斩,连妇孺老幼都不肯放过,杀个罄尽,斩草除根。如此恶魔般的行径,居然也被一些人奉为“千古一帝”,居然说那厮兴复了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宏扬的是博大与包融,什么时候教人这样做事了?
三国迷千千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喜欢的情节,有自己喜欢的人物,有人喜欢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有人喜欢义薄云天、自负骄矜的关羽,有人喜欢坦荡豪迈、悍勇无匹的张飞,更多人喜欢威风八面,智勇双全,品行高尚的赵子龙。
对于刘备这个人物,大家观点不太一致。有人认为他胸怀大志,开局一双草鞋,历尽挫败而百折不挠,终于开创鼎立局面,三分天下。也有人认为刘备这人比较虚伪,矫情,夺人基业后妄称仁义,笑脸相待时包藏杀心。但大家都不能不承认,刘备对自己生死相随打天下的兄弟们是真的好,很够意思,真舍得给。
关羽北征,夺取襄阳,兵围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一时间“英名震于华夏”,天下皆惊。但失机于东吴背后偷袭,失荆州,走麦城,穷途末路,败亡于临沮,父子归神。
为了给二弟关羽报仇雪恨,刘备在登基称帝之后,立即将征吴大计提上议程,在朝堂上与众臣商议,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反对。在这些反对的人群中有两个重要人物,一文一武,文是诸葛亮,武为赵云。
诸葛亮反对征吴,刘备还是勉强能够理解的,因为诸葛亮是一国之相,辅弼君王,看待问题首先要从全盘考虑,从大局出发。以当时的情况看,东征孙吴确实是下下之策。蜀汉初立,政基不稳,内部问题还没有完全消化,未走入正轨,而前期在夺取汉中之战中消耗了蜀汉大量的实力,元气尚未恢复,关羽败亡,荆州陷落,刘封被斩,孟达叛逃,上庸又失,此时进攻东吴,属于劳师远征,道路艰险,后勤补给线漫长,毫无半分胜算。
而赵云认为,曹丕篡汉,天下震动,国内必然人心混乱,局势不稳,此时不应攻打东吴,而应该伐魏,师出有名,属于“讨逆”,必能得到中原百姓的拥护。做为国家君主,应以天下为重,“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
刘备听了赵云这番话,非常的不高兴:这话要是别人说,我再不乐意也能接受,但你赵云可真不应该这么说。你赵云是什么人,是兄弟。别看桃园三结义的时候没有你,但自从在磐河公孙瓒大营里第一次见面,我们就把你当成是志同道合的兄弟了,从来没把你当外人。关羽那是你二哥,别看他骄狂自负,眼高于顶,一辈子就没瞧得起几个人,但你赵云算一个。征西川,夺汉中,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关羽对马超有看法(欲入蜀与马孟起比试),对黄忠有意见(誓不与老卒同列),就是对你赵云没有丝毫看轻,还亲口说,“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关羽是真心把你当兄弟了。而你今天说这话,还把关羽当兄弟吗?
刘备心里很不高兴,人人都说以天下为重,当初大家跟着创业打天下的时候,谁能知道是成败?谁能知道自己的未来是功成名就,位列王侯,还是在征途中时运不济,死于非命?又有谁知道自己死后的坟头上是鲜花还是狗屎?能让我们携手并肩无怨无悔、不离不弃地走到今天的是什么?
若忘初心,何谈天下。
所以刘备反驳,若不能为兄弟报仇雪恨,“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我坐在这张龙椅上又有什么意义?难道将来九泉之下见到关羽,我能说,没有去为你复仇,是因为利弊的权衡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因为世事变迁和的复杂经历而变得面目全非,而你也会发现,有些人是不会变的,无论经过了多少岁月和波折,当你再次相遇,你仍然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仍然是那个当年的他。
刘备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闯荡江湖的这些岁月中,无论曾经多少次的虚与委蛇,阳奉阴违和随波逐流,但他骨子里最深处仍然涌动着那股最初的血性。功业限难,强敌在侧,命运波诡云谲,明明知道前方就是失败,希望渺茫,但仍然奋身不顾,虽千难万险吾往矣!
人生的抉择本来就没有什么对错,你可以安不了天下,但必须要安自己的心。
刘备不顾众臣的反对,坚执己见,一意征吴,没有带上诸葛亮,而是安排他留在成都“保太子守两川”,让马超和马岱辅助魏延镇守汉中。“黄权、程畿为参谋;马良、陈震掌理文书;黄忠为前部先锋;冯习、张南为副将;傅彤、张翼为中军护尉;赵融、廖淳为合后”集结了数百员川将与番王沙摩诃等五溪番将,共点齐兵马七十五万,浩浩荡荡向东吴进发。
刘备没让诸葛亮随军出征,那么对提出反对意见的赵云呢?刘备安排他“为后应,兼督粮草”。为什么要让赵云在大军后面负责押运粮草呢?刘备这样安排还有另外一番意味:大军出征,粮草后勤那是重中之重,若有差池,不堪设想,不让你上前线,是因为你的态度,而让你随军出征押运粮草,是因为我的态度,我仍然把你当成最可信任的兄弟,把我的后背毫无保留地完全交给你。
火烧连营,刘备兵败彝陵,白帝城托孤,仍然把赵云唤到病榻前,垂泪相托:“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
有赵云在,刘备是最放心的,他心里很清楚,赵云是最不可能辜负他父子的人。有赵云在,就没有任何人能够威胁到刘禅的地位。
有一种亲人叫做兄弟,有一种承诺叫做永恒。到了关键时刻,真正能够托附的仍然是兄弟。
三国夷陵之战赵云做督粮官,刘备这样安排到底有什么用意?
荆州丢失使西川门户大开,战略部署大幅缩小。结义兄弟关、张二人也相继被害,刘备震怒,欲倾蜀汉精锐之兵攻打东吴。诸葛亮、赵云等力劝先伐曹魏,统一中原,东吴自然臣服。
但是刘备不听,反而将赵云派遣到后方都江州事,弃诸葛亮不用亲率大军杀到长江北岸,陆路扎营结寨。东吴年轻将领陆逊瞧准机会火烧连营,蜀军惨败,若无赵云前往救援,刘备逃不到白帝城。
经此一役,蜀汉实力大弱,刘备后悔莫及,白帝城托孤后遗憾而终。
三国夷陵之战赵云做督粮官,刘备这样安排到底有什么用意?
谢谢邀请。三国夷陵之战赵云做督粮官,刘备这样安排,证明赵云是刘备的亲信心腹。
三国夷陵之战赵云做督粮官,刘备这样安排到底有什么用意?
赵云什么时候做过督粮官?
《三国志•诸葛亮传》云:曹公败於赤壁,引军归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又: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先主外出,诸葛亮镇守成都,足粮足兵。《三国志•赵云传》中说是:“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
首先,督粮的人是军师将军诸葛亮,不是赵云;
这个时候的刘备是在江州集结大军(《三国志•张飞传》“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准备发动对孙权的战争。
因为赵云反对,这是政治上的原因!赵云对伐吴的政治态度决定了他不可能带军征战沙场。
其次,刘备是经年作战的老战将了,他也不可能一股脑的把所有各方集结来的大军统统的带到夷陵前线!万一遇到不幸连个接应部队都没有?常规作战都是有接应部队的,刘备也不例外的留有相当规模的接应部队。
这支接应部队还是留在江州,就由赵云来督这支部队。“留云督江州”的意思大概就是这个!那么留下来了多少人马呢?
见:夷陵之战最终结果,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
赵云的接应部队大约有两万人马之多!!!须知,刘备伐吴没有记载具体到究竟带了多少人马,只是孙权给曹丕的信中提到了“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再加上赵云督这两万接应部队,差不多也就是集结了六万人,马、三、四千匹。
夷陵之战,三分之一的军事力量在赵云手里。赵云还督什么粮食?司隶校尉、乡侯张飞不过才一万余人马,与赵云比就是弟弟中的弟弟。
那么此时赵云到底是什么将军?这个需要简单的探讨一下:“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
公元223年的时候,赵云已经是中护军加征南将军并且是封永昌亭侯了。刘禅改年号建兴后,赵云升迁为镇东将军。不是说建兴元年赵云才是中护军、征南将军!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
换句话说,在夷陵之战之前,赵云已经是中护军加征南将军了!!!这就解释的通为什么刘备能把三分之一的军事力量交给赵云;也能解释的通为什么赵云有资格反对刘备对孙权发动战争。
否则,一个翊军将军怎么可能督江州这个次大本营呢?况且,在刘备全军覆灭之际,赵云已经是夷陵之战后期蜀汉集团的前线总指挥了。“云兵进永安,吴军已退。”细心的看官们都能发现,汉中之战的后期也是由赵云督蜀汉集团的军队,接替刘备出任前线总指挥(“云兵随忠取米”),于沔水击败曹操的。
中护军加征南将军的职责很多!就是没有督粮食这一项。
注,江州大约就是现在的重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