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很多农村的老年人子女很多却晚年不幸?
这还用问吗?都是生了些少教无良的儿女,生再多又如何!农村老人穷极一生,为了养儿育女,奔波劳碌,既供了他们衣着住行,又要供书助教,长大了还要修房帮助儿女完婚,低收入的农村人,面对一笔笔大额的开支,个个弄到焦头烂额,可到头来?老人身无半文积蓄,做儿女的却不懂,老大以为父母生活好过!自己生活困难,想着利用老二的忠厚老实承担父母;老二有想着有老三,父母应该不用他们照顾,因为老三年纪小,读得书多,还有一份小工作……而老三的妻子又认为父母最该给小妹养,因为小妹嫁了个好人家,家里有钱呢!结果就是你推过来,我推回去,谁都不想养!让父母晚年落个凄酸可怜,居无定处,吃无所着,哪也不是家!
让农村老人晚年没有着落的理由还有很多,有部分子女又认为父母身体还健康,有工作能力,无需要他们照顾,也有子女工作能力低下的,他们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还要照顾老婆孩子!还有一种是无识无知又无良的,他们只知道父母生了他,就得供他幸福快乐,给他成家立业,帮他们把孙子女带大,才算完成任务,不然你做父母的就是没有能力,不懂做人,不该为人父母等等怨怨责责的都有……!
总之,不论是何种原因造成,都离不开贫穷与教育思想落后,使得这些孩子们无德少识,忘恩负义,不知责任承担,不知努力求取,不懂得追求向上,并养成了练精学懒讲享受,却不知道生活来源在哪里,父母老了他们怎么办……?所以说,教育思想得从小教起,从质量抓起,让他们从小懂得进取求向,懂得学习负担,懂得功求活世,这才是繁养生息代代传承的关键。
现在呢?独生子女年代,社会不断高科发展,生活不断提高,国家还千方百计的考虑利用退休金为老人养老,这是为了年轻人减少生压力,可是,居住在城里的老人们犹可,他们原先有工作,有单位,并买有五险一金这些,他们不用愁年老没人养,更不怕退休没有钱花的问题。但生活在农村的老人呢?哪里来什么社保和退休金之类?儿女们个个都为养老而争个面红耳热,怨生咒死的,谁都想把责任推给另一方,甚至不想养父母成了这些兄弟姐妹的仇口,心酸的父母们左望没人管,右看也没人理,中间无家归,只能拖着残躯病体,可怜巴巴的生活着,直至干到不能动了。
综上问题总结,做父母的并不在生多儿女就一定有人养老,而是在于教育与认识。若懂得敬孝从谨,懂得你养我小,我扶你老的恩报关系的,父母只生一个,他们也不会弃父母于不管不顾中。如果孩子们缺乏了这种思想认识,失去了衍生养息的道德传承观念的话,那么父母们生再多儿女又如何?还不是花尽心血买罪受,费尽良心搏苦熬吗?这样的日子又有谁想要?
为什么现在很多农村的老年人子女很多却晚年不幸?
这是当今农村的老年人普遍现象。不是子女不孝顺,而是子女为了生存无法长期在父母身边陪伴。看看现在的农村几乎没有青壮年人在家,只剩老人和孩子,有能力的子女也许把自已的孩子带在身边,剩下的老人一边要照顾小的同时还要保护自已,能有好日子吧!
为什么现在很多农村的老年人子女很多却晚年不幸?
前些年,我们村有个很“特殊”的老人,他有3个儿子2个女儿,晚年之后儿子都住进了漂亮的自建房,只有老人还在破旧的老房住着。每天早上天还没亮,村里都能见到一个身形佝偻的身影,拖着老迈的步伐,缓慢地行走着。这个身影,就是这位有着众多子女的老人,他又去田间干活了。
和这位“特殊”老人比起来,村里其他的老人,可是要幸福多了。他们每天要嘛就是去村里的老人活动中心听戏,要嘛就是和同龄人下棋,或者串门聊天,到了饭点就准时回家,家中有家人准备好的可口的饭菜等着他们。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一直是数代人所遵循的一种传统观念,也是属于传统的孝敬老人的一种美德。
那么为什么农村一个有3个儿子,两个女儿的老人,他的晚年,却没有因为家中子女多,过上无忧的晚年生活呢?
这位老人其实以前的日子也不是这样的,在他三个儿子都成家后,刚开始,他也像村里其他老人一样,享受着儿孙满堂带来的喜悦,一日三餐都有人给他准备好,吃穿都不愁,那时候这老人日子过得还是挺舒心的,经常会看到他在敬老院那里听戏。
不过至从老人的几个儿子在分家产的时候,有了分歧,老人的生活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这种生活的转变,是由他小儿子的儿媳引起的
我们那边的农村老人轮流养老,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在每个儿子结婚之后,会进行分家产。
在分家产的时候,大儿子会占点便宜,因为是由大儿子先挑,自己所分的那一份。其实这个农村分家产,也没有多少东西可分的,无非就是自建房值钱一些,但每个儿子都盖有属于自己的自建房,也就不存在挑不挑的问题,这时候分的一般是家中的承田包及其那些种田需要用的农具。
大儿子占便宜,也是需要付出相应的义务。
这个义务,就是以后老人虽然是每个儿子轮流给他养老,但老人住的地方是不变的,他会一直住在大儿子家,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天。
这种分完家产,老人轮流养老的方案,应该说是一种很公平的公式,大儿子能先挑,但他也需要给老人准备一间房间住,其他次子虽然是后挑的,但老人不住在他们家中。
只不过老人小儿媳对这种分家产方案,不乐意,她不乐意的理由是她家是最后挑的,前面两个大哥把最好的田地都挑去了,把不好的留给她家,她感觉自己吃亏了。
有人对这分家方案有意见,自然就不能按我们当地村里的老规矩分家产了,这时只能选用最为原始,也是最为公平的,抓阄方法,抓到哪个全凭自己的运气。
抓阄的结果有些搞笑,也有些无奈
老人的小儿媳,抓到她认为最为理想的家产那田地部分,她是非常的开心,在村里见了人就笑,好像中了500万似的。
不过她也没笑多久,老人的大儿媳也不愿意了。
大儿媳觉得,既然分家已经不是按传统的农村方式进行办理,那她家凭什么要一直让老人住在自己家中,却不住到两个弟弟家中?
她的意思,老人轮流养老,轮到谁,就应该去谁家住,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老人住在大儿子家,其他次子们只负责送饭给老人吃就行了。
大儿媳因当初分家产不是按传统的方式,轮流养老却要按传统的规矩,她表示自己家吃亏了。
既然有人提出异议,自然就需要老人几个儿子重新商量,如何对老人进行轮养,商量的结果是先前分家产结果不变,老人轮到谁家,就去谁家住。
虽然几个儿子对轮流养老人,没有争议了,找到他们自认为最为公平的轮流养老方式,老人却不愿意。
老人表示,不需要几个儿子给他养老,家产也不分了,他能自食其力。
老人之所以不愿意让儿子帮他养老,主要是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每当轮到一个儿子替他养老,他要去那个儿子家吃饭,还要住在那里,等下个月轮到另外一个儿子,他又需要到另外一个儿子家吃饭,住在另外一个儿子家。
如此反复下来,老人自然是有意见了,感觉自己像个累赘一样,今天去这家,明天去那家。这样的生活,哪有家庭的温暖可言?
于是老人就生气了,把所有的田地都收回来,他自己去种,他要自食其力直到走不动的那一天。
都说养儿防老,为什么儿女多,老人晚年,还是过得不幸福从我村里这位老人来看,他家存在的问题,妯娌之间关系不合,妯娌之间都想着不能让别的兄弟占便宜,自己吃了亏,才导致对待老人养老的问题上,3个儿子,6个成年人不能同心协力,给老人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如果说这事放在以前,基本上是不会出现的,因为在以前的年代,很多农村家庭当家的人,都是由男的说了算,儿子为顾及村里其他人的讨论,也会因为老人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不会对老人太差。
但是现今就不一样了,随着男女平等,家中不一定就是男的说了算,也有很多女的才是一家之主,并且有些女的,觉得养自己的公婆不是义务,只是协同养老,她们就把养老的事推给自己的老公去做。
结论:传统的养儿防老方式,老人的晚年生活是由自己的子女负责照顾,这也是最好的一种养老方式,有着血缘联系的家人在照顾,肯定是好过那些花钱请来的人。
只不过现今有些农村家庭,兄弟、妯娌之间会因为太过于计较自己得失,就会对自己的父母养老开始相互推脱,让老人感到心寒。这种行为不但在道德上会受到谴责,在法律上,也是会受到相对应的处罚。
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给自己家中的老人养老,这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孝敬老人也能给后代树立一个榜样作用,尊老爱幼是中华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这美德丢弃掉。
为什么现在很多农村的老年人子女很多却晚年不幸?
农村老年人子女多大部分生活过得很凄惨,原因是农村人的收入少,拉扯儿女长大成家立业,耗尽了一辈子的精力,不欠人家钱就很了不起了,留钱养老简直是妄想。
儿女成家立业,养家糊口也很不容易,碰到有良心的还会关心父母,要是没良心的还要抱怨父母没本事,没有留下财产给儿女,如果健康还可以过,要是生病就更惨了,他们怕出钱医治其实也无钱可出,老人大部分也不想拖累儿女,反正话着也无好日子过,死了也是解脱。
为什么现在很多农村的老年人子女很多却晚年不幸?
如今,我们的国家已进入法治社会。
赡养老人,不但是儿女们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也是儿女们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忤逆不孝的少数逆子历朝历代都是有的。
在当今社会,如果对那极个别不履行赡养老人法定义务(无赡养能力的除外)的人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在升学,招干,参军,办企业,提拔,就业,晋级…等社会生活中进行一票否决,说不一定那极少数不孝顺老人的逆子们,不但会赡养老人,还会去买母行孝呢。
为什么现在很多农村的老年人子女很多却晚年不幸?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潮流都往城市去。农村的年轻人也都向往都市的生活。他们不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黄土地里干农活。他们视野开阔了,思想解放了。很多很多都在都市里打工,甚至买房安家立业!他们不愿意再回到父辈那样辛苦地劳作去换取温饱。他们更先进了,有了互联网,他们如鱼得水,进了都市生活,不愿再回农村了。而他们的父辈却还在农村生活,由于多子女,每个子女在城市生活都不容易,负担很重,就难免顾及不到老爹娘了,尤其是多子女的家庭,你看我,我望你,一个比一个没有感恩的心,总怕自己对爹娘多付出了别的兄弟姐妹少付出了!自己不合算了!私心太重,加上他们生活在都市里孩子要读书要穿衣吃饭,要诸多负担,有时自己小家庭生活都困难,就顾不上农村的老爹娘了!所以子女多的农村家庭,老父母不见得生活就好,反而不及独生子女,因为只有一个孩子他不负担老家的父母,也得负担毕竟只要他一个独生子女。将来所有的遗产也都是他的。多子女就不同,儿女们总是想我的小家庭困难,别的兄弟姐妹可以去照顾老爹娘。他们生活比我好。推来推去,老父母就没人赡养了。所以说农村老人多子女却没人赡养,过着凄苦的日子。但愿这些年轻人多想想你的父辈为你们的付出,多想想你也有老了的那一天。那时你的心情怎样?百善孝为先啊,趁着老父母还健在,能孝顺老爹娘是你们的福气,等到老爹娘升天了,你想孝顺都无处可孝顺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