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六、七十年代,农民交了公粮后家里还有充足的余粮吗?
据我所记事开始,那年代就没有吃过一餐饱,粮食产量非常低,人们都是顾了上餐没有下餐。
5——70年代种生产,用的全是家庭肥,如火灰,粪水(猪、狗、牛、羊、马等等的粪便),再加上人工造绿肥(即去野地割那些容易腐烂的树叶和野草之类放田里浸),还有一种就是铲草皮烧灰,什么烂塘泥,砖头泥都是肥,可见那些地有质有多瘦了,当时最好的稻田亩产量也就600斤,还要向国家缴纳公粮。
我记得很清楚,那时侯我们家由于只有母亲一个劳动力,每年都得超资,一家6口才领到800斤口粮,还要纳公粮、购粮,一家6口人,每餐只能吃6——7两米,然后放一窝水,有杂粮时加点杂粮填肚,5——8月份那段时间没有什么杂粮最饿,就吃点稀粥,平时还去採野菜,挖野果野薯什么的帮忙充饥,还有人吃了中毒的!
想想那年月真苦,如果国家政策不改变,想吃餐饱的实在太难,吃肉,一年也就那么三五次,平时想有一餐肉吃太难了!人们穿的都是补了又补的衣服,还很多人穿粗麻布,处处打补丁,好凄凉啊!
今天的人们可好了,人人自由,自做自食,还有高科技网络,信息快捷,出入有车,不怕没工打,也不愁三餐一宿,不怕风雨雷暴,到处车山人海,繁荣昌盛。这得感谢祖的好政策,使国家和人民日益富有强大。但我们也不能忘记了先人为我们创造下的功勋历史。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中国,没有高改革,更不可能有今天的富强。
在五、六、七十年代,农民交了公粮后家里还有充足的余粮吗?
我是63年回乡,88年才迁出农村。从63年到粮食承包责任制时这一段历史比较清楚。我所在生产队人均7分3,人均一亩都没有达到。如果那个生产队田少,田地又不肥,打的粮食少,交了公粮后所剩无几。分给社员就少,一个生产大队里的十几个生产队,差距很大。有的工分值八九角,有的工分值才三四角。
各种原因,各个生产队分配交的公粮不太公平,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定下来。我们生产队田地中间,竟然还有另一个大队的飞地,是外大队的。每年,人家还来栽秧,耘田,收割。虽然路远,还必须来种,因为要交公粮。交公粮是不付钱的,叫征!还有交余粮任务,这个按市价付钱。叫购!卖余粮也分配任务的,不卖不行的。
我家人口少,劳力多,每年大约可分七八百斤稻谷,一百斤可出60斤米。那时人肚里没油,能吃。劳力一天可以吃2斤米,这才是那时粮食不够吃的主要原因。只能节省,稀饭为主,干活时两稀一干。到红薯上市时,一天三餐山芋,节约粮食。山芋都吃怕了,现在我也不吃什么烤红薯。一年到头,很少吃纯米饭。就吃山芋干饭,莴笋叶饭,芥菜饭,焖南瓜,吃南瓜糊。瓜菜代。就这么半饥半饱地多少年。
在五、六、七十年代,农民交了公粮后家里还有充足的余粮吗?
7几年,我是生产队长,最有说事权,那时候,生产队7:80人口,田地,纲要面积6O亩,学大寨开荒田十亩左右。钢要面积是上交公粮,公购粮食的任务面积,全生产队一年要交23OOO斤粮食,包括公粮6O0O斤,食油150斤,生猪每家一条,鸡二个,鸡旦2斤。这个是不能少的。生产队上造收谷,3万5千斤,下造3万斤左右,除了2万五左右上交公余粮,谷种等,平均每人5O0斤左右,其它还有番薯,花麦,(三角麦),黄豆之类。可以说我们生产队粮食是夠吃的,就是还有二户人还说不夠吃。因为男孩多,吃饭大人5碗,小孩子三碗,那时的碗不是现在那么小。可见当时的粮食标准也不低,也是有人叫苦连天。现在打个比如,我家7口人,大约一年2OOO斤稻谷就吃,每人每年3OO斤,也足够口粮。这个就是有很大的学问,并不是分田单干粮食就多,而是各种水果,零食多的原因。由此可以说,7几年集体经济时,说饿得要死的,这些人确实是以前的地主富农阶级。
在五、六、七十年代,农民交了公粮后家里还有充足的余粮吗?
题主提到,在五、六、七十年代,农民交了公粮后,家里还有充足的余粮吗?这个问题要分几段来回答。因为五、六、七十年代政策变化很大。
我是55年出生的,经过了这三个时代。
先说五十年代。在农村,五十年代生产队必须交公粮(因为公粮是按照生产队所产的粮食比例上交的,是无偿交的),因为那个时候是人民公社,吃食堂。也叫大锅饭。所以交了公粮后,由大队负责农民的生活。在我的记忆中,应该说余粮很少,不够吃,我至今记得一首顺口溜,也叫哥乐剧:“一进食堂门,稀饭几大盆,两边起波浪,中间淹死人”。你一听就知道农民们吃的什么 了。
好像是在60年代中期吧,食堂不做了,生活下放到家庭。交了公粮后,剩余的粮食按照分值进行分配,就是多劳多得的意思。每个男劳动力每天记十分,女劳动力每天记本分。在我们大队,大概一个硬劳动力每年分得300斤左右的粮食(包括稻谷、玉米、小麦主粮和红苕、土豆等杂粮在内)。这个粮食是吃不饱的,只能靠家里的菜园子种的蔬菜补充。
到了七十年代,种田的水平在逐步提高。什么杂交苞谷
已在推广,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逐步得到应用。农村除了要交公粮外,有余粮的要交余粮。不过交余粮是按照价格付款的。交中国家的以后,剩余的粮食按照分值进行分配,那个时候,劳动力多的就分得多。基本上可以解决温饱问题。
要说农民交了公粮后,家里还有充足的余粮吗?我可以告诉你,没有充足的粮食。只能解决吃饱问题。
在五、六、七十年代,农民交了公粮后家里还有充足的余粮吗?
严格的讲,不是农民交公粮,也不是农民留余粮,是生产队按照人口和工分多少分粮。
那个年代正值人民公社时期,以生产队为单位,实行独立核算。社员按照生产队的安排出工劳动,队里按一定的标准采取工分的形式计酬,作为年终分配的依据。
生产队中所有的财富都是集体的,任何人都无权占有集体财物。收打的粮食都由队里统一保管。在分配上,夏、秋两季先按去年的情况预支,年终进行决算,多退少补。在一般情况下,社员分多少口粮要根据上级政策的规定,集体讨论决定。
生产队打了粮食是要先交公粮的。所谓公粮就是农业税,交的这部分粮食是任务,不给钱。剩下的除了留下社员口粮、种子和储备粮外,都要卖给国家,称交“爱国粮”,也称“余粮”。这些粮食都是由国家定价的,价格较低,小麦每斤一角二分,玉米九分,地瓜干七分。卖余粮的钱就是生产队的主要收入了。
每家口粮分配的多少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人口,二是工分。人口多、工分多,分的粮食自然就多。在人口和工分的占比上,也是有明确规定的,有的地方是人七劳三,也有的地方是人六劳四,总之,人口占大头。所以,家里人口多的,粮食一般的能够吃。我认为,从调动劳动积极性上说,人六劳四比较合适。当然,生产队的分配办法比较复杂,在这里就不作赘述了。
在五、六、七十年代,农民交了公粮后家里还有充足的余粮吗?
我是七七年生人,小时候年年需要买商品粮吃,那个时候已经是八十年代了,直到免除公粮那年才有余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