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呢?他们因为什么而出名?

古代或者近代历史上肇庆有涌现出什么的名人?

列写几位广东省肇庆市的名人,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

△邓兆祥(1903年4月1日—1998年8月6日),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县肇庆镇双木棉村(现为肇庆市)人,开国少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海军青岛基地副司令员,北海舰队副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曾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副主席。

△蔡廷锴(1892—1968),广东罗定人,毕业于护国第二军陆军讲武堂,是19路军上将总司令,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彭泽民(1877年11月7日—1956年10月18日),广东四会市清塘镇白沙村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建者之一,中国近代华侨领袖。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

肇庆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呢?他们因为什么而出名?

肇庆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的城市,在每个角落里,散落着许多的旧建筑。然而,这些看似普通的建筑物与肇庆历代名人息息相关!

1、包拯

包拯于公元1040年到端州任知州,即端州最高行政长官,当时他42岁,是第一次担任州级长官。包公主政端州3年,政声斐然。他因地制宜,开创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式农业之雏形;他设立了一座庞大的储粮备荒的谷仓--丰济仓;他创建了端州第一个交通和邮政总站,创办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学校。包公为端州成为西江中下游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作了贡献。

▲星岩书院,是岭南最早的书院之一,也是肇庆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学校。

包拯任端州知州三年,在端州城打了七口井。据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包孝肃为端州守,尝穿七井,城以内五,城以外二,以像七星,其在西门外者,曰龙顶岗井,民居环抱,清源滑甘,为七井之最。”西门外的龙顶岗井是目前仅存的两口包公井中较为完好的一口。

2、余汉谋

汉谋图书馆1935年,有钱任性的肇庆籍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余汉谋因捐资改建并赠一批古籍,这里就更名为"汉谋图书馆"了。别看房子只有矮矮的两层,总面积竟达为400平方米。

汉谋图书馆位于宝月台北侧,原为星岩书院众绿厅,民国初年又称“魁星楼”。汉谋图书馆位于城区宝月台原高要县中学内,今为端州区文化馆所在地。

3、利玛窦

仙花寺教堂遗址中国大陆的第一座教堂在肇庆,完全没开玩笑。虽然仙花寺教堂芳容已毁,其遗址已成为市文物古迹,主修建者还是传奇人物——利玛窦。

2006年9月8日,近百位社会各界人出席位于崇禧塔东侧的仙花寺遗址,为"仙花寺遗址碑"揭幕,以纪念利玛窦。

4、王泮

王泮生祠,纪念知府王泮,在肇庆任知府期间,主持修建了跃龙窦和崇禧塔,引沥水入西江,辟建七星岩景区,为七星岩点题了星岩二十景。建“仙花寺”,支持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肇庆传播西方文化。其人对我们现代影响最大的,就是现在看到的将东经150度经线放在正中的世界地图,就是他叫利玛窦改的!

5、吴大猷

五经里一巷,有名的历史建筑聚集地。一巷7号吴大猷故居,市级保护单位,吴大猷是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他的两位学生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6、冯誉骥

冯誉骥故居,一巷16号,市级保护单位,冯誉骥是清末的官员和书画家,他的仕途并不太光彩,但书画却很有名,而且是受到保护的。

冯誉骥平生嗜书画,为"粤东三子"(张维屏、黄培芳、谭敬昭)之一的张维屏所赏识,岭南人士皆以他为宗师,是晚清著名的书画家之一。时至今日,冯誉骥的书画作品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精品和各时期代表作品不准出境者"名单。

7、邓兆祥

邓兆祥故居,厂排街一巷35号,市级保护单位。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邓兆祥是一位神话般牛人。他在海军服役长达72年之久,堪称世界海军之“最”。

8、张闻天

龙顶岗公园,1920年龙顶岗设置炮台,1928年余汉谋下令改建为公园,现在属于军分区管辖,图中的建筑曾是软禁张闻天的地方。“文化大革命”期间,张闻天受到迫害,遣送肇庆,安置地点正是位于肇庆军分区龙顶岗西南侧牛岗的一所平房。

图城西清真寺后面的山就是龙顶岗

从此,张闻天在这偏僻的山坡中开始了长达六年的流放生涯。在那个昏暗的小屋里,张闻天不停地阅读,不仅读马列的中文版,还读马列的外文版。他不顾年老体弱多病,经多次请求,批准到广东仪表厂!新华印刷厂!市西区!红旗大队等20多个单位,在工厂和农村调查研究,参观考察,细致了解工人农民的生活情况和工农生产。正是这些阅读和实践经验,让张闻天最终写下了近10万字的文稿!该文稿成为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著名的“肇庆文稿”,可以说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早的理论成果。 

9、刘田夫

西江特委交通站旧址

西江特委交通站旧址,麒麟街54号,一间建于清末民初的普通民房,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西江特委机关及交通站的所在地。广东省原省长刘田夫同志曾在这里担任西江特委书记,领导西江两岸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是一间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小屋。

上诉的建筑物位置大致在以下的地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肇庆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呢?他们因为什么而出名?

1926年,广州革命政府以广东为根基,正式誓师北伐,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击败北洋军阀,成为中华大地新的统治者。作为国民党崛起的根基之地之一,广东肇庆当然也涌现了许多叱咤风云的近代历史名人。

余汉谋

余汉谋,字幄奇,1896年生于广东肇庆,民国期间主要的粤系将领之一。余汉谋曾两度主政广东,官至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陆军一级上将。

余汉谋毕业于大名鼎鼎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军校毕业后,余汉谋先到皖系军队内担任排长,后进入粤军,历任粤军连长、营长、团长等职。1925年,在广东的各军阀部队,包括粤军在内,被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担任团长的余汉谋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余汉谋历任第四军副师长、师长和副军长。1931年,余汉谋担任粤军第八路军第一军中将军长。是的,你没有看错,抗战期间大名鼎鼎的共产党军队——八路军,其实原来是粤军的番号。

1936年5月,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和广东军阀陈济棠密谋反蒋,他们打出了“抗日反蒋”的旗号,试图推翻蒋介石对中华民国的统治,这就是著名的“两广事变”。而此时,随着日寇侵华加剧,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余汉谋对陈济棠等人不念民族危亡,争权夺利的行为十分反对,他派人秘密接洽蒋介石,并率领路线拥蒋反陈,两广事变和平解决,陈济棠被迫下野,余汉谋被任命为第四路军总司令,兼广东绥靖主任。

全面抗战爆发后,主政广东的余汉谋也遭到了日寇的进攻。1938年9月19日,日寇集结7万陆军,5000多艘舰船,一百多架飞机在广州大亚湾登陆。然而余汉谋却并没有抵抗,日军轻而易举的占据了广州。余汉谋不战而退行为令全国哗然,指责声铺天盖地而来。

知耻而后勇,在1939年和1940年爆发的两次粤北战役中,余汉谋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击败了来犯的日军,给日寇以极大杀伤,取得了两次粤北会战的胜利。

解放战争期间,余汉谋历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广州绥靖公署主任、华南军政长官等职。但是面对国民党一败再败的大势,余汉谋也未能力挽狂澜。1950年,余汉谋率残部到达台湾,同大多数国民党将领一样,失去实权后,余汉谋担任了一些虚职,1981年在台北逝世。

邓兆祥

邓兆祥,1903年生于广东肇庆,1955年,邓兆祥被授予少将军衔。但是不同于绝大多数的开国将军,邓兆祥并非出身红军,也不是八路军,而是在1949年,率重庆舰在上海吴淞口举行了著名的“重庆号起义”,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行列。

邓兆祥先后毕业于黄埔海军学校、吴淞海军学校、烟台海军学校及南京鱼雷枪炮学校等海军军校,并曾留学英国,在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等海军军校学习。自然,毕业后的邓兆祥一直在海军中服役,先后担任北洋海军少尉、中尉,东北海军中尉、国民革命军少校副舰长等职。

1948年5月,邓兆祥就任重庆号巡洋舰舰长,“重庆号”巡洋舰是当时国民党最大的一艘军舰。1949年,起义后的重庆舰被敌机攻击被迫自沉后,邓兆祥先后担任安东海军学校、青岛海军快艇学校、第一海军学校校长、副校长等职,为新中国培育了一大批专业海军骨干人才。

在海军部队中,邓兆祥历任海军青岛基地司令部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北海舰队副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等职。1998年逝世,享年93岁。

肇庆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呢?他们因为什么而出名?

关于“肇庆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呢?他们因为什么而出名?”这个问题,我们翻看历史,可以知道肇庆历史上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地方,下面来看看肇庆市历史都有哪些名人。

1.士燮

士燮(136一226),字威彦。东汉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人,祖先为鲁国汶阳(今泰山南)人,全家为躲避王莽之乱而移居交州。《三国志·士燮传》说:“六世至燮父赐,桓帝时为日南太守。”士家族已经发展成为交州一带的地方豪族,颇有政治实力。

2.陈元

陈元,字长孙,东汉苍梧郡广信县(今广东封开)人。其父陈钦研《左氏春秋》,是与刘歆同时的著名经学家,曾做过王莽的老师,撰有《陈氏春秋》。陈元承父业、续研《左氏春秋》,且以考证文字、事实为主,成为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在东汉建武间,与桓谭、杜林、郑兴同时名著一时。曾设馆洛阳,传授《春秋左氏学》。

3.陈钦

陈钦,字子伕,西汉苍梧郡广信县(今广东封开)人,经学家。汉成帝时,举为贤良方正。王莽从陈钦为师,学习《左传》。王莽称帝后,要在匈奴人面前显威力,便下诏书派遣军队分路夹击匈奴。陈钦被封为厌难将军,驻守在塞北的云中地方。

4.莫宣卿

莫宣卿(834-?),字仲节,号片玉。广东封开人。广东的第一个状元。幼年时他的生父病逝,遂与母亲随继父生活。由于继父的家境较富裕,他得以入学堂读书。相传莫七岁时已学会吟诗写对联,12岁时即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被乡人称誉为“神童”。唐大中五年(851),17岁的莫宣卿赴京城参加廷试获中制科状元 ,从而成为广东历史上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状元,并是始隋唐以科举取士以来年龄最小的状元。莫宣卿的生平业迹不显,存世的诗作也仅三首半,但由于是广东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他的传奇式事迹及影响仍在岭南文化史上占有不容忽略的地位,为后人所尊崇。

5.李炳辉

李炳辉,又名祖奎,别号路得士。汉族,广东肇庆人。早年至南洋大霹雳埠(在今马来西亚),入教会所设学校学习英文,旋又由该校送麻六甲某校肄业,入耶稣会,分发新加坡英国长老会教堂从事传教。后加入同盟会,热心宣传革命。1911年4月27日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随黄兴进攻两广督署,至高第街战死。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6.陈祝龄

陈祝龄(1870—1929),广东高要人。早年毕业于天津中西学堂。1880年随姐夫北上天津,1909年被委任为天津怡和洋行出口部买办。陈祝龄曾参股兴建了耀华里,并自己出资建造了大量房产,后组建义德洋行。1929年遭绑架遇害。

7.钱兴

钱兴(1909~1949)出生于广东省怀集县(解放前属广西)诗洞镇凤南村一个颇为富裕的家庭,原名发年,号发瑞。之后为了表示自己“毕生要为复兴中华而奋斗”的抱负,改名为“兴”。早在怀集中学读初中时,他就受到了班主任兼语文课教师、地下共产党员梁一柱的启发和教育,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

8.李质

李质,字文彬,号樵云,德庆晋康乡人,生于元明时代。少年时好学习,及长,精通经史,胆识过人,有文武才。元末世乱,刀兵四起,广东行省右丞何真组织广东地方武装,保境安民,知道李质有雄才,聘任为参军。至正十三年(1353),德庆路农民-,奸民乘机破坏,不但农村遭劫,日夕不宁,德庆城内的官舍民房也遭焚毁,瓦砾遍地,地方官员和守军将领都束手无策,西江一带,民心震惊。何真派李质回德庆筹划防务。李质回到故乡,招募了20000多名乡兵,立营砦于龙岗(今九市榄山),一面操练军士,一面与退出路城的德庆路总管陈文仲筹商军务。当时,湖南-流民大队伍陆续南下,远近震动,陈文仲以下地方官员,共推李质为首,领导防务。

9.邓兆祥

邓兆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海军原副司令员。

邓兆祥同志1903年4月出生在广东省高要县肇庆镇双木棉村(现为肇庆市端州区)。他的少年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和重大转折,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当时一大批志士仁人报效祖国的壮举,使他逐步受到了爱国主义、振兴中华等进步思想的熏陶,产生了朴素的强国之志和报国之心。1914年3月,他11岁即考入黄埔海军学校第十六期学习。自1919年9月始,先后转入吴淞海军学校、烟台海军学校、南京海军 -学校学习,至1922年3月毕业。从1922年4月起,历任见习员、候补员、-副、-正、航海正和副舰长等职。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人民海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邓兆祥同志,因病于1998年8月6日0时2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10.赖西畴

赖西畴,1896年2月18日出生于四会县龙头堡(今龙甫镇营脚村委会)中田崀村的一户农民家庭。西畴少时聪颖过人,又是几代单传的独生子,因而父母十分疼爱。在他7岁那年,其父母节衣缩食,送他到附近的私塾读书。希望他读书成材,将来挣得一官半职,既可光宗耀祖,又可免受有钱人欺负。赖西畴为四会劳苦大众的自由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仅30岁。西畴虽然牺牲了,但他的革命精神却千秋万代铭记在人民心中。

11.莫休符

封州开建(今广东封开县)人,曾任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融州(治今广西融安县) 刺史、御史大夫。晚年辞官退居桂林,于唐光化二年(899)写成《桂林风土记》,将所见所闻有关桂林历史地理、风俗人情,以及风景建设和诗词吟咏录入其中。原书3卷,宋藏书家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已佚2卷,清人编《四库全书》时,收得1卷,为桂林最早的风物志。

12.梁祖谊

梁祖谊,字孝质,祖籍广东省德庆县,世居高要县肇庆镇(现端州区)。1907年出生于肇庆西门后街。梁祖谊性情沉实,寡言笑,酷爱学习。他在西门读完私立图始小学后,升上肇庆中学。上中学后,他勤奋好学、乐于帮助别人,而且学习上有一股很大的韧劲和钻研精神,无论学什么都不会半途而废。

1929年2月28日,梁祖谊与几位同志在佛山接龙街信义烟仔店开会时,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即日被国民党 派押至广州公安局。经中共广东省党组织及其兄长等各方力量设法营救失败,于1929年3月4日深夜在广州市郊红花岗被敌人杀害,时年仅22岁。梁祖谊为党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3.余汉谋

余汉谋(1896年9月22日—1981年12月17日),字幄奇,广东高要(今肇庆西门正街)人 。黄埔陆军小学第五期、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1950年5月率残部逃往台湾,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战略顾问、“中央”评议委员等职。1965年9月授陆军一级上将。1981年12月17日病逝于台北市。

14.黎雄才

黎雄才(1910年~2001年12月19日),广东省肇庆人,祖籍广东省高要。 当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 擅长巨幅山水画,精于花鸟草虫,画作气势浑厚,自具风貌,被评论界称为“黎家山水”。 黎雄才三十年代初的作品《潇湘夜雨》荣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金奖,1954年创作的《武汉防汛图卷》被美术评论界誉为“抗洪史诗”。

15.何镇强

何镇强,一九三七年生。又名何镇。广东肇庆人。擅工艺美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留校任教。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室内设计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

16.黄鹤龄

黄鹤龄(1887-1972),字梦年,广西柳州人,祖籍广东高明。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六期骑兵科。

17.何昆玉

何昆玉(1829-约1898年)金石名家。字伯瑜,高要人。幼习篆刻,初学俞曼庵,以浙派为宗,后师从陈兰圃。毕生致力金石篆刻碑帖之学,尤擅墨拓彝器,善鉴别。除刊行《乐石斋印谱》汇集其作品外,还辑有《吉金斋古铜印谱》、《百举斋印谱》。

18.黄范一

黄范一(1889—1975年),别号敏夫,高要肇庆镇蟹栏街(今属端州区)人。宣统三年(1911年)夏参加同盟会高要支部。武昌起义后,积极宣传起义讯息,参与焚烧黄岗税厂,策动驻肇清军起义等活动。

民国25年,奉余汉谋命在穗创办《民族日报》、“统一通讯社”。黄任社长。民国27年广州沦陷,《民族日报》社迁肇庆。民国28年,黄在香港创办《时事晚报》,开展海外抗日宣传。民国29年当选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民国30年香港沦陷,《时事晚报》停刊。抗战胜利后罗卓英主粤,黄被任命为省政府委员,在任四年。民国37年春参加南京“第一届国民大会”。1949年广州解放,黄赴港,两年后转往台湾,1975年病逝于台北市。

19.张亚仁

张亚仁,男,1897年出生于现凤凰镇白石坑村。1926年参加农会,是广利水坑乡农会副主席。1929年2月,在肇庆被敌人逮捕。1929年9月,在肇庆被敌人杀害,牺牲时32岁。1957年,高要县人民委员会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20.吴国基

吴国基(1879~1911年),今肇庆市鼎湖区广利水坑村人。吴桂丹原配何氏次子。清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中举,曾任驻美国使馆随员,后任直隶知县,逝于任所。

1936年与阮冠世结婚(阮于1970年获生物物理博士学位)。1938年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在院子物理,分子物理,核物理等方面作出卓越贡献,赢得“物理大师”、“物理学泰斗”等殊荣,蜚声国际。著有《古典动力学》、量子论与原子结构》、《电磁学》、《理论物理》、《相对论》、《热力学》、《气体连动论》、《量子力学》(英文版)等,曾获菲律宾麦格赛奖。

肇庆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呢?他们因为什么而出名?

肇庆,古称端州,广东省地级市,珠江三角洲城市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广佛肇经济圈”、珠江—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肇庆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呢?

肇庆孕育出汉代著名古文经学家陈钦和陈元父子,唐代两广第一位状元莫宣卿。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邕、日本高僧荣睿、佛教禅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任肇庆知府三年),一代禅宗大师石头希迁(陈希迁),蔡九仪将少林武术带进岭南开创南拳新流派。利玛窦在这里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图。民国以后,涌现出原国民党中央常委梁寒操、原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一级上将余汉谋、马炳洪、林湛、唐云山、罗懋勋、吕鉴周等国民党上将和中将。

康有为的学生陈焕章从晚清进士到留学取得博士学位,任民国议员,他创立了孔教,开办了中国第一所孔教学院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