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冯姓的由来是什么?

汉族冯(féng)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归姓,其他冯姓则由外族改姓而来,包括汉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时期的百济人,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想了解更多,可查一下百科全书。借此题目,介绍几位冯姓解放军将军,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

△冯建华,山东诸城人,解放军中将军衔。1958年12月出生,在职研究生硕士,北京市人大代表 ,曾任总装备部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军总政干部部部长,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政治部主任。2017年10月19日晋升中将。

△冯兆举,山东莒南县人,解放军中将。 1949年9月生,196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第65集团军军长、北京军区装备部部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2007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

△冯永生,山东寿光稻田镇南里任村人,空军中将。1942年7月生,196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6月参加工作。历任空军政治部副主任、济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成都军区空军政治委员、军事科学院副政治委员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98年7月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

△冯丹宇,安徽巢县人,冯玉祥将军之孙,海军中将。1962年出生,毕业于大连舰艇学院,历任总装备部军兵种装备部部长、总装备部综合计划部部长、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副部长、海军副司令员。2019年6月,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

欢迎友友们补充介绍。

历史上冯姓的由来是什么?

冯姓,在宋朝时期的《百家姓》中排在第九位,在大陆姓氏排行榜上为第二十七位。同时冯姓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冯姓的宗族也很多。

那历史上冯姓的由来是什么呢?

汉族冯姓的源出是姬姓和归姓,而其他的冯姓则是由外族改姓而来的,比如匈奴人、百济人、鲜卑人、满人等。而以冯为姓的是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冯简子,他以封邑是冯地而为姓,始为冯氏。还有一个是冯文孙,他是魏国的长卿,他是以封邑冯地而改也冯姓。因此冯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

源出归姓的,是冯简子之后。在尧舜时期有归夷氏族,后来归姓的一支形成河伯族,到夏朝的时候,在冯地建立了冯夷国。在周朝初期时,冯夷国分为冯、河宗、邯三国。后又到春秋时期,归姓郑国的大夫简子被郑简公封于冯地,简子于是就以封邑为姓氏。所以冯简子就是这一支冯姓的第一人。

源出姬姓的,是姬昌之后,姬昌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人因追随晋文公有功,被封为魏武子,被封于魏地,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则正式成为诸侯之一。而后来的后人魏长卿一支则受封于冯地,于是这一支就逐步的放弃了原来的毕姓、魏姓,以封邑冯地为姓氏,改为冯姓。而魏地的则是魏氏,所以冯姓和魏姓,有的也是属于一脉。

而有的的冯氏则是外族改姓而来,比如鲜卑拓拔穆泰氏族、蒙古盖朱氏、满族乌苏氏与富思库氏等等,其中有的是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有的则是汉化改姓为氏。

历史上冯姓的由来是什么?

冯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的《百家姓》排名第九位,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东、河南、河北等地。对于冯姓的来源,现在有许多种说法,下面简单列举几个。

一、冯姓来源于姬姓。众所周知,周朝的国姓是姬。周文王姬昌有许多儿子,其中第十五个儿子叫毕公高(姬姓,毕氏),这一直延续到了他的后裔毕万这一代。后来,毕万的儿子由于跟随晋文公建立了晋国,可之后晋国被一分为三,毕万的儿子被封为魏武子。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的册封魏家为诸侯,魏武子的后代魏长卿被受封于冯城,因此以地方名改姓为冯。

二、冯姓来源于归姓。4000多年前,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在夏朝时,居住在这的归夷氏族建立了冯夷国,历经了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分裂成了冯、河宗、邯三个国家。后来,郑国的大夫简子(归姓)被郑简公封到冯地,于是成为了冯姓的第一人。

冯姓作为古老的姓氏,占到了全国的0.64%左右,人口约有800多万。在这古老的姓氏中,出现的名人也不在少数,如冯弘、冯梦龙、冯胜、冯子材、冯玉祥等等。

历史上冯姓的由来是什么?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3、还有出自其他方面的冯姓,如:出颖川者,为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为燕王冯宏之后;出宏农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之后。

郡望堂号:

堂号:

"同舆堂"或"三同堂":根据《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同岁,幼同学,娶高祖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又同案而食,同砚而学——同舆、同砚、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市义堂":战国时冯驩,是孟尝君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他把所有帐户叫来,宣布将债券烧掉,给所有帐户解决了困难。冯驩回去后,对孟尝君说:"讨来的钱我全部买了"义"带回来。"(市就是买)。孟尝君当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后来,孟尝君罢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夹道欢迎,这时孟尝君才省悟地感谢冯驩说:"今天我尝到了你替我买的珍贵物品——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呀!"

郡望:

始平郡:晋时置郡,治所在槐里。

杜陵县:此支冯氏,为上党冯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冯唐之弟冯骞。

颖川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阳翟。

上党郡:战国韩置郡,此支冯氏,其开基始祖为战国时韩上党太守冯亭。

长乐郡:后魏置郡。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

河间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

冯姓分布:

战国时有冯亭,入赵,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党潞县,有的在赵,子孙有许多为将相。至西汉文帝时、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其弟冯骞自上党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时代,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三国以前,氏还有迁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等地及湖北公安者,东晋末,冯氏又有徙居和龙者。唐玄宗时著名宦官高力士,本为冯盎之曾孙,后为宦官高延福收养,改姓高,此为冯姓改为高姓者。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难南迁福建宁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再迁至丰顺、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历史上冯姓的由来是什么?

根据《姓纂》的记载,冯姓也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老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封在魏地,毕万有个孙子食采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采邑的名称为姓,以后统统都姓冯了。

历史上冯姓的由来是什么?

冯姓主要有归姓冯氏姬姓冯氏两支起源,均是以地名取姓!

古代中国神话中的黄河水神是河伯冯夷。

尧舜时期,在今河南商丘附近居住着一支归夷氏族,他们以白头翁作为图腾,是东夷(九夷)部族的后裔。(归夷氏族,还会在胡姓起源中出现)后来,归姓氏族中的一支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了河伯族(首领就是河伯冯夷)。

商丘古城

夏朝时期,河伯族迁徙到今陕西大荔县附近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而繁衍千年。西周时期,古国冯夷分裂为冯、河宗、邯三侯国。春秋时期,郑国可是正儿八经的大国,曾将冯国兼并吃掉。

后来,郑简公将冯地封给大夫简子(归姓后裔)作为食邑,简子就以地为氏,成为这支归姓冯氏的得姓始祖。書解:冯夷(ping yi)是河伯的名字,河伯不姓冯,因此冯简子是这支冯姓的第一人。

春秋早期,郑国是大国。

不过,史书多尊姬姓冯氏为冯氏正宗。上期百家姓⑪|王姓简史及名人介绍提到,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魏桓子“三家分晋”建立魏国。秦朝统一以后,魏国王族信陵君魏无忌的后代就以王为姓,这是姬姓王氏的一支起源。而冯氏正宗也是源自魏国王族后裔

魏国身为战国七雄之一,拥有足够的土地和臣民,魏王也会给宗室成员进行分封,其中有一王族成员长卿被封到冯城,他的子孙就逐渐以食邑为姓。魏(冯)长卿即冯文孙,被尊为这支姬姓冯氏的得姓始祖

魏武卒|吴起所训魏国精锐部队

此外,太史公司马迁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为完成《史记》,他选择以腐刑赎身死。为了避祸,他的长子司马临将司马的司字加一竖改姓为同,他的次子司马观将司马的马字加两点水改姓为冯,这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冯同本司马”

司马迁:冯同本司马。

冯姓身为汉族大姓,也有少数民族改姓为冯。例如:五胡乱华导致西晋灭亡,司马睿在琅琊王氏王导、王敦的拥护下在南方建立了东晋,北方则分裂为十六国。其中,北燕太祖冯跋,字乞直伐,据说本是胡人,冒认毕公高后裔而改姓冯。

北燕太祖冯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