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古代名人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不讲古代,就说近代吧!
一说到共和国的开国将军,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舞枪弄棒,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但今天我要介绍开国上将肖克当作家、写小说的事,与友友们分享。
肖克,湖南嘉禾泮头小街田村人,共和国的第一上将,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历经北伐、秋收起义、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路浴血,敢打敢拼,曾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120师副师长、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第一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排在第一位。
肖克将军戎马一生,但他也笔耕不缀,对文学创作也非常有兴趣。他主编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萧克诗稿》、百卷巨著《中华文化通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等书籍,出版了《萧克回忆录》、《朱毛红军侧记》等作品。尤其是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罗霄纵队为配合中央红军的战略决策北进,以罗霄纵队司令郭楚松为代表的共产党员高风亮节的故事。该小说被评为1984-1988年度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肖克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第一个开国上将,2019年9月23日,该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胡耀邦在读完小说《浴血罗霄》后,曾经赋诗:寂寞沙场百战身,青史盛留李广名。夜度将军罗霄曲,清香伴我到天明。
哪些古代名人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某中学语文老师,每讲到杜甫,必说窝囊,废柴。祖辈为官,亲生儿子饿死,在人均38当爷的年代,45岁还没混上个工作,他凭什么配得上“伟大”二字?
01浮沉沉沉的人生说杜甫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一点都不亏。
杜甫爷爷的爷爷……(暂时数不清)是文武双全的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从他这开始到杜甫父亲,杜家几乎一官到底,在文在武都不缺人才。
他太爷爷杜依艺,做过监察御史,相当于当今最高检察院检查员,后来做洛阳巩县令,相当于当今巩县县委书记;他爷爷杜审言,25岁考中进士,多么光明的前途,因为恃才傲物,只做了些县委书记副手、县公安局局长之类的官;他爹杜闲,做过郾城县尉、司马,最大的官儿是奉天令,相当于北京市某区区委书记,他母亲崔氏,出自当地有名望的大家族。
712年,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杜甫出生了。
杜同学从小就表现出了神童的气质,聪明好学,家庭教育又好,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于是7岁就能作诗了。
19岁去参加科举,没中。
包一背,游山玩水去了。
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顺便找朋友混吃混喝一向是文人骚客们的最爱,但杜甫这一玩儿,玩得有点嗨,从19岁整整玩到了23岁。
736年,24岁的杜甫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次机会——洛阳进士考试。很不幸,又没中。
不是杜甫才华不够,而是这一届的考生们遇到了他们命运的共同克星——李林甫,担任主考官的李大人害怕这群不懂事的读书人到朝堂上乱哔哔害了自己,索性一个没要。
再次高考失败的杜甫,决定去找在兖州当司马(相当于山东济宁市人大、政协副主席之类)的父亲,约了个朋友一起,又开启了长达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到处登山望水,吟诗作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这个时期留下的。此诗大开大合,气象万千,与杜甫后期的诗作完全不同,能看出杜甫当时的满腔抱负和狂傲不羁。
这几年,杜甫挥金如土,潇洒自在,是仗着父亲还在。741年,杜甫迎来了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击——父亲病逝了。
父亲的病逝让郁闷中的杜甫无处发泄,他选择再次出游。744年,杜甫遇见了李白,二人相见甚欢,在商丘、开封一带玩了大半年,玩够了,就商量着去找高适,找到高适后,又玩了半年后才各自分开。745年,在山东又遇见李白,饮酒作赋,炼丹求仙,完了又跑去找隐士范野人……一晃十年过去了。
747年,35岁的杜甫参加人生中的第三次科举,主考官依然是李林甫,于是再次落选。
三举三不中,这下杜甫彻底慌了。
科举之路已经行不通,眼看着自己半截入土,杜甫心一横,开始送礼走后门,颇有些病急乱投医的意思。为了混个一官半职,诗人杜甫不得不奔走在权贵之间,低三下四、献赋送礼,各种以前嗤之以鼻的事都干了。
有句话说得好,我们终将成为我们当初讨厌的那个人。估计杜甫也十分厌恶这样的自己,没办法,人总要先活下去。
02哲学与保安四年后,751年,唐玄宗举行三大盛典,杜甫因为献上《大礼赋》,得到了玄宗赏识,最终赐“参列选序”,这个不是官职,是等候分配的意思。
等到啥时候是个头啊,又没地方可去,杜甫就这样被困在了长安。常年的挥霍再加上频繁的到处送礼,杜甫很快就散尽家财,再加上唐朝后期通货膨胀严重,米价暴涨,杜甫的经济每况愈下,最终不得不撤离首都中心,一路往南搬家,搬着搬着搬到了郊区,也就是少陵这个地方。
杜甫于是自称“少陵野老”。野,就是荒野的野,老,就是不再年轻的那个老。
杜甫什么处境呢?打个比方,一个北漂青年,怀揣文学梦想,准备大施拳脚,一边求职,一边送礼,钱都花完了,工作还没着落,房子也买不起,只能一边继续求职,一边往郊区搬家,搬着搬着搬到河北,于是自称:河北老混。十年了,诗写了一沓又一沓,犹如石沉大海,挣不着钱,房子也租不了了,只能借住在朋友家,靠卖点草药勉强维持生活,穷困潦倒,尊严全无。
窝囊吗?废柴吗?
窝囊,不光别人觉得窝囊,自己都觉得窝囊得抬不起头。
四年后,也就是755年,杜甫等到了一个河西尉的官儿,正九品下,简单来说就是传达上级指示,审理判决文书、征收赋税这类的活儿。
杜甫不干。
朝廷说,那你去看大门吧,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
杜甫无奈,接受了,因为不接受,连这个也没有了。
杜甫很不开心,经常上着班忽然就大哭,这就像当代的高校毕业生一样,学经济的去给老板泡茶,学计算机的去干了网管,学建筑的去干了搬砖……杜甫更惨,学哲学的,去干了保安。
人生的命运真是不可预料啊,十年前,我还以为自己一身才华,终能兼济天下,最不济,也能一身富贵,荣归故里,如今怎么就成了看大门的呢?
这扯淡的人生!
03天上的云与地上的山然而,命运并没有打算放过苦痛的人。这年十一月寒冬,两年没回家的杜甫回到家乡,还没进门就听到女人的哭声——原来是他到家之前,小儿子已经饿死了!
我无法想象此刻杜甫的心情。他也许会想起来,回家的路上冻得浑身发抖时,经过骊山看见的繁华的华清宫,那是唐玄宗和杨玉环泡温泉的地方,那里没有寒冷,没有悲伤,你看,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他写了首《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回顾了自己废柴的大半生,感慨了百姓的苦难,表达了自己穷困潦倒也不愿埋没在灰尘之中的决心。
怎么看,杜甫都很废柴,自己的心都操不过来呢,还操别人的心!
然而,你觉得杜甫很遥远么?
不。
他跟,年轻时候心高气傲,一心想要钻进北上广,结果却扎根在七八线城市的城乡结合部,以为自己有几分才华就能赚钱赚到手软,结果奋斗十年买个1000块的包都要狠心剁手的我们,有什么区别?只是他比我们更有才华、更有爱心罢了。
我们废柴吗?不,我们几乎拼尽了全力。
杜甫的人生才是我们普通人的人生,这浮沉沉沉沉、勉力维持的人生。然而,尽管身处环境恶劣,杜甫依然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依然胸怀苍生,他心中依然有光。
我想,窝囊的杜甫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如此吧!
这个时候你再去读杜甫的诗,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叶嘉莹说:李白是飞到天上的一朵云,杜甫是稳稳当当地站在地面上的一座山。李白是用他的天才在写诗,而杜甫是用他整个生命去写诗,他的整个人生和他的诗歌都融为一体了。
历史上不缺向社会、向他人吹冷气的人,比如李林甫,比如秦桧等等,他们让这个世界充满了戾气和冷酷。但这个世界上也不缺温暖的人,他们有着滚烫的灵魂,在黑暗中愈加珍贵,比如看起来很废柴的杜甫。
愿我们像杜甫一样,做个心中有光的人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哪些古代名人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吴越争霸,吴越春秋。
勾践卧薪尝胆,逆境复兴,灭了吴国,成就了霸业。在这一段春秋中,吴王夫差沉醉于越王送来的西施和郑旦的歌舞升平中,逼死了忠臣伍子胥。
而越王的二个大臣范蠡和文仲,一个随越王入吴做奴仆,教勾践为吴王尝粪便尝尽了人间疾苦。一个在越国埋头积蓄力量。最后夫差心软放了赿王回去。伍子胥因此以自刎而死谏。
越王灭吴后,范蠡劝文仲功成身退,文仲不听,以功臣自居,想享尽荣华富贵。
范蠡连夜出走,有说还带了原先情人西施一同远走高飞。文仲却被越王借口杀了头。文仲临死才有感而发:"狡兔死,走狗烹;飞鹰尽,良弓藏。敌国已破,我固当死。"悔不听范蠡的话:"越王可以同甘共苦,不可共享安乐!"
原来范蠡和文仲都是楚王派来帮助越王牵制吴国的人。越王取代了吴王的霸业,当然还要防备强楚,因此也会对范、文两人有所猜忌。范蠡清醒得很,才会及早抽身而去。而文仲忘了自己楚人的身份,才会贪图富贵,自陷囹圄。
哪些古代名人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我们判断古人,主要靠史书,或者,他们留下来的诗词文章,其实文未必如其人。古代文人,基本的出路是做官,所以,很多人牵扯到政治利益之中就会有另外的一面。
比如欧阳修。他就有另外一面,欧阳修是文官集团的一派,而且长期做过领军人物。宋的风格都是重文轻武,当时对西夏,能在武力上造成真正伤害的是狄青,宋仁宗想让狄青官往上做,甚至可以做到宰相级别,大家都反对,带头的就是欧阳修。
而且欧阳修的做法很不地道,他诬陷狄青,说狄青是个祸害,理由无非是天降流星啦,水淹宫门啦,那个宫殿着火啦,都是天将要做出惩罚。都是狄青惹的祸。这都还罢了,欧阳修给帝国最高领导人宋仁宗发了一份万字的邮件,号称万言书,他信誓旦旦的说发大水死因为狄青担任了枢密使(宰相级别)。
以欧阳修的文采,论据肯定很充分,他说,这个啊,根据五行来说,水跟武将都属阴,以此推理,招来水灾的就是狄青,没有别人。
皇帝说狄青犯错误了吗?没有。是坏人吗?不是。但是文豪欧阳修说,就是这样才可怕啊,因为大家都不会想到去防范他。小人作大恶,未必都是出于本心。狄青将来有可能作乱啊,他是军人,军人都是祸国殃民的造反胚子,我们文人把这个称作小人,军人有了大权力,不像谋反都不行,手下人可以怂恿甚至逼迫他啊。应当防患于未然啊。
(欧阳修的说法是“伏藏之祸”)(见《长编》卷一百八十三嘉佑元年《欧阳修全集》)
不单单是欧阳修,整个文官集团全部反对。狄青军功再大也没用。皇帝一点也没办法,祖宗家法说不杀文臣,可没说不杀武将。狄青虽然没死,但是他回家不久,就郁闷而死。
另外还有范仲淹,都说“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韩,是韩琦,范,是范仲淹。这说明这两人打仗很厉害,西夏人听到名字就吓坏了。
其实不是的,这是他们的宣传。韩琦和范仲淹跟西夏交战的过程中,被李元昊一打一个准,损兵折将,连连失败。
哪些古代名人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中国古代名士们以洒脱不羁、藐视权贵闻名于世,他们个个身怀绝技,特色鲜明,当然也有一些不为人知的B面。
竹林七贤之嵇康、阮籍,这两位七贤大佬为躲避政治斗争在竹林里打铁,他们甚至都不用撸起袖子,因为光着膀子,直接赤膊上阵。
嵇康临死前笑弹一曲《广陵散》,阮籍则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告诉自己的家丁,走到哪里看到我不行了就直接挖个坑埋了就OK!
唐朝的孟浩然先生与李白一样恃才傲物,一生游历民间没有做官,著名的田园诗人。晚年的孟浩然身体不好,“疾发背且愈”。恰好碰到诗人王昌龄从岭南放回,好友相见恨晚,不管那么多了,鱼虾蟹吃起来,结果“食鲜疾动”,就此离开人世,年仅五十岁。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写出这首著名《己亥杂诗》的清末诗人龚自珍在现代中国家喻户晓,几乎无人不晓,其爱国情怀更是让国人敬重无比。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龚自珍的儿子却没有继承父亲的遗志不但不爱国,反而出卖自己的祖国,甘愿充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走狗。
八国联军侵华,龚自珍的儿子龚半伦为外国军队领路,事后又当英国公使的翻译与大清恭亲王谈判,汉奸卖国贼做得非常高调,彻底让人无语!
哪些古代名人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大家好,我是混迹于厨房却热爱历史文化的家庭主妇。哪些古代名人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呢?我们往往只看到一个人的光鲜亮丽,不知道人往往有双面性,也有郁郁不得志的一面,下文我要说的是我最喜欢的两位古代诗人。
•李清照
李清照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知识分子,所以她从小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她冰清玉洁又才华横溢,是“千古第一才女”。我们众所周知的就是那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可是我们不知道她还是个好酒如命嗜赌成性的人,她吟诗作对要喝,外出游玩也要喝。她不仅爱赌还写了一本叫《打马图序》的赌博攻略。可是她的与众不同必然造就了她生活中的不如意,她的不拘礼法,崇尚爱情的做法,如果放在当今的自由社会可能又是另一种人生了!
•辛弃疾
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里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我们学过他的诗总认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词人,但是却少有人知道辛弃疾曾经万军中取过上将的首级。辛弃疾曾是耿京麾下一员,当时金朝官府为了继续南侵宋国,加紧了他们的诱降活动,张安国为了贪图金人的赏赐,勾结耿京手下另一个部将,趁耿京没防备,就闯进营帐把耿京杀了。辛弃疾便直接带着五十多人前去军营中截杀张安国,趁着张安国未反应过来便将他扔到马上劫走,千里奔袭杀回京城,而当时反叛军有五万。由此可见辛弃疾的勇猛,他本想沙场秋点兵,了却君王天下事,可是一直壮志未酬,可惜了这么一位渴望上战场奋勇杀敌的爱国勇士了。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两位诗人不为人知的一面,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大家和我一起交流学习,期待你的留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