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在近代史上声名不显却对历史有重要作用的人?
说起林育英,大家可能都不熟悉,但提起林彪,那一定是大名鼎鼎,人人皆知。杯育英与堂兄林育南、林育蓉(林彪)并称为“林氏三兄弟”。他生命虽然短暂,但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1942年3月他逝世后,毛泽东、朱德、任弼时、杨尚昆、徐特立等中央领导人亲自为他抬棺,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惟一一次执绋抬棺。
林育英(1897.2.25-1942.3.6),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林家大塆村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著名工人运动领袖之一,曾参与组织“二、七”大罢工。留学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曾任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和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
红军自长征起,就失去了和共产国际的联系,长征刚刚到达陕北,共产国际派林育英回国,传达共产国际七次会议精神,联络中国工农红军。林育英化名张浩,由外蒙入境,扮成商人,带着密电码,牵着骆驼,跋山涉水,一路艰辛,穿过茫茫无际的沙漠,来到了陕北,传达了共产国际指示,促成瓦窑堡会议的召开。
当时张国焘分裂红军,成立“第二中央”,为了团结四方面军,林育英利用自己共产国际代表的特殊身份,多次致电张国焘,说明共产国际“派我来解决一、四方面军的问题”,“我已带有密码与国际通电,兄如有电交国际,弟可代转”,促使他尽快率部北上。张国焘对共产国际的指示“极为看重”,他是听共产国际的,后来,张国焘取消了“第二中央”,红军胜利实现了三大会师。
抗战中,林育英曾任129师政委,是邓小平的前任,可见他的地位有多高。可惜,由于积劳成疾,1942年3月6日,林育英在延安中央医院逝世。
你知道哪些在近代史上声名不显却对历史有重要作用的人?
龚楚这个人听过吗?井冈山会师,他是发挥过重要作用的。
龚楚是广东乐昌人,是早期非常活跃的革命者。南昌起义时,龚楚就是营指导员。当时,林彪是连长,粟裕是班长。
此后,他又准备去参加秋收起义,结果走到半路,被国民党军队进攻,只好回了老家。这个时候,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来到粤北,人生地不熟,非常困难。而龚楚被派去接应朱德,龚楚起了很大的作用,给部队当向导,带着部队突围。
朱德回忆道,“我们从韶关北上,计划去湘南找一块根据地,这时龚楚已来到我们的部队,便由他引路带我们到了宜章县的杨家寨子。”
(电视剧里的龚楚)可以说,龚楚如一颗指路灯一样来到了处于最低谷的革命部队中。
后来部队上了井冈山,龚楚的地位就很高了,大家知道林彪升得很快,但其实龚楚升得更快,1927年,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成立了红四军,军长是朱德,党代表是毛泽东,参谋长是王尔琢,陈毅任军委书记。龚楚是红四军前委委员兼29团团长。当时,中央给苏区写信,都是称“朱毛龚”。可见其地位之高。
后来,龚楚又参加了百色起义,起义后成立了红七军,军长是张云逸,政委是邓小平,而参谋长就是龚楚。这个起步非常的高,如果正常发展下去,至少是开国大将级的人物。
此后,红军长征,留了一部分人打游击,龚楚就是其一,他是中央军区参谋长。我们知道南方打游击的最高领导是陈毅,其实一开始不是,陈毅是生病了,没赶上长征。中央说你就留在南方,先管着这一块吧。一开始的领导人是龚楚。
正当中央对龚楚寄以厚望的时候,龚楚叛变了。
龚楚为什么叛变?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一个原因是红军的整改。龚楚也被整顿过,开除过党籍一年,被下放为团长。这在红军不是个例,毛主席都被选下去过。
此外,看龚楚的简历,这位仁兄经常离开部队回老家,革命的意志不是很坚定。到了红军最困难的时期,他就叛变了。
龚楚叛变过去了,受不受重视?不太受重视,为什么呢?因为红军都已经转移了嘛。国民党军队认为都打得差不多了,主要方向也是追击战略转移的主力。所以龚楚叛变过去,没受到什么重视,给他四十个兵,封个剿总游击司令的官。这可能也跟他路子比较野有关系。他不是黄埔出来的,像黄埔出来的,如果投降,那就完全不同了。比如一期毕业生刘畴西,当时被俘之后,说客如过江之鲫,刘畴西毫不理会,英勇就业。
再比如陈赓大将,蒋介石亲自上门说:“你是我的学生,我是你的校长,我肯定要爱护你的,你过来吧。我关心你。”陈赓一句话:我不需要你关心。
龚楚过去之后,看反响不大,很着急,立功心切,带着手下就准备去立个投名状,什么投名状呢?重要领导都长征去了,留在南方的只有项英,陈毅这两位重量级的,而且还很不好找。龚楚决定让项英他们主动找上门。
龚楚带着手下装成游击队,又让国军配合了一下,打了数场胜仗。国民党宣传说龚匪活动猖獗等等。这一下大家都知道了,很高兴,说老首长还在,而且拉出了一支部队。当时,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主动联系上了龚楚。
龚楚就问贺敏学,知不知道怎么联系项英、陈毅他们。我们要请他们来我们湘南领导大家打游击。正好贺敏学有渠道可以联系到项英他们,就写了一封信,送到了项英的手上。
项英看了很高兴。当时的革命形势很严峻,到处都是国军取得什么胜利了。现在突然听说龚楚又拉起了一面大旗,恨不得马上就去汇合。这就是南方的小井冈会师啊。
关键时刻,还是陈毅发现了问题。他说不要急于会面,等等看。
为什么呢?
龚楚露马脚了,原来,龚楚为了忽悠项英他们来,信写得很诚恳,很谦虚。可是,他不是一个谦虚的人啊。陈毅特别清楚这一点,他跟龚楚从广东一起到的井冈山,对龚楚门清。这位老龚仗着资历老,对红军有大贡献,在苏区只服一个人,就是毛泽东。
这一下,怎么突然客气起来了,还要请项英、陈毅他们过去指导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两位可都是俯视的啊。
项英恍然大悟,也就没有急于去见龚楚。
信发去之后,龚楚就等着项英了,可左等右等都没来。这下龚楚着急了,接下来,他干了一件很坏的事情。在一个叫北山的地方,他召集当地的游击队召开会议,在会议上诱杀了六十多名游击队员,逮捕了三十多名。这就是北山事件。此后,还带着部队去抄项英的营地,碰上了侦察员吴少华。吴少华识破了龚楚的阴谋,到了驻地,抢先登山,鸣枪示警。项英才及时转移。
当然,龚楚后来说,是自己放的枪,给项英示警,这个可信度不高。
这样一来,龚楚就死心塌地跟着国民党干了。不过,可惜啊,不受什么重用啊,最大的官就是当过徐州市市长,1949年,当广州行辕少将高参,给人家打下手。再看看,当年跟他平级的陈毅,已经是华东野战军司令。
到了10月,龚楚逃到老家,手下只有一个保安团。当时龚楚要投降,他想跟谁投降呢?林彪,因为四野已经打到了乐昌嘛。可是,对不起。林彪一来没空,二来你一个保安团的团长,想向林彪投降?彪哥现在是什么级别?你是什么级别?太天真了吧。
唉,其实当年龚楚上井冈山的时候,职别比林彪还要高二级。
最后龚楚投降过来,叶剑英给了他一个立功的机会,就是去海南岛劝降国民党的名将薛岳。薛岳也比他牛多了,是抗日名将,也是他老乡。当时,龚楚经香港转船。但到了香港,龚楚又不走了,留在香港,大概也是想清楚了,自己没什么价值了,当年又有血债在身上。
此后,龚楚就在香港做生意,呆了四十多年。到了1990年时候,他准备回老家。为什么呢?因为邓小平主政了嘛,他跟邓小平一起发动百色起义,都是老朋友。而且当时也颁布了一个法令,不追究内战时期的军政人员。
最后,龚楚回到了乐昌老家,当时已经失明,政府拔了三万给他修了二层小楼,邓小平还给他打了电话。
穿越时空,当年一起起义的伙伴,一位已经是执掌中国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一个垂垂老矣,毫无作为。
五年后,龚楚在乐昌老家去世,也算是叶落归根吧。
你知道哪些在近代史上声名不显却对历史有重要作用的人?
你知道哪些在近代史上声名不显却对历史有重要作用的人?我国近代历史上的英雄辈出、层出不穷、数不胜数。尤其是为建立新中国,打天下的老英雄们更多。前几次我写了林彪、彭德怀、粟裕、韩先楚等,这次我着重写写刘伯承元帅。刘伯承元帅祖籍四川省,与朱德、邓小平、陈毅等老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同乡。刘伯承元帅很早参加革命,并且在前苏联受过军事学院的专业培训。与周恩来、叶廷、贺龙等一起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队伍被打散后,又积极参加了朱德、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红军队伍。在红军队伍里,他英勇善战、足智多谋、指挥有方、战绩显著。很快成长为红军总参谋长。在红军长征途中担任方面军总指挥。红军胜利到达延安后,走向了抗日战场。他被任命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与政委邓小平同志合作共同领导着一二九师,奋战在太行山上八年之久。由于刘伯承元帅指挥有方,依托太行山,狠狠的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大长了太行山山区军民的志气,充分调动了当地的抗日积极性。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开创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在解放战争初期,他被中央军委任命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帅领着二野在平汉战线上一举消灭了敌马法五的一个军,迫使敌军高树勋帅部起义。紧接着跨过黄河,转战鲁豫南,牵制了敌人三十多旅的兵力,为全国的各个战场减轻了压力。在著名的淮海战役中与粟裕等同志一道,指挥着二野、三野解放军,英勇奋战、不怕牺牲,将国军60万的队伍全部歼灭。然后渡江南下,解放了国民党的老巢南京。
全国解放后,他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国防大学校长,为我国国防事业培养了很多专业人才。他戎马一生,作战无数、处事谨慎,遇乱不惊、步步为营、百战百胜、战功赫赫。为党、为国立下了丰功伟绩。
你知道哪些在近代史上声名不显却对历史有重要作用的人?
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在“万言书”之后,遭到错误批判和攻击,很多人都已经不敢接近彭德怀,生怕惹出什么事端,甚至有一些人为了防止自己被牵连进去,专门诬陷彭德怀。
在种种声音背后,有两个人的声音与众不同,他们分别是黄克诚和钟伟,当时黄克诚因为支持了彭德怀的“万言书”,并且直击大跃进的种种弊端,遭到他人的错误批判,一时间陷入危险境地,就在关键时刻,钟伟挺身而出去维护,后来他结局如何呢?
钟伟维护黄克诚和彭德怀
当彭德怀和黄克诚都遭到错误批判的时候,事态逐渐发展严重起来,最终还召开了扩大会议,大量将领都被要求参加会议并且发言,根据资料记载来看,当时参会的人员高达千人,以至于还专门开了分会场,才能容纳这么多人。
原本黄克诚是四野战区的元勋之一,可是在危难之中,少部分的四野干部也在会上跳出来开始指责黄克诚,想要与之划清界限。要说仅仅是指责,其实也还不算什么,关键是有的人言辞激烈,已经彻底将黄克诚大将置于困境之中。
不仅如此,在会上,吴法宪还诬陷黄克诚在红军时期裁定一位基层干部死刑,故意挑拨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关系,还有一部分人担心会被划入彭德怀队伍之中,也站出来违心附和,说了一些黄克诚和彭德怀的坏话,在这些坏话当中,还有人诬陷黄克诚曾经贪污红军经费,可以说事态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了,当时场面一度失控。
就在这种关键时刻,钟伟站了出来,他原本就是一个急性子的人,当听到有人诬陷黄克诚和彭德怀,还越说越离谱的时候,他实在忍不住了,当即拍了桌子站出来维护两人,并且澄清事实。
他当众表示,当年枪毙的是一名叛逃分子,而非普通红军战士,当时这名叛逃分子不仅自己叛逃,还试图煽动其余的士兵一起叛逃,情节恶劣,所以当时是钟伟本人对其亲自执行的枪毙,由于事发突然,所以当时并没有经过担任裁判所长的黄克诚裁定。
钟伟此言一出,虽然维护了黄克诚,并且为其澄清了事实,可是却把自己陷入危险之中,再加上当时钟伟在澄清事实之后,还讲了很多不合时宜的话语,他在愤怒之余说了一句话:“我也是彭总的支持者,你们把我拉去枪毙了吧”。
这种话在当时那种情况之下说出来,确实是相当危险的,在说完这些话之后,钟伟就被负责会议组织的肖华安排两名士兵将其架走了,事情已经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后来钟伟结局如何呢?
钟伟的结局
事实上,在被架走之后,钟伟确实被严格处罚了,原本的军内职务,全部被免除,只是安排他做了一些其余的工作,比如最开始安排其到山东省农业厅担任副厅长,后来又安排其到安徽省农业厅担任副厅长,官职明显已经被下降很多。
不过比起一些被强制安排去劳动的将领来说,钟伟遭到这样的处罚,已经算是比较轻的了,那么为何钟伟在会场上如此激动地发表了那些言论之后,还没有遭到严重惩罚呢?
事实上这就和钟伟在战争时期的表现有关了,在解放战争期间,钟伟也是四野中十分勇猛的战将,当时林帅对其十分喜爱,曾经打算将钟伟破格提升为纵队副司令,当时钟伟还仅仅是一个师长,林帅的安排已经算是一种破例行为了,可是钟伟似乎并不领情。
他拒绝了这个副司令的职位,还说要当自己也要当正职,不愿意当副手,要是其余的人说出这样的话,估计后果不堪设想,可是钟伟本来平时表现就很好,深受林帅喜爱,当他说出自己要求后,林帅不仅没有责怪他,还真的就提升其为12纵司令员了。
从原本的师长级别,一下子就跳到军级干部,这在四野的历史上是唯一的一个人,足以见得当时林帅对其的喜爱程度,说是最喜爱,也一点不为过,鉴于此,在危难之际,钟伟遭受的处罚当然会适当降低一些了。
除此之外,钟伟还深受毛主席的青睐,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钟伟只被评为少将军衔,可是后来主席却点名让钟伟担任了北京军区参谋长,按理来说,少将的军衔不该有这样的职级待遇,可是毛主席却这样安排,已经属于是一种对钟伟的高配行为了。
正因为钟伟在抗战时期表现优异,深得毛主席和林帅的信任与青睐,所以就算是1959年他在会上言辞激烈,被肖华安排人当场架走之后,其遭到的处罚也仅仅是“从轻发落”,在1979年,钟伟将军被完全平反之后,生活待遇按照大军区副职发放,也算是彻底还了他一个清白。
结语
钟伟是一个急性子人,同时也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在彭德怀和黄克诚都陷入困境中,很多人与之划清界限之际,钟伟依旧坚持维护两人,并且面对别人的诬陷,钟伟勇敢站出来澄清,就算此举最终导致钟伟被免去军内职务,但是对于钟伟而言,他依旧义无反顾,这样的大无畏精神,值得后世称赞!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你知道哪些在近代史上声名不显却对历史有重要作用的人?
冀朝鼎,他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他对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贡献不亚于任何一场“三大战役”。
今天的人对冀朝鼎可能不熟悉,但是在民国时期冀朝鼎是极少数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红色人士”。
他的作用也主要发生在美国。他先是通过自己学术背景认识了美国财政部货币研究室的柯弗兰,而且还把柯弗兰发展成了美共成员,并且他通过柯弗兰介绍,和当时华盛顿政界一大批左翼人士以及“红色人士”建立起了联系,这其中就有罗斯福总统的助手居里和美国财政副部长怀特等人,而冀朝鼎又用过居里和怀特等华盛顿政界高层,让华盛顿上上下下对重庆以及蒋介石政府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来史迪威和马歇尔将军对重庆和蒋介石充满厌恶情绪,不得不说这里面有冀朝鼎的功劳。
但是冀朝鼎最大的功劳则是他粉碎了蒋介石以及重庆在抗战末期试图依靠美国黄金稳定自己腐朽统治的计划。
这是这么回事呢?
抗战时期,冀朝鼎逐渐回国发展,打入国民党内部,因为他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以及和华盛顿高官有良好的关系,使得孔祥熙和宋子文都对冀朝鼎非常信任,陈立夫后来在回忆录就指出,因为宋子文中文不太好,所以他对精通英文,又有美国学术背景的冀朝鼎非常信任,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而当时正好是抗战末期,蒋介石面临的情况是由于八年抗战,法币超发,所以随着抗战胜利的到来,蒋介石面临着一场全国性的通货膨胀;而要解决这个超级通货膨胀,最好,也是最符合经济学理论的办法就是通过出售黄金回笼大量的法币,做到稳定法币币值。
宋子文这一计划如果成功,那么也就很可能不太可能有后面的金圆券计划,国民党也不会因为通过发行金圆券而人心丧尽,也不会因为因为通货膨胀导致蒋介石的军队人心惶惶,军无斗志了。(大家可以合理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国民党营长的月薪还不够买一个苹果,连家都养不活,他还有心思为蒋介石卖命?)
可以说,如果宋子文稳定法币币值计划成功,那么很有可能解放时间会往后延续好多年。
而破坏这个计划的就是冀朝鼎。
宋子文这个“抛售黄金回收法币”的计划,最关键一点在于美国的支持,如果美国能保证黄金的数量,那么宋子文就敢敞开了用黄金回收法币,而宋子文这么做,就会使得民众对法币有信心,从而达到稳定币值的作用。
事实上抗战后期,蒋介石确实和美国达成了一笔5亿美元的借款协议,而宋子文提出用这笔借款在美国购买黄金运回中国的计划,罗斯福也点头了,因此在宋子文思想里就没有想过这个计划会失败。
然而冀朝鼎就让宋子文这个“万无一失”变成了“一无所得”。
首先,他和美国财政部副部长,也是苏联情报人员的怀特紧密合作,以重庆腐败为借口尽量拖延黄金运抵的速度,怀特于1944年12月书面向自己上级,美国财政部部长摩根索承认:“我们尽胆量所及而对此(运黄金)之事多方延宕。……我们认为此时再以大量黄金运华,将是严重的错误。”1945年5月,怀特再度向上司说:“我们扣留黄金,绝对没有法律的根据。……我们是在薄薄的冰之上溜冰,而一再用种种借口搪塞,而尽力拖延时间,拖到不能再拖为止……”
另一方面,冀朝鼎也让宋子文相信,美国会源源不断的运来黄金,用黄金换法币,最终稳定法币币值的计划万无一失。
结果,由于美方的刻意拖延,截止到抗战胜利,总共也只有2900万美元的黄金运抵,这一点其实是远远不够稳定法币币值的。
更别说在这过程里,重庆还爆发了“黄金舞弊案”,几个重庆高官和银行高管利用内幕消息抢先收购黄金。
而冀朝鼎也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通知了华盛顿政界,尤其是财政部的“红色伙伴”们。这就直接造成华盛顿上下对重庆和蒋介石印象大坏,美国财政部更是直接拒绝再运黄金给蒋介石,用宋子文发给蒋介石电报讲“最大限度只能交我已经出售之期货,未出售者恐不能续交”
美国财政部部长摩根索直接在备忘录里写到“所销售的黄金落入了少数人的手中,使个人发了财,而对中国经济却没有真正帮助。”
而在面见宋子文时,摩根索借口运输困难,只答应数月后会把“有限的黄金”运往中国,又推托说:“在海口未通,物资不能大量运华前,通货膨胀无法抑止。”
这使得宋子文大为不满,指责摩根索所作所为是“任凭中国金融崩溃。”
最后,在冀朝鼎的努力下,蒋介石和宋子文企图稳定法币币值的计划彻底失败了,不但失败了,还直接导致法币信用的进一步下挫,还恶化了蒋介石与美国的关系,为后来美国对蒋介石实行为期一年的武器禁运打下了基础。
古人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我想说的就是冀朝鼎这样的人。他一个人的贡献,不亚于一支野战军(一野、二野、四野那种)。
你知道哪些在近代史上声名不显却对历史有重要作用的人?
“炸死我的这个人是真英雄啊,他知道只要我一死,大清就完了!”
1912年1月29日,宗社党成员、前大清禁卫军协都统良弼躺在病床上挣扎着说完这句话,终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而亡。
良弼死后第14天,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颁布《逊位诏书》,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如他想象,轰然倒在了历史的车轮声中。
良弼对时局的把握不可谓不准确,但他假如不死,曾经有机会改变这个时局,让这个纷乱的时局更加纷乱,乱到一眼看不到未来。
一直到爆炸发生之前,他还在进行着最后的努力。
当时的局势是这样的:武昌首义后,袁世凯上台,冯国璋攻陷汉口后,袁世凯又把他调任禁卫军总统,南北僵持局面形成,双方和谈步骤加快,基本达成让清帝退位,袁世凯出任首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共识。
而京城的宗社党人却如坐针毡,他们四下活动,强烈反对南北议和,主张让袁世凯离职,更换成军咨使良弼为总揽文武之全权大臣,向隆裕太后施压,要求她顶住袁世凯的压力,在此基础上,再四处调兵南下,全面镇压革命党。
统领京师禁卫军的实权,原本就是在良弼手里,清廷禁卫军于1909年编练,1911年成型,兵员以满族为主,人数有12000余人,装备有野战重炮、马克沁机枪等先进武器,就其战力来说,实不亚于北洋六镇中的任何一镇。
但袁世凯上台之后不过一个月,就把良弼撤下,换上了从前线归来的冯国璋,这是一石二鸟之际,一是怕冯国璋继续在湖北前线不听话,二是架空宗社党人的权力。要知道,此时的宗社党人,恭亲王溥伟、肃亲王善耆没有兵权,铁良被载沣排挤到外地,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只有良弼一员猛将。
良弼虽然刚刚失去禁卫军的名衔,但军中威信甚高,结交广泛,年轻有为,作风强硬,所以被众人推举为首领。按照良弼的设想,拿下袁世凯后,万一对阵革命党人战败,清廷仍可以迁都热河,退保东北,固守顽抗,决不投降。
应该说,良弼的设想是符合现状的,很可能将清朝统治退回龙兴之地,把中国彻底陷入内战或分裂状态,假如按照他的设想继续下去,清廷统治者固然得以苟延残喘,革命党人也将付出千万人的牺牲,还不一定能够顺利达成建国的梦想,千古伟业,危在旦夕,如此,则中华民族痛甚!
关键时刻,一位叫彭家珍的四川小伙子站了出来。彭家珍,字席儒,四川金堂(今四川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人。少年时受文天祥、黄宗羲等人的思想影响颇深,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观念。18岁时毕业于四川武备学堂,之后远赴日本考察军事,在日本秘密参加了同盟会,回国后先后来到四川和东北担任军职,1910年,“卧底”进入天津兵站担任副官长及代理标统,他与“北洋士官三杰”中的吴禄贞、张绍曾皆为好友。
辛亥革命爆发后,吴禄贞与阎锡山共谋组成燕晋联军,准备只扑北京,不料事泄遇刺身亡,北方革命情势骤遭变局,迅而被袁世凯扑灭。由此,彭家珍更坚定了他的行刺决心。
话说清末乱世,革命党人之前屡次起义受挫,精英力量损失殆尽,不得已走向了革命恐怖主义,试图利用刺杀朝廷高官的方式取捷径实现革命目的,共为此进行了不下五十余次尝试。
但这一次,彭家珍清楚地知道,如刺杀成功,其意义将十分重大。没错,彭家珍的刺杀目标正是良弼。彭家珍为此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在京郊地区进行过多次爆破演练,势在必得。
1912年1月19日,彭家珍得到情报,良弼等宗社党人将出现在资政院,当彭赶到时,良弼等人却已提前离去,错失好局。
当彭家珍得知良弼近日内可能将督军南下镇压革命党时,深感时日无多,必须抓紧时间完成行刺计划。
机缘巧合的是,彭家珍获得了一张奉天讲武堂监督崇恭的名片,彭家珍知道崇恭与良弼来往较多,且崇恭现不在北京,他看着名片,计上心来。
1月26日晚,彭家珍以崇恭之名,来到良弼府中求见,但良弼正好不在家,门房把彭家珍当做崇恭迎进府中等候。直到半夜,良弼也没回来,彭家珍担心露出马脚,遂起身出门,却刚好碰到良弼回府,彭家珍口称:“崇恭拜会良大人!”
良弼一看,你哪儿是什么崇恭?刚要叱骂,彭家珍已经扑上前来,良弼一看不好,拼命往大门里逃跑,彭家珍迅即扔出炸弹。
一声巨响之后,良弼被炸断左腿,倒在了血泊中,彭家珍头部被弹片击中,当场牺牲,年仅24岁。良弼现场虽没有被直接炸死,但后来接受截肢手术失败,两天后,伤重而亡。
良弼此人,是清末宗室中难得的改革派,为人刚正,素有傲骨,更难得在遇刺之前一年,也曾向朝廷建言,要释放、怀柔革命党人,速开国会,武昌起义爆发之后,也主动请缨要求率领禁卫军去前线镇压革命军,可惜处事不够圆滑,意见未被采用。
各为其主,本也无需对他过多指摘。但假如良弼不死,真要是对袁世凯形成掣肘之势,或者又横生变数取而代之,隆裕太后拒不退位,中国历史便有拐入黑暗迷局中的巨大风险。
这一次爆炸,炸出了一个新崭崭亮煌煌的共和时代,多少生灵,免遭涂炭,彭家珍君,居功至伟!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