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领导者分别是谁?
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经典战例,是红军史上的奇迹、神来之笔,也是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得意杰作。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毛泽东重新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有了红军的指挥权。这时,蒋介石调兵遣将,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共150多个团、40万人,企图把红军消灭在川、滇、黔边界。
士城战役失利,毛泽东审时度势,开始一渡赤水,摆脱强敌。红军利用两只脚,在运动中消灭敌军,二渡赤水,避实击虚,回师黔北,连克桐梓、娄山关、遵义,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叉8个团,俘敌约3000人。三渡赤水,声东击西,在打鼓新场以东老木孔地域击溃黔军5个团,歼其2000余人。四渡赤水,乘隙而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在实施四渡赤水时,不少红军战士都不理解,连林彪都提出意见,为什么走弓背,而不走弓弦?但事实证明,毛泽东的战略是正确的,红军历时3个多月,辗转5000余公里。这一战役,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在川、滇、黔边围歼红军的计划,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红军从此绝地重生,一路北上,到达陕北。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领导者分别是谁?
《淮海战役》是以少胜多的大型战役,解放军以六十万对国民党军八十万,毛主席说这是一锅夹生饭,硬是要把它吃下去。
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车推出来的,意思是讲支援前线的群众,推着独轮车冒着生命危险送粮,送水,送吃的,这样的群众基础是国民党军队没有的,淮海战役由粟裕大将指挥的,国民党军由杜聿明等指挥的,这一仗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宣布了国民党军的彻底的失败,摧枯拉朽的横扫大西南,淮海战役是典型的以少胜多!一点不是夸张,打出解放军的威风,连国外军事专家都到徐州考察想知道胜利原因,作为世界精典之战。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领导者分别是谁?
纵观历史,很多名将之所以能够,成为那个时代的常胜将军,是因为大部分名将,都打过以少胜多的战役。当然了这种战役,也是最为难打的一种。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我们先说几个古代的:
巨鹿之战,项羽带领的五万楚军打败王离的二十万秦军精锐部队。
背水之战,韩信带领的三万人马,打败赵国陈馀带领的二十万大军。
昆阳之战,刘秀两万人马打败王莽四十万大军。
官渡之战,曹操四万大军打败袁绍十几万大军。
你看上面的人,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是鼎鼎大名的存在呀。
我们说一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是中国历史著名的军事家。
以少胜多的战役,毛泽东也打过,而且这一次战役,被毛泽东视为,自己一生之中,指挥的最为经典的一个战役。
被毛泽东称之为,最经典的这一战,就是鼎鼎大名的四渡赤水之战。
要知道当时毛泽东领导的前四次反围剿战争,都取得了胜利,第四次围剿战争,更是蒋介石亲自指挥的。
当蒋介石带来的大军失败之后,他意识到工农红军的强大了。
所以,为了把工农红军彻底的扼杀在摇篮之中。蒋介石带领四十万大军再次卷土而来。四渡赤水之战,在毛泽东带领下,开始打响了。
此刻工农红军,经过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已经剩下了三万人马了。
也就是说,四渡赤水之战,毛泽东是带领着三万工农红军,和蒋介石带领的四十万大军角逐的。
战役开打之前,这一战蒋介石是势在必得的。
毕竟人力上的悬殊,工农红军根本就没办法和他们相提并论。蒋介石采用稳打稳扎的方式,从四面八方开始把毛泽东带领的工农红军给围了起来。
国民党军队,一步一步的把包围圈缩小,让军队齐头并进,就想这样把工农红军给一举歼灭掉。
在这个危机时刻,毛泽东采取集中我军优势兵力,穿插游离在敌军各个部队之中游走的战术,充分利用国民党各派系之间的矛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突袭的胜利,毛泽东带领红军更是创造了四渡赤水的胜利佳绩。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让工农红军摆脱了危机,使国民党反动派打败而逃。
正是因为毛泽东的用兵如神,让工农红军渡过了最难的一关。也正是因为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才能,让他带领工农红军,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到了有了燎原之势。
还有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都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取得的成果。最终毛泽东带领我们打败一切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新中国正是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建成的, 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享有了民主,自由,独立,自强的权利,也是从新中国建立开始的。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领导者分别是谁?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发生了很多载入史册的经典战役,其中以少胜多的战役更是让人津津乐道,它们的领导者更是流芳百世,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
在古代有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鄱阳湖水战。
而在近代历史上,著名的以上胜多的战役,基本上都是出于毛泽东主席,其中四渡赤水就是最为经典的战役。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以后,红军被迫离开江西瑞金,开始了战略转移。
在转移初期由于王明等人的错误指挥,让红军损失惨重。
毛泽东提议放弃与红2,红6军团汇合,转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川贵地区转移,这个决定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在成功夺取贵州重镇遵义后,当时的党中央召开了临时会议,商议了红军的军事行动,大会支持了毛主席的正确主张,结束了王明等人的逃跑主义策略。
蒋介石在得知红军攻占遵义后,几十万大军向遵义合围,企图在遵义一举消灭红军主力。
为了粉碎敌人的狂妄计划,毛主席提出了游击战术,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取得战略转移的胜利。
毛主席利用国民党军阀内部矛盾,指挥红军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来回6次穿梭在川贵滇三个地区,牵着敌人几十万大军跑了数千公里。
在这个期间,毛主席指挥红军抓住有利战机,消灭了敌人有生力量,并且拖垮了敌人重兵防守的包围圈。
1935年5月,在和敌人周旋了三个月之后,毛主席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以攻打昆明为幌子,吸引敌人支援,来达到抢渡金沙江,向北转移的目的。
云南军阀龙云得知红军向昆明进军,急忙向蒋介石求援,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向昆明靠拢。
而红军则反其道而行之,向北进行转移,金沙江守军几乎全部调往昆明,此时正是北上的好机会。
毛主席当机立断,决定消灭敌人守军,强行渡过金沙江,如果迟疑不决,等敌人察觉上当返回,那么红军的处境就非常危险。
红军在消灭守军后,凭借着几艘小渔船,不慌不忙地把几万大军运送到了金沙江北岸。
等敌人在昆明扑空返回以后,红军早已经踏上了向北转移的道路。
四渡赤水战役在红军几乎没有伤亡的情况下,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可以说在当时的环境下,只有毛主席可以做得到。
这次战役由于太过经典,世界各大军事学院纷纷将它写入教材,可见毛主席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在世界军事历史上的地位和魅力。
—END—
原创
作者:冷月钩沉
编辑:冰封记忆
本文首发悟空问答,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领导者分别是谁?
在我国历史上,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以少胜多”的战役都不在少数。
先来说一个近代的,这场战役发生在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黄洋界保卫战——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指挥官:时任红4军第31团团长朱云卿
当时,国民党军在趁着红军主力部队不在,根据地空虚之际,对红军的井冈山根据地发起了进攻,而当时,作为根据地前沿“哨口之一”的黄洋界哨口遭受到了国民党军的猛烈进攻。
那个时候,红军主力部队并不在井冈山,而留守井冈山的红军兵力并不多,在黄洋界哨口跟国民党军正面交锋的红军兵力只有两个连,而围攻黄洋界哨口的国民党军有两个团,兵力差距很大。
所以,当时的指挥官朱云卿决定据险以守,而当时红军的武器装备相比于国民党军也是不太好,迫击炮也不多,所以就用了滚木礌石、洋铁桶中放炮竹等手段,总之,就是以一切能利用的工具阻止国民党军的进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武装配合红军,对国民党军进行袭扰、牵制,最终,国民党军久攻不下,而红军主力部队也在回防途中,使得国民党军撤退。而这次战役,也以我们工农红军的胜利而告终。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是当年毛主席听闻这次战役胜利的消息而写下的诗句。
官渡之战——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指挥官:曹操
曹操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位“枭雄”人物,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官渡之战”也是曹操的代表性战役。
这场战役参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而他们二人,当时的兵力差距就如同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孩子,袁绍一方的兵力有十几万,而曹操就只有两万左右。
虽然兵力上差距很大,但是曹操本人相对于袁绍,就强太多了,这个强第一是谋略上,第二是用人上。在《三国》中我们读到,官渡之战中,两军处于相持阶段时,袁绍麾下的谋士许攸投降了曹操,并向曹操献计“奇袭乌巢”,使得袁绍不战自败,而造成这种结果的,恰恰是袁绍本人,在对待人才的态度方面,曹操对袁绍强太多了。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于袁绍大半的兵力打败袁绍,为他之后一统北方奠定了基础,这场战斗也作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载入史册。
当然,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不只是有这两个,还有淝水之战、巨鹿之战……等等。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领导者分别是谁?
自古以来,兵者之道在乎于诡,奇,诈。
举个例子来说,汉楚两军交战,汉八十万人战楚十万人,汉军胜了理所应当,毕竟兵力上有着7:1的优势,但汉军若败了便会成为兵家千古的笑柄,为后世所诟病。
可能有人会问“八十万人的兵力,怎么可能输给十万人呢?”
那么在历史上有没有两军之间兵力悬殊,却以少胜多的例子的?
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官渡之战,便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巨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8年,项羽所统率的楚军为了解救被秦军包围的赵国,而与秦军发生交战。
以章邯为帅的秦国大军共40万左右,其中由章邯率领的主力军20万。王离与涉间率领的前锋军大约20万左右,其中包括被解放的苦力所组成的临时军有7万人左右。
由西楚霸王项羽率领的楚国杂牌军在5万人以上,为什么说是杂牌军呢?因为项羽手下大将项梁在陶定战死后,楚国正规军被重创。项羽手上的5万楚军,是经过收拢项梁的残余部队之后,又招募了一批奴隶或是百姓而组成的军队。
两军兵力是8:1,秦军有着极大的兵力优势赢得这场战争。然而,秦军的40万人却被5万军队打败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西楚霸王项羽强大的统率力。
项羽在与秦军交手前,命令每个士兵携带的口粮不能超过三天的份,同时又下令把所有煮饭的铁锅都砸碎,将士们一脸不解,项羽说;“我们只有三天时间去打赢这场仗,没有锅我们可以带更多的武器,待仗打赢了,我们在章邯的大营里喝酒吃肉,岂不快哉!”
将士们被项羽必胜的决心所感染,士气大增。
在地图上可以看到长长的一条河,项羽所率领的楚君过河后,命令部队将所有的船只都砸沉,将士们又是一脸不解,项羽说;“船,是给败军撤退用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我楚国大军,只能战死不能战败!”
将士们见已经没有退路了,纷纷握紧兵器准备血战!项羽的破釜沉舟之计,使5万楚国将士全部穿上了“血魔之怒”。
战场上,项羽的正确指挥,使楚军很快便包围了王离的20万大军,手握重兵的王离并没有将项羽放在眼里,但随着两军交战,王离深深的被项羽的杀神之气与楚军以一当百的猛虎之势所震撼!在秦军与楚军的九次交手中,霸王项羽无不亲自率领战士们冲锋,只要项羽在前冲杀,楚国将士们就犹如下山猛虎一般势不可挡!
5万vs20万!这场战斗杀的昏天黑地,血流成河,日月失去了颜色,江水不敢再沸腾!
最后一次交锋之时,项羽独自一人杀入秦军,楚军将士们发疯一般的保护主帅,最后楚军以少胜多,王离被俘虏,涉间自焚而死。
在远处观望的燕齐赵魏韩五国抗秦军,见到项羽大胜纷纷赶来支援项羽。章邯率领的主力军20万主力军见势而撤。
巨鹿之战楚军大胜!西楚霸王之名响彻九霄。
第二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官渡之战
公元199年,此时魏蜀吴三分天下之势未定,而华北地区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当属坐拥幽,冀,青,并四大州的由袁绍所统率的袁家军,和许都的曹操所统率的曹家军。
同年6月,袁绍集结十万人马,气势汹汹的一路南下,准备攻下许都一举消灭曹操集团。
曹操得知后,毅然备战,但是曹操账下文武却纷纷劝阻曹操撤退,原因是曹操手中兵力不足3万(两万左右),迎战10万大军的袁绍无异于以卵击石。
但曹操深知袁绍是一个志大才疏的二流角色,曹操命令集中全部兵力迎战袁绍,曹操将大军集结于一点,死守易守难攻的要隘,200年袁绍集结军队进攻重要之地白马,曹操命关羽,张辽增员白马,关羽斩杀颜良获得阶段性胜利,之后袁绍又派大将文丑追杀曹操,曹操假装丢下金银财宝逃跑,文丑军见钱眼看纷纷争抢财物,曹操趁机发起突袭,文丑军大溃。
袁绍军与曹操军相持了足足七个月,曹操军的士气越来越高,袁绍方面则士气下降。
十月,袁绍屯粮于乌巢,对袁绍失望透顶的谋士许攸献计投靠曹操,曹操接纳了许攸并采纳了许攸的计谋,亲率500精兵偷袭乌巢,将袁绍粮草全部烧毁,袁绍部队得知粮草被烧纷纷投降了曹操,至此袁绍官渡之战大败!
从项羽巨鹿之战的5万大战20万,到曹操官渡之战的2万大战10万,古人的用兵如神不禁让人心中佩服。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机会,只会留给那些敢想敢干,一往无前的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