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身背千古骂名,真实原因是什么?
吴三桂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军事将领,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他之所以身背千古骂名,和他的人品有很大关系。
吴三桂身为山海关总兵,位高权重,但他人品不好,有奶就是娘,先是背叛明朝,与李自成私下达成协议,在得知他的家人和陈圆圆被李自成挟持后,他又投靠清军,1644年,他引清兵入关,大破李自成,为清军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满清王朝建立后,他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结果他又野心膨胀,起兵反清,自称周王,1678年,他在衡州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只传了一代就被大清剿灭。从中就可看出吴三桂只会统兵打仗,没有任何政治谋略,几次反叛。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英雄,叛徒是会遭到唾弃和不齿的,吴三桂身背千古骂名是很正常的。
吴三桂身背千古骂名,真实原因是什么?
只因他失败了,吴三桂若成功,他投降清朝可被史学家们粉饰成英雄识时,卧薪尝胆,曲线救国,而他反叛清朝可被粉饰成大义,除暴等伟大的创举。而失败了,也注定了要背上千古骂名。
吴三桂身背千古骂名,真实原因是什么?
吴三桂作为明末清初的代表人物,在历史上有很高的知名度,而他背负千古骂名,可以说是特殊的历史环境造成的。
吴镇守的山海关,是抵御满清的重要关隘,在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没有可以代替吴的人物。所以崇祯帝对吴格外重视,在北京城给吴很多赏赐,包括陈圆圆,目的就是让吴效忠大明王朝,扶大厦于将倾。可是,变数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外有满清,内有农民起义。大明王朝气数已尽,走向灭亡是迟早的事情,只是吴没有想到李自成的动作这么快,在自己没有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就攻进了北京城。
崇祯帝自缢在煤山,失去政治靠山的吴,此时非常郁闷,父亲和爱妾都在北京,自己孤立无援,腹背受敌,这个时候不做决策,只能成为大明的陪葬品,吴迫不得已投降了李自成。李自成得知吴投降,大喜过望。他知道这意味着和大顺争天下的,只有满清了。这个时候的闯王带甲百万,战将云集,收拾关外的满清易如反掌。
但是历史总是喜欢开玩笑,走到北京城外的吴,听说父亲被杀,爱妾陈圆圆被辱,顿时怒发冲冠,放弃归顺李自成。
结果就是满清入关,李自成兵败,吴作为第一功臣,被满清封为平西王,如果他从此安分守己,不再生事,历史上肯定不会背负骂名。时间来到康熙年间,亲政后的康熙,对吴为首的三藩,十分忌惮,总想除之而后快。这个时候吴选择不再隐忍,直接竖起反清复明的大纛,登基为帝,国号为大周。耿精忠和尚可喜遥相呼应,声势浩大,大有推翻满清取而代之的苗头。可是,我们的吴大帅犯了个致命错误,就是既然反清复明,却杀了南明小皇帝。自己身为大明遗臣,却又杀主自立,最后变的既不忠君,也不爱国。
而康熙则执天子剑,号召全国力量讨伐吴三桂,经过8年的对决,三藩之乱平定,吴含恨而死,后代被满门抄斩。
一代名将吴三桂,被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原创作品
吴三桂身背千古骂名,真实原因是什么?
“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讲的是明末清初苏州名妓陈圆圆,母亲早亡,从姨父姓陈。能歌善舞,色艺冠时,时称“江南八艳”之一。崇祯时外戚周奎欲给皇帝寻求美女,以解上忧,后来田畹将陈圆圆献给崇祯。其时战乱频仍,崇祯无心逸乐。陈圆圆又回到田府,后被吴三桂纳为妾。相传李自成攻破北京,手下刘宗敏掳走陈圆圆,吴三桂遂引清军入关。诗人吴梅村为她作《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今人普遍认为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之时已经投降了清朝。
但也有一些人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后北方大的政治军事势力有三支,分别是李自成农民军、清王朝和吴三桂明军,其中吴三桂的力量最弱,而且吴三桂所率明军被夹在中间,因此吴三桂要么联合农民军抵抗清军,要么联合清军镇压农民军,由于吴三桂的父亲被农民军关进大牢、爱妾被农民军的将领刘宗敏霸占,为报此仇,吴三桂选择了联合清朝的道路,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投降了清朝。而且以下几点也可以作为佐证。
首先,在李自成起义军攻进北京城之前,吴三桂坚持抗清。明天启末年吴三桂曾带二十余名家丁救其父于四万满洲人之中孝勇之举遍闻天下,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1641年松锦之战后,明朝在辽东的将士损失殆尽,洪承畴、祖大寿被迫投降,骁将曹变蛟被杀,只剩下吴三桂一支军队在山海关一线英勇抵抗清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吴三桂克服困难,重新组织起一支接近万人的边防劲旅。承担起防守山海关,抵抗清军的重任。为了打开山海关这道屏障,清廷曾多次派祖大寿和洪承畴等人招降吴三桂。但是吴三桂始终不为所动,坚持抗清。
其次,吴三桂的一系列书信也反映他只是求援而并没有投降。为陈圆圆之事吴三桂与农民军决裂之后,吴三桂就宣扬“周命未改,汉德可思”,“试看赤县之归心,仍是朱家之正统”。在写给多尔衮的求援信中,吴三桂以大明国平西伯自称,他提出:“我国与大清通好二百余年,今我无故而遭国难,大清理应助之。”“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机诚难再得之时,念之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吾朝酬报大清相助,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可以看出吴三桂是以明朝臣子的身份向清朝求援,请兵之目的是“灭流寇”,并使明朝得以“中兴”,而不是让清入主中原。多尔衮也说:“你们愿为故主复仇,大义可嘉,我领兵前来成全这一美事。先帝(崇祯)时事,在今日不必说,也不忍心说。但昔为敌国,今为一家。我兵进关,若动人一株草、一颗粮,定以军法处死。你们可以通告大小官员百姓,勿须惊慌。”
吴三桂还提出了多尔衮率兵入关的条件和报答,一是寻找到崇祯的太子,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权;二是以黄河为界,以北归清,以南归大明,两国通好,互不侵犯;三是,清兵入北京,但不得侵犯明历朝皇帝陵寝,也不得伤害百姓。如果多尔衮不同意,那么他只有自己拼死一战。山海关战后,吴三桂又到处散发传单,大造复辟舆论,他提出“约自成回军,速离京城,吾将奉太子即位”,又“传帖至今,言义兵不日入城,凡我臣民为先帝服丧,整备迎候东宫”。老谋深算的多尔衮担心吴三桂入城后拥立新君万民归附自己则成了客人,于是“命其西行追贼”。吴三桂因其势力太弱,不敢与多尔衮决裂,只得听从了多尔衮。后来,吴三桂对清朝的反叛似乎也可证明吴三桂未降。但是,也有人认为清兵入关之时,已经以对待降将的态度来对待吴三桂,而且吴三桂入关后的所作所为也表明他已真心降清,吴三桂虽然打着为明王朝复仇的旗号引清入关,但是却拒绝了南明政权的拉拢。《明季稗史汇编》记录:福王的侍郎左第“谒三桂,出银币且致福藩意”时,吴三桂说“时势如此,我何敢受赐,唯有闭门束甲以俟后命耳”。之后的几个南明政权统治者也都拉拢过吴三桂,可是他始终没有表态。
相反,顺治十四年(1657年)12月,吴三桂被清廷任命为“平西大将军”,出兵贵州征讨李定国拥戴的桂王政权。桂王政权由于不敌清军而节节败退至昆明。当时南明政权内部派系林立,永历帝无力解决残明势力与李定国等大西军的矛盾,更无力消除大西军内部的争斗,被吴三桂的数十万大军逼逃至缅甸境内。吴三桂陈兵缅甸边境威逼缅王交出永历帝,带回昆明。永历帝父子被押回昆明后,关在篦子坡头金禅寺内,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吴三桂为断绝后患,断绝尚有兵力的李定国以永历帝为号召来反清,与他对抗,在金禅寺里用弓弦勒死永历帝父子。至此,朱明王朝彻底灭亡。
可以看出,不管当初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基于何种考虑,在清廷取得了北京政权后,吴三桂倒向清廷的怀抱是不争的事实,而前明政权这个幌子也已经被他彻底扔掉了。吴三桂身背千古骂名,真实原因是什么?
单纯以我所知道的现状来判断的话,如果当年我是吴三桂,估计也会这么做。我的顶头上司袁崇焕在北京保卫战成功之后就给杀掉了。(而且还是凌迟处死。)皇帝老二那个地方大把的东林党(说白了,就是现在的一帮键盘侠嘴炮。…吹牛逼的时候,一个比一个厉害,讲狗屎大道理,一有什么事儿全跑光了,没可能撑得住了。偶尔出来个能打得撑得住的,就会被这帮人给弄死或者夺权(袁将军可是个文官啊!没人上他上了!历史上说整天上城头盯着战况!穿两三层甲!经常身上插着被射中的箭回营!),
北京城里全都是皇帝身边的吸血虫……要亡国了…崇祯让大臣们捐钱抗清都哭穷……(亡国后都给满清抄家了…)…皇帝也是个二愣子,自己的亲卫队,什么东厂西厂魏忠贤啥的给宦官也给弄死了,手底下连权都没有了,结果就是给一帮无能嘴炮控制着,正史野史最后崇祯自杀时候身边就一太监跟着,嘴炮们跑的一个不剩的事儿大家都知道),就算是我转生成吴三桂说实话我也很绝望啊。要不然就冲进去抢了皇帝老儿的江山?(可是外面清兵一边虎视眈眈的,又不敢。为国捐躯吧,估计也会和自己老大一样,落个不得好死+千古骂名!那可是真不得好死!刮上百刀!!!!不得好活+不得好死……)!!当年整个京城,让嘴炮键盘侠忽悠的。老百姓们都觉得,袁崇焕通敌卖国!!!袁崇焕被剐的时候,周围人山人海…!!纷纷去讨袁将军的血馒头吃!!这可不是现代的比喻!真血馒头………………你要是不带科技转生到吴三桂放清军入关的前一年……不…前两年也行。你能力挽狂澜么?
吴三桂身背千古骂名,真实原因是什么?
提到吴三桂,很多人一定会想到他“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可能很多人会说,他之所以背负千古骂名是因为陈圆圆,但是真实的情况真的是这样吗?显然不是!
吴三桂为锦州总兵吴襄之子,又高中武举。有父亲的庇护,加上个人能力突出,仕途一片坦荡,接连升迁。受到崇祯赏识,在28岁那年已经官至辽宁总兵。如果按照这个剧本走下去,那么他的人生不说多么精彩,最起码不会留下那些遭人唾弃的恶名。可是历史没有如果, 他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大名!
明末动乱的时代,成为吴三桂展现能力的舞台,他在关外招兵买马,很快就组建了一支三万人的精兵,战斗力不容小觑。
1640年皇太极发动松锦大战,战争历时两年,明清两军共投入十几万兵力,到1642年战争结束。明军惨败,国家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下在吴三桂带领下逃跑的三万人。因为及时逃跑(小腿真快)吴三桂的军队几乎没有什么损失。
而事后,临阵脱逃的吴三桂不但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升官了,他被任命为辽东总督,管理整个战区的军队。为什么呢?因为此时的吴三桂几乎可以说是崇祯唯一的依仗了,崇祯的手中已经无兵可用。
此时的明朝内忧外困,国内有李自成,张献忠(没错,就是沉银的那个)等农民起义军,关外还有满清军队虎视眈眈。此时的明朝好似风中残烛,熄灭只是时间问题。
1643年,清军南下,吴三桂入关勤王,成功驱逐了清军,而后回到宁远。可是刚回到宁远,屁股还没焐热。1644年3月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兵临北京城下,崇祯再次让吴三桂入关勤王。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很快闯王大军攻破北京城,崇祯走投无路在煤山自杀。
吴三桂在勤王途中等到崇祯自缢的消息,马上命令部队掉头返回山海关。吴三桂并不是愚忠之人,他明白大明已亡,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他现在的要为自己找一个新主人了。
起初它是想要归顺李自成的,李自成也多次派人前来劝降,吴三桂本想就坡下驴归顺李自成,可是在回城途中他却收到消息,自己的家人被扣了起来,连最宠爱的小妾陈圆圆也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霸占了。这就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由来。
吴三桂很生气,但是自己的兵力又不足以打败李自成,怎么办,他想到一个好办法——做汉奸!他给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写信,邀清军入关,多尔衮哪里会错过这样的好机会,这简直是天赐良机。马上答应了吴三桂。
李自成听说吴三桂投降清廷,感到不妙,立马出兵山海关攻打吴三桂,不久吴三桂部渐感不支,此时多尔衮率军前来,很快战局扭转,李自成败逃。多尔衮命吴三桂追击,自己领清兵入关,自此开始了清朝近三百年的统治!
后来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在云南做了土皇帝,势力极大。可是很不幸他遇到了康熙,康熙想要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吴三桂自然不满。于是又一次举起反旗,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先后响应,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乱”。可是由于准备不足,人心不齐,以及一些错综复杂的原因,很快就失败了。而他本人也在与清廷周旋的过程中得病去世。
纵观吴三桂的一生,青年是春风得意,仕途通达,而后降清,将自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晚年又举起反清大旗,最终身死族灭。
他的一生就是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一生,不管他愿不愿意,那些事——他做了,那些路——他走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