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农民几乎家家养猪却很少能吃到猪肉,那猪肉都到哪了?

生产队时粮少生猪出栏慢,农民好不容易养了猪,还得交任务,因此大家吃不了几顿肉,这种衣不果腹的日子,让人心酸。

大集体时期,我们没有打开国门,与国外未互通商贸易,于是一切粮油肉食莱,都由我们自给自足,自产自消自吃。

这一段时间,由于各类食品供需差距大,国家为保供给,平衡市场,于是对国内搞市场经济调控,称之为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时期的食品生产方式

大集体时期,中国的食品来源于人民的刀耕火种,没有外援,更没有外国输入,无论粮食,油肉,都靠农民种植粮食和词养猪肉交给国家供应给城市居民。

一切物资除国家统筹购销,任何人与单位不能经营,一旦涉足经营,会被严励打击。

无论是粮食,肉类,油类,均由农民生产,国家进行计划征收,然后统一按计划供应。

大集体时期,猪肉的来源

大集体时期,猪肉来自农村农民的饲养。主要是为两种路子解决吃肉问题。

一是集体建设养猪场。

集体建设养猪场饲养生猪,统一交给国家,算集体经济。养猪场的词养员由生产队有经验的人,带着一些老弱人员组成。

那时没有什么良种猪,杂交猪,更没有技术词养,全是传统的猪种和农民摸索出的经验喂养,更没有饲料,于是生猪发展慢,出栏低,一年只出一次。喂养肥的猪,统一交食品站,食品站收去统一分给居民食用。

二是农民自家饲养的生猪按购五留五交给国家。

购五留五,就是农民饲养的猪,一半由国家收购,一半留着自已吃。

假如现你要杀一个猪来吃,就得喂两个,一个交国家,一个自已杀。假如只喂了一个,杀猪时自己吃半边,给国家运半边去。

当你完成了生猪购五留五的任务,食品购销站开一个"生猪任务完成统一凭证"又称"肥猪票"后,凭票去交"生猪屠宰税"3.5元,得到"屠宰证",方可杀猪过年,这两证没有,村里屠工不敢杀,自已和宰会坐牢。

以上就是当年的生猪来源,即全国人民吃肉,都由农民提供。

生猪出栏少,不能满足市场经营,这样导致农民无肉吃

集体时期,由于大家吃不饱饭,又吃不上多的肉和油,因此,没有剩汤剩饭,就算有点淘米水,都没有啥营养,这样,怎么能养得肥猪。

记得哪时,我们家里9口人,连红苕都吃不饱,猪只能吃些米糠,红苕洋芋削下的皮。到了冬春季,全吃山上的野猪草,别说长膘,养命都难。

我们每年喂两个猪,在农历八九月买猪,第二年冬天才一百多斤,连交任务都困难。当时任务猪的要求是下等为最低及格等次,重量为活猪135斤,中等重量155斤,上等为185斤。

而当时就连这个等级都难喂,价格才4毛多钱一斤。为了交任务,我们进入十月,就把最大一头肥猪抬着走六十里山路交给国家,为感谢饲养农民,会给你返三斤肉票,价格为1.01元一斤。

家里还余一头,于是把红苕的脚苕进行育肥,到了冬月,无粮饲养了,于是杀猪,一头大约一百二三十斤肉。

一家九口人,杀头一百二三十斤的猪,瘦瘦的,杀猪时还请队里人吃顿,余下的烤腊肉一家9口人吃一年,大家说我们一年能吃上几顿肉!

在这样的岁月,很多人一年一头猪都杀不上,别说平常时间吃肉,连过年都“清水不打牙的"见不了油浑。

结束语,农村人大集体时期,家家喂猪,不现实,很多喂不上,至于喂猪的吃不上几顿肉,肉去了什么地方,这是因为要上交任务,加上就算喂了都又瘦又小,根本吃不了几顿的。

这里,我还是要重申一点,今天的很多人,不认可当年农民的贡献,这是一种对历史的不了解,更是一种悲哀。农民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今天吃不完,不该忘记他们,更不该抹黑!

生产队时,农民几乎家家养猪却很少能吃到猪肉,那猪肉都到哪了?

谢谢邀请!

刚看到题目,我的心中也突然一惊!是啊?几乎家家养猪,老百姓却很少吃猪肉,那猪肉都到哪去了?还有,即使你有钱想多吃顿猪肉,可猪肉还要凭票呢!

仔细想想,核算了一下,才知道猪肉去了哪里。

其实呢,还是猪养的少,肉当然就少了?

总体上来说,当年人的口粮还比较艰窘,麦口里青黄不接时,人还常常是“瓜代菜”?也就根本拿不出多少饲料喂猪了?所以说当年猪们的饲料更是瓜代菜了。猪们生长的慢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大部分了解当年情况的师友都知道,一头猪喂一年也就长到100多斤,杀100多斤肉?分到12个月,平均一个月合10斤肉吧。当年的家庭人口都比较多,一家七八口人的算中等吧?每人每月也就斤巴肉?这一斤多肉平均到30天里,每人每天才合几“钱”肉?再说,没养猪的家庭也多的很呢!

在猪肉本来就少的情况下,连口粮还比较艰窘的农民老百姓,钱肯定是更稀罕?即使是当年的猪肉只有几毛钱一斤,平时,老百姓也吃不起。所以说猪肉只能是在老百姓逢年过节和亲戚朋友来访,以及大事小情时才可登上餐桌?人们才能享受到它的美味。

生产队时,农民几乎家家养猪却很少能吃到猪肉,那猪肉都到哪了?

农民养猪不能吃猪肉,生猪价格五毛左右一市斤,长一斤猪需要七毛多钱的料,要亏两毛多钱。所亏的钱由生产队用工分补贴。一头猪一天划两个工分,每长一斤猪五至六个工分,一头猪平均一天长六两左右就能挣四个工分。每长一斤猪补给二斤料(瓜干或玉米)。养两头猪每天挣十至十二个工分。一个劳动力一天挣十分,和两头猪挣分差不多。猪不管下雨下雪都挣工分,人一天不干就没有工分。所以农民自称不如猪,猪吃饱了睡觉,人要劳动。当年有个说法是麻袋装分布袋装粮。挣了若干工分还欠生产队的钱,实际上就是农民劳动的剩余价值让猪给带到城市里去了。这就是农民穷的原因之一。

生产队时,农民几乎家家养猪却很少能吃到猪肉,那猪肉都到哪了?

说到生产队的年代是过来人都经历的事情,当时人们生活贫困。人们的饮食与现在没有可比性,能吃饱饭就不错了。那个时候买许多物品都凭票供应,如买粮要粮证、买布料要布票、买肉要肉票等很多种票证,没有政府按人发放的各类物品票是买不到东西的。

那时农民各家养的猪是有任务的,一户政府归定一头猪的任务,必须完成,否则完不成会被罚款。当时农民政府是不发给肉票,想要吃肉只能买各家养猪多而且完成任务后杀的猪。由于当时农村经济条件贫困,平时根本没有余钱买肉吃,只能在逢年过节时买上几斤肉而已。当时人们对肉是十分盼望能吃到的,由于多种因素,为了生活,不得已而放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国家取消了统购统销政策,一切物品都转型于市场营销,想购买什么物品都可以买到,不象以前那样,就是手中有余钱而买不到物品。农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想吃肉不是难事,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说是家常便饭也不为过。

生产队时,农民几乎家家养猪却很少能吃到猪肉,那猪肉都到哪了?

我说说那时候的情况吧,那个时候养猪,国家是有任务的,如果老百姓家养两头猪的话,必须要有一头猪交给国家,也就是拉到供销社卖给国家,供销社把这些猪收齐之后,再用大马车拉到县城或者市区的生猪屠宰机构,这些猪被屠宰之后,就会送到城市的各个副食品商店。供应给城市的居民们,城市的居民们拿着买猪肉的肉票,每个月可以购买一斤或者二斤猪肉!

虽然那个时候农民家家户户都养猪,但是猪养不大,因为没有多余的粮食喂猪,只有青菜,野菜等,猪既养不大,也养不肥,那时候供销社收购猪,猪能达到一百多斤的,那就不错了,那时候猪肉,好的胖一点猪,也只有两指厚的肥肉膘,瘦一点的猪,也只能有一指厚的肥肉膘,所以那个时候,是很难吃到肥一点猪肉的!

而农民家里,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杀猪,在我们吉林省的农村,都是每年上大冻的时候才杀猪,喂了一年的猪,一般情况下也就是200左右斤,只能是在要杀猪前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会给猪吃一些粮食的,让猪增加体重,增加肥肉膘,因为那时候人的粮食都不够吃,是很少给猪喂粮食的,现在有粮食喂猪了,喂了一年的猪,最起码也能达到300斤以上,甚至可以达到四指五指厚肥肉膘的!

而家家户户吃猪肉,也只能在杀猪之后了,因为猪杀的早,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即使能吃到猪肉,家家户户也是细水长流,这样吃到正月十五的时候,猪肉也就吃没了,而那个不大不小的猪头,就留到二月二龙凤日的时候吃了,过了二月二以后,这一年除了过五月端午节,八月中秋节的时候,生产队可能杀一口两口猪,这样每个人 最多也只能分到一斤猪肉,如果生产队不杀猪的话,很多农民实际上也是吃不到猪肉的,因为生产队不杀猪的话,也没有人卖猪肉,即使有卖猪肉的,那个时候也是真买不起的!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生产队时,农民几乎家家养猪却很少能吃到猪肉,那猪肉都到哪了?

生产队时,农民利用自己的院落家家养几头猪鸡羊等等都很正常,那时养猪不喂司料,只喂点野莱树叶及少量的谷糠米糖和磨面时下来的面糠。捎带着一至两年就能把猪喂的二百多斤,有的三百多斤。只要喂肥了不愁卖,国家镇一级的政府部门就有养猪厂,食品站,及屠宰场。只要够重量达到要求重量的猪给一等价5角5分一斤收购。二等价5角左右。三等的瘦猪4角8分左右。一头三百斤的猪就卖一百五六十块钱,那时钱是很实的。除了给肉票外,还可以随便买平时按人口供应的猪肉,上好的猪肉国家定价七角二分一斤,全国几乎没啥差别。你自己养的猪让你杀你也舍不杀也吃不起,那时的一二百元比现在的几万元都管用。遇到过年过节生产队也有养猪场,养牛场养马场,根据人口多少杀猪牛羊马,按人口每人几斤,按人口数分到家,一分钱不收。剩余部分可以随便出售卖完为止。卖肉的钱算生产队的实际收写入帐中。会计管帐,出纳管现金。领导班子管全年收入支出分配,收支多少由全体社员大会讨论确定。全年收支帐目公开透时,细节贴在生产队的会议室中一目了然。绝对不存在什么特权,乱用或贪腐等不正常的事情发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