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各位农民亲人们,你们村在分田到户时队里的家底钱怎么处理的?
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经过了农村集体改制解散到农户,现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土地承包到户情况。一九八一年,我们村开始搞土地承包,由以前的大集体统一经营改制成分到各家各户耕种经营。
我们生产队(村民小组)是田按亩数分,土按丈量亩数分,好歹搭配,实有人口均摊,到二十三未结婚者划双份。
上林根据家庭人员多少,划成片来处理,没有丈量平大家眼看大小面积,就是估计。有人可能认为,估计肯定误差大,其实你们低估了没文化的农村人,他们心里亮堂得很。只要经过他的眼睛目测的,八九不离十,误差小得很。
我们家九口人分田土,每人四挑谷子一石二斗的田,约为一亩左右,全家分得田九亩,土地有两亩左右一人。
二、集体资产资金怎样分?集体资产分为公房,耕牛,农具和现金或债务。
一)公房的处理和农具的处理。
公房除牛圈外,全都批成钱,农具一样,根据情况折价,谁要谁出钱买,卖出的钱统一为集体资金,然后按现金进行统一分配。
二)资金和债务处理。
我们地处边远高山的乡村,因种植的是常规传统稻谷,收层不好,可找副业又不多,无出息,集体不但没钱,还有贷款800元。由于我们家孩子多(五儿一女六个),年年超支,欠集体超支款900多元,于是集体会上决定,把银行欠的贷款给我的去还,抵超支款,钱没分到一分,得这么大一笔债,当时一家人差点没愁死!
在那个年代,干部工资三四十月一月,这八百元货款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三、耕牛的处理。那时没农业机械,耕牛是农民种田的命根,没一户离得了。我们这里是先把耕牛按当力不当力,公牛母牛来批价。然后按田的份数来分耕牛款。又三户五户根据田的面积分耕牛。
假如二十份田分一条耕牛,如果你几家人有二十一份田,别人就只有十九份,于是就补一份钱给你。
假如你家的这头耕牛批价800元,另一户的耕牛批价900元,多的就按统一分配价补款给另一户。
邻村集体剩了几千元钱,全部按分田亩数分摊给了农户。
这就是我了解的大集体解散,分田土山林到户耕管时,集体资产的处理方式。
多说几句,我的家分得的800元贷款,集体事务解决后,全家大人小孩齐上阵,砍伐了十八个立方米的杉木木材,用人工运送到十六华里的公路边,以每立方米50元的价格买给林业收购部门才把债务还清。
那时我才十七人岁,肩上磨起包,脚上走起泡,一趟木材从山上运下河脚公给边,脚扦不停打抖抖,想着那时肩挑背磨的艰辛日子,满眼都是泪!
(我是职场低层,一个正直有良心的人,欢迎关注。二三图自网络,侵权删除)
请问各位农民亲人们,你们村在分田到户时队里的家底钱怎么处理的?
请问各位农民亲人们,你们村在分田到户时,队里的家底和钱怎么处理的?
80年代初期,随着农村实行分田单干,当时社员天天按时上班的集体生产组织—生产㕥,便纷纷解体解散了。过去的农村最基层的农民组织生产队,现改为村民组,过去的大队现在改为村民委员会。
那么,原生产队解体前,社员劳动创造积累了很多财富和钱,随着生产队的解,当时生产队的家底和钱都到那里了呢?
一是当时生产㕥的家底,以各种形式分给了社员。
生产队解体时,每个生产队的生产物资,车马农具、手扶拖拉机、山林、果园等都非常多。为了公平分配生产队的家底,多数物资按抓阄,拍卖等形式分配下去。
生产队的房产,加工房及设备,粉碎机,手扶拖拉机等等,事先评估做价后,以拍卖的形式,被社员拍走了。
生产队的母猪及毛猪,及生产农具等以抓阄的形式分配下去了。
生产队的骡、马、驴、牛的分配,当时为了照顾每家的生产,及时都能种上地。当时按家族和自愿联合几户的形式抓阄分配了,使几户社员都拥有一头大牲畜。
生产队的机动田、果园、山林、养鱼池等做价承包给了个人经营。
二是当时的生产队,还存有不少资金都到那里去了。
过去生产队解体时,原生产队的积累和生产队解体所拍卖的房产,林地承包款等,都统一上交乡镇成立的经营管理站代管了。致于这部分钱的去向:
,(1)是当时各个生产队水田灌田都是集体统一上水的,当时更新机泵管带和维修,水利工程等用钱,是可以申请用这笔钱的。
(2)是当时出台政策,把原生产队的这笔钱,按人折股形式,每户都发个小红本本,每到年终岁尾,各户给点股份钱,但实施没几年,这个农民唯一集体红利也停发了。
总的来说,过去生产队的家底都处理给了本组村民。今天,每当回忆起过去生产队的那个时代,很多很多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让人始终难以忘却……。
请问各位农民亲人们,你们村在分田到户时队里的家底钱怎么处理的?
我当时是人民公社,住农村大队工作队队员。有发言权。不带任何观点,平铺直叙说说分田那个事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分田到户,就和解放初期,分地主的钱财一样。只不过解放初期是分地主的钱财,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分大队,小队的集体资产。分的方法很简单:现金粮食等食物,按劳动力和人口分;耕地分成好中差三个等级,按劳动力和人口比例分配;猪羊能宰杀的宰杀分肉,小的猪羊估价卖掉分钱;耕牛几户分一头牛;还有仓库、办公室等固定资产拆掉,分砖瓦……。总之,能分尽分,确实不能分的,如鱼塘,山林、荒地等。由大队统一管理,发包给个人承包起来。
现在回忆起来,是这么一个状态:凡是当时没有把大队和小队集体资产,分光吃尽的大队和小队(现在的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现在这些村和村民小组,村集体经济都比较富裕。或多或少集体都有经济收入,村民的负担比较轻。有的村的村民,每年底,多少都能分点红。
请问各位农民亲人们,你们村在分田到户时队里的家底钱怎么处理的?
我们这里在分田到户时是按本队所有人口平均分配的,对原生产队的所有土地,财产一律按当时户在,人在本队的人口平均分的。土地分一类地二类地三类地,和基动地共四类,每一类地都按户抓球分得各类土地的亩数,基动地作为以后土地调整的重点调整对像。财产包括牲畜,农具房屋,树木一律作价按人均分,都是通过抓球实现自己的所得财产。实在没办法分的就是机井,抽水用的机电设备,仍然由集体统一经营,由生产队长管理看护,大家一起出钱同一浇水,同一使用。经过四十年的各人承包,到目前还是那时的经营方式。唯一有个不同的思想观念就是农民把承包地,在理念上当做是个人的私有土地了。
请问各位农民亲人们,你们村在分田到户时队里的家底钱怎么处理的?
那是在收完粮食的秋冬时节,分田到户时生产队把公余粮交了,把秋收前借的粮还了,每户按人还分得半年口粮,四五户人家分得一头水牛,队上的粮仓房子卖了还清所有贷款,没有分到一分钱,每人分得半亩田(水田、旱田搭配分),所幸的是分田后的第一年秋收,家家户户收的粮食比在队上时多,人人吃饱了饭,再也不去外地借粮了。
请问各位农民亲人们,你们村在分田到户时队里的家底钱怎么处理的?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三农领域创作者:平安618。今天看到请问各位农民亲人们,你们村在分田到户时队里的家底钱是怎么处理的?很感兴趣,现将我村里当时的情况分享一下,希望给大家带来快乐。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联产承包带来生机。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破除“大锅饭”的弊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出现了分田到户,实行单干,由原公社、大队、生产队管理体制,变成了乡、村、组的管理体制,生产队的所有财产和土地都分配到了个人手里。
回忆过去,当时我生产队里的公共财产有手扶拖拉机一辆,大小牲口14头,公共场所二处院、房间17间,红八匹柴油机3台,林场地18亩、废旧坑塘一个。具体情况怎样实施?怎样才能使群众满意?经村委会,党员,及群众代表大会多次商议后,全部使行抽签的方式、公平公正的分配到各家农户家。
(今日干净整洁的村庄。)
具体过程,有紧张,也有快乐。具体过程,先有群众代表,党员代表,和队委会全体成员,以物作价,分到各个小组里,然后到户。我只记得我家分了5斤豆种,1布袋小麦(80斤),喂牲口用的大水缸一个,另和我二爷、堂爷和几个叔叔家共同分了一个“倒草驴”牲口。我们生产队的其它东西均为分到户结束为止,只剩下18亩林场地、和坑塘一个,现以承包到个人使用。
(昔日的坑塘,现在的鱼塘。)
在分田地、分生产队共同财产的过程中,生产队长是主要人物,必须得有较高水平和素质,公平公正的大无私精神,否则将留下后遗症。我们的队长说:“必须一碗水端平,才能不留后遗症。”他是这样说的,实际上他的压力也最大,都经常失眠,可是他也是这样做的。至今已经过去四十年了,我们生产队(现村民组)都无一人有抱怨过一句话,无有一例因分生产队的财产造成的后遗症而上访事件。
生产队的分田到户,到如今已经40年了,我村的林场地,废坑塘至今仍在承包户手里正常使用,为村民组接时交纳承包费,在村民中无有一人抱怨,队长形象在我组群众中确实太伟大了,他的为人风格,一直激励到我今天的工作中。
(昔日的生产队长,悠闲自在的生活。)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观点,只要心态平衡,无论做什么事,到什么时候,人们都不会抱怨,无无怨无悔,毫无怨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