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销量排行榜对买车有没有参考意义呢?

该不该看销量买车?

我也是从事汽车销售行业的,经常有客户会和我讨论这个问题,就是买车该不该看销量排行榜,看这个排行榜买车,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我多年的从业经历告诉我,该看,而且看这些排行榜,有很大的意义,毕竟从这里可以看出很多问题。

1销量排行榜里面靠前的车就一定是好车吗?

我就说就位在排行榜里面靠前的几位常客吧。大众,丰田,本田,吉利帝豪。事实上,这几位不但是在销量上是很好的,而且在网络上挨骂也是最多的。

比如一说起大众,马上就会有很多人攻击它,烧机油,漏机油,还长期拿一些在国外淘汰落后的产品来忽悠我们。比如说桑塔纳系列,改改头灯尾灯,名字改个桑塔纳2000,桑塔纳3000,桑塔纳志俊,一下子就忽悠了我们十几二十年。朗逸,这种国外都没人都产品,由国内的设计师们,捡了一个在大众在国外已经被淘汰掉的落后平台,“废物利用”,生产出来的一台国内特供车。这款车全世界就我们国内有,完全就是为了忽悠而生。

说到本田丰田加日产,那就更简单了,铁皮薄,不安全,省油是因为技术落后。说到吉利帝豪,就是油耗大,做工差,还爱生锈。

相反,那些销量很低的车,一提起它们,就会迎来一片欢呼声,好车,用料实在,安全,底盘扎实。几乎清一色是好评,甚至还有很多“车主”出现现身说法,我买了一辆这个车,用了10几年,没出过一点毛病,下次要换车,我还得继续买这个品牌的车。

这就有点诡异了,到底是买丰田本田大众的车主都不上网,还是买那些销量差车型的车主全部都上网?这比例上有点不对呀,要是那些品牌真那么多忠实粉丝,现实中的销量也不会差到这种地步,有许多4S店都倒闭,甚至连厂商都要破产。

这就回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销量排行榜上销量靠前的车型,到底是不是好车?我个人的观点是,肯定是好车,最起码比起那些销量低的车来说,它更适合被称之为好车。

或者换个说法说吧,销量好的车不一定是好车,但是连销量都搞不好的车,就大几率不是好车。因为汽车在全世界,包括国内,早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别说国外发达国家,人家都用了几代人了,在就玩透了。

就是在国内,汽车都早就已经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产品。你现在随便在街上就一个20岁以上的成年人,还有几个会没有驾照?在城市里,随便找一个30岁左右的人,还有几个没摸过车?很多可能还换过好几辆了。

所以,一辆车到底好不好,已经不是那么容易忽悠了,在老百姓对一个产品认知越深刻,越全面的时候,销量越能证明一个产品的好坏。尤其是今时今日,其实很多车主都是属于二次购车,三次购车了,对汽车这个产品已经很了解。一个产品能在复购率这么大的情况下,依然能这么畅销,证明它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销量好的车型,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不代表销量差的车型,就没有问题,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车,哪怕是劳斯莱斯都有缺点,就是价格太贵。之所以很多人揪着销量好的车型问题不放,不过就是因为它销量大,树大招风,让人容易把它的缺点放大罢了。

比如说,我上街随地乱扔垃圾,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没人管,也没人有兴趣看。就算被人拍成视频放到网上,也获得不了什么流量。但是刘德华,马云,他们要是随地乱扔垃圾,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可能马上就能上热搜。

不是我的素质比他们高,只是人们没兴趣关注我罢了。每一辆车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辆怎样的车才适合大部分普通人,人们在买车的时候肯定是会有考虑,有取舍的。一辆车,如果能够获得大部分人的认可,那我认为它就是一辆好车。也许它的机械性能不突出,技术不先进,或者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但是,它对于大部分普通老百姓来说,真的就是一辆好车。销量排行榜对我们买车时的第一个参考意义,就是让我们可以快速筛选出可以被称之为好车的车型。

2销量排行榜里面的车,市场保有量大

市场保有量大,给我们买车后可以带来许多优势和便利。

首先是维修保养,销量大的车子,几乎随便找个修车师傅都能轻易对它进行故障排查,维修,哪怕是刚刚出师的学徒。

第二是配件,市场保有量大的车子,配件随处都找得到,就算你的车在一些很偏僻的郊区或者乡下坏了,当地的修车师傅都会修,能修,还随时可以找来配件。你要是买一些销量很低,市场保有量很低的车子,那你就等着吧。偏僻地区的小型修车店,师傅可能不会修,就算会修,也不一定能马上找来配件,要好几天,甚至十天半个月才能调来配件都不奇怪,反正你就等着吧。

而且配件和维修的工时费,也会更贵。这应该很好理解吧,你让修车师傅修一辆熟门熟路的车,和修一辆不怎么熟悉的车,对他们来说哪个难度更大,哪个需要的工作强度更强?对于配件来说,干过工厂的都知道,肯定是生产量越大,越能摊低生产成本。

3销量排行榜上的车,更保值。

虽然说新车销量大,并不一定就代表车子越保值,比如说丰田皇冠,新车滞销,卖到停产,但是二手车价格高到天上去了,别说保值了,简直能用增值来形容。但这些都是很少见的个例,大部分情况下,还是销量越大的车型越保值。因为销量大,证明接受它的客户多,车主想卖随时有人愿意接手,自然会更保值。

这就是汽车销量排行榜对购车者在买车时的参考意义,它能快速为消费者筛选出一些大众认可,符合大众需求的好车,而且这些车在同级别竞争车型当中,往往会比竞争对手维护保养更方便,更便宜,还更保值。

如果你是一个老司机,非常懂车,也非常明白自己的需求,并愿意为此接受一些额外的代价。那么你自然可以不看销量排行榜,仅凭自己的喜好去买车。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挣钱不易,买车不易,养车也不易,家庭的出行也是只靠这一辆车,那么汽车销量排行对你买车还是有很大参考意义的。

汽车销量排行榜对买车有没有参考意义呢?

看销量买车,就是拿自己的钱,买辆别人喜欢的车,其实不合脚,却嘴硬说车很好,千方百计说动熟人买同样的车,等有实力后第一时间换辆适合自己的新车,这就是“中国式买车”!

星巴克被认为是小资的乐土,可我妈却说花几十元买的咖啡还不如白开水好喝,让我说:星巴克还是那个星巴克,但不适合每一个人!

同样的汽车也是如此,销量好,不代表适合每一个人,但销量差,一定不适合绝大多数人。

买汽车只看销量排行榜的,到底是哪些人?

第一种人,占比70%,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汽车小白”,多半是人生第一辆车。

说来不怕大家笑话,我在买车之前,只认得宝马车标,哪怕神车大众我都不认识,更别说对车有什么研究。买第一辆车问了一圈熟人,结论是:你照着销量排行榜买车错不了

可我这人很犟,都说好的不就是烂大街的车吗?

但销量差又担心一堆麻烦,最后第一辆车买是的排行榜中游的车,别说歪打正还挺适合我。

对于老百姓来说,买第一辆车,自己基本没想法的,一般都是看身边人开什么车,别人说好的赶紧记下来,说不好的一律PASS,最后筛选下来,其实就是排行榜靠前的车。

但话说回来,销量好,不代表适合自己,很多人只有买了车后才明白这个道理。

第二种人,占比20%,有主见但是过头了,被冷门车坑过,发誓要买销量大的车。

我有个同事,当初买车的时候一波三折,他在各种论坛泡着,跟大家说汽车那是一套一套的,最后下定决心买一辆车,结果把大伙都逗乐了,他买的居然是冷门车观致。

按他自己的说法:不能买销量好的车,4S店加价的行为就不能惯着,而观致“撞衫”几率低,开出去回头率很高。

只能说回头率是很高,可大家在想:这车主是不是受过什么刺激,把钱不当钱吗。

结果同事17万落地买的观致5,三年后亏了10万,保值率只有41%,连国产车都不如,关键最后卖车,二手贩子都不敢收。

很多人有被冷门车坑过的经历,刚入手车就掉价、停产、甚至售后保养都是大难题,因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不敢看销量差的冷门车。

国内汽车销量出现两个极端:销售好的一直好,销售差的一直差,排名基本固化了。

第三种人,占比10%,钱多时间少,忙得没时间研究车。

家里环境好了,需要一辆汽车改善生活,但因为琐事太多,没有太多精力去研究汽车。

有些生意人,宁可相信全国的车主,也不太信任身边的“熟人”,全国销售好的车,不管适不适合自己,买它应该错不了。

在他们看来,销量有保证的车型,价格一般波动不会太大,这样买了也不会吃亏,因此他们懒得花时间去深入研究汽车,跟着大家感觉买。

国内有个现象:从众效应,中国独有!

群体规模越大,对边缘消费者的吸引力越大,好比下馆子吃火锅,一家店人满为患在排队,一家店却门可罗雀,绝大多数会选择人多的这家,哪怕排队几个小时也觉得值。

实际上这两家可能是一个老板,火锅底料都是一个厂商提供的速包底料,味道真的差不多。

那老司机一般怎么选车比较靠谱?重点参考哪几条?

第1条,日系车不考虑,除非是高端的、价格在50万以上的进口日系车。

第2条,加价的车一律不看,这毛病不能惯着。

第3条,减配的车不考虑,特别是把防撞钢梁换成泡沫,还恬不知耻地说是为了保护行人安全。

第4条,刹车盘还是鼓刹的车不买,刹车效果没碟刹好,轮胎的钱都敢减配,就是拿车主的生命开玩笑。

第5条,没有主动安全性能的车不买,例如减配ESP车身稳定系统、ABS防抱死制动系统。

第6条,第一辆车最好买轿车,10万的轿车比20万的SUV舒服,因为SUV水分大,更不要碰MPV。

第7条,不买小众品牌、冷门车型,避免后期维修找不到合适的零配件;也不要买新车型,容易被当小白鼠。

第8条,任何车型中配都是性价比最高的,不要买乞丐版,也不要买顶配,因为有些配置就是鸡肋,比如说大灯清洗、全景天窗等。

第9条,在二手贩子还不敢收电车的前提下,5~10年内不要买纯电动汽车,真想体验,可以买HEV油电混合的车。

第10条,“穷人” 别买车,不解释,自己去体会,买车是消耗品,但也是一分钱一分货,有足够的实力,一步到位是最好的,这时就不用考虑什么销售排行榜,因为排行榜是给“穷人买车”参考的。

如果单纯只看销量排行榜买车,会有哪些坑?

第1种坑:销量好,不代表一定是完美无缺的好车

轩逸、朗逸,作为霸榜的1、2名,在绝对销量面前,这是无可争议的,但能说这两款车型是完美无缺吗?

轩逸有“遗传病”,10年前就有投诉CVT无极变速箱顿挫的问题,可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你要说使用双离合变速箱,技术在升级有问题,车主能理解和接受,可一个老技术多年未解决,只能说车企压根没想过去解决。关键同样使用CVT无极变速箱的丰田卡罗拉、本田思域,他们几乎没有关于变速箱顿挫的问题,个人觉得还是车企态度的问题。

再说朗逸,它的投诉率比较低,但最大的问题是减配,有人说:17款后再无朗逸,看不见的位置都在减配,难道这是空穴来风吗?

第2种坑:销量排行榜是一把双刃剑,车主容易迷失判断

对于不懂车的人来说,看销售排行榜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在国内就要打水分,因为国人买东西都是什么热闹买什么,缺少自己的主观判断,数据不是理性消费后的结果。

为什么车企喜欢搞销售排行、搞环比、同比数据,就是抓住国人的从众心理,车是好车,但搞过头了,说句不好听的:开过轩逸的人,只要换车基本不会再选尼桑,你信不信?

销量排行榜有积极的意义,但也让潜在买主失去主观的判断,明明自己买的轩逸、速腾有问题,可身边人都说车是好好的,导致不敢坚持自己的判断,怕人家说不懂车,实际上,有很多人懒得去投诉,但不代表车没有问题。

第3种坑:销量好,就是自己花钱买别人喜欢的车,还要忍受“撞衫”的烦劳。

就拿轩逸来说,它实际是一款好车,但它并不适合所有人,因为它的综合表现不错,但没有特别出类拔萃的技术,说这个也不是黑它,只能说中规中矩。

在同级别,轩逸的价格对不起它的动力,总感觉肉肉的,如果经常爬山路的人,满载加上开空调,就知道这款车的短板,总感觉有种无力感。

如果你只是在城里代步,且在意燃油经济性和后期故障维修费用,那么买轩逸是没错的,可让车主说有哪些优点,一时半会还真说不出来。

另外销量大撞衫几率就大,可能身边都开一样的车。之前的老东家,办公司有50多个人,结果买荣威350的人有8个,这概率不是一般的大,有些人哪怕撞衫衣服都不会再穿第二次,可车能在这么小的范围内撞衫,也是不一样的风景。

过了2年,陆续有人把荣威卖了,再买车的人就没有一个买同型号的,说明大家还是在意撞衫的。

根据《撞衫对消费者产品处置意向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物品来展示自我个性,当发现不如自己的人也用一样的产品,就会有抵触感,从而产生消极的行为。

那买车看销售排行榜,到底有没有积极的意义?

积极的意义肯定是有的,但是对每个人的参考值不尽相同!

1、看销售排行榜买车,买到“差车”的概率降低,毕竟已经有很多人当了冷门车的小白鼠。

2、买销量大的车型,对于不懂车的人省去很多修车的烦恼,因为数据量大,工程师能从大数据中规避潜在的风险,但是不会告诉消费者优化了哪些漏洞。

3、买销量大的车,对于不追求汽车顶尖性能的人来说是好事。如果你想玩操控,宝马可以做到;如果你想要高科技,奥迪可以提供;如果你想要面子,奔驰当仁不让,而这些车的优缺点都比较明显,所以不会成为销量王,销量霸榜意味着中庸,没有特别拔尖的技术。

写到最后!

买车可以参考销量排行榜,但销量好不代表是完美无缺的车。

销量好的车,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车,因为每个人用车的需求不一样。

希望大家理性看待汽车销量排行榜,特别是国内的销售氛围。

汽车销量排行榜对买车有没有参考意义呢?

在我看来,国内的榜单不是那么靠谱。我就来说说两个大家比较关注和常买的车型吧,先来说说SUV,国内SUV前十位一半以上都是自主品牌,主要是哈弗H6、长安CS75、长安CS35、江淮S3、广汽传祺GS4等,要说这些车一定就很好吗?不见得,自主品牌的品质整体而言就比合资品牌好。另外,合资品牌畅销的车,比如途观、翼虎,在网上曝光的毛病其实并不少,比如漏油、断轴、自燃、变速箱问题等。此外,再来说说紧凑型轿车吧,前年最畅销的是福克斯、去年最畅销的朗逸,要说这两款一定就好吧,其实也不见得。尤其是福克斯,小问题也比较多,所以去年销量已经跌倒前十位了,所以国内的排行版看看就行了,不要太较真。

此外,笔者建议去看看美国的排行榜,还是比较靠谱的,毕竟人家的市场比较成熟,汽车消费也比国内成熟很多。比如在美国,最畅销的SUV就是本田的CR-V,最畅销的中型车就是凯美瑞、雅阁等,这些都是非常靠谱的车。另外,豪华品牌方面,美国销量和服务第一是雷克萨斯,这和国内奥迪一家独大的情况也不一样,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汽车销量排行榜对买车有没有参考意义呢?

中国人买车五大傻:看样子,看心情,看参数,看销量……第五傻是我添加的,文章末尾和大家讨论一下。

看样子其实不能算错,但是只考虑外观,那就显得很“傻”了。像以前的众泰SR9、陆风X7这种山寨车,看着跟保时捷、路虎似的,甚至换个车标,很多老司机都看不出来。可是内在的机械素质,实在是不敢恭维。外观的确需要考虑,但是不能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可以根据自身预算和需求,划定范围之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外观。

看心情是指冲动型消费,对车还没有一个综合了解呢,被销售一说,20万的车,目前最高优惠五万!感觉是个大便宜,冲动之下就下定了。殊不知出门左转,人家其他品牌同类车型,起售价才12万。另外,我推荐车时,也经常看到杠精这样一句话,也非常有迷惑性。别用自己的钱买别人喜欢的车。喜欢是要建立在了解之上的,你不了解就喜欢,大概率会遇到渣男。

看参数,则是标准的纸上谈兵。这是高级小白才会犯的错误。参数可以参考,但是行驶体验也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参数筛选掉一些低质车型,不过参数最亮眼,未必一定是最值得买的。买车一定要试驾,试乘,甚至要多次试驾,别嫌烦!此前参数极为亮眼的极氪001就是个典型,很多人盲订了,可是等交付的时候,各种的小问题。

最后就是看销量了,销量说明一切,这是最蠢的言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保时捷、法拉利、兰博基尼……都是垃圾。不过,销量绝对是有参考意义的,关键要看你如何解读!

一、销量能说明什么?

1、有问题更容易直观反映出来:一款车卖得多,可参考的样本数量就多,前面已经有无数车友给你趟过地雷了,所以有足够多的车主反馈、投诉能够反应出车辆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常年销量冠军日产轩逸,有大面积投诉变速器异响、顿挫,故障灯亮,无法加速。这你就要警惕了。一个两个可能是个例,可是几百人投诉,那你要不要赌?实际上,轩逸的CVT是很坑的,钢带质量差,电磁阀有设计缺陷,极易被堵导致油压不足,钢带打滑,而且维修成本极高。

如果是销量差的小众车型呢?可能一年也就卖出几百台,加起来行驶里程都不到百万公里,即便车有问题,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反馈出来。

所以说,买车买销量高的没错,但是一定要结合投诉反馈来综合考虑。虽然这样选择可能会埋没一些冷门好车,但是风险相对小。

2、销量高意味着保有量大:保有量大的“街车”,虽然不够个性,但有两个好处,第一是保值率相对高,只要没有爆出大规模的质量缺陷,车商因为易出手的关系,收车也愿意给高一点。另外,保有量大,维修保养也方便。冷门车型,配件不好找,可能修车要等很长时间,而街车配件,当然满大街都是,价格也便宜。

3、车友更多:多个朋友多条路,这就不用多解释了。

二、销量不靠谱在哪?

1、销量好不代表质量好:很多看销量买车的朋友,误区也在这。动不动就是销量说明一切,其实说明不了什么。如果懂心理学的话,你应该知道什么叫羊群效应,什么叫顶端优势。你放弃思考和判断,跟着羊群走,的确可能走到羊圈里,不过也有可能直接走到屠宰场。成为一头大肥羊

总说消费者不是傻子——其实真就是!消费者在专业领域,认知不比傻子强多少。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你并不懂车,大多数所谓懂车的人,也是一知半解,这些人的选择,其实借鉴意义非常有限。

2、竞争并不公平:所谓顶端优势,很多就是消费者盲从心理决定的,很多人不知道买什么车,看销量买,导致了销量靠前的车型一直在前面。要知道,新车型,刚上市,销量是零!难道说都不能买吗?

3、销量高的车型优惠少:有的车,为了冲销量而优惠,而销量本身已经非常不错的车型,也就没必要打太多折扣了。相反,一些新上市车型,因为知名度低,往往会选择走高性价比路线,反而要比高销量车型更值得买。

4、销量只代表过去:简单来说,车不同,价格不同,产品力也不同。比如说汉兰达,老款是2.0T+6AT,现在是2.5L自吸+ECVT混动,虽然都叫汉兰达,外形也有相似之处,可是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完全不是同一款车了。前面提到的轩逸,14年以前都还算很结实耐用的,可是14年9月份前后,减配了钢带,CVT故障率大幅度上升。再比如奇骏,过去是2.0L自吸+CVT,现在是1.5T三缸发动机+链条式CVT,三大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再用过去的销量去衡量现在的产品,显然是荒谬的。

另外,价格也是产品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秦PLUS DM-i,我给出的评价是性价比无敌,这是在它售价10—15万区间的前提下,可是它要是涨价,卖18万,那就完全不值得考虑了。你光看销量,不考虑当时的销量是如何达成的,是什么价格,参考价值就没多大了。

三、销量排行该如何解读,如何参考?

一言以蔽之:不看销量总数,不看排名,要看销量趋势。

销量总数、排名里面掺杂着顶端优势效应,对新车并不公平。不过销量的增减趋势,倒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产品力。比如说,一款热销车型,突然销量暴跌,必然有其原因,要么是爆出了大规模的质量问题,要么是有增价减配。大多数和产品力下降有关。哪怕是同比下降,也是值得警惕的,比如说同价位,同级别出现了产品力更强,更值得购买的产品,导致市场份额被吃掉——这最起码告诉你,同价位有更好的选择。

销量如果在增长,也可以反映出品牌在向上——在向上的品牌会更加注重口碑,注重质量。即便出现小概率质量问题,车企不愿意负面消息影响销量,也更愿意积极地去解决。

一款车销量逐月递增,则说明它的热度越来越高,市场认可度也在提升。或许就值得关注一下,分析它越卖越好的原因是什么,或许就是因为产品力是真的强。

看销量趋势选车,对比看销量排行,有这样几个优势:

第一,会在一定程度上排除“羊群效应”,跟风买车的都去买前几名的车型了,那么选择排在相对靠后一些的消费者,他们“跟风”的比例就小了一些,相对应的,更有参考价值

第二,更容易选到新车型。新上市车型,需要用产品力去冲击市场,往往要比老旧车型的技术更新,配置更高。如果看销量选车是不太可能选到新车型的,不过看销量趋势,则可以把新上市的优秀车型筛选出来。

最后:买车第五傻:看预算

这是很多专业车评人都存在的误区,预算一定要考虑,但是应该更加弹性。更多还是要从需求出发。

举个例子,我预算50万,推荐什么车?大概率是豪华品牌,BBA就是5系、A6L、奔驰E级,SUV或者可以考虑XT6、林肯飞行家什么的,面比较窄。但是,我真的需要50万的车吗?

花50万,乃至100万买车没问题,前提是,你有花这么多钱的需求!车价超过50万,基本上已经和性价比无缘了。你买的不是车,买的是气质、人设,花钱不是为了车辆的性能,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财富地位。你说我身价到这了,买便宜的车会栽面,那这是另外一个选车逻辑。也只有这种情况,要看预算,因为时候车不是第一需求,花钱才是。车怎么样无所谓,但是钱必须花到位,这是买豪车的底层需求。

除此之外,买车更多还应该从实用角度出发,你可能的确买得起50万的车,可是如果不需要的话,预算完全可以降到40万,30万。从性能角度看,30万的车,和50万差距并没有那么大,而且到了50万以上级别,更多预算是花在了“与众不同”上。比如说劳斯莱斯的那道腰线,为什么必须要手绘呢?机械的效果难道还不如手工?就是为了让它独一无二!要想清楚,你要不要为了这个独一无二而买单?

一些中低价位车型也是如此,如果一款车20万就满足了你的全部需求,而你的预算是30万,怎么办?是在30万价位里选,还是降低预算,含泪省下10万?

有的时候,人家车企车卖的便宜难道还错了?记住,汽车领域,真的不是一分钱一分货,如果不懂车的话,智商税是很高达到。

汽车销量排行榜对买车有没有参考意义呢?

销量高说明一款车经得起市场检验、禁得起网友检验,比较成熟可靠。

销量高说明市面上基盘数大,也就是保有量高,所以该车在二手车市场后期会比较活跃,保值率高。

销量高的车,买完之后不小众,起码邻居不会暗地里说三道四,起码不会没面子。

————————————————————————————————————

销量高不等于一款车具备鲜明特点,比如现代瑞纳,作为小型车比较中庸,找不出个性。

销量高不等于品质高,比如众泰T600,吃胎偏磨,投诉也高。比如哈弗H6,那1.5T发动机要多肉有多肉。

那么,参考意义有多大?

对于不会选车的新人来说,相当大!你就跟着销量走,尤其是排行前十。

或者跟着级别走,各级别车型销量前五。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销量榜单是汽车选车、导购环节的最终体现。

————————————————————————————————————

如果你是冲着鲜明的购车需求来的,那么不要信销量榜单。

譬如如果你要买到动力操控最整的家轿,销量榜单不会告诉你马自达3昂克赛拉被埋没了。

汽车销量排行榜对买车有没有参考意义呢?

据国内领先的缺陷汽车产品信息收集平台车质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共有270款车型符合车质网“2017年度国内乘用车投诉销量比排行榜”入围条件。其中,轿车118款,SUV车型128款,MPV车型18款,面包车7款。据车质网对近两年国内车主投诉信息研究分析发现,2017年国内乘用车投诉销量比的市场平均值为万分之14.1,数值较2016年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国内乘用车整体的质量口碑有所提升。据统计,2017年投诉销量比优于国内乘用车均值的车型总计196款。

上榜车型需具备哪些条件?

为了让评价结果更加客观,《2017年度国内乘用车投诉销量比排行榜》中剔除了因为没有统计渠道而无法得到真实销量数据的进口车和商用车,同时,要求入围车型在2017年上市需超过3个月,且在2017年累计销量不低于15000辆。经过层层筛选,2017年共有270款车型符合榜单入围条件。在此基础上,以2017年国内乘用车投诉销量比均值作为界定标准,投诉销量比优于国内乘用车市场均值的车型即为上榜车型。

数据看点:

2017年,国内乘用车市场继续保持稳增长趋势,全年乘用车销量实现24,209,092辆,同比仅微增2.36%,随着购置税优惠政策的结束,未来几年微增长将成为中国乘用车市场发展的新常态。具体到榜单中,与2016年相比,零投诉车型数量有所减少,但从榜单前100名的车型投诉销量比数值来看,较2016年普遍有所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内乘用车整体的质量口碑变化已趋于稳定,总体发展趋势向好。

1、自主品牌加速“向上”

得益于SUV领域持续快速发展,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再次突破千万大关,同比增长4.77%,市场份额提升至42.37%。随着自主品牌“向上之路”持续深入,自主品牌在质量口碑方面的表现得到明显提升。

从入选2017年榜单的车型来看,自主品牌车型共有88款车型上榜,占比超过4成,且排名均比较靠前,榜单前10名车型中自主品牌就占据了8席。其中,2017年三季度上市的全新车型WEY VV5不仅在投诉量方面实现“零投诉”,月均超8000辆的销量成绩也同样亮眼,夺取榜单冠军当之无愧。同样在三季度上市的全新车型吉利远景X3,也不负众望排名榜单第三位。此外,奇瑞、长安、宝骏等自主品牌也均有多款车型投诉销量比同样优于2017年国内乘用车市场均值。由此可见,自主品牌在“向上”过程中,产品力、品牌力方面的提升同样带动了其产品质量口碑的不断“向上”。

2、热销车型质量口碑参差不齐

据车质网数据统计显示,入选2017年榜单的热销车型(年销量≥10万辆) 共54款,较2016年增加4款。其中,自主品牌车型13款、德系品牌16款、日系品牌15款以及韩系品牌4款。尽管这些热销车型在2017年均收获了不错的销量成绩,但在质量口碑的表现上却并尽如人意,可以说参差不齐。

据统计,能够进入榜单排名前100位的热销车型仅有16款,自主品牌和德系、日系品牌车型占据了绝大部分,但相对而言,自主品牌的质量口碑表现要明显优于德系和日系品牌。这其中,宝骏310和广汽传祺GS8表现令人满意,特别是传祺GS8,做为广汽传祺冲击“天花板”的中高端SUV产品,在销量增长的同时投诉量保持稳定,值得点赞。此外,美系品牌别克GL8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作为MPV领域的霸主,别克GL8在换代后焕发了新青春,不仅销量较2016年增加了近一倍,其投诉销量比数值也略有降低,实属不易。

反观排名榜单100位以外的热销车型,大多投诉量较高,其中代表车型便是东风日产轩逸和长安CS75。前者419宗的投诉在整个榜单中尤为扎眼,在日系热销车型中处于垫底的位置,投诉问题依旧集中在“烧机油”和“变速箱异响”上,投诉量居高不下。而后者,长安CS75的轮胎问题以及各类异响问题不断,进入2018年之后,又被曝出现“机油乳化”问题。作为厂家的主销车型,在质量方面频频出现问题,值得相关企业深思。

3、德系质量口碑表现较好 法系仍垫底

在消费者普遍认知中,会认为德系和日系车型的质量相对较好,虽然这样的认知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多少也具备一定的可信度,这一点从车质网2017年的国内乘用车投诉销量比榜单中便可见一斑。

据统计,入选2017年榜单中的合资品牌车型共108款,其中日系车型39款、德系29款、韩系和美系各12款、法系车型7款、欧系车型9款。整体来看,虽然德系品牌入选榜单的车型数量并不占优,但其整体的质量口碑表现相对更加稳定,榜单前10名中,硕果仅存的2款合资车型,其中之一便是德系品牌下的上汽大众途昂,作为2017年年初上市的全新车型,能够将投诉销量比数值稳定保持在万分之1以下,足以证明其出色的质量口碑。

反观日系品牌,从入选车型的数量上来看,似乎日系应该是“大赢家”,但实际上,日系品牌的整体表现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优秀的非常优秀,差的是非常差。具体到榜单中,一汽丰田普拉多和东风日产劲客表现较为突出,一个是征战SUV市场多年的老将,一个是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两款车型的投诉销量比数值均低于万分之1,在众多日系品牌车型中出类拔萃。而差的,就要数一汽马自达阿特兹和长安铃木维特拉这两位难兄难弟了,不仅在日系品牌,在整个榜单中也是垫底的存在。特别是维特拉,不仅销量大幅下降,投诉量还出现了较大增长,导致其投诉销量比数值较2016年增加明显,排名也由2016年榜单中游跌至2017年的榜单末尾。

法系品牌在2017年榜单中的表现出现异动,刚刚3个多月的东风雪铁龙天逸 C5 AIRCROSS凭借万分之0.4的投诉销量比佳绩排名榜单第五位,同时在合资品牌中高居榜首。但由于其刚上市不久,能否保持这样的质量口碑表现,还有待观察。尽管如此,天逸 C5 AIRCROSS的优异表现却未能令法系品牌整体有所提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