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疫情依旧没有结束2021春节还能走亲访友吗?
不能,为了自己的安全和他人的安全,还是在家里待着吧
如果疫情依旧没有结束2021春节还能走亲访友吗?
不能,如果疫情依旧没结束,别说2021年春节走亲访友了,我只想问问,你还有钱过2021年春节吗?有多少人,半年多都没开过工资了,哪还有钱走亲访友啊!
就拿我们幼儿园老师来说吧,从二月份到现在,大部分都没开过工资,如果疫情再不结束,别说走亲访友了,连吃饭都成问题了。
所以,我倡议,如果2021年,疫情还没有稳定,不管有钱没钱,都在家消停待着,千万别在像新疆一样,不听指挥,随意聚集了,这一聚集,一反复,一停课,影响的不仅仅是城市经济发展,更是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口粮问题。
不过话说回来,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这次疫情倒是让我长大了不少。
以前,我一直认为,赚钱就是为了要买东西的,不买东西,还赚钱干嘛,所以,一直是个月光族,这次,半年没开工资,好像突然理解爸妈为啥要攒钱了。
在这里,我想感谢一下我的爸爸妈妈,谢谢他们这半年的经济支持,爱你们!
如果疫情依旧没有结束2021春节还能走亲访友吗?
如果疫情依旧没有结束,2021春节可以走亲访友吗?
相信经过2020年春节,今年走亲访友一类的活动肯定也会被限制的,毕竟钟南山说疫情到今冬明春还不会结束,甚至会增加。
一、我国明年春节之际发生疫情反弹概率很大目前我国尽管本土疫情基本已经基本结束,最近爆发的新疆和大连疫情也已经得到了初步控制,但从全国范围来说,我们并没有开展像武汉、乌鲁木齐、大连这样的全市大范围全面摸排的核酸检测,所以各地应该还存在着不少的无症状感染者,例如8月1日湖北省宜昌市就新增了一例无症状感染者,那么在秋冬季节,加上国外疫情的再次严重,我国发生疫情的反弹是可以预见的。
此外,国外疫情形势仍然严峻,至少要持续到明年,境外输入病例不断,对中国的疫情防控形成了压力。
二、一旦发生疫情,探亲访友无疑会火上浇油而在疫苗和特效药尚未面市和量产前,防止疫情传播的最有效手段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离,而中国人口规模庞大,国土面积广大,走亲访友必然会造成全国性的人口流动,如果这个时候发生了疫情,就有可能形成全国性的疫情,所以走亲访友肯定会被加以限制的。
三、局部疫情反弹很难扩散,可以支持短途探亲访友但是随着我们对病毒性状认识的不断加深,我国现阶段已经建立起了严密有效的疫情处理措施,一旦某地发生疫情,我们会快速将其在区域发展阶段中制止,所以说这个时期的疫情最多只可能在某一个地区内发生,而不会成为成全国性疫情。
所以在没有疫情的地区,也不会进行封城,那么是可以允许小规模和短途的探亲访友的,不过进行跨省之间的走访,可能会面临一定的管制措施。
如果疫情依旧没有结束2021春节还能走亲访友吗?
就目前形势来看,全国各地的疫情放控工作做的非常出色,绝大部分地区已经很久没有出现本土病例。
因此,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可以走亲访友,能不出去尽量不出去!
钟南山说,今年冬天或明年春天疫情应该还会继续存在,同时很可能发生局部地区的爆发。进行全面的核酸检测,密切监测,这种方式看起来行之有效。
即使疫情在某些地区偶尔有些小爆发,但是现在国民的防控意识非常强,各地相关部门动作迅速,措施完善,能够做到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全员进行核酸检测,并且迅速得出检测结果,大家对检测也是积极配合,一听说要做检测,我们都会排队去检测,没有人会抵触。
最重要的是,疫苗马上问世了,目前我国已有4支新冠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一旦完成三期临床试验,疫苗就会申请上市,至目前共计约6万名受试者接种,未接到严重不良反应报告。
预计今年年底我国疫苗产能可达6.1亿剂,这意味着我们很快就能接种疫苗了,而且疫苗价格也不会很高,在我们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发布会上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透露了一则重要消息: 我省稳妥有序推进秋冬季新冠疫苗紧急接种,重点人群优先,疫情地区优先,安全接种、知情自愿原则,对一般对象根据需要预约安排接种。
就在最近,10月24日,喀什地区疏附县对“应检尽检”人员进行定期检测中,发现1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截至10月26日24时,新疆(含兵团)现有确诊病例0例,无症状感染者164例,均在喀什地区疏附县。
发现有疫情后,相关部门迅速全面开展疫情研判、流调、重点人群排查、核酸检测等工作,确保疫情不蔓延、不扩散,全国人民也都很关心和重视,各地也都出台应对的策略。
自今年年初疫情爆发以来,各地十分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已经有了一套十分成熟的应急系统,大家对病毒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有了充分的准备,就不会惊慌失措!
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组长马晓伟表示,“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秋冬季新冠肺炎和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交织叠加,防控任务艰巨。”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明确表示:“经过半年多实践,我们有信心控制住疫情,不会再出现像年初武汉那样的严重情景。”
所以,我们也不必过于慌张,现在国内疫情相对稳定,各地都已经基本恢复了生产生活秩序,平时很多人也不戴口罩了,即使是像学校这种人群相对密集的地方,也有很多学生没有佩戴口罩,学生们的状态和疫情前没什么两样!
当然,我还是提倡戴好口罩,一方面防止病毒传播给自己,另一方面即使自己被病毒感染,也不会传播给他人,对大家都好,去火车站、机场、地铁站等人员密集以及流动较大的地方一定要戴好口罩!佩戴口罩也一定要正确,才能真正的有效果。
2021年春节放假时间安排:2021年2月11日-2021年2月17日 (其中2021年2月7日 、2021年2月20日正常上班调休)。
过年的时候走亲访友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也要保护好自己,如果自己的亲戚朋友去过高风险地区,那就不要去串门了。
还有一些人是从国外回来的,国疫情形势依然很严峻,他们回来可能需要隔离,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就不要和他们见面了,打个电话聊聊天就好了。记住一定要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不给防疫任务增添负担!
如果疫情依旧没有结束2021春节还能走亲访友吗?
如果疫情依旧没有结束,2021年春节还能走亲访友吗?疫情还会长期存在,2021年春节还可能有疫情出现,到时间能不能走亲访友,在于我们是否能避免疫情的发生。
2020年的春节,因为疫情,大家不得不放弃往年走亲访友的惯例,宅在家里。反弹不断的疫情,也让大家对下一个春节表示担忧,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国内的防疫专家们也曾有过类似的提醒,比如钟南山院士就说过:今冬明春还可能会发生第二波疫情。
(下图:钟南山院士)
一. 疫情还会长期存在,2021春节还可能有疫情出现。国内大部分地区的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但是,一些国家不断严重的疫情,还会随时影响到国内,国内存在的少量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引发疫情;加上春节假期的低温环境和大量的人员流动,所以,“今冬明春”还存在第二波疫情的风险。
(下图文:一些国家的最新疫情)
二. 国内不会再发生2020年春节那么大的疫情。2020年春节假期,国内之所以会发生那么大的疫情,是因为我们当时对新冠病毒一无所知和缺乏足够的防范。过去的大半年,经历了武汉市疫情的暴发,经历了哈尔滨疫情、吉林市疫情、北京市疫情、乌鲁木齐市疫情、大连市疫情等疫情的反弹,我们不仅建立了“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体系,还具有了不少的抗疫经验,所以,即使2021春节再发生第二波疫情,也不会那么大了。
(下图:核酸检测是我们隔断疫情蔓延的有效办法)
三. 做好各种疫情防控措施,可以让我们过好2021年的春节。过好2021年的春节,或者说可以在2021年春节走亲访友,关键还在于避免疫情的发生;要避免疫情的发生,需要我们继续做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防疫措施。就个人来说,应继续戴口罩出行、避免聚集、勤洗手等防护措施。
(下图:戴口罩出行需要我们继续下去)
结束语:事在人为,为了更好的生活,也为了过一个欢聚的春节,大家一起努力吧!
如果疫情依旧没有结束2021春节还能走亲访友吗?
疫情或将持续1-2年,今年春节全球疫情可能不会结束钟南山院士提过,疫情会持续到明年春天。张文宏教授提过,今年冬天,全球将迎来第二波疫情。
全球确诊病例已经超过了1869人,光是昨天一天,病例已经增加了25万人。仅仅是美国,病例人数高达492万人,巴西280万人,印度192万人,这三个国家是疫情最严重的国家,昨日新增病例分别都是5万人以上。
病毒在世界各国持续大爆发,国内多地疫情也出现了反复。北京的新发地疫情,新疆和大连的疫情还没有结束。
受境外输入性疫情影响,国内存在着偶发性病例的可能性,今年春天,全球疫情可能不会结束。
到了冬天,人群再次聚集,病毒的蔓延会更加的迅速。
如果疫情依旧没有结束,2021春节还能走亲访友吗?- 人群密集,容易导致疫情的爆发
新疆疫情的起因是一场聚集性的活动。7月15日,新疆新增病例1人,3名无症状感染者都是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从7月15日-8月4日,短短半个多月,新疆现有病例增加到了新611人,昨日新增病例12人。
新疆疫情的感染源,现在还在追查中,但是毫无疑问,这起疫情是因为聚集性活动引发的。
如果疫情没有结束,2021年的春节,建议大家最好不要走访亲友。
2.去年武汉的疫情爆发,很多省份也陆续出现疫情。
春节是人群高度集中的时期,疫情防控的难度增加。
3.国内偶发性病例频发,中高风险地区,不适宜走访亲友。
很多人因为疫情被滞留武汉几个月,当北京爆发疫情的时候,也有些人被迫留在北京。
现在疫情的走向很难预测,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结束疫情,能做的就是不要去中高风险地区,少跨省流动,尤其是过年,不适合访友。
钟南山院士提过,大家不要乱跑。
疫苗明年6月份才上市,今年春节,我们还是要忍耐一下,少聚会,少跨省流动,等以后疫情结束了,再访友也不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