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历史写在哪里?甲骨文吗?夏朝之前的历史写在哪里?

最早能看到夏朝的是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作品记述夏朝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到了唐尧、虞舜时期,夏族首领禹治水有功,取得帝位,并传其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朝约存在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就是离我们现在4100-3600年间。但是,需要说明的《史记.夏本纪》是属于史类文学作品,不是真正意义上纯历史书!

司马迁写《史记》大部分旁证的书籍是《尚书》,尚书有《今本尚书》和《古本尚书》。《今本尚书》是伏生所获得,《古本尚书》有孔安国所获得,他们都是西汉人。据说伏生本是秦末人,从某个地方发现了没有被秦始皇焚毁的《今本尚书》。

据说《古本尚书》是由孔子的后代孔安国在孔子老宅墙壁中发现的。要知道,孔安国是汉武帝时期的人,他离孔子有300多年的时间。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鲁国,鲁国在战国时期被楚国所灭,鲁国人都被杀戮和驱散到其他地方去了。孔子的住宅不毁于战国争斗、秦灭六国、楚汉相争的烽火,也要毁于时间,所以怎么还会有藏在墙壁中的《古本尚书》呢?

再则,司马迁《史记》记载:殷商先祖王亥是一个夏臣,但是王亥是殷商朝的一个王,夏朝如果真的存在,它怎么会允许一个臣子对自己称王呢?一山不存二虎,这种基本的逻辑是没有办法去推理的。

殷商后期有甲骨文、西周早期也有甲骨文,甲骨文是用龟壳和牛骨刻符,作为卜辞,祭司用火烤看裂痕,主要用于祭祀和占卜的。现在挖掘出几十万枚甲骨文,有6000多个单字,没有看到有“夏”字存在。难道殷商前面就是夏朝,殷商会不知道有夏朝在它的前面,或者视而不见?

从考古探源工程来看,我们发现了“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陕西神木石卯遗址”,再加上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和四川三星堆文化,没有考古出夏朝遗址!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夏朝只存在司马迁《史记》的文史类作品中!

夏朝的历史写在哪里?甲骨文吗?夏朝之前的历史写在哪里?

(二里头青铜器少,陶器更普通)

目前根本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夏朝存在,哪里有什么历史呢?既然没有可信的历史,也就不存在书写的工具。

甲骨文是可以肯定的,主要流行于商朝中后期,而即便是到了商朝中后期,甲骨文仍然非常不完善。比如说我们60后,70后学到的司母戊鼎,到了90后上初中的时候又被改成了后母戊鼎。也就是说同一个字,一会儿可以正着写,一会儿可以反着写,那就说明这种文字尚不成熟。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通常被证明是夏朝的存在,但夏朝真的存在吗?“信从有,疑从无”,最简单粗暴的答案是:因为还没有发现一个遗址、文物上带有“夏”的标识。例如作为史籍中的夏朝之继承者的殷商王朝,在目前确认的4000多个甲骨文里可训诂的1500多个里,就没有一个“夏”字,不仅如此,殷商的天文历法里还没有“夏冬”两个季节,只有“春秋”,夏天与冬天的两季要到周代春秋时期才出现。

反倒是这几天正在发掘的三星堆考古,引起了人们对夏朝的兴趣。 三星堆文化流行在距今5千至3千年间,而夏朝暂且认为出现时间约前2070-前1600。时间上三星堆文化要早于我们传说中的夏朝,而就青铜文化的繁荣程度说,三星堆的大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面具等等,其制作的精美程度远比同时期中原文明要好。

(三星堆纵目面具重100公斤)

所以说三星堆和中原文明究竟是谁影响了谁,以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还不好说呢。

夏朝的历史写在哪里?甲骨文吗?夏朝之前的历史写在哪里?

《莱丘铭》就是夏朝初年的文字,记录了那段真实的历史。

夏朝的历史写在哪里?甲骨文吗?夏朝之前的历史写在哪里?

认定夏朝存在的依据是司马迁的《史记》,史学家殚精竭虑要维护的是《史记》的权威。所以就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考古发现中去筛选论证,为此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只可惜做了无数的无用功,也没任何蛛丝马迹。为什么?一句话是方向问题,方向错步步错,做的越多,错的就越离谱。既然认定了夏商周,为什么不从离夏最近的殷墟甲骨文中找答案呢,却偏要迷信距商近千年的《史记》,难道说《史记》真的不容怀疑吗?

现代甲骨文研究同样面临迷信保守的问题。《说文解字》和“甲骨卜辞”学说是束缚甲骨文研究的两道枷锁,已经成为学界无法逾越的障碍。涵盖甲骨文字的造字方法只有象形一途,不存在《六书》中的其他任何方法。甲骨文中出现的占卜一说只是分析判断事物变化的一种手段,更直接一点说,是对病人病情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判断。绝非后世巫师装神弄鬼可比。

上面的字释读为夏,应该不会有疑问,有疑问的是把他错解为一个站立在日头下劳作的人。事实上这个夏字是一个劳动者的局部形象。一个人站在陶釜旁煮茧缫丝,夏字保留了蚕茧、剥茧的双手和挑丝的工具,借煮茧缫丝者所处的闷热形象比喻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夏,代表一种生存方式,与周的农耕有明显区别。夏生活于长江中下游流域,而周则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南方土地贫脊,粮食生产发展缓慢,却精于丝绸和青铜冶炼。殷商往返于夏周之间,依靠巫医治病救人,因医而商,起到互通有无的作用,进而获取了大量财富。这些财富也成为武王伐纣的导火索。

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文献记载的武王伐纣以前的东方并不存在明显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夏、周是分别以不同的生活方式存在的有地域区分的部落。夏商周是来自同一文明的不同分枝,他们之间有共同的文化,之所以找不到夏和周早期的文字,是因为生活方式决定的,殷以医为业长期处于游移状态,更需要文字,而夏周择地而居,有更简单的方法可用。总之,才是东方大地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华文明就是从西周开始,夏商周既然来自同一文明,就说明那里才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其源头是远在新石器时代之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确切地说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一定早于山东跋山和四川稻城两处遗址的地质年代。

夏朝的历史写在哪里?甲骨文吗?夏朝之前的历史写在哪里?

夏的历史,夏的文字或许也藏在没有破译的甲骨文字当中。周灭商,对周人是荣耀的历史,以各种方式记载。如果商灭夏,商人有什么理由去掩饰自己的荣耀而不去记录呢?

夏朝的历史写在哪里?甲骨文吗?夏朝之前的历史写在哪里?

夏朝没有文字,怎么写?

确切地说,夏朝的汉字没有成型,只是符号和图案。

以下文字毫无证据,只属于个人臆断。

比如:仅仅打个比方。

如果我是平民,在我家的门外的墙上划个三角,证明这是我家,所有划三角的地方都属于我。

如果我是诸侯,在我的部落外面的泥墙上,划上一个同心圆,所有带这个同心圆的地区都属于我。

如果我是酋长,那么就画一只鸟儿,这只鸟儿就是我们这个部落的图腾,同样代表着我这个天子。

如果我要征讨敌人,发出命令,这个命令只有两个符号,第一个符号为X,第二个符号是一个同心圆。就意味着,消灭掉那个部落。

也就是说

夏朝的文字属于象形文字之前的那一种文字。主要应用于材识,比如地图,归属,房屋,姓氏,肉,草,山,水等。

现在的问题在于,这些符号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当时没有纸,竹简,我们知道商朝用的是龟甲和兽骨,那么夏朝的时候便不大可能采用同等材料,正如每个朝代改制,就会推断前朝的标心体系,以消除百姓的念想。

从现在出土的文物来看,最有可能的是陶器,铜器或宝石,以操作来看,陶器最容易,但也同样容易损坏,但实际上,二里头出土的部分陶器,上面并没有文字,只有符号,比如叉子形,比如梯形,比如十字纹。

但铜器上面却有图案,线条古朴,并不复杂,但远远胜于那些符号,应当受限于当时的工艺,显然还有另一种解释。那些图案,属于部落酋长所专属,其它人没有资格使用。

大禹在时,肯定没有文字,大禹所在的部落成为了黄河流域的总盟主,黄河部落只是联盟,并非统一。禹部落拥有自己的系统符号,但其它部落的符号却各有不同。(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文字都不相同,何况夏朝?)因此没有形成一个系统。

我们再看当时的建筑,不难发现,当时以木头做的草棚为主,后期才有泥土,而且属于夯土。至于石头做的房屋,以当时的条件来看,非诸侯那个级别似乎用不起,至于皇宫或祭坛,应当是夯土制作的梯形高台。

在那种生活条件下,那些陶器能保留到现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还有一种可能,与尼罗河流域相比,黄河流域的矿物资源比较匮乏,出产的铜器有限,加上当时环境条件的艰苦,因此铜器应用并不明显,也导致符号无法流传到今。

然后就轮到墓葬或陪葬品,百姓自动略过,只剩下诸侯和天子,物品为宝石,铜器,但发现寥寥无几,而且重要的是,上面只有图案和符号,没有文字。

一个很重要的证据就是三星堆!同样多图案符号,但文字极少甚至没有。是否可以理解,在那个时代,符号就是文字,图案就是文字。

而且四川地区在当时有充足的铜矿!

另一种解释

黄河流域同样矿藏丰富,也被开采了,但由于后期战争频发,盗墓横行,那些铜器都已消失。

因此,真正的答案是

夏朝的禹部落的符号依然简单,但商汤所在的部落却衍生出了文字的雏形,商灭夏之后,当然灭了禹部落,将其抹去,然后在以后的若干年后,在自有符号的基础上,渐渐形成了甲骨文。

夏朝即便有文字,也被商朝消灭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