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生活在金地的汉人的族群认同是怎样的?

北宋被灭时期,发生了“靖康之难”,两皇帝被俘到东北去了,女真又大肆屠城,历史上发生了第四次“衣冠南渡”,大量的北宋老百姓渡过长江到达南方去了。前金女真在中原享年120年,最后在蒙古和南宋夹击下被灭。

但是在中原的老百姓,他们从东汉开始就胡汉混杂住在一起,特别是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量的匈奴、鲜卑、柔然、羯、羌、氐、突厥等胡人,长期与汉人混居。隋唐建立,这些胡人都汉化了,全部都成了汉人。到了五代十国以后建立的北宋,沙陀人都汉化了,他们成为汉人的一部分。沙陀本是突厥别部,称为处月,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后,粟特、突厥、回纥都融入到沙陀里去了,随着沙陀汉化,几乎在中原的胡人都汉化了。所以,女真建立的前金,对这些留在中原的汉化的北宋胡人并没有大的影响。特别是辽国契丹,它被灭以后大部分契丹人成为女真人,一部分汉化为汉人。

前金女真对中华民族汉人贡献很多,在饮食方面,将火锅、饺子、酸菜、豆豉、大酱、蒸馏酒(白酒)、等食品带进了中原;火炕也带进了中原;京戏也带进了中原,为元朝以后汉语转化成普通话奠定了基础。并为中国通俗文学“杂剧、小说”的发展开了前列,使明清通俗小说耳目一新。

由于历史是由中国的儒生们所写,儒家提倡一脉相承炎黄子孙论,前金女真不信仰儒家,他们不能算是正宗的中原王朝。所以没有历史记录和颂扬前金在中原老百姓的生活,只能将前金女真留下来的点滴写下来以供参考!

宋代,生活在金地的汉人的族群认同是怎样的?

我们汉族是文化认同加血缘认同的民族,血缘是族群认同的基础,文化是族群认同的重要指标。理顺了这个逻辑,再回头看宋朝时期北方汉人的族群认同,就非常简单了。

首先可以明确一个结论,北方汉人不管被什么人统治,他们对自己汉人的身份,还是非常认同的。这一方面,是汉人本身的文化基因太强大了,对异族的文化有一种天然的蔑视,也就是瞧不上;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北方胡族对汉人一直有敌视,导致汉人很难跟主动的跟胡人融合。比如契丹人就推行了一国两制的民族政策,也就是汉人治汉,契丹人治契丹人,两边的风俗照旧。这样一来,最后往往是胡人融进了汉人的文化。所以在民族认同这方面,北方的汉人基本上还是认可自己是汉族人的。(少部分自愿融入胡人的汉人除外)

但是除了民族认同之外,还有一个概念叫价值认同或者利益认同。这个认同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吃着谁家的饭,就替谁家卖命。

比如,当年幽云十六州的汉人,在政权上的认同感,契丹就高于北宋。毕竟自己吃的是辽朝的饭,北宋只是外国罢了。到了南宋时期,幽云和辽西地区的汉人,基本上是两百年没见过汉人政权了。他们的统治者从最早的契丹,变成后来的女真,已经习惯了。所以后来蒙古人入主中原后,这些地区的汉人无缝对接,没有什么不适应的。至于说对南方汉人政权的认同感,只能这么说:如果汉人政权强大,他们就归顺,反之亦然。

因此,这种认同就是典型的利益认同。说白了就是谁给饭吃,就认同谁。毕竟被胡人统治两百年了,很正常的现象。不过,幽云地区的汉人不能代表整个北方汉人。因为当时的中原汉人才是主体。而他们的族群认同,就有一个明显的利益认同的渐进过程。

第一个阶段:强烈反感胡人统治,坚定支持汉人政权。

这其中,山西和河北的汉人反应最激烈,因为他们直接被割让给金国的。这就堪比当年清政府割让台湾一样,搞得台湾人异常悲愤,纷纷抗击日本的侵略,打死打伤的日军人数,比清军在甲午战争期间的毙敌数还要多。而当年的河北和山西的汉人也一样,为了抵抗女真的统治,整整跟金军打了将近二十年。后来实在是因为南宋政权把他们给卖了(签订了《绍兴和议》),再加上金军的残酷镇压,最后才接受了这个现实。而当山西和河北的老一辈的宋人纷纷去世后,年轻一辈压根不知道宋朝是什么玩意,对南宋利益认同感逐步降低,这两地的汉人也就接受了自己的新身份——金国人。

比河北和山西靠南一点的河南、山东、陕西的宋人也一样,两宋交替之际,黄河以南三省的百姓都纷纷参加抗金斗争,盼着宋军能再杀回来,对宋朝有非常高的认同感。

第二个阶段:伪政权统治时期,逐步降低了对南宋的认同感。

所谓的伪政权,指的是伪齐。这个政权虽然是金国人扶持的傀儡,但是由于它是一个汉人政权,而且伪齐朝廷鼓励生产,赋税甚至略低于南宋(徭役比南宋沉重),黄河以南三省的老百姓觉得日子还能过得去,也就逐步接受了自己是伪齐子民的身份。

备注一、伪齐不包括河北和山西,这两地直接被割让了。

备注二、伪齐相当于取代了北宋在黄河三省的统治权,比如陕西地区跟西夏的战争,就是打着齐朝的旗号。

第三个阶段:南宋政权苟且偷生,老百姓对南宋失望透顶。

第一次绍兴合议之前,金朝废黜了伪齐,金国权臣完颜昌主张将伪齐统治的河南、陕西还给南宋。岂料南宋为了安定起见,伪齐政府的官员一个都不撤全。虽然旗号从齐改回了宋,但是老百姓根本感受不到有什么变化。而且更恶心的是,黄河南岸三省的老百姓逃到江南,遭到了金朝的抗议,南宋为了不激怒金人,居然将南迁的老百姓又全部给送回去了。

平心而论,南宋政权确实不是个玩意。老百姓从北方迁徙到江南,历经千辛万苦,而且还舍弃了所有的家当,相当于是破产投奔南宋,只是为了逃到自己认同的国家。结果这个国家太不争气了……

第四阶段:南宋正式割让黄河南岸三省,老百姓彻底死心。

第二次绍兴合议后,南宋正式将整个北方全部割让给了金人,并且双方还立下契约,不准恶意招诱对方的老百姓,这样一来,就等于断了北方老百姓南迁的念头。

金朝直接控制河南和陕西后,对两地老百姓实行了比较宽松的政策,赋税有所降低,老百姓对金人的反感情绪有所降低。再加上老百姓长期接触到金军,后来也渐渐习惯了女真人的生活习惯。因此,北方老百姓对金朝的认同感逐渐超过了对南宋的认同感。

总的来说,宋朝时期的北方汉人对自我的族群认同感比较纠结。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被胡人统治,但是宋朝不想收复失地,也不敢接纳北方汉人。这就导致北方的汉人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啥叫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这就是……

另一方面,辽朝采取了一国两制的政策;金朝在金熙宗之后也逐步取消了苛政,比如要求剃发之类的政策,缓和了女真与汉人的矛盾。当民族认同不再是主要问题时,利益认同就成了最关键的一点。所以为啥说北方的老百姓甘心给胡人当顺民呢?因为他们没得选!

如果逃到南方,有大概率的机会会被遣送回北方。并且南方的土地压力很大,也不可能接纳很多的北方移民;

如果选择抵抗,南宋政权又不敢惹金朝,往往会坐视义军被消灭。既然如此,那么北人为啥还要冒死抗争呢?

因此,关于北人对宋朝认同感的下降,关键还是南宋自己的问题!一个懦弱无能,压根就不把自己子民当人看的政权,它有什么逼脸去要求老百姓认同它?

当然了,大多数北方汉人的选择,不能代表所有北方汉人的选择。比如辛弃疾就是北方汉人中,坚定拥护南宋的代表。

辛弃疾出身的时候,北方已经正式被割让给金国了。但是辛弃疾一直有收复故土的信念,所以他后来加入了南宋。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辛弃疾是带兵入伙的,而且是在海陵王完颜亮伐宋的时候,也就是宋金翻脸的时候投宋的。他的行为,不具备普遍性。

宋代,生活在金地的汉人的族群认同是怎样的?

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大体来说可以分成两个群体,换句话说,从“族群”认同来说,汉人至少有两个族群,一个是原来辽朝统治下的燕云十六州的汉人,二是原来宋朝统治下的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一带的汉人,这两个群体的族群认同是不一样的。

原来辽朝统治下的燕云十六州的汉人,跟金朝之间一开始就没有隔阂,跟着金朝干和跟着辽朝干,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区别。金朝统治者最开始也比较信任他们,因为他们和宋朝没有什么瓜葛,用起来比较放心。燕云地区的汉人,金朝人一般称之为“汉儿”、”汉人“,他们在辽朝统治下差不多二百年,其特点是“实用主义”,没有什么“理想”主义的立场,谁给饭吃就跟着谁干,金朝最初到燕云地区,原来辽朝中央担任高官的燕云汉人大量主动投降金朝,包括知枢密院事左企弓、枢密使曹勇义、参政知事康公弼等一大群人,这些基本上都是属于“副·国·级”的高官了。他们投降以后,金朝也很信任他们,大多委以重用,用他们来管理燕云地区。

那么原来宋朝统治下的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一带的汉人,他们在当时的身份其实是“宋人”,而不是“汉儿”,他们是有国家、有君主的,所以他们的族群认同中,有“忠君”观念,有“故国”情怀,这一点跟燕云十六州的汉人不一样,燕云地区的汉人,本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君”,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所以金朝一来,他们纷纷毫无心理障碍地跟着金人干了,但宋朝统治下的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一带的汉人则在心理上做不到,除像刘豫这样的少数人以外,大部分人那怕是表面上迫于形势,投降了金朝,在内心还是心系南宋,像宇文虚中这样的,更重要的是,金人对于他们也不信任,金朝前期,原宋朝统治下的北方汉人,基本上做不了大官。以科举考试为例,燕云地区的汉人在金朝前期考中的比例大约为三分之二,其中三十六人做到三品以上的高官,占到三分之一的进士总量,占了绝对优势。

但时间久了,这原宋朝统治的北方汉人也基本上都认同了金朝的统治地位,特别是到了后期,都真心原意跟着金朝干了,而这时,燕云地区的汉人和原宋朝统治下北方汉人之间在金朝统治者眼中,地位发生戏剧性的逆转,这时金朝反倒喜欢起原宋朝统治下的北方汉人来,最有名的就是金世宗说的,“南人矿直敢为,汉人性奸,临事多避难。”金世宗认为南人(就是原宋朝统治下的北方汉人)人品好,忠心正直,有担当,而汉人(燕云地区的汉人)则狡猾,只顾自己,不肯真心做事。

宋代,生活在金地的汉人的族群认同是怎样的?

当金国占领北宋的大片土地后,在这些占领区里,原本属于宋朝的百姓,就变成了金国的百姓。那么,这些老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金国攻占北宋后的区域图)

关于这一部分老百姓的生活情况,金国史料里面记载得比较少。当然了,金国的史料本来就少。不过,南宋的史料里记载的则比较多。在南宋的各种史料里,这一部分老百姓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天天盼望着南宋的统治者能够打过去,把他们拯救出来。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南宋认为,这就是这一部分老百姓真实生活、真实心态的写照。

那么,这些百姓真实生活的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历史事实来分析。

第一个历史事实:金国占领区的老百姓,很快就放弃了反抗。

金国占领了北宋的大片土地后,当初为什么要连续扶持伪楚、伪齐两个傀儡政权,用他们来管理黄河以南的地区?就是因为这些被占领区的老百姓,一直在反抗。金国害怕这种剧烈的反抗,不想直接面对这种反抗,所以要找傀儡政权来缓冲一下。

但也就不到十年的时间,金国就把这种傀儡政权给取消了。为什么会取消?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在这十年的时间内,反抗渐渐平息下来。金国用不着那样的缓冲,可以直接统治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下面会接着分析。

(宋孝宗剧照)

第二个历史事实:南宋的两次北伐战争,都得不到金国占领区老百姓的支持。

从宋孝宗到宋宁宗,南宋组织了两次北伐战争,试图收复国土。结果是,这两次北伐战争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是得不到金国战领区内老百姓的支持,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南宋的这两次北伐战争,其实是比较尴尬的。你要去解救人家于水深火热之中,照理说,那块土地上的老百姓应该大力支持,送钱送粮,箪食壶浆,甚至应该组织队伍,里应外合,和南宋的军队一起对抗金国。但事实上是毫无行动,那块土地上的老百姓没有任何表示,反而积极参加金国的军队,抵抗南宋的“入侵”,把南宋给打了回去。

那么,金国占领区上的所谓“遗民”,为什么并没有“泪尽胡尘里”的那种感觉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金国的汉化政策做得非常好。

金国是少数民族政权中汉化程度最高的一个朝代。清朝也汉化,但是清朝却保留了满人的大量特权,而且对汉人实行剃发易服这样一些残酷措施。金国刚开始也做过,但很快就取消了。其朝廷官制的配备、地方的管理,包括教育各方面,都是照搬汉人的。以至于后来大量的金国知识分子去蒙古提倡汉化,这些知识分子中,就包括耶律楚材在内的大量的女真人。

正因为金国的汉化程度很高。所以对很多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不过就是改朝换代,换一个统治者而已。

(耶律楚材剧照)

二、南宋统治者的做法寒了“遗民”们的心。

正当金国占领区的老百姓高歌猛进,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抗金斗争的时候,南宋统治者为了个人目的,却反其道而行之,强行扼杀了抗金力量。他们杀了岳飞及岳家军骨干张宪、岳云,解散了这支最厉害的抗金力量。又遏制韩世忠、张浚等抗金力量的活动。同时,主动和金国进行“绍兴和议”,把岳飞等人好不容易收复回到的唐、邓等州的土地,又送给金国,而且还豪爽地答应了金国关于银绢的巨额索求。

宋高宗通过“绍兴和议”,把他的母亲韦太后迎回了国内,却把金国占领区的老百姓给遗弃了。

既然南宋已经把那部分老百姓给遗弃了,那一部分老百姓,为什么还要死心塌地要求回归南宋的统治呢?

三、南宋对老百姓税赋的收取比金国重。

北宋的时候,燕云十六州上就已经是实际的例子。当年苏澈访问辽国回来后,就向北宋皇帝汇报了这样一种情况,说辽国给燕云十六州百姓的税赋,比北宋的轻,燕云十六州的百姓并不愿意回归。

不只是辽国,金国也是一样。他们对占领区老百姓税赋的收取,也比南宋的轻。因为南宋的老百姓不仅要给皇家上交税赋,还要筹集给金国的“岁贡”,而且还要准备战争的开销。所承担的部分,比金国老百姓要多很多。

既然在金国所交的税赋比在南宋低,那部分老百姓,当然就不愿意回归了。

四、老百姓并不愿意打仗。

南宋后来发动的两次北伐战争,对于金国占领区的老百姓来说,其实是一种灾难。他们并不愿意打仗,他们更愿意安静地生产劳作。所以,在情感上,这里的老百姓是抵触南宋挑起战争的,他们当然不愿意帮助南宋军队了。

总之,南宋人对于生活在金国占领区的老百姓的情况,显然是一种误判,是一种一厢情愿。之所以会这样,都是南宋自身没做好的原因。

(参考资料:《宋史》《金史》《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宋代,生活在金地的汉人的族群认同是怎样的?

金朝与南宋曾并称为华夏正统,将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

金朝初期对中原百姓采取严厉残酷的统治,据记载,1126年,金朝针对汉人颁布改俗令

今随处既归本朝,宜同风俗,亦仰削去头发,短巾左衽。敢有违犯,即是犹怀旧国,当正典刑。

短短三年后,改俗令变的愈发残酷,下令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式者死。

金朝残酷的法令激起中原地区强烈的抵抗。为此,金朝统治者采取了一套对辽宋谷地,非女真族人的统治政策,首选便是遵奉儒家思想。

1137年,熙宗尊孔子制,立孔庙。

后即位者推崇儒家的忠孝思想。

儒家思想经过确立与发扬后,正式成为金朝认可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原文化价值观。

除了思想外,金朝还加大了汉、女真、契丹、渤海、奚民族之间的大融合。

不论是金朝的汉人,还是南宋的汉人,甚至是金朝的非女真族人,他们都遵奉儒家思想,有着一样的文化价值观。

宋代,生活在金地的汉人的族群认同是怎样的?

因为大部分回答这一问题的朋友,都引述了对“幽云”地区汉人不好的历史资料——金世宗说“南人矿直敢为,汉人性奸,临事多避难。”汉人、汉儿都是称呼“幽云十六州”地区的汉人;南人是北宋领土内的汉人。

简单地说:汉人族群认同感不强,南人认同感强。但我对大部分回答者不说有此分歧的原因,表示不满。所以,我只谈谈金国时期汉人为啥族群认同感不强的原因。

(1)汉人有非常强的“被抛弃”感

石敬瑭割“幽云”给契丹之初,这一地区也曾激烈反抗,也曾协助后周、北宋攻打契丹,结果如何?宋真宗与契丹“澶渊之盟”后,虽辽宋百年和平,但本质上已经将“幽云十六州”放弃,放弃了历史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你能让“汉人”如何?

可北宋、南宋统治者待他们如何?心中毫无放弃这一地区的“愧疚感”!反而,指责“幽云十六州”(京津冀晋)地区的百姓“数典忘祖”!对之进行迫害乃至杀害!你让人家怎么有什么族群认同?

(2)案例说明

宋金灭辽(1125年)时期,按照“海上之盟”“幽云十六州”开始回归宋朝。在此期间,北宋统治者对该地区汉人进行了迫害乃至屠杀。

例如,他们对大同府地区的汉人称之为“山后汉儿”,称他们还不如“蕃人”。给燕山以北的汉人则是“腐烂的大米”,“汉儿”前去问询则被称之为“吾不如蕃人耶!吾诛汝矣!”汉儿听后大惧。

1126年,当时杜充在沧州就以防止“燕地人”叛乱为名,将沧州城内的燕人进行屠杀。

南宋在与金人的交战中,也是将“幽云地区”的汉人视作“蕃人”。例如1162年闰二月,李宝奏称“藩贼大败,杀女真、渤海、契丹、汉儿、签军等”。

南宋内部对“渡江”后各个时期的“幽云十六州”地区的汉人,也进行过数次压迫。其理由就是“数典忘祖”。后世朱元璋对陕西、北方百姓的指责,甚至以“北京非中土”否定在北京建都的主张都是类似原因。

但真正丢弃历史责任的“数典忘祖”者,首先是统治者而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特别是北宋、南宋的统治者,他们对得起那些反抗者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