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汉族由来?

阿富汗有一个民族被称为“中国人”,这个民族叫哈扎拉,他们自称也是中国人。哈扎拉的意思是“千”,可能来源于成吉思汗西征大军中的“千夫长”的职位。英国人对哈扎拉人的DNA进行检测,他们确有33.6%的基因与蒙古人相同,与中国人一样。

(阿富汗的哈扎拉民族)

中国人称最早“中国”两字来源于西周的“何尊”青铜器上的铭文,其中之一就有“余其宅兹中国”。认为中国一词是指当时“洛邑”为中心的地域,那就是西周的中心位子。但是西周是以镐京为首都,洛邑是西周灭亡,东周开始,周平王东迁至洛邑,所以这话不成立。再则,青铜器是礼器,是用来“祭祀和占卜”的,就是祭拜祖先(死人)的,根本不会对祖先去确立中心位子。

“中国”一词最早应该出现在辽国契丹,原因是俄罗斯和东欧各国最早知道的东面国家就是辽国契丹,契丹的发音在斯拉夫语中就是“中国”。中国人在清以前称呼为“秦人、汉人、唐人、宋人、清人”。到了民国政府成立,在中国土地上的人称为“中国人”!

陕西岐山周原有一个叫“古公亶夫”的人,他是黄帝第15-16代子孙,他是周文王的祖父,周武王的高祖父。古公亶夫称自己为华夏,“华”指陕西境内的华山;“夏”指汉水的源头,以地名称为族群的名字,在西周姓姬和姓姜的被称为“华夏”。西周灭亡,应该说犬戎要将西周的王族斩草除根的,否则要留下后患。从理论上姓姬和姓姜的子孙不存在了,再加上西周早期的53个姬姓,应该是赐姓,就像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将归顺的胡人都赐姓“李”一模一样。

楚汉相争,为了彰显楚国还存在,刘邦和项羽从农村里找来一个孩子,称他为“楚怀王”,楚怀王封刘邦为汉王。刘邦打败项羽,以他的封王为汉,建立一个朝代取名为“汉朝”。有人说刘邦祖先为魏国,应该算是魏国人,魏国人是姬姓魏氏。不说刘邦拜了楚怀王和自己出生在楚地,就是刘邦自己认为黄帝是外来的,蚩尤是本地的,汉初时建蚩尤庙,不拜孔庙,自己非常厌恶儒生,就是根本不承认自己与华夏(炎黄)有任何关系。汉初时,刘邦、惠帝、吕氏、文帝、惠帝用“黄老之道”,对儒家嗤之以鼻。

汉武帝时颁布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在县以下开办了太子院,将汉字(隶书)、儒学、汉姓推广到庶民中去。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疏理成血缘关系,让秦留下来的各国庶民自己认同祖先同出一源,这源头就是炎黄,我们被认为是“炎黄子孙”了。汉人的产生在文化上延续了西周以来礼义制度,区别与中原以外的各游牧民族(胡人)。相对来说,当时的匈奴称中原居住的人为汉人。然而,西汉的汉宣帝和东汉光武帝都对自己的儿子说“独尊儒术”的“术”是一个诈术,所以在东汉道教、佛教两教会崛起。但是,儒家们认为汉朝是信仰儒家的,是道统,那就是正宗的中原王朝,“汉人”是名正言顺的是华夏子孙了!

东汉末年被道教宗师张角推翻,三国时期,魏吴蜀都喜欢屠城,杀的千里无人迹。当时有一句民谣: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灵百余一,念之断人肠。魏晋时期,由于中原没人汉朝留下来的多少汉人了,就将胡人引进中原作为兵源和税收。当西晋八王之乱以后,发生了“五胡乱华”,就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胡人开始大量屠杀在中原的汉人,汉人本来就少,被他们一杀只能逃到南方去,历史上发生了第一次“衣冠南渡”。当时从东汉开始,中原地区胡人就与汉人混居的,五胡乱华后,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十六个胡人(汉称)的政权,前秦苻坚被杀,鲜卑拓跋珪在山西太原建立了北魏。到了鲜卑孝文帝拓跋宏时,孝文帝迁都洛阳,大举汉化,将110鲜卑姓改为汉姓。其实,鲜卑人在东汉时就进入了中原,他们将佛教带进了中原,在各地建立了大量的佛窟。从东汉到南北朝,中间有三百年的时间,鲜卑人不汉化也要汉化了。

(鲜卑孝文帝拓跋宏)

北魏后分裂成东魏、西魏,后又一次变为北齐和北周。北周普六茹坚,鲜卑小名为:“那罗延”,统一中国建立隋朝。自称是“望族弘农杨氏”后人,改自己的名字为杨坚,关陇贵族纷纷改胡姓为汉姓。大野渊自称是“五姓七望族陇西李氏后裔”,大野渊改为李渊,大野世民为李世民。僧人法琳称李唐的李氏为“拓跋达闍”,是北魏弘农太守李初古拔的后裔,鲜卑人。李世民称自己为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后代,也是老子的后裔。但是在玄武门之变后,为了向父亲李渊请罪,尽然吸舐父亲李渊的乳头,据说李渊有三个乳头,但是不管有三个、四个乳头,吸舐乳头的风俗与汉人的习惯格格不入的。

在南北朝时,进入中原的鲜卑人分为三大姓,拓跋、慕容、宇文。拓跋来源于西域,他们与回纥是同源,你到现在新疆乌鲁木齐历史博物馆里去看一下就明白了,挖掘出来的文物与唐朝一模一样,东西比西安历史博物馆还多。慕容来源于蒙古,宇文来源于东北。老子姓李,李世民自称是老子的后代,唐朝科举考试,考的是老子的《道德经》,不是考儒家的《四书五经》,说明他们与炎黄分道扬镳了。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和“黄巢造反”,二次内乱又发生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衣冠南渡”,这些逃到南方去的人被称为客家人,实际上是汉化的胡人。他们分别是“匈奴、鲜卑、羯、氐、羌、柔然、突厥”等等汉化的胡人,唯一相同点就是他们都“汉字、汉姓、汉文化(儒释道)”了。

(新疆乌鲁木齐历史博物馆的文物)

唐末崛起的胡人为沙陀人,后来发展为“五代十国”中的五代。赵匡胤的曾祖父赵珽和高祖父赵眺都在唐中期做过官,他们在语言、服装和文化上汉化的特别彻底。在唐末他们与汉人没有区别,不是他们自己人,你是难于区别的。沙陀本是西突厥,原名处月。安史之乱以后,粟特、回纥、突厥、柔然等胡人并入了沙陀。所以,在唐末河北离长安和洛阳较远,他们胡化非常严重。赵匡胤黄袍加身以后,祭祀祖庙,看到青铜器就一脚踢开,说是我的祖宗怎么会认识这些东西,说明他本人并不认同自己是炎黄(华夏)汉人子孙。

北宋的北面有辽国契丹,西北有西夏党项。女真崛起后灭掉了辽国契丹,后又灭掉了北宋,建立了前金,前金女真在中原享年120年。蒙古灭前金女真、西夏党项、南宋,在中原的沙陀、党项、契丹、女真、回鹘、突厥、柔然等等,都汉化了,他们都汉字、汉姓、汉文化(儒释道)。所以忽必烈到达中原,他分不清谁是汉人,或谁是汉化的胡人,就将蒙元统治区的人分为四级,他们分别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北方汉化的胡人)、南人(南宋留下来的人)。色目人来自于中亚和西亚,大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和讲突厥语,有小部分人信仰摩尼教,讲突厥语。

朱元璋早期信仰摩尼教,建立明朝后改信仰为儒家,所以也被儒家称为道统,是正宗的中原王朝,是炎黄(华夏)汉人子孙。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将168个蒙古姓改为汉姓,使留在中原的蒙古人都成为了汉人。将色目人改为汉姓,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为回回,一小部分信仰其他教的改为汉人。朱元璋的明朝离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不远,他知道山西、河北、河南胡化严重。在朱元璋洪武年间和朱棣的永乐年间,父子俩用了五十年的时间,以山西太原和平阳为主,将潞州、泽州、汾州、辽州、沁州,河北的河溯地区、河南的开封地区的汉化的胡人经山西洪桐县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18个省移民,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留二、十口留三”的比例迁移。这次移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族大融合,大部分胡人都认同的汉人的身份,现在这些人口大约为5-6亿,成为了汉人人口最大一个族群。

“民族”一词是舶来品,中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孙中山,他提出的是“五族共和”,那就是汉族、满族、藏族、蒙古族、回族”,从那以后汉族一词才真正的出现。中国有14亿人口,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人口的92%,有12亿人口,那就是汉字、汉姓、汉文化的结果!也就是我们都接受了从西周以来延续的华夏汉文化的结果!

中国的汉族由来?

古代的农业无产者,所谓黎民族群,蚩尤九黎后裔为主体,在汉王朝武帝的时候,“翻身奴隶把歌唱”,“罢黜百家,独尊儒(平民)术”,确立了以平民力量为主的族群,就是“汉”族。

此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民族通过民族大融合,思想上不停的同化,不断的壮大农业无产者族群的力量,汉族不仅限于蚩尤九黎后裔,也包括了鲜卑、匈奴、契丹、氐等古代少数民族,实际上,现代汉族,本身就是古代蚩尤、九黎、鲜卑、匈奴、契丹、氐等民族的族群融合体,如果细分人群,可能有上千个古代民族来源。

儒术,按照现代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民主政治”,其实中国的“民主历史”,从汉王朝武帝时候就开始了,汉族,按照现代的说法,可以称之为“崇尚民主历史的族群”,是按照信仰立族的人群。

汉族,古代是“大农业无产者的族群”,现代社会发展了大工业,就应该成为“大工业无产者的族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