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南方比较有宗族观念,北方似乎就很淡薄?
我们到南方的地区,有许多祠堂和家谱,并且家谱一翻都是祖先是某某大人物,不是帝王就是将相,没有说到祖先是非常穷的穷光蛋,在我这辈发家致富了。所有人总是说靠祖先的福德,使我有这份家产的。实际上,这些家谱和祠堂都是明清两朝儒家鼎盛时期的产物,不是祖宗留下来的。
在明清两朝,有许多街上摆摊的,和看风水的生意兴隆,只要你有钱,就可以为你造家谱和建祠堂。一般家谱和祠堂都是某某皇上、丞相、将军、名人的子孙。但是,这些要靠你家的姓氏来延续。由于这些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不得不使明清两朝政府过一段时间就来抄查一次这些假冒伪劣产品的家谱和祠堂。
在北魏鲜卑孝文帝时,孝文帝迁都洛阳,大举汉化,将110个鲜卑姓改为汉姓,那就是北宋的百家姓。到了元末明初时,蒙古人将168个蒙古人姓改为汉姓。在唐朝时发生了安史之乱和黄巢造反,这就是第二次和第三次衣冠南渡,大批汉化的胡人渡过长江到达南方,被称为客家人。
从魏晋时期一直到明初洪武年间,在河北和山西地区一直胡化严重。原因是河北和山西都离长安、洛阳、开封、北京较远,这些地区胡汉混居。尽管在这些地区的“党项、回纥、契丹、沙陀、突厥、女真、柔然、粟特”等等,都汉化了,他们聚集在一起,终究是大明朝廷的一块心病。原因是,“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局面离明初不远。所以,在明初的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用了50年的时间,将河北和山西洪桐地区大量移民到全国18个省,这些人现在有二亿人口,1230个姓,现在都是汉族。
明清两朝是儒家鼎盛时期,儒家主张一脉相承的传承关系。到了南方的汉化的胡人,为了使自己成为正宗的汉人,就大量修建大量的祠堂和抄袭家谱,不被别人看成自己是北方来的胡人。所以,在南方的祠堂和家谱就多了。反观在北方的胡人,尽管知道自己祖先是胡人,但是长时间的汉化,他们都认同自己是汉人身份,根本不需要用一脉相承的传承关系来说明自己是正宗“炎黄子孙”的汉人。譬如:明末清初的李自成,他本是党项人,最后的归宿地(墓地)也就是甘肃愉中县、青城镇,甘肃本是西夏党项祖(族)籍地。但是大家都认为李自成是汉人,因为他在陕西以汉人身份出现。应该说在明清时期,南方更注重汉人的身份,北方人不看重汉人的身份。
为什么感觉南方比较有宗族观念,北方似乎就很淡薄?
作为东北女人,我是个没有宗族观念的人,什么家谱啊,生儿子传宗接代啊,死了进祖宗坟地啊,统统不考虑。而且我们这里也没有电视剧中出现的祠堂,平日做事随心所欲,只要不犯法,管它什么宗族不宗族呢,谁也管不着。
尤其是在影视剧中看到有的媳妇偷情了,竟然被家族人浸猪笼,而且族里男女老少还看热闹,甚至觉得理所当然,简直是愚昧无知。
有人说嫁到谁家,就要进谁家坟地,写到谁家族谱里,前提必须得有儿子。活着都懒得交往,看着心堵,死了还不自由,还要埋一起,那真是叫人死不瞑目。何况我从来不是重男轻女的人,即使有儿子,延续的是夫家姓氏,与我何干呢?
老公自己家都不知道他们祖宗十八代在哪里,只知道他爷爷是外地逃荒到了此地,娶妻生子,算他爷爷目前一共才四代,互相之间很少来往,没啥家族凝聚力。
自己娘家同一个姓氏的,也仅仅是同一个姓而已,要说亲情也仅限于一奶同胞的兄弟姐妹,至于“一爷公孙”的堂兄妹,在我看来也就是名义上的亲戚,心理上并无半点亲切感。
我们娘家有族谱,往上能查到好几代,可就算祖宗是达官显贵,后人还不是要为了生活奔波劳碌?况且一个祖宗又如何?自古以来,家族之间为了利益纷争不断,互相残害致死的人,比来自外人的伤害还要多。幸好我祖上是普通人家,如果真留点传世之宝,那家族里的几股兄弟还不干翻天了!
都说断亲现象愈演愈烈,因为人活得越来越真实了。平日里没有交集的家族成员,有朝一日以一个老祖宗的名义捆绑聚在一起,不但感受不到“血浓于水”的亲情,反而拘束无聊心累,不得不承认,人都忙着和钱亲,谁在乎宗族关系啊?
尤其是儿时就没有深入接触的家族成员,从来没有走进过彼此生活,长大成人后,想重新建立感情,几乎不可能的,就不要勉强自己,为难他人了。
我们本地一直都是土葬,三四代以后,也就没人再去上坟了,坟包自然回归自然,根本不存在占地污染一说,也没有年代特别久远的祖坟了。
也许,我所在地方,没有悠久的历史吧,好多姓氏都是几代以前从外地迁来的,即使兄弟结伴而来,也像蒲公英一样,随风飘落,随遇而安,各自成家,如今的后人就算知道和某地某人是一个祖太爷爷也没人去相认了,身边堂兄妹都不亲了,那些出五服的基本就没瓜葛了。
没有宗族观念,人情淡薄的人会越来越多,我只是一个缩影!
为什么感觉南方比较有宗族观念,北方似乎就很淡薄?
之前看圆桌派的时候,有一期聊到这事,蒋方舟说是因为清朝是按照家族收税的,因为皇帝在北方,对南方的管控比较弱,而官员为了省事,就直接让南方族长代收,间接养成族长有地方权利的现象。
再一个,北方人政治斗争失败后就南迁,而南方多山地,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背山环海,还有个武夷山把福建和北部的江西浙江隔开了。广东福建相对来说是官府不太管的到的区域。中国一直以来都受宗法制影响,只不过南方因为管的少而发展比较好。而且如果不团结的话,那种地势,是很难生存的。
再加上南迁大部分都是斗输的一方,自然得更加报团取暖,要不可能得继续被迫害。
第三个,北方因为多战乱,人流动率过高,建很多宗祠也没啥用。但南方受到山的庇护,战乱较少,有个相对安稳的环境给他们慢慢建宗祠。
为什么感觉南方比较有宗族观念,北方似乎就很淡薄?
一是南方经战乱相对较少,宗族比较完整,北方打破重组融合更多。第二应该也与经济有关,北方经济差,人穷疲于奔命,宗族观念少了。
为什么感觉南方比较有宗族观念,北方似乎就很淡薄?
多读读从明末到建国以后的历史你就知道为什么了,明末北方陕甘宁地区就是各种天灾和人祸,导致整个陕西地区就没啥人了,能有什么宗族存活下来,李自成的出现只能证明了这个地方连基本的秩序稳定都做不到了,人命不如狗。这怎么能有大家族传承了,这种家族传承最重要的是稳定啊。
东北地区更不用说,是闯关东以后才有这么多人,都是底层人民,大多数也不识字,谁能有建立宗族的意识,能写出来一本家谱的都没几个人。
山东也是各种大乱,造反,不过毕竟是孔孟之乡,宗族还是有所传承的,但是由于战争的原因,势力也不强大。
而南方地区,虽然也有战争,太平天国也非常残酷,但是明显能看出来,和太平天国作战的人都是地主阶级,这背后都是一个个宗族。这说明并没有真正动摇根基。
所以,之后还是有所传承。
当然,我这个只是说了战乱这方面。还有文化方面的,这个就更加复杂,不过看一下明清两朝录取的科举三甲进士各个地方所有的人数,问题就很明了了。
儒家文化已经不是以北方为主了,南方更加兴旺,宗族和儒家文化是分不开的。
为什么感觉南方比较有宗族观念,北方似乎就很淡薄?
为什么南方毕竟有宗族管家,而北方就比较淡薄呢?
北方在几千年当中改朝换代,不停的战乱。老百姓不停的迁徙。各个村子本来是有姓氏的,村子都变成了碎片化。所有的人都走的走散的散,而各地的流民又不停的据对,然后又不停的分开,所以说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多姓村,移民村。
嗯,南方呢像浙江了,福建了,广东啦,广西啦,这些地方由于战乱波及的比较少。各个村落也是保存的比较的完整,各个宗族之间也是比较的古老。
南方的很多小村庄,小镇子都是一个姓氏,一个家族的。所以说他们都比较传统,因为没有战乱的破坏,所以说都传统文化保存的比较完整。
这一点北方就比不了啦。
北方常年战乱,所以说就没那么传统了,而东北呢是由于闯关东的几次闯关东,所以说东北地区都是各个地区的流民移民。
当然了,我还要夸奖夸奖我的老家东北,这地方都是勇者的后代,当年闯关东的人都是顶着严寒,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胆量都是很强的人,中国最刚强的汉族人[大笑]。
我老家蓝天白云空气好,水质好甘甜可口,一望无际土地肥沃黑土大平原,粮食蔬菜水果非转基因,基础设施完善,物价低,房价低,是个生活的好地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