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是儒学思维框架结构吗?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学经典。学习儒家必须用儒家的思想入世。这四书是古代儒生的思想架构。

一、《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的朱熹把它从《礼记》中抽了出来。大学是博学的意思,其中有三纲八目。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一书,宋代的朱熹和程颐看法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二、《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天命之謂性是指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本性、自性,那就是个性。修道之謂教,“教化、教育的目的,修行与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就是人的欲望不能太大欲望太大,违反了自然规律,最后全部会失去。

三、《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为主,叙事体为铺,较为集中地体现孔子儒生们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四、《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他的学生万章、公孙丑言行的一部书。《孟子》有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十余字。孟子的言论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等。

人们说: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实孔子生于春秋末期,当时只有钟鼎文(金文),就是篆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所以孔子《论语》也是由他的弟子口口相传到汉代儒家鼎盛时期,由儒生们集思广益汇编而成,有多少是孔子本人的思想只有当时的儒生们自己知道!竹牍写字是在战国时期开始,最早的竹牍写字是三家分晋的魏国《竹书纪年》。所以说:孔子的《四书五经》是宋代以后由儒生们汇编而成的!

四书是儒学思维框架结构吗?

所谓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总称。

四书的《论语》主要是对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述。主要是记述的是认识、观点与哲思及对一些具体行为的看法。它实际上是孔子儒家思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历史观”伦理纲常与“方法论”的结合体。可以说《论语》是儒家思想纲领性思想,它是儒家思想的根!

《大学》则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它原为《小戴·礼记》中四十二章,后经北宋二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并因南宋大儒朱熹作《大学章句》,而影响深远。二程与朱熹一脉相承,朱是二程徒孙之子。就实际而言《大学》实质上仅是《论语》思想在教育上的一种具体反应,它的根来自《论语》,从它身上可以看到《论语》浓浓的影子。

《中庸》所谓中庸指的是不偏不倚。它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的一本书,它实际上是《礼记》的第三十一篇。它与《大学》有些观点是相通相融的。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孟子》是孟子及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中记述了政治、哲学、伦理、教育及及政治活动等几个重要方面的内容。

其实在《中庸》与《孟子》中也能非常清晰地看到《论语》的影子。四书中的内容基本上已经涵盖了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与重要思想。其中最为突出的思想则为“三纲五常”与“仁政”思想。这些思想虽有严重的局限性,同时也为封建王朝极大地利用,但是它对社会稳定与发展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四书”确实是儒家思维框架重要结构,它与“五经”共同铸就儒家思框最主要架构。

四书是儒学思维框架结构吗?

儒有春秋儒,即便是春秋儒,论语里,有子的观点就已经不同于孔子了。到了战国儒观点的差异就更大了。经过两汉两晋,儒学一直在变化,孔子的基于仁和礼,人本的,试图别于禽兽的观点,被基于天道的,强调人伦差别的,秩序等级的理论代替了。到了宋朝可以说是这种天命理论的成熟期,这才有了“四书”,对比汉儒最明显的是汉儒有强烈的天下观,而宋儒关起门向内开掘,关起门来闹革命。最大的问题是,连执行结果都没有现实参照物来评判,都是从书上找标准。可以说,宋儒彻底把儒学架空,飞离了地面。到了明朝这种说的和做的分裂达到了极致,直到清朝倡导朴学的一派试图从空中长一些须根,努力够到地面,吸收点营养续命而已。所以,评介四书,飞起有高度有视野,但有脱离现实之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